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夯实练5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夯实练5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夯实练5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夯实练5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夯实练5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夯实练57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梅州质检)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2.(2022·宁德高三月考)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3.(2023·鄂州质检)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4.(2022·聊城质检)兴隆洼遗址是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环壕聚落,内成排的房屋百余间,中心位置的大型房屋内有人猪合葬墓,玉器成为标志身份的饰品,并出现石器集中生产的迹象。无论是平底筒形罐和晚期出现的之字纹,还是以猪崇拜为重要内容的早期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都奠定了这一地区“宗教取向”的社会发展传统。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兴隆洼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B.农业是推动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C.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原始村落D.兴隆洼遗址是穴居时代的典型5.(2022·湛江调研)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6.(2022·重庆高三模考)研究发现,在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砖中,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而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画面中人的数量并不多。这反映出当时()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B.地区经济发展差异C.牛耕技术尚未普及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7.(2022·天津和平区二模)美国某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8.(2023·郴州模考)如图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东汉陶制水田模型”,外形酷似鸳鸯火锅,一半是农田,一半是池塘,中间还摆放有陶制的鸭子、鱼、荷叶、莲蓬等,一派水乡泽国的繁荣景象。它生动展现了云南先民()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B.领先世界的农业生产技术C.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D.庄园化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9.北朝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了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0.(2023·岳阳月考)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11.(2022·太原模考)叙利亚的阿布胡赖拉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最初是一个300—400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1万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表明()A.气候因素导致农业革命B.农业改变人类生活方式C.人口增多推动房屋变迁D.叙利亚是人类文明起源12.(2022·滨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0分)(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特点的表现。(4分)参考答案1.C[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C项符合题意;“采集谷物的场景”只能发现其食物的获取方式,无法判断其居住方式,排除A项;根据岩画无法判断其生产工具的情况,排除B项;“采集谷物的场景”说明其食物获得方式非常原始,没有达到农耕水平,排除D项。]2.D[从“出现栽培稻”到“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可知,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出现“定居村落”到发现“水坝和宫殿等遗址”可知,文明也随之有了较大进步,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述及“宫殿等遗址”,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早期国家”,排除A项;中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经济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述及“长江下游地区”,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3.A4.A[结合所学可知,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史料,出土的猪首龙形石器,对研究龙的起源及崇龙礼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与题意相符,故选A项;B、C两项题干未提及,排除;“穴居时代”不符合史实,据题干“内成排的房屋百余间”可知兴隆洼遗址为地面建筑,排除D项。]5.D6.B[根据材料“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可知,汉代山东地区农耕经济发达,物质条件优越,而陕西地区以牧业经济为主,农耕经济较为落后,故选B项;“陕西地区……人的数量并不多”说明陕西地区以牧业经济为主,排除A项;C、D两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7.D[材料“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说明定居的原因是需要对生产的食物固定储藏,所以生产足够的食物是定居的前提,故选D项。]8.C9.A[“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就是要争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不要广种薄收,说明贾思勰提倡精耕细作农业模式,是为了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一家一户的生产单位恰好适合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与“抑制了农业的进步”不符,故C项错误;北朝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D项错误。]10.C11.B[据材料可知,种植黑麦之后,阿布胡赖拉遗址从最初的定居聚落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12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格成单层的泥砖房,这说明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故选B项;A项错在“导致”,排除;农业出现推动房屋变迁,而非人口增多,排除C项;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前提,据此不能反映叙利亚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排除D项。]12.B[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产生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文字的产生并不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