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总结提升_第1页
专题6总结提升_第2页
专题6总结提升_第3页
专题6总结提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总结提升专题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纵横一、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以家庭手工业最为普遍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经济思想“农本”思想是“农为本,工商为末”,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黄宗羲“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的冲击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深化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传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1.制度性因素(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政策性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深化理解]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原因如下:(1)中国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②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③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2)欧洲①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②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④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⑤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三、宋元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和16世纪西方的“商业革命”的比较宋元明清西方表现宋元: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贸易范围不断扩展;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特点发展水平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市场范围由于专制制度的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比较狭小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推动了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出现股份制公司、银行等经济现象影响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观大题培优[热点聚焦]“三农”问题始终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会议强调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典例][2021·湖南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解题示范]第一步:定论题(标题)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2.明确材料中“变与不变”的内涵。首先,认识“不变”。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政治上,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突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次,认识“变”。例如,经济上,明清时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思想上,一些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历史是在不变中孕育着变化。3.该题要求自拟标题,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的观点就“不变中孕育着变化”为标题,或者“中国古代政治的变与不变”“中国古代农业的变与不变”“中国古代思想的变与不变”,等等。第二步:选论据(以“中国古代农业的变与不变”为例,来选择论据)1.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变)2.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期出现一牛挽犁,隋唐时期,江东出现曲辕犁。(变)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标志着中国古代耕作农具的成熟,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不变)4.耕作技术不断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变)5.农业灌溉技术不断进步,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等,农业灌溉工具不断改进,曹魏时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等。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变)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不变)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断发展,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变)第三步:规范答示例:中国古代农业的“变与不变”。(2分)阐述:春秋战国以后,随着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形成了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模式。汉代牛耕方式出现变化,一牛挽犁取代了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赵过发明代田法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唐代出现曲辕犁,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高转筒车的出现提高了灌溉效率。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农业中的进步与变化。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没有突破小农经济的局限,中国古代的农业始终是小农经济的状态。(8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