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
学完《桥》和《穷人》后,你能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吗?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桥》《穷人》战争中普通人物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在今天的小小说中去看一看吧!人物面临困境或存亡做抉择时闪现出人性的光辉。奥莱尔(1873—1939)美国女作家,记者。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以极小的篇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点击图片,查看链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而爆发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1000万,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自己阅读课前的阅读提示,用笔圈画出学习要求,带着疑问读课文。朗读课文扫清障碍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带来难以弥和的创伤。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借助课前所学的阅读方法,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试着完成下面的自主学习单吧!以往同主题作品在柏林环境战争场景情节战斗场面人物参战战士我的感悟战斗场面火车行驶老兵准备在上前线前把疯癫的妻子送进疯人院,两个小姑娘在车厢里笑神志不清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委后车厢寂静。老兵、疯癫的妻子、两个小姑娘。车厢静得可怕依据课文情节线,概括小标题,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火车驶出柏林老妇数数
车厢平静
妇人又数
车厢寂静
姑娘嗤笑老头扫视姑娘傻笑老兵解释默读课文中给你印象深刻的画面,哪些细节触动了你?圈一圈,画一画。互动课堂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男人们大多数都上前线了,预示着还有更多破碎的家庭。火车上的乘客句中“几乎”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不能去掉,“几乎”一词的意思是“差不多”,车厢里的健壮的男子很少,去掉就变成“一个也没有”了,与原文情况不符。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她又重复起来。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火车上的老妇人
联系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不断重复的数字背后是不再归来的三位亲人,是母亲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是由此发疯的悲剧。
三个儿子在战争中牺牲了,老人家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了。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罪恶的强烈控诉。
两个天真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个老妇人在干什么,所以才笑。悲喜对照,指责小姑娘年幼无知,缺乏同情心。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火车上的两个小姑娘年轻的死了,老的继续打仗,甚至连年长的后备役老兵也要投入战场,表现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上前线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这一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如此简单的三个数字,平常的灰白头发,一句话……你知道作者表现战争的方式了吗?以小见大这两处“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思。怎样理解这句话?大家为什么都不说话?你觉得他们都在想什么?
大家都在思考,思考战争的可怕,思考战争的罪恶。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结尾,用上细节的刻画将结尾写具体。车厢里的人都在默默地望着远去的柏林城,小姑娘现在也一声不吭地听着铁轨发出的咔嚓声。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过了一会儿,老妇人又开始用嘶哑的声音数起“一、二、三”,伴随着单调的铁轨震响,再没有人发出一声嗤笑。大家都静静地坐着,一声不吭,眼睛直愣愣地看着这个瘦小又多病的老妇人,还有让她依靠的后备役老兵。
课文的结尾以“静得可怕”戛然而止,留下巨大空白,却更有感染力。
如果我是车厢中的一个,开始我看到老妇人在重复数数,我会不理解,也会发笑,当我听了老兵的话后,我深深震撼了:战争是残酷的,给人类造成了极大伤害,珍爱和平吧!如果你是车厢中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课文的题目却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再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战火硝烟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颠沛流离枪林弹雨草木皆兵炮火连天词语积累(写战争的词语)老妇人数数小姑娘嗤笑老妇人数数小姑娘傻笑老兵说明缘由车厢一片寂静在柏林珍爱和平结构梳理这篇()叙述了在一列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一位重复数数的(),后来老兵说出原因,引发人们深思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和对和平的()。微型小说老妇人厌恶渴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格兰特)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A.歌颂老兵一家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B.反映战争在人们心灵深处造成的巨大伤痛。C.揭露战争的残酷,控诉侵略战争的罪恶。D.暗示对青年一代进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对小说主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C课堂演练A.神态、语言、动作B.总写、分写C.概括、具体D.颜色、外貌
二、本文是从()方面对老妇人进行描写的。A三、文中小姑娘“笑”的原因是()。A.老奶奶会数数B.老奶奶反复数“一、二、三”C.老奶奶很悠闲D.老奶奶生病了B
四、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的表现手法,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A.对比B.以小见大C.以物喻人D.欲扬先抑B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以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14.在柏林[美]奥莱尔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中欧平原施普雷河入哈弗河口处。柏林是德国第一大城市,有750年历史。2000年成为新德国的新首都。柏林的建筑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人们徜徉街头,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和巍然挺立的连云高楼。这些美不胜收而又历尽沧桑、各具特色的建筑,使人强烈感受到柏林的古典与现代、浪漫与严谨的氛围。
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几乎都有文化节,常常眨眼间街道就变成了舞台,行人变成了观众。背景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简称二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多万人,千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二战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为反动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反法西斯力量为正义一方,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历时6年,最终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内容简介:《在柏林》是美国作家奥莱尔的一篇微型小说,堪称名篇中的精品,它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出发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却以极小的篇幅来深刻反映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它那平静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悲愤,但又始终没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认真阅读课前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然后再反复诵读课文,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你还有哪些疑问?理清脉络:
在一辆由柏林开出的火车上,一位即将奔赴前线的预备役老兵准备把她瘦弱不堪而又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句话,短短的几十字,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人物,“尽是”和“几乎看不到”更是为小说的展开设下了伏笔,暗示读者健壮的男子都去了前线,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下文中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已牺牲相照应。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旁边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咔嚓咔嚓声。这是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有外貌描写也有神态描写,都极其简短,但又引人深思:老兵已经头发灰白了,他将去往何方?老妇人虚弱而多病,为何出现在列车上?“独自沉思”,难道她已经与外面的世界绝缘,心中只有那盖过车轮声的“一、二、三”?句段分析:
如何看待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想象一下盖过车轮咔嚓声是怎样在数?在战争中,老人接连失去了三个儿子,也是她所有的儿子,因不堪丧子之痛,老人精神失常,“一、二、三”的数数声,既是对儿子的无尽思念,也是对战争的血泪控诉。她在拼尽余生地数着心中代表着三个儿子的“一、二、三”。
与老妇人的独自沉思数数不一样的是,作者两次写到了小姑娘的笑,“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再次傻笑起来”,为什么?
在这节看似平和的车厢里,有的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阴霾,尤其是那两个小姑娘,或许是家人的保护,让她们远离了战争的残酷,因而无知地“嗤笑”和“傻笑”,形成悲喜对照,既为后文老兵的陈述提供了契机,也为文末的“静得可怕”起到了强烈的反衬效果。
老兵说:“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不好。原句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这种“他们的母亲”的代称更加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更加显露无疑。
第一个“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是外在的,第二个“静得可怕”是深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心在流血。听完老兵的陈述,他们感觉到了战争的威胁正一天天逼近他们:青壮年已经牺牲得差不多了,连后备役老兵也将奔赴战场,如果老兵也牺牲了呢?是不是就轮到妇女或者儿童了?老兵的话将战争的残酷赤裸裸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让人不能不直面,直面的结果又是如此惨痛,因而“静得可怕”。小说中两次写到“静”:“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它们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小说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文题却是《在柏林》,有何深意?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可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戕害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品味主旨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文章中心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保险公司短期借款合同范本
- 2025简易店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YY餐饮管理公司学校食堂承包合同样本
- 2025房屋租赁合同样本范文
- 2025浙江省新劳动合同范本【全日制】
- 2025合同履行证据
- 《法律知识普及》课件
- 创业投资策略课件
- 2025年国有企业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示范文本
- 《市场趋势研讨》课件
- 2024年上海奉贤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3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2024年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将军饮马18道典型习题
- YY/T 1256-2024解脲脲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
- 钢筋优化技术创效手册(2022年)
- 美丽的西双版纳课件
- 调到新单位的简短发言8篇
- (2024年)初中七年级历史学习心得交流
- 员工心理健康与调适课件
- 学校心肺复苏
- 动火作业安全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