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和文化课件_第1页
汉语词汇和文化课件_第2页
汉语词汇和文化课件_第3页
汉语词汇和文化课件_第4页
汉语词汇和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词汇与文化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言体系中,词汇最为庞杂。词的文化意义有时会表现的很外在,人们可以轻易的从一个个具体的词语现象分析出某一具体的文化因子。有时它又会表现的最为深沉。词汇文化意义的这种繁杂,有时还会表现为单个词语与词语群体所含有的文化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下面从“单个词语”“词语类聚”“词汇系统”三个角度进行探讨其文化内涵,试着建构起分析词汇文化的框架。第一节单个词语的文化探求在对一个具体词语进行考察时,既可以对这个词的内部静态构成逐层分析,如词的种种意义成分,概念义、色彩义都可能与文化背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可以从词的动态变化作出分析,如词的产生、消失、滞留、命名、起源、繁衍、引申、替代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文化探讨的泉眼。下面以纵向的动态变化为主,兼及词语的静态结构,从词语的产生与消失、词语命名、词义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一、词语的产生与消失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㈠词语的历史断代显示作用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主观反映,是语言对客观现实最直接的反映。因此,一个词就与它记载的文化事实有了密切关联。词义的客观性直接源于文化事实,从词义的存在状况可以窥视到当时的文化存在状况。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史,在古今相贯的汉语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由甲骨文中反映出来的上古词汇,我们可得知当时的整个文化生活特征,除了必要的农业、畜牧业等物质生产活动外,社会政治活动大都集中在祭祀祈祷、占卜问吉、征战克敌、治国率民上。在宗教和祭礼上,有图腾崇拜,如:“勺”“福”“岁”“御”“帝”“告”“求”“祝”;有神的崇拜,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土地、诸神一体化。这些事物都被视作神的使臣而得到祭祀。在社会政治方面,又两种词汇比较发达,一是职官军队,一是刑法。这都是为了满足统治的需要。如最高统治者自称“一人”“余一人”。其下的官名有数十种,文官有“卿事”“大史”“大史寮”“六史”“四史”“三史”“御史”“西史”武官有“多马”“多亚”“射卫”,军队有“师”“旅”“族,统帅军队的有“王”“妇”“子”“侯'“伯”“牧”“马”“射”“卫”等。刑法方面也很复杂。据于省吾先生研究有酷刑八种:“蹂躏”“捆缚”“囹圄”“肉刑”“火刑”“限人以祭”“砍头以祭”“剖腹刳肠之刑”。这些酷刑反映了当时低下的人身地位和阶级关系尖锐冲突的社会现实。农业、畜牧业等基本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方面词汇的发展。下面有关农耕的词语,都发育的特别充分。如:金属类词语:(《说文》中共有197个)银、铅、镣、锡、铁、镂、铣、铸、销等等?纺织类词语:(《说文》中共有248个)绪、纯、绡、绮、经、纬、纪、纺、绝、继、绢、绫、绛等等?田桑类:(下面只列举关于描写田地形状大小的)町:田践处曰町畸:残田也。畦:五十亩曰畦。?上面很多词后来演化成了汉语的基本词、常用词。如“组”本指丝织物的一小缕,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构成组合过程,也引申为指事物组合的结果,故有“组织”“组合”等。??世界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大量与此有关的词语也在汉语中出现了,如“轮船”“汽车”“火车”“电灯”“银行”“机械”“工厂”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中涌现了大批新兴经济用语,如“外向型”“特区”“个体户”“外资企业”等。物质文化对词语的影响是巨大的,宗教、思想、道德、观念对词语的变化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带动大批佛教词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佛”“塔”“僧”“菩萨”“苦海”“慈悲”“真谛”等。词汇不仅在具体词语的产生上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意识形态、主观世界,而且在词汇的内涵、色彩、气蕴、使用上与时代息息相关,血脉相通。㈡词语的消退与文化走势????词语的消退和词语的新生是一对并随的现象,有新生就必有死亡,有活跃就必有消退沉寂,词语的新陈代谢保持着词汇的动态平衡。词语消退的原因:其一是指原指事物不再存在。此外词语消退还与不同时期的政治取向、观念意识、道德取向有关。词语的消退特点:是缓慢的、渐变的、有时也是反复的。缓慢是指词语的消退有时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不像词语的新生那样会以很快的速度出现,且往往能找到最初用例。反复是指词语的消退并非一退了之,而是在消退、沉寂很长一段时间后又会复生。下面就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类词语的处理。《现代汉语词典》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编纂时,收录了近千例这样正在消失中的词语,在释义中一般都用了“旧时指”“旧作”“旧社会指”“旧俗”等词语来加以说明。体现了词典编纂者对词义时代属性的判断,这些旧词语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称谓语。称谓类“旧词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指对象大都依然存在,有的出现了替代性的新称谓语,有的则在后来褪去了“旧”的色彩而成为普通的社会用语,前者如【报人】:“旧时指新闻工作者”,后者如【票友】:“旧时称业余的戏曲演员”。?第二类:客观旧词语。所谓客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是属于旧社会的,它们或是不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是正在被冷淡、被淘汰。如【家丁】:“旧社会里大地方或官僚家里雇来保护自己、欺压人民的仆役”。?PS:另外“时辰”类词语的“旧”属性客观性最强,因为“子时”“丑时”等一套计时名称确实已经逐渐消逝了。其实所谓的“客观旧词语”只是具有一种相对性,人们如看待他们的“逝去”与“淘汰”,仍是一种主观认识活动。?比如:会有些词语“死而复生”表现为人类社会多个发展阶段所共有的属性,可他们仍被冠以“旧”名。如【交易所】:“旧时进行投资交易的市场,所买卖的可以使现货,也可以是期货。通常有证券交易所或商品交易所两种。”??第三类:主观旧词语指的是这些词语所反映的多是传统文化中的习俗、观念、道德、生活方式、事物用品等。如【喜钱】:“旧俗有喜庆的人家给人的赏钱。”词语消失,或继续死亡,或恢复生机,其实都与文化环境的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㈢词义残留的心理分析词语的消亡有时会以另一种方式出现,既它消失了能够独立存在的词的身份,却以某种词素的形式出现,成为新造词语中的一个构成成分。这其实也旧时它在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如:“马在现代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可并不妨碍人们经常用到“人仰马翻”,“招兵买马”。为什么词语一产生就具有如此大的生命力,使得词语和词义的残留如此普遍而持久呢?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心理因素在里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一种是心理联想规律。人们在不断地认识活动中,对所有新知的事物都是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在新旧事物之间寻找它们的联系。这种寻找联系的认知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同过程,尽量在新旧两个事物之间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些已有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又是以词语体系的形式存在着的,因此,旧有的词语也就总会以这种那种的形式进入新的词语之中。另一种是心理滞后规律。所谓心理滞后就是在对新事物的认知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向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靠拢,以不变应万变,把千差万别的新事物尽量纳入到既有的词语体系之中。两种心理活动有共同点,就是会在新、旧的两种语言成分之间建立起种种联系。而这种语言的继承与延续,同时也体现了文化的继承与延续。二、词语的命名词的命名是给一个词义寻找一个表达形式,它意味着一个词的正式形成,词名的确立表示一个特定的词形与特定的概念内容相结合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人们的文化观念会渗透到命名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左右着词名的选择与定型。㈠专名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时尚地名:地名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就决定了它一定会受到命名者主观认识的强烈影响。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代文化就是影响地名形成的最主要的三个文化因素。如含有“安”的地名:安康市、西安市等等,表现出保平安、保太平的意愿,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地名的浸润。行业文化。眼镜店店名如:“晶亮”,药店名如:健民药店等新潮的时尚文化。时尚的追求和变更还会体现在店名上。如浪漫海岸时尚写真。㈡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汉语思维有着重形象、重具体的特点,这在词语的命名中表现得很清楚。汉民族对那些富于形象色彩、视觉性强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这就使得在创造一个新词时表现出浓郁的形象优先的的造词心理。?????汉语造词法中使用了多种方法来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直接出现喻体。如:“活菩萨”指心肠慈善,待人宽和;“穿小鞋”比喻找借口有意难为别人。具体描绘的方法。“眉开眼笑”“迫在眉睫”“开门见山”“扫地出门”。偏正式构词法。本、喻体放在一起,效果形象逼真又简洁明快。如:“保护伞”“十字路口”“车水马龙”“金字塔”等。成语、谚语、歇后语。“浑水摸鱼”“山雨欲来风满楼”“鹤立鸡群”“一诺千金”。㈢同源词的同源线是形象义“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王力??A.小犬为狗,小马为驹,小样为羔。(所指对象不同,表示形貌的词义相同)B.水缺为“决”,江河缺水为“涸”、为“竭”,人缺水欲饮为“渴”。(所指对象不同,表示状态的词义相同)以上分析显示,同源词所指的事物各异,相同的只是它们在形貌、状态或性质上的某一特征。以上同源词的同源线主要是词的形象色彩义这一事实,可以看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确实存在着着重表征具象的特点。三、词义演变因为扎根于民族身后的文化土壤之中,一个词的历史发展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㈠概念义的变迁。概念义是词义成分的核心部分,与所指的客观对象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会受到客观对象自身变迁的影响,或受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加深的影响,或受相邻词义的影响而导致词的概念义出现变化。客观对象的变化。客观世界的变化,特别是物质文化,在人类历史中发生着沧海桑田式的变化。如权:古义:秤锤;今义:权力,即一定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主观认识的变化。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角度不同,同意客观事物会在同一词语的不同时代中形成不同的概念义内容。如“风骚”。??㈡感情色彩义的变迁感情色彩义是词义中主观成分最浓的部分,实质上是对事物的文化性质所作的一种判断、定性,它属于具体文化体系中观念层次上的东西。词义的褒贬色彩变化反映其背后的种种政治、社会、道德、习俗的变化事实。如“经纪人”—“皮包商”?小姐的称谓语变化?我们周围的语言,每天都有词语在无声无息的进行着褒贬互易的活动。㈢词义引申规律的比较词义的引申变化受文化事实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同语言之间的词义发展各具特色,因此在理解不同的语言的词义时应怀有一些特别的小心,要把对意义理解的触角伸到语言底层,去感受文化的发散和浸润。?不同语言横向比较之例:英语中的bay(红棕色)一般只用来形容马的颜色,但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种限制,“红棕色”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具有这种颜色的东西,比如:“她把头发染成了红棕色。”㈡汉语动物种属词与汉民族的思维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这一普遍的发展规律也清楚地映印在汉语动物的发展上。?《说文解字》中的“禽”“兽”“虫”三个字最初出现时是试图用来指称整个走兽乃至一切动物的种属词。它显示出古代人在造这些字的时候对动物种属的认识还具体而别,分而不统。这三个字在意义上曾经纠葛了好长一段时间,说明上古汉人在认识动物的类属时走过很长一段弯路。这些词语经过相互干扰、冲突,最后达到协调平衡。这个过程就是上古汉人的思维逐渐清晰化、条理化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动物世界,把握动物世界的过程。第三节词汇系统的文化探求?语言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模式与认识体系,世界是通过语言来反映的,这在词汇体系中会表现的相当突出。?一、词汇体系的内部构成1.阴阳派生词词族2.同义词族?二、词汇系统的开放与同化1.外来词的规模与词汇系统的开放度2.汉语外来词的强大同化力一、词汇体系的内部构成㈠阴阳派生词词族在我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两种流派。二者后来结合,成为广为流行的一种有普遍哲理意义的学说。?阴阳学说深入影响到汉民族的思维、言论、处世的各个方面,影响到了汉语的各个层面,特别是词汇方面。1、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起源于对自然界天文变化的观察。由“春夏秋冬”与“东南西北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统一观。阴阳学说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即对立又联系的两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反义词族的形成阴阳学说观的流行,直接影响到语言中互文的运用,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往往同时出现,对称使用。????阴阳学说观的流行,直接影响到语言中互文的运用,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往往同时出现,对称使用。如:《道德经》“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互文对称长期使用,必定会在词汇系统中凝固成词,由此汉语中出现大量反义对立式复合词。上下、人鬼、先后、存亡、得失、君臣、吉凶、消长、尊卑、始终、异同、往来、生死、寒暑、远近、利害……3、“阴”“阳”词族的形成阴阳观成为汉民族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维模式。对客观万物的认识,对主观意识的认识,都是基于对阴阳的认识,认同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一大批用“阴”“阳”构成的复合词族也就出现了。????????日照:背太阳面为阴,朝太阳面为阳。阴凉、阳台方位:朝北为阴,朝南为阳。表里:里为阴,表为阳。凹凸:陷为阴,突为阳。天地:地为阴,天为阳。日月:夜为阴,日为阳。寒温:寒为阴,温为阳。动物:雌为阴,雄为阳。性别:女为阴,男为阳。?生死:死为阴,生为阳。?奇偶:偶数为阴,奇数为阳。阴数、阳数。?清浊:清为阴,浊为阳。阴声、阳声。?善恶:恶为阴,善为阳。阴险、阳明。?有无:无为阴,有为阳。阴性、阳性。?顺逆:逆为阴,顺为阳。阳盾、阴盾。?正负:负为阴,正为阳。阴极、阳极。?动静:静属阴,动属阳。阴处、阳处。?梦醒:梦中为阴,醒时为阳,阴会、阳占。?高低:低为阴,高为阳。阳丘、阳岳。?(二)同义词族同义词族指的是具有相同意义色彩的词。?词义分类:客观概念意义相同文化意蕴相同汉语中表达“香”意义的词很多,其中单音节的主要有七个:“香”、“芳”、“菲”、“芬”、“馥”、“馨”、“郁”。多音节的比较多,但多是由这些原单音节词作为词根语素组合而成。探源与辨析《说文》对“香”的解释是:“香,芳也,从黍从甘。”对“芳”的解释则是“芳”,草香也。新华字典中对“菲”解释是花草茂盛,香气浓郁:菲菲,芳菲;对“芬”解释是花草的香气:~芳;新华字典中对“馥”解释是香,香气,如:馥馥(形容香气很浓);“馨”: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馨,香之远闻者也。——《说文》;“郁”:香气浓郁,如:郁芬(浓烈的香气)。构成的相关词语:香味、香草、芳香、芳草、芳菲、芳馥、芳馨、芬芳、芬兰、芬若、芬葩、芬香、芬蒀、芬郁芬芳馥郁、芬菲、馨香、兰之馨、馥香等等?在汉民族文化体系中,有多少观念核子存在着,有多少文化基因在活跃,就有多少在词汇词义世界中起着强大凝聚作用的基本词义。它们主要凭着主观意念的力量作用于词义,形成了某种感情色彩义,把松散零乱的词语联结在一起。二、词汇系统的开放与同化语言是民族的,词汇是民族文化体系的表现,但却并不妨碍我们从词汇身上发觉体现周围民族精神的外来文化。对民族间的文化交融,词汇系统总是以开放的胸怀予以接纳。这种开放性正是在语言的随机性、适应性、生成性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是语言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语言自我调节能力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来语言成分的同化。??(一)外来词的规模与词汇系统的开放度一种语言中的外来词状况与这个民族对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大致是一致的。对外接触面愈广,交流得愈深,外来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