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小论文_第1页
普通地质学小论文_第2页
普通地质学小论文_第3页
普通地质学小论文_第4页
普通地质学小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论文设计报告题目地质学基础结课小论文系别核工程与新能源技术系年级2012级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班级核技术3班学号20122040XXXX姓名岳XX时间2014-11-16地震灾害成因与防治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蒙受地震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又多又强,且绝大多数又是发生在大陆的浅源地震,地震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所以防治地震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介绍了地震成因、地震灾害类别以及灾害的防治。关键词:地震地震灾害抗震防震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财产损失。据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900亿3.2.2泥石流泥石流是在特定的地质地形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岩土工程灾害。它的发生必须要具备有开阔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和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的降雨,三者缺一不可。在开阔陡峻地区,如果岩石易风化并堆积了较厚的残坡积层或人工堆积了较厚的松散物质,在暴雨之后,往往形成泥石流。4.地震灾害防治4.1地震中桥梁和道路的防护4.1.1公路的防震措施公路在地震中的破坏多缘于路基的损坏,其防护应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平原地区路基的防震措施。应尽量避免在地势低洼地带修筑路基;在软弱地基上修筑路基时,要注意鉴别地基中可液化砂土、易触变黏士的埋藏范围与厚度,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加强路基排水,避免路侧积水;严格控制路堤压实,特别是高路堤的分层压实;注意新老路基的结合;尽量采用粘性土做填筑路堤的材料,避免使用低塑性的粉土或砂土;加强桥头路堤的防护工程。2.山岭地区路基的防震措施。沿河路线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的地段;尽量减少对山体自然平衡条件和自然植被的破坏,严格控制挖方边坡高度,并根据地震烈度适当放缓边坡坡度;在山坡上宜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半填半挖路基,如不可能,则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在7度烈度区及以上,挡土墙应根据设计烈度进行抗震强度和稳定性验算。4.1.2桥梁的防震措施桥梁的破坏主要出现在桥面、桥墩及桥面和桥墩连接处,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充分利用有利地段选定桥位。在可能发生河岸液化滑坡的软弱地基上建桥时,可适当增加桥长、合理布置桥孔,避免将墩台布设在可能滑动的岸坡上和地形突变处;2.当桥梁基础置于软弱黏性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上时,应注意减轻荷载、加大基底面积、减少基底偏心,尽量采用桩基础;3.尽量减轻桥梁的总重量,尽量采用比较轻型的上部构造,避免头重脚轻;4.加强上部构造的纵横向联结,加强上部构造的整体性;5.多孔长桥宜分节建造,化长桥为短桥,使各分节能互不依存地变形;6.用砖、石圬工和水泥混凝土等脆性材料修建的建筑物,抗拉、抗冲击能力弱,接缝处是弱点,易发生裂纹、位移、坍塌等病害,应尽量少用,并尽可能选用抗震性能好的钢材或钢筋混凝土。4.2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从总体上看,房屋的抗震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建筑抗震设计的总原则,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设计结构;(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使结构具有多重抵抗力,前几道防线消耗地震能,避免建筑主要结构承受地震能,保证其不受损;(3)在建筑之间设置防震缝,防止建筑连续侧塌引发的连琐反应,缝的大小要合适,太大和太小都会影响防震效果。(4)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结构物的振动破坏来自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最小,并使结构物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在不增加重量、不改变刚度的前提下,提高总体强度和延性是两个有效的抗震途径。房屋结构构件要联成整体,同时要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5)场地的选择。要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建房时要选择基岩或干燥密实的土层作为地基。不宜在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松散砂层、淤泥层及活动断层地段建房。对软弱的地基要采取措施,严防不均匀下沉。(6)建筑体形均匀规整。无论是在平面或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对称,避免突然变化。房屋平面布置要简单、规则,力求与主轴对称。4.2.1框架结构的布置框架结构的破坏主要原因有:(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缺乏多道抗震防线,框架破坏即宣告整体结构破坏;(2)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验算时忽略了板及板内钢筋的作用,忽略了受压钢筋的作用;(3)框架结构刚度较小,大量随意设置的非承重墙(如砖墙、砌块墙)刚度相对较大,造成结构水平方向扭转、上下层刚度突变,致使主体结构破坏;(4)框架结构刚度较小,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大,因此非结构构件普遍破坏严重。为此,建议采用如下抗震措施:首先,在可能的情况下,框架结构宜设置一定数量的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这样,地震时抗震性能好,并能减少非承重结构的破坏。对于重要建筑,如耐久年限大于50年的建筑、重点抗震设防类的建筑,主体结构应包含多道抗震防线,如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框架一支撑结构,应尽量少采用纯框架结构。接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验算时,应考虑有效翼缘宽度范围楼板内与框架梁平行的钢筋对框架梁承载能力的增强作用,应考虑受压钢筋对框架梁承载能力的增强作用;不论抗震等级,均宜根据实际配筋情况验算框架梁的承载能力。4.2.2突出屋面结构突出屋面结构在地震中破坏较多,甚至整体坍塌。究其原因,突出屋面结构的重量和刚度与下一层结构相比减小很多,地震惯性力急剧增加,引起“鞭梢效应”,从而造成破坏。措施:加强顶部突出部位整体刚度和延性,保证突出和原结构的连接稳固。尽量减少无根柱(梁上起柱)的数量,因为这些柱子根部变形(沉降)比别的柱子大,根部承受弯矩的能力比正常柱子小。4.2.3楼梯间楼梯在震害中一般在梯段下部1/3—1/2处断裂;楼梯梁在上下梯段交接处抗剪破坏;楼梯板在楼层标高处沿上下梯段交接处破坏;楼梯间隔墙破坏甚至倒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楼梯间破坏严重,并呈现下部严重、上部逐渐减轻的特点;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中楼梯问破坏较轻。防震措施:(1)尽可能减少楼梯对主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如休息平台梁不要和框架柱相连、支承在下一层楼板标高的梁上起(小)柱上、该小柱顶标高到休息平台为止;否则,应考虑楼梯参与主体结构的抗震计算。(2)框架结构中楼梯间梯梁(特别是休息平台处梯梁)应在跨中加密箍筋并设置腰筋,休息平台板与端部墙体留缝隙,楼梯间两侧砌块隔墙应增加构造柱,间距不大于3m。(3)尽量整体浇筑楼梯板,谨防浇筑带处破坏,改梁板式楼梯为梁式楼梯,提高楼梯的刚度和整体性。4.3地震次级危害的防治4.3.1滑坡防治措施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可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支挡运动的全部或部分滑坡,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1)震后及时排除地表水。因地表水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应防止水的渗透。对边坡的坡项及坡面进行防渗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应对已发生的裂缝,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并用薄膜覆盖;在透水性弱的地段,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把滑坡区内的雨水汇集,排除到滑坡区外。(2)震后及时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墙,将流人滑坡区的地下水予以截断,并排出地表。(3)震后及时削方减重。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及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在重要地段(如交通要道、医院、生命线工程、重要建筑物等地段)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前沿填土镇压。(4)在抗震救灾后期可考虑修建抗滑桩和挡墙。在滑坡前沿插入钢管或工字钢,既有抗滑阻挡作用,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滑坡前沿挖开后,建挡墙,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以稳定单个滑坡体,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4.3.2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防治有阻挡和疏导两个方法,具体措施有:(1)修建拦挡工程。如修筑拦砂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可以削弱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的能量。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2)修建排导工程。如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可以改善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流势。其次,还可以用生物工程治理,即通过喷撒草种、移植草皮等增加植被覆盖,对土地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减少水土流失,削减地表径流和减少松散固体物质补给,进而抑制滑坡的发生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物治理方法功效持久,成本低,方法较简单,容易广泛开展,能较好地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所以适合推广。5.家庭需储备的物品(1)住房选择:①位置应避开断裂带,不均匀沉陷地基,易滑动山坡、水库区等。②结构有抗震加固。③室内陈设重心尽量降低不乱堆乱放。卫生间的门随时保持半开状态以备地震使用。④正门、通道不要堆放杂物以便疏散。⑤装饰尽量不用易燃品,不要将农药毒品易燃品放在室内。⑥震前对窗户采取防碎措失,加固家具。

(2)准备防震包:内装基本生活用品(如水、食品等)急救药品和简单工具、个人证件等。

2.学校应做的应急准备

(1)评估、加固校舍,消除地震隐患

(2)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3)进行紧急避震训练

(4)学校的地震应急准备:疏散方案、药品储备及与有关部门联系办法等。

3.学校教师应做的应急准备

思想准备:是老师的行动基础,是提高防震减灾能力的必经过程。

心理准备:减少恐震心理,做到“临震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忘我献身”。

知识准备:掌握避震方法和地震发生时应采取的逃生方法,指挥学生行动。

4.学生应制定应急计划

(1)掌握居住地周围情况、疏散通道、场地。

(2)掌握距居住地和学校最近的医院位置、急救中心、消防队所在地。(3)填写个人情况卡(包括血型)。

(4)进行紧急避震练习。

6、紧急避险,自救互救(一)避险

1.地震时紧急避险的时间——地震波从初动到波峰持续的时间,也就是人们开始感到晃动到房屋倒塌的时间约12~13秒。实际躲避时间只有8~10秒,科学利用时间,事先有方案,平时勤练习,震时有成效,避免地震造成伤害。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马上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险的上策。

2.在家里避震:一判断;二躲避;三疏散。人的判断时间3~5秒,躲避时间8~10秒,在室内可躲在坚固的床边、床下、卫生间、承重墙墙角,墙根,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捂住口鼻,帮助老、弱、病、残、幼。不能奔向门、走廊、窗户,不能跳楼。关火源、电源、气源、水源等。待摇晃停止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出事后切忌再回家找东西,免得受伤。

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煤气站、化工厂、炸药库等,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如果在剧院、商店、学校、地铁等人群聚集场所,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躲避,待地震过后,有序撤离。(二)自救、互救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抢救,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据有关资料统计,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埋压的人员生存率可达95%,24小时内救活率为81%,48小时内救活率为53%,72小时内救活率为36%。可见地震后及时组织自救、互救是非常重要的。

1.自救:人们被埋压之后,应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的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

自救中最重要的是:镇静、除险、求救。

镇静,是指人们遇验后应当坚定生存信念,消除恐惧心理和急燥情绪。

除险,是排除险情,设法挣脱被束缚的手脚,清除掉压在身上的物体,竭力创造一个生存空间,尽力寻找水和食物,注意保存体力,延续生命,等待救援。

求救,是想方设法向外面传递求救信息。求救时特别忌讳急躁,一定不能大声连续呼叫,应当细心注意倾听外界情况,间断地呼救。呼救时可用石块、金属等敲击物体,发出声音,这样可节省体力,且能使信息传得更远,效果更好。

自救过程中包括自我除险和求救。但“镇静”在自救中是最重要因素,它贯穿自救全过程,这是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考验。保持镇静可较好地掌握除险和求救的技术要点,会使人们在灾难中获得希望,抓住生机。

2.互救:是幸免于难和脱险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在外援队伍来到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自动组织起来,尽快抢救被埋压人员。因被埋压时间短,被救者存活率高。救助工作应根据“先易后难”原则,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被救的轻伤幸存者,还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

互救时,应注意的几点:

(1)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器物的声音等求救的信息;

(2)根据房屋结构,先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再行抢救,防止再次受伤;

(3)抢救被埋压人员时,首先应使他们的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再行抢救,不可用利器刨挖;

(4)对于埋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和食品,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存幸存者的眼睛;

(5)对于颈椎、腰椎受伤人员,切忌生拉硬拽,要慢慢移出,用硬木板“担架”送到医疗点;

(6)对倒塌体进行侦察,搜寻与定位被埋压人员时,有条件应采用生物与仿生技术、无线电测向定位技术、化学——物理探测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尽量减少人员伤亡。7.结语我国地震多发且震动剧烈,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对于灾害的防治手段,不同部位措施不同。对公路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