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力作用和地貌》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设计:考虑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课前设计预习导学案和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内容。微课主要是介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常见各种外力地貌。帮助学生直观的来认识地貌。课前预习学案包括:1.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对地貌的影响2.预习检测。第一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看微课的基础上,理性的对比了解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第二部分的检测主要是用于了解学生预习效果,找出学生预习问题,试题的设计较为简单,发现问题的目的性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活动安排的目的。导课部分—音乐中欣赏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感性认识。预习答疑部分----师生共同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和外力媒介,教师评价预习测试情况,指出问题较多的地方,和学生共同思考解决。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冲积扇和三角洲的形成、特点进行对比,学生相互讨论回答,教师点评讲解。由此学生会认识到流水作用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河流自上游至下游河床剖面的不同。由预习发现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了解流水作用,便于学生理解。微课展示河流侵蚀作用对上下游的影响-----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微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了解流水侵蚀是怎么样作用的和作用结果的不同。微课之后,学生会比较容易判断出河床特点。除了侵蚀地貌,引导学生看示意图,判断还有哪些沉积地貌。根据预习学生比较容易说出来。有利于学生综合认识流水地貌。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同一作用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地貌”。这样学生由一种作用联系到多种作用,以点带面。深入探究部分----本部分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以黄河流域为线,串联起所讲内容。首先学生自主思考黄土高原成因、探讨其地貌特点的成因。这样设计的原因一是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应用熟练,二是锻炼学生从材料和图文中寻找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再就合作探究黄河下游冲积扇的特点,设计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流水沉积作用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审图能力。教师讲解流水、风和冰川沉积特点,巩固学生的预习效果。第三项在北方图上,引导学生思考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地貌体现了哪些作用力,目的引导学生会全面的看问题,会进行区域外力的简单区分。最后教师总结,在中国地形图上引导学生大致的区分不同区域的外力作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化解本节难点。为了更好地巩固这一知识点,设计试题一道,学生独立完成,体会知识的应用。视频展示长江上游横断山区的形成,学生根据视频回答横断山区形成的作用力。教师指导学生看视频过程中思考问题,提高看的效率。设计的目的学生可以跨越地质历史看到横断山区的变化,从而感受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学会综合的看问题,又很好与上节内容相衔接。也在一节课学生出现疲劳时,更换学习方法,重新提高注意力,提高效率。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外力作用的表现,综合内外力作用,起到收尾提升的作用。课后学习任务---上网自主学习学习中国几种特殊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的成因。课堂学习效果监测----采用常规方法,一组试题,限时检测,当堂对答案,举手统计,针对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设计主要考虑高中教学的应试性,便于学生当堂了解学习情况,有利于课后的及时复习巩固。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但不能准确的说出基本地形类型,对高中涉及的常见地貌不够熟悉,特别是难以区分成因类似的地貌如三角洲和冲积扇。对外力作用涉及的概念如风化、侵蚀、固结成岩等比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语言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习的难度大,需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清楚是如何作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本节的影响也比较大。部分学生视野较开阔,对地貌的认知和外力的理解会较快些。部分学生会感觉特别抽象,难以理解。所以需要感性的引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渐的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大跨越。高中教学除了要求知识技能的学习,高考对学生要求更高的是过程与方法的探究。对高一的学生来讲,很多同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完全不能适用于高中,所以学生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改变和思维习惯的改变。知识的难度增加、过程与方法难度的提高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微课的辅助、视频的激趣和评价的鼓励等,让课堂的活动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实验班进行,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安排课前微课自学各种外力作用的影响,认识相关地貌景观图,并进行课前预习检测,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针对问题在课堂进行解决,在已知基础上课堂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效果分析学生正确率较高的试题1、2、5、6,这几道题分别考查学生基本地貌成因判断、流水沉积地貌的形成和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相互联系,属于基础知识检测,学生掌握的较为熟练。第3题,有80%左右的同学做对,分析过程发现他们虽然根据“化石”判断出沉积作用,也能根据图联系课堂讲过横断山区的成因,想到了流水作用,从而选对选项,但形成的顺序不能很好的解释。该试题考查了学生对本章学过的前三课时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错误率最高的是第4题错,选D项的较多,正确率在30%左右。学生做题中只注意到山区和河流,错误的原因在于审图不清,没有注意河流下部的沉积层,属于方法类问题。从测试结果看,学生对纯粹知识掌握的较好,但读图识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加强训练。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训练加强。课程内容分析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共有三部分内容: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三课时进行。本课时是该节的第三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是在前两节宏观地貌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同时又将两者的作用相结合,综合的来认识地貌形成的原因。必修Ⅰ研究主要是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貌、生物、土壤和河流五大圈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是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属于地球五大圈层之一。地貌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界面,也是人地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的场所。这部分内容在本单元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一节岩石内容的继续,又可以通过了解地貌变化及原因进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于指导人类生产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御地质灾害都有重要意义。湘教版教材的本课时内容材料相对简单,缺少相关图文资料的支持。人教版教材该内容中流水作用相关资料较为丰富,因此本课时整合了人教版河流地貌发育的相关知识,制作成微课,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流水作用地貌。湘教版中该节最后一问题“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虽然课本仅以一个活动内容出现,与必修一第四章的思路是一致的,把该部分与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合在一起讲较为合适,所以本节舍弃了这部分内容。依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的考查方向,本节的重点应该是常见的流水、风和冰川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和熟悉相关地貌。本节的难点是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对比和不同地区外力作用的判断。评测练习课前预习检测1.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借助预习完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观止。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2~3题。2.“猫咪”山形态形成的根本能量来源是()A.地球内能 B.太阳辐射能C.岩浆活动 D.流水作用3.“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B.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 D.变质作用形成为避免渤海面积在泥沙淤积和人工填海作用下越来越小,乃至最终消失,近来有专家提议让黄河改道“回家”入黄海。4.黄河甲河段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的堆积作用 B.冰川的搬运作用C.流水的侵蚀作用 D.风力的堆积作用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5~6题:5.分布在石灰岩地区的是()A.①B.② C.③ D.④6.在干旱环境下形成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7.写出下面各图对应的地貌名称(如三角洲),并用外力作用解释形成原因当堂评测练习读图1-6和1-7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题。1.图1-6所示地貌名称为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沙丘2.图1-7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沉积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3.下图为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下图我国西南某地地形和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4.该地区河谷地带比较开阔,主要成因是 A.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C.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D.岩层断裂上升,流水侵蚀作用形成6.下列选项与下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蘑菇,是由风力侵蚀课后反思观看上课视频,反思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感触:1.本节个人感觉有收获的地方是学生逐步了解怎样读图、怎样从材料中取信息,对学生规律方法的掌握给予了指导。课堂学生知道动手整理,每一个探究问题结束后,都给学生时间去整理掌握,大部分学生跟得上课堂内容。2.课堂节奏偏快,内容稍多,少部分学生囫囵吞枣。究其原因:一是部分高一学生预习方法不熟练,还没有养成有效的预习习惯,导致预习不到位,基础知识稀里糊涂,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二是本节课安排的内容稍多,节奏较快,知识的专业名词较多,学生刚刚接触自然地理,逻辑思维跟不上。所以本节应该设计上进行完善。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方法等情况,预习内容可以作为一节,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而本节的内容适当减少内容,放慢速度,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3.回观课堂,个人教学激情不足,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年轻的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群体。安静的课堂,有利于他们静心的思考,深入的探究。但适当的调节,会激起不断的涟漪,会激发他们头脑潜能。另外,教学语言应该再精炼些,内容的衔接再流畅些。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本节主要体现自然科学价值。课程价值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一是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研究、三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目标才能加以实现,本节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方来考虑:1.在本条标准里涉及到两个概念,一个是地表形态,一个是外力因素。地表形态有两种理解:一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本节首先是从第二方面来理解地貌的概念,所以学生需要认识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各种常见地貌,即是各种图文的认知与分析。二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认识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外力作用是本节的知识,包括外力概念、表现、作用。2.本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地貌变化及其外力原因。“变化”体现的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同一外力在不同地区地区塑造的地貌不同,不同地区外力的作用也不同。需要引导学生用动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认识问题。3.“结合实例分析“是课标标准中对本节的过程方法提出的要求。根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本节课制定三维学习目标如下:通过相关资料和微课的预习,能够根据外力地貌景观图,判断出其形成的外力作用。通过对“冲积扇与三角洲模拟图、”“大河流域河床变化“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