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建促发展树形象_第1页
抓创建促发展树形象_第2页
抓创建促发展树形象_第3页
抓创建促发展树形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抓创建促发展树形象过去十分贫困的白泥镇大龙村胜岗林村民组,引进旋转饲槽养猪法后,提高了养殖效益,经济上一举翻身。这是县畜牧局抓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的得意之作,也是开展基层满意涉农部门创建活动的一个缩影。基于我县是典型农业县的基本县情,县委政府作出了将畜牧业作为主导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的战略定位。作为主抓畜牧业发展的县畜牧局,把以“五民活动”(素质带民、制度便民、帮扶助民、作风亲民、业绩问民)为载体的基层满意涉农部门创建活动置于发展畜牧业、调优畜牧业、做大畜牧业的大局中去思考、推进和落实,实现了业务工作和创建活动的一举双赢,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级联创”的又一亮点。技术人才与营销队伍两手齐抓发展畜牧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县畜牧局从建立工作机制入手,着力盘活人力资源,努力提高技术人才队伍和营销队伍素质,为促进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抓技术队伍建设,调足发展合力。县畜牧系统共有在岗人员77人,其中局机关在岗人员20人、党员14名。结合发展养殖业工作重心必须下沉的要求,畜牧局将职能相近、职责交叉的法规股、执法大队、税统办合并为一套人马,动员3人到乡镇畜牧站锻炼,鼓励6名技术干部走出机关从事畜牧产品运销或搞饲料加工,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行绩效挂钩,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坚持量化考评兑现20%的活津贴,坚持职称评聘分离原则,坚持划定最低聘用或待聘考评分数段,坚持两年一周期的竞职、竞岗、竞聘制度,对25名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进行了重新聘任。为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技术人才队伍,夯实“素质带民”基础,县畜牧局围绕创建学习型单位的目标,制定了干部职工五年轮训计划,建立了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参加教育培训情况作为评先选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为支持干部职工继续提升学历,与贵州农学院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举办了畜牧兽医函授大专班,畜牧系统30名未取得大专学历的干部职工均参加了函授班学习。近两年来,抽派了28名技术干部参加省、市举办的培训班。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撰写论文和宣传报道。两年来,全局技术干部共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围绕“帮扶助民”和“作风亲民”的要求,畜牧局制定了“带头发展养殖示范小区,推广八改养猪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承诺制,促使技术干部转换角色,亲近农民,建立联系点,以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和问题。局领导和技术干部积极深入“责任区”,耕种“自留地”,切实以“作风亲民”表达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真切、真诚、真挚之心。现在,技术干部共建立联系点84个。一个个联系点已成为业务工作的示范点、推动工作创新的实践点、助民致富的培训点。共产党员、高级畜牧师刘坤元经常到联系点搞技术指导,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知农户以便咨询。现在,他每周都要接到3个以上的咨询电话,一年下来还得贴上不少费用。对此,他说:“养殖户遇到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咨询,一旦损失,就是成百上千,和他们的损失相比,我这点手机费算不了什么。”用养殖户的话说,刘坤元就像他们“六畜兴旺”的守护人。抓营销队伍建设,调活流通市场。县畜牧局积极培育畜牧产品营销主体,努力为畜产品经纪人提供畜禽检疫和市场信息服务,对外宣传推介余庆畜牧业和畜产品,不断提高余庆畜产品的知名度,多方联系省外客商到县内联合当地营销人员定点贩购畜产品,为外地客商采购畜产品提供方便、快捷、热情的服务。支持鼓励营销人员除在省内大中城市设立固定销售点外,还在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建立长期的销售网点。目前,已在10个乡镇组建了畜产品营销协会,发展了1300多人的经纪人队伍。2004年,县畜牧局举办了畜牧经纪人培训班,提高经纪人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两年来,农村畜牧经纪人完成运销生猪40余万头、牛2.6万头、羊11万只、禽300万羽,实现运销产值4.745亿元。树立榜样与更新观念双曲同奏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观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县畜牧局将树立榜样与更新观念置于同等地位来抓,奏出了一曲和谐之音。抓典型,树立样板。为让群众看得见、学得着,县畜牧局从抓畜牧养殖小区和培育养殖大户入手,加快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的步伐。为做好小区建设和养殖大户的服务工作,县畜牧局立足“便民、高效、及时”的要求,建立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落实有力的局领导包乡镇、业务站包村、技术干部分片包组的“三包”责任制,做到设计圈舍、技术培训、指导饲养、常年防疫、释疑解难、资金协调“六到位”。针对广大养殖户信息闭塞的现状,把服务重点放在信息引导上,经常搜集掌握国内外畜牧产业动态、优质生猪品种、优质饲草新品种、养殖新技术、价格行情等信息,并及时发布,深受养殖户欢迎。在县畜牧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小腮镇哨溪村建立了有542头猪、12头公猪的三元杂交猪繁殖基地,每年可繁殖优质三元仔猪9000余头,其仔猪除满足本镇需要外,还吸引了外地客商前来购买。白泥镇许清林建起了配有不锈钢丝产床、仔猪保育栏、红外线保温箱、旋转式猪槽、乳头式自动饮水器等设施完善的高标准猪舍,饲养母猪150头,使生猪生活在冬暖夏凉,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提高了生长速度,缩短了出栏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成为全县养殖户的一面旗帜。抓宣传,强化培训。多年来,群众“农主牧副”、“养猪为过年”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部分基层干部对生猪发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人力物力财力扶持不足,措施不具体,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县畜牧局干部认真分析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组织养殖致富典型宣讲发展历程,消除干部群众的思想疑虑,促进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生猪产业上形成了“劣种变良种、土法变良法、小圈变大圈、零星饲养变规模发展、一年出栏变三个月出栏”的发展共识,为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让农民群众掌握养殖技术,县畜牧局制定了农村乡土人才三年培训规划,按分级培训的办法,采用集中办班、远程教育、发放光碟资料、现场辅导、基地参观、外出学习等形式,加强养殖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永久牌”人才。近年来,县畜牧局从国家农业部购买了科学养殖方面的课件,再刻录成光盘发到养殖大户手中。两年来,培训兽医防疫员276人次,兽药饲料经营人员286人次,培训农民12000余人次,发放光盘5000张。通过培训,农民逐步增强了用新信息、新方法、新技术发展生产的能力。在政策扶持和市场带动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加快了将畜牧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微利型向效益型转变。直观的启发极富成效。通过树立榜样、更新观念,建养殖小区、争做养殖大户成了自觉行动。小区建设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全县共发展养殖大户9600余户,建养殖小区84个。品种改良与良法饲养合力推进良种良养出良效,是养殖致富的一条成功经验。县畜牧局一方面抓好品种改良,一方面抓好科学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的实施,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抓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结构。在生猪品种改良方面,坚持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引进杜洛克或长白公猪布设、充实、更新猪改点,繁殖母猪采取县内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推广内二元或外二元母猪;禽类品种改良着重是以引进推广为主;牛羊品种改良坚持推广冻精配种,以技术干部承担输配任务为主,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输配质量,有利于提高受胎产仔率,还能加强技术干部的实践锻炼,有利于巩固提升专业知识。目前全县已建立良种公猪配种点186个,饲养内二元或外二元母猪20185头,牛羊品种改良点16个;引进良种肉禽65万羽;良种蜂516群。全县今年预计可新增畜禽品种改良效益达1500万元。有了优良的品种,还需要筑牢免疫屏障,才能确保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县畜牧局在抓防疫工作中,做到了“六个坚持”,即坚持春秋两季开展拉网式防疫,坚持村组干部带队打针,坚持畜牧干部分片负责防疫质量,坚持严把流通检疫关,坚持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坚持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动物疫病动态。通过采取综合防疫、控疫、灭疫措施,努力把重大动物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把传染疫源截断在传播途径中,把免疫屏障建立在动物机体中。今年全县春季防疫动物达80万头(只)次。今年4月15日,接龙家镇一牲畜贩子从广西购进的121头仔猪发生疫情后,立即组织人员一方面采集病样送省确诊,另一方面做好监测和控制。经省确诊后,立即进行了全部扑杀的无害化处理,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扩散。抓良法饲养,降低养殖成本。养殖设施的改善和饲养方式的转变,能积极有效地改善动物福利和提高养殖生产力水平。为此,县畜牧局积极加强良法饲养的指导,加大改圈、改厕、改饮水、改饲槽、改品种、改饲料、改定时饲喂、改附带养殖等“八改”工作力度。共产党员、高级兽医师袁正宇今年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地传授养殖技术,已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目前,全县已新建或改造圈舍26000间40万平方米,推广漏斗式或旋转式猪槽5000口,安装乳头式饮水器20000个,建成沼气池8000多个。特别是漏斗式或旋转式猪槽的推广使用,满足了生猪昼静夜动、昼伏夜起的采食习性,使商品猪的饲养周期普遍缩短了10一15天。若按一个劳动力养100头商品猪出栏计算,使用漏斗式或旋转式猪槽养猪,每头即可节省劳动力成本4.5元。在此基础上,还大力宣传发动农民在炎热夏天使用淋浴为育肥猪洗澡降温,确保高温季节养猪能正常生长和提高抗病力。在遵循“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的原则下,结合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创建活动,县畜牧局与农业局搞好对接,大力推广“以饲草为基础、养殖为关键、沼气为龙头、增效为目的”的猪沼结合养猪模式,走“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把过去直接下田的猪粪转化为生活能源后再作农业用肥,一方面改善了养殖环境,促进了文明卫生村寨建设,有利于动物防疫和居民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养猪附加值,实现自然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县畜牧局长毛廷江介绍:一户4口之家的农村居民,用沼气煮饭、炒菜、烧水,每年至少可节约能源费500元。按此计算,全县8000户农民采用猪沼结合技术,每年即可增加养猪附加值400万元,又相当于养4万头商品猪的纯收入。谈起猪沼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