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02小石潭记_第1页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02小石潭记_第2页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02小石潭记_第3页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02小石潭记_第4页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一句一译02小石潭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一句一译字字落实解析加真题再现

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东永济(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其诗文均很出名。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参加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

会功能,史书称他”为文章卓伟精致”(《新唐书》),被后世尊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20岁中进士,在政治上属于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因

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守旧势力多次迫害,曾被贬为永州(今

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后被贬到柳州,47岁时死于贬谪之地柳州任上。

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

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

其中之一。原题目是《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描绘了自然山水之美,

渲染了遭贬后寂寥凄凉的心绪,在隽永的行文中,创造了情景交融的

诗一般的意境。

三、课文原文注释解析

【题目】小石潭记

【注释】

1.小石潭:潭名,位于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

2.游记。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

之。

【注释】

1.从:介词,自。

2.小丘:小土山。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百二十步:一百二十步。

6.篁(hudng)竹:成林的竹子。

7.闻:听到。

8.如:动词,好像。

9.鸣:鸣响。

10.佩环:佩、环都是古代服饰上的玉制装饰品。

11.心乐之:心里喜欢这。乐之:即“以之为乐”。乐:动

词的意动用法。之:代词,代流水声。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

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很高兴。

【真题再现】运用比喻手法写水声清脆动听的一句是“如鸣琼环”。

原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注释】

1.伐竹:砍伐竹子。

2.取道:开取道路。

3.下:名词作动词,往下走。

4.见:同“现”,出现。有的地方译为“看见”。

5.尤:特别。

6.清冽:清澈,清凛。冽(li©),寒冷。《永州八记》中

的《小石潭记》紧接《钻姆潭记》,“水尤清冽”意指“小石潭

的水比钻姆潭的水更清澈”。

【译文】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往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

特别清澈。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纸,为屿,为唾,为

O

【注释】

1.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全石:整石。以:介词,

用。即“以全石为底”,介词“于”的宾语“全石”前置,起强调作

用。为,动词,做为。

2.近:靠近(形容词作动词)。

3.岸:岸边。

4.卷石底以出:卷着石头潭底露出。即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

高出水面。以:用法同“而”,连词,表顺承。出:露出。

5.为:动词,成为。

6.为纸,为屿,为堪,为岩:成为纸、屿、堪、岩各种不同的

形状。M(ch1),水中高地。屿(yd),小岛。嘲(kdn),不平的岩

石。岩:大石块。

【译文】(潭)以整块的大石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

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纸,、屿、蝮、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原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注释】

1.青树翠蔓:青葱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蔓:茎蔓。

2.蒙:覆盖。

3.络:缠绕。

4.摇:摇摆。

5.缀:连结。

6.参差:长短不齐。

7.披拂:随风飘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

参差不齐,随风飘浮。(考过翻译)

【赏析】游记起篇,先向读者介绍小石潭的方位及概貌。作者带

领着读者,循着水声来到潭边。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清澈的潭水,水中错落显露的岩石,以及岸边各具姿态的树木藤蔓。

行文中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心情,为以下具体的描述铺平道路。

【真题再现】《小石潭记》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两句写出了小石潭

周围枝蔓互相缠绕连接、随风摆动的样子。

原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注释】

1.可:大约,副词,表揣测。

2.许:左右,表不确数。

3.头:条。

4.皆:副词,都。

5.若:好象。

6.空:空中、凭空,名词作状语。

7.无所:没有什么,"所"字结构,形成名词性词组。

8.依,依靠。

【译文】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真题再现】1.《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

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鱼的游动来写潭水清激的句是“皆若空游无

所依。”

原文: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俗然不动;

【注释】

1.日光:阳光。

2.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3.彻:深深透过,"彻"后省略动词宾语"潭水"。

4.影布:影子散布。"布"后省略介词"于二

5.怡(yi)然:楞住的样子。

【译文】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原文: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注释】

1.俶尔:副词,忽然。

2.逝:离去。

3.翕(xi):轻快。

4.忽:敏捷。

5.似:好象。

6.游者:游玩的人。

7.相乐:共同娱乐。

【译文】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

乐。

【赏析】这一自然段,作者所描绘的是小石潭中的鱼儿。这些小生命在潭中

忽而静止停歇,忽而自由邀游,往来穿梭,轻快敏捷,正与游人愉悦的心情

相一致。

【真题再现】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

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三句采用动静

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之态。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巧妙把谭中游鱼静止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两种情态对比,动静结合表现鱼的活泼。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注释】

1.潭西南:向潭的西南方(名词作状语)。

2.而;连词,表修饰。

3.望:望去。

4.斗:名词作状语,象北斗星那样。

5.折:曲曲折折。

6.蛇:名词作状语,象蛇那样。

7.行,弯曲爬行。

8.明灭可见:或明亮或阴暗可以看见。

【译文】顺着小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

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考过翻译)

【真题再现】《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

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注释】

1.其:它的(指溪的)。

2.岸势:坡岸的地势。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4.差(ci)互:互相交错。

5.不可;不能。

6.知:探知。

7.其:它的(指溪的)。

8.源:源头。

【译文】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考过翻译)

【赏析】作者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潭水不可探知的源头,也说明小石潭

清澈溪水的来源。正是溪流那曲曲弯弯的流势,才给游人以源头深不可测

的感觉,并为下一步笔锋骤转描写小潭幽深的环境作了铺垫。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坐:坐,后省略介词"于"。

2.潭上:潭边。

3.环:象环一样(名词做状语)。

4.合:合拢、围绕。

5.寂寥(jiliao):寂静空旷。

6.凄神:使(人)神情凄凉。凄:形容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即"使....凄

(凉)"o

7.寒骨:使(人)骨节寒冷。寒:形容词做动词,使动用法。即"使.....寒

(冷)"o

8.悄怆(qiaochuang):冷清悲伤。

9.幽邃:幽僻深远。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

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真题再现】《小石潭记》中作者因地理环境而心感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

原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释:

1.以:介词,因为。

2.其:代词,"这里"(代指小石潭)。

3.境:环境。

4.过:过于。

5.清:冷清。

6.不可久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7.乃:于是。

8.记:记下。

9.之:代词、它(代指游历小石潭的情景)。

10.而:连词,就。

11.去:离开。

【译文】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

记下来便离去了。

【赏析】小石潭优美动人,但环境过于清冷、幽静,寂静空旷,无人声,

也缺少人间的生活气息,致使游人感到刺骨的寒气,深知此地难以久留,不得

不匆匆离去。这里,作者既是描写小石潭的环境,又暗衬自己的孤寂心情,流

露出遭贬失意的抑郁愁情。

原文: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注释】

1.同:一起。

2.游者:游历(小石潭)的人。

3.吴武陵、龚古、宗玄:均为人名。

4.余: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译文】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原文: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日奉壹。

【注释】

1.隶:隶属、附属。

2.而:连词,表并列。

3.从:跟从、随从。

4.者:的人。

5.崔氏二小生;姓崔的两个年轻晚生。

6.曰:叫。

7.恕己、奉壹:人名。

8.【译文】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

恕己,一个叫奉壹。

9.【赏析】介绍与自己一同来游小石潭的人。这是古代游记的贯用写

作格式。

四、【赏析全文】山水游记往往寄情山水而表达作者的不同寄托。《小石潭

记》也是这样,作者通过出色的景物描写,抒发了自己受到不幸遭遇后的凄

苦心情。我们在了解了柳宗元因主张革新而一生屡遭贬滴流放的生平后,便

能更好地理解作品将小石潭幽美的意境与凄冷的气氛变幻写出,所反映的矛

盾的心情和曲折的寄托。

作为游记名篇,作品对自然景物的摹写是十分出色的。作者以游览的先

后顺序为线索,先写小石潭的概貌,接着展现近处所见的潭中之景,再写远

望的周围环境及溪流水源,最后,为小石潭渲染上一层既神奇、寂静又冷清

的气氛。中间,穿插对石潭、游鱼、潭水、草木、溪流等具体物象的细腻的

描写。这样,写景既条理分明,又错落有致,且细致逼真。

基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味,作者笔下的水、石、鱼、树、潭、溪等,

无论静态还是动态,都生动传神,精美异常。如文中描写溪流,就抓住曲折

婉延的特点,运用了"斗折蛇行"的形象比喻,赋予溪流以动态与灵气。再如

文中写潭中之鱼,整段没有一笔直接提到水,然而却让人处处体味到晶莹透

彻的潭水。描写时,先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游"二字已暗显出水的清

澈,"无所依"更进一步突出了潭水清亮得近乎透明的程度。接着,写“日光下

彻,影布石上",太阳光能把潭水照得透彻见底,鱼影分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游鱼、岩石、影子都清晰可见,足见潭水清如明镜。这些笔墨,看似写鱼、

写石、写阳光、写影子,实际又是写潭水的清澈。显然,只有精细地品味出

石与水、鱼与水、光与水的相互关系,才能以侧面的描写获得最佳的艺术效

果。

正是上述生动形象新颖的描绘,使《小石潭记》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山

水游记的不朽名篇。

五、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

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

“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

"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

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

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

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

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

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

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

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

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

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怡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

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

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

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

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如何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