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_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_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_第3页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_第4页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课堂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 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大体概念: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转变,如此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必需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需选用同一参考系。参照物不必然静止,但被以为是静止的。质点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那个点上,那个点称为质点。(2).质点条件: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形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取得简化(为便于研究而成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时刻与时刻某一点一段。△t=t2—t1(2).时刻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信物体位置的转变,是标量。(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二者运算法则不同。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刻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样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刻距离是。速度:物体通过的 与所用的时刻之比叫做速度。平均速度(与位移、时刻距离相对应)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历时刻t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v=x/t,矢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刻,标量,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相对应)量。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即瞬时速度的大小。标量。速度转变的快慢——加速度(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转变(vt—v0)与完成这一转变所历时刻的比值a=(vt—v0)/t(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3).转变量=末态量值—初态量值……表示转变的大小或多少(4).转变率=转变量/时刻……表示转变快慢(5).若是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转变,该物体的运动确实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刻改变。(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进程量。第二章探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0 一.大体公式:速度时刻公式:v=v+at;位移平均速度公式:x=vt=(v+v)/0 0 t+at2/22ax=v2-v2;:aav0 0二推论:一、任意两个持续相等的时刻里的位移之差是一个恒量,即=aT=1)此式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2)推行公式:持续的第mT内的位移和持续第nT

-S=(m-n)aT2m n二、某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刻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v =(v+v)/2;t/2 0 t3

等于初速度v0

v

;v2v2v202=注意:能够证明,不管匀加速仍是匀减速,都V Vt x2 2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是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Vat ,x1at2,V22ax,xVt2 2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能够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1 2 (11T2TT内……位移之比为SS∶S=1223n1 2 1 2 1T末、2T3Tv∶v∶v∶…=1∶2∶31 2 n1 2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位移之比为S∶SS=∶∶∶…2n-;n1 2 21S2S3S……的位移所历时刻之比为1∶22n2n

∶3∶…2=1t∶t∶t∶…∶(2=11 2 3

-1)∶(3-

)∶…(n- ;第三节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阻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下落进程中空气阻力的阻碍,与物体重量无关。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称为重力加速度。g=s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老的。其大小随的增加而增加,随的增加而减少。3.大体公式, , 4.画出x-t图象,v-t图象三、竖直上抛运动处置方式:分段法(上升进程a=-,下降进程为自由落体整体法)1.规律公式, , 对称性:时刻对称性:上升到最高点时,上升到最高点所历时刻与回落到抛出点所历时速度对称性:两次在同一高度相等,方 上升的最大高度 在最高点:加速,速 画出x-t图象,v-t图象第四节图象描述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x-t图象①平行于t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①平行于t轴的直线②倾斜直线③直线交点④与坐标轴截距t即各面积的代数和第五节汽车行驶安全和追及相遇问题=反映距离(车速×反映时刻刹车距离(匀减速)安全距离≥停车距离刹车距离的大小取决于车的初速度和路面的粗糙程度追及/相遇问题:抓住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知足的临界条件,时刻关系和位移关系,临界状态(匀减速至静止可用图象法解题。第三章彼此作用第一节力重力力 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彼此作用。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力具有彼此性:一个力老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说明:①彼此作用的物体能够直接接触,也能够不接触。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转变。力的种类:①依照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②依照成效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答复力等。说明:依照成效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能够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能够不同。重力概念: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说明:①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确实是地球的吸引力。③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④在两极时重力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在其它位置时不相等。重力的大小:G=mg在两极比在赤道重力大。②一个物体的重力不受运动状态的阻碍,与是不是还受其它力也无关系。③在处置物理问题时,一样以为在地球周围的任何地址重力的大小不变。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说明:①在两极与在赤道上的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使劲的阻碍,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重心: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上。②质量散布不均匀的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散布有关。③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信。说明:①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②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先的物体就能够够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第二节弹力1.(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说明:①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只是有的形变比较明显,有的形变及其微小。②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恢恢复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若是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形变。③分类:按形式分:紧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曲形变。弹力:接触;弹性形变。②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必存在于接触的物体间,作用点为接触点。③弹力必需产生在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④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弹力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几种典型的产生弹力的理想模型:①轻绳的拉力(张力)方向沿绳收缩的方向。注意杆的不同。②点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点与曲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曲面接触点所在切面。③平面与平面接触,弹力方向垂直于平面,且指向受力物体;球面与球面接触,弹力方向沿两球球心连线方向,且指向受力物体。大小:弹簧在弹性限度内遵循胡克定律F=kx,k仅与弹簧的材料按成效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弹力有无的判定:1)概念法(产生条件)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是不是有转变。弹性与弹性限度物体具有恢恢复状的性质称为弹性。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恢复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探讨弹力绳索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不沿杆方向。弹力的作用线老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F=kx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k=k1+k2第三节摩擦力滑动摩擦力1).两个彼此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使劲,叫做滑动摩擦力。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f=μN4)μ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0<μ<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老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其接触面相切。条件:直接接触、彼此挤压(弹力趋势。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摩擦力能够是阻力,也能够是动力。/二力平稳法。静摩擦力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最大限度,那个最大值叫最大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0≤F=f0≤fm00

N(μ≤μ)0静摩擦有无的判定: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稳法;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0按步骤分析物体受力为了避免显现多力或漏力现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形通常按如下步骤进行:先分析物体受重力。其研究对象与周围物体有接触,则分析弹力或摩擦力,依次对每一个接触面(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则有摩擦力。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图示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式。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尾标上箭头。力的示用意:突出方向,不定量。力的等效替代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那个力的分力。合力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的计算方式:公式法,图解法(//△):连接始结尾的有向线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FF一、F2的合力,θ为F一、F2的夹角,则:F=√F1²+F2²+2F1F2cosθtanθ=F2sinθ/(F1+F2cosθ)当两分力垂直时,F=F1²+F2²,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F=2F1cos(θ/2)两个分力一按时,合力的大小范围讨论.1)|F1—F2|≤F≤|F1+F2|F一、F2夹角的增大,合力F慢慢减小。当两个分力同向时F=F1+F2当两个分力反向时F=|F1—F2|当两个分力垂直时分力的计算/解题方便(正交分解)第五节共点力的平稳条件共点力(该点不必然在物体上寻觅共点力的平稳条件1).物体维持静止或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稳状态。2).物体若是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稳状态,就叫做共点力的平稳。力亦是如此。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一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要取得唯一确信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若F>F1>Fsinθ有两组解若F<Fsinθ无解在实际问题中,一样依照力的作用成效或处置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力分解的解题思路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依照力的作用成效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题。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在处置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上的一种简便的方式:正交分解法。算。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骤如下:原则是使坐标轴与尽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两坐标轴分解的力尽可能少。别离将各个力投影到坐标轴上。别离求x轴和y轴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Fx=F1x+F2x+F3x+……;Fy=F1y+F2y+F3y+……F合,可推出第2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必然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六、77,和单摆实验牛顿第必然律牛顿第必然律(惯性定律:为止。——物体的运动并非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维持原先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度不同。第二、节阻碍加速度的因素/探讨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k•F/m(k=1)→F=ma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国际单位制中k=1。当物体从某种特点到另一种特点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置临界问题出来。牛顿第二定律特性: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转变/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缘故。是相关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阻碍。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探讨作使劲与反作使劲的关系劲。力的性质:物质性(手力物体,彼此性(力的作用是彼此的)同:等大,反向,共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