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音乐学院安师附属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答案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4.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

积累应用(2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4)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2.加点字解释。(5分)(1)冀君实或见恕也(我)(2)度义而后动(考虑,揣度,估量)(3)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4)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养)(5)刑人如恐不胜(尽)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3分)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分)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B)。(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每当我们创作作品,我们即在进行某种叙事。________。________。①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并不是单纯地把情感宣泄出来②但不含叙事的情感流露,难以形成作品③情感必须置入一个感性的形象才能真正得到表现并且被保存④只是痛苦了、流泪了、高兴了、笑了,都不是作品⑤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⑤④①③②B.⑤①③②④C.③①④⑤②D.③①⑤②④5.小明诚请李老师担任他的生涯导师,他提交的书面申请中语言表达不得体一处是(D)。(3分)尊敬的李老师:您好!我是高一(1)班的小明。【甲】早就听说您德高望重,对学生关爱有加,指导有方,【乙】我对您十分仰慕,恳请您担任我的生涯导师。【丙】若能如愿,我将加倍努力!【丁】希望您尽早答复,不胜感激!敬祝教安!您的学生小明2022年9月15日A.甲B.乙C.丙D.丁二阅读(6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2分)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①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2\*GB3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比如2010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帕里泽委托两位住在北部并且受教育程度相似的朋友在谷歌上搜索有关的消息。一位获得了其深水地平线漏油事件的信息;另一位获得的却是关于该公司的投资信息。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与之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这无异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④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习惯、兴趣和偏好,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⑤正是出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既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原文有删改)6.第③段加点的“新瓶装旧酒”在文中指的是用新概念“过滤气泡”去分析、讨论内容实质相同的信息过滤问题。(2分)7.根据本文文意,下列现象不属于“过滤气泡”的是(C)。(2分)A.搜索引擎利用搜索数值关系向用户进行关联词推荐。B.购物平台利用历史订单信息为客户提供“猜你喜欢”个性化广告服务。C.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D.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8.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A.假新闻的泛滥归咎于社会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B.“信息茧房”导致了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C.机器算法代替用户手动选择新闻内容是未来新闻传播的方向。D.“过滤气泡”是技术、人性、社会结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9.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D)。(2分)A.从算法逻辑方面做技术调整无法根除过滤气泡。B.“过滤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C.对算法技术进行价值探讨有助于维护公众利益。D.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所淹没10.有人认为当下互联网的文化环境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分析的乡土文化环境有相似之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下面材料,从现象和原因两方面阐述你的看法。(4分)“历世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上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却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要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经常保存。”(选自《乡土中国》之《再论文字下乡》)答案示例一:从现象来说,两者确实相似。当下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封闭、重复相同意见,过滤或者隔离异质观点的特点,与乡土社会中同一经验不断重复传递,而无需更新的特点十分接近。/当下网络文化环境也受到人性和情感的影响,具有相同意见的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与乡土社会中经验在亲人熟人之间传递,情感联系紧密的特点相同。评分说明: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当下网络文化环境特点1分,乡土社会特点1分。从原因来看,乡土社会是因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而网络文化环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到媒体平台、信息技术的引导。原因不尽相同。评分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答案示例二:从现象来说,两者有一定相似性。①当下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封闭、重复相同意见,过滤或者隔离异质观点的特点,与乡土社会中同一经验不断重复传递,而无需更新的特点十分接近。②当下网络文化环境也受到人性和情感的影响,具有相同意见的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与乡土社会中经验在亲人熟人之间传递,情感联系紧密的特点相同。评分说明:答到①②其中一点即可。当下网络文化环境特点1分,乡土社会特点1分。从原因来看,本质上网络环境中信息接受的被动性与乡土社会中个人接收先辈信息,而没有主动选择权,这一点也比较相似。(2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影青瓷①纪项是铜城有名的收藏家,闲着没事就爱到乡下转悠。几年下来,还真淘了不少宝。②这天,纪项来到凤庄,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有只宋代的影青瓷。那是一只小瓷碗,保管得很好。虽然不是什么大宝贝,但在铜城,这种东西已经很少见。纪项就问主人丁大爷,这个碗卖不卖?③丁大爷摇摇头,不卖,这是咱家唯一的宝贝哩。纪项很想得到这件宝贝,开了三千元的价钱,丁大爷还是不卖。纪项只好作罢,都说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若是无缘,即使煞费苦心也只能擦肩而过啊。④纪项回家后,常常想起凤庄看到的那件影青瓷。按理说这样的一个小宝贝,纪项是不屑一顾的,他家里的藏品都有半屋子了。之所以想得到这件影青瓷,是因为它另有一番深意。铜城是个千年的瓷乡,仅岭垌村在宋时就有影青瓷窑一百多座。而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铜城这个与景德镇相距甚远的小地方,能生产出与之相媲美的影青瓷,可见当时铜城制瓷技艺之高超。世事沧桑,现在铜城所产影青瓷存世量已极少。⑤不久,纪项又像往常一样去城南的古董街淘宝。在街上没走几步,看到几个人围在一起,拿着一件东西谈论它的真假与来历。纪项便凑了上去,一看,那不正是他在凤庄丁大爷家看到的影青瓷么?⑥卖主是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长得结实憨厚。看的人大概价钱给得很低,小伙子有点着急,他从一个中年人手中拿回瓷碗,说你们都不识货,别看了,人家给了三千块我爷爷还舍不得卖呢。围观的人就发出一片不屑的嘘声。⑦纪项问,那你要多少钱呢?小伙子说,如果你中意,一口价,五千元。⑧纪项从小伙子手中取过瓷碗,仔细看了看,确实是那天他在丁大爷家看到的那件影青瓷。便说,这瓷器是铜城岭垌窑的产品,值不了那么多。⑨小伙子看着他,说这是咱铜城的“土产”不假,但它与景德镇的影青瓷比,品质一点也不差。小伙子头头是道地说过,顿了顿,一脸无奈地说,如果不是爷爷病了急等钱用,我还舍不得卖呢。纪项看着小伙子,说货物要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你要的价确实过高了。⑩也许看出纪项是个识货的行家,小伙子问纪项,那你能给多少?纪项伸出三个手指头。围观的人中有人说,三百也高了。小伙子急了,三百我拿回家去。纪项说,一口价三千元。卖,我就拿走。⑪小伙子看了看纪项,又看着瓷器好一会儿,眉头一皱,额头上的几道皱纹变得更深了,好一会儿才点头,算是成交。⑫小伙子拿了钱,急匆匆地向车站方向走。纪项看着焦急而又匆忙的小伙子,在他走出十几步后,把他叫住了。小伙子回转头,不解地看着纪项。纪项边迎上去边问,你在哪里工作呢?⑬小伙子看了看脚下,说没有工作。纪项就问他愿不愿意去做古董销售,铜城最大的古董店德宝坊是他朋友开的,正缺人手。⑭我对古董不在行,行吗?小伙子诚惶诚恐地问。⑮一个人,只要肯学肯吃苦,干什么都行,纪项笑着说。在纪项的推荐下,小伙子去了德宝坊。⑯转眼十几年过去。小伙子已经成为德宝坊最有名的古董鉴别师,认识他的人都不叫他的名字丁二根,也不叫他丁老师,而是叫他丁一眼,因为他鉴别物品时看上一眼就知真假。⑰一天,丁一眼来到纪项家,说想求一件事,他说,我爷爷快不行了……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拉着丁一眼的手,说,走,去看看你爷爷。⑱病床上的丁大爷奄奄一息,见到纪项,呆滞无神的双眼亮起一道光。看着气若游丝的爷爷,丁一眼说,纪老师,我爷爷一生视为宝贝的那件影青瓷,十多年前我卖给您收藏了,今天,我想把它赎回,多少钱都行,我要让它陪着爷爷。⑲丁大爷向丁一眼招了招手,似有什么话要对他交代。丁一眼上前一步,把耳朵凑了过去。丁大爷吃力地告诉丁一眼,在他卖了影青瓷的几天后,纪项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还给了他一笔钱治病……丁大爷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渐渐说不清楚了。⑳丁一眼从爷爷变动的口型中能感受到爷爷想要对他说什么。爷爷说完后,丁一眼看着纪项,感慨万千道,纪老师,谢谢您!㉑纪项拍了拍丁一眼的肩膀说,宝物,要留在真正爱宝的人那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11.这篇小说把叙述语言与人物的对话、人物的内心独白融合了起来,请以第③段为例,对此加以赏析。(3分)答案示例:小说第③段将丁大爷拒绝出售藏品的对话以及纪项被拒绝后的内心独白,都融合到叙述语言中。这样处理,省去了衔接性的叙述语言,使情节更简明、矛盾更突出。这样处理还增强了叙述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3分)评分说明:第一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给到满分为止。12.分析第⑨段和第⑩段议价的场景对塑造纪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3分)答案示例:面对卖主因家人病情才愿意出售藏品的陈述和围观者起哄拉低价格的局面,纪项给出和上次见到该瓷器时所开的相同的价格,刻画出纪项鉴宝能力强、讲原则、待人真诚、干脆利落的形象。(3分)13.小说第⑲段的情节出人意料,细加品味又合情合理,这与诸多细节的成功刻画密不可分,请从这一角度对第⑰段画线部分的细节描写加以赏析。(4分)答案示例:第⑲段丁大爷说纪项早就把那件影青瓷还给了他并资助过他,出人意料。第⑰段写“没等丁一眼说完”纪项就拉着丁一眼去看丁大爷,表明他已猜出丁一眼所求的事,但并未带上影青瓷,直接就去看丁大爷,暗示了影青瓷早已还了回去;同时,这个细节还暗示了他与丁大爷早已有所交往,有一定的交情在。这一细节与纪项随缘而热心的处世风格一致,使小说的情节发展虽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自然巧妙,可读性强。(4分)1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暖心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5分)答案示例:宝贝与有缘人为伴,识宝惜宝之人也因宝结缘。求购不得能随缘而安,意外购得后不仅悄悄地物归原主,还不露痕迹地助人脱离困境,美丽的心灵在不经意间就能使你产生温暖的感动。现将该小说推荐给你,希望也能温暖你心。(5分)评分说明:符合情境要求,依据应答的整体表现按等级给分。(三)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7题(8分)《红楼梦》第48-49回,因薛蟠外出香菱被带进大观园,跟林黛玉学习写诗。黛玉让她以“昨夜的月”为描写对象练习。她先后写了三首,下面是第一首与第三首。(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15.香菱即甄士隐的女儿___甄英莲_(填人名)。(1分)16.下列说法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2分)A.香菱的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B.上面两首诗都是近体诗。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指月亮。D.两首诗体现出作者对色彩感觉敏锐。17.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5分)黛玉评论前一首“措辞不雅”,众人评论后一首“新巧有意趣”,请具体说说后一首哪些地方优于前一首。(5分)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5分)①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指询问】以政术。征雅【平素,素来】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刚直不屈】,无所【屈挠】指弯曲;退缩;屈服。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②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辗转相追逐】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退让;谦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正直】,安【使安定】国利【使受利】人,成【成就】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超过】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贞观十二年,太宗因为皇孙诞生而设宴招待公卿。太宗非常高兴,对侍从的大臣说:“贞观之前,跟随我扫平天下,历尽艰辛,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贞观之后,对我竭尽心力,提出忠正的意见,安定国家造福人民,成就我今天的丰功伟业而被天下人所一直称道的,那就只有魏征了。古代的名臣,又有什么地方超过他们呢?”于是亲自解下佩刀来赐给二人。③十七年,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寻遇【遭受】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建造】小殿,乃辍【取出,拿出】其材为造,五日而就【完成】。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顺从,如意】其所尚【尊崇;注重】。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贞观十七年,授予魏征太子太师,依旧主持门下省事。不久,魏征生病了。魏征家里本来没有正厅,唐太宗当时原想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留下自己的材料来替魏征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又派使者送去布被和白色的褥子,成全他朴素节俭的风范。过了几天,魏征病逝.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又亲手写在碑石上,还特别赐给魏征家享受的租户为九百户。(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改)④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发觉】,发现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教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宣告;宣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愤怒,怨恨】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根据】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官司;罪案】。戴胄忠诚清廉公正正直,被升职为大理寺少卿。唐太宗因为很多候选官员都对自己的资历造假,下令让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将被判处死刑。不久,有个资历造假的人被发现了,唐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认为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唐太宗生气地说:“你想要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说:“陛下的敕令出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取得百姓信任的。陛下痛恨选拔的人造假,所以想要处死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不能这样,重新按照法律来裁决,这就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全大的信用。”唐太宗说:“由你来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使李世民发怒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李世民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⑤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微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亲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哪里】用重法邪【呢】!”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的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禁止他们。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让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怎么能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起来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⑥上患吏多受赇【接受贿赂】,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判决罪人,断狱】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当面】从,傥【倘】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唐太宗担心官吏受贿,秘密派左右试着向官吏行贿。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要杀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受贿,他的罪行确实要判死罪。然而陛下派人送给他,他因而接受了,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所谓的‘以德教化、以礼规范行为’。”唐太宗很高兴,召五品以上官员对他们说:

“裴矩能够公开力争,不当面服从,倘若每件事情都这样,又怎么会愁国家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呢。”(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擢拜谏议大夫(授官)(2)访以政术(请教)19.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分)征雅有经国之才(A)A.平素B.极C.大D.不俗20.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分)古之名臣,何以加也(D)A.增加B.更加C.好处D.超过21.对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22.将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但是陛下派人送去(贿赂)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23.请结合选文,从唐太宗角度梳理探究“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4分)善于任用房玄龄和魏征等各类贤能,知人善任;太宗礼遇大臣,呵护关爱备至;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从谏如流;太宗关爱百姓,体贴民情;太宗自律自省,对自己有道德、礼范要求。(五)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10分)材论〔宋〕王安石①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何也?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以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①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译文: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人才多;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让士有所作为。为什么呢?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断绝祸害,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的命数没有什么益处;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官位奉禄富贵足够用来诱惑天下的士人,他们的盛衰乐忧都是我决定的,我可以傲视天下的士人,他们将没有趋向(依附)我的;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条错误想法,用心不是不好并且还可以谈论他的过失的,只有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那类错误认识罢了。那些人的心中不是不想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呀。②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然后知骐骥与驽骀③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译文:世上有错误想法的人才会说:“在身上怀有特别的才能的人,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现出来。”这只是看到了在布袋里的锥子,而本来没看到那在马棚里的马。劣马和良马混杂居住,喝水吃草,嘶鸣啼叫互相用蹄踢用嘴咬,想寻找它们中有不同于其他的马的方法是不明的。等到它拉着沉重的车子,(能躲开崎岖的路)走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抖动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这样以后知道良马和劣马的区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人才也像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