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六)(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六)(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六)(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六)(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六)(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画线的字注音。

(1)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qi

一下。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辇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我只是住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

流过。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重复利用的公筷公勺要及时消毒,确保安全卫生,防止各种疾病不“口口相传”,以

守护大家的健康。

B.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

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C.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D.通过参观林伯渠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敢于奋斗、甘于奉献的英雄主义情怀。

3.(2分)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变通,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往往会很糟糕。

②当然,选择角度不能乱选,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角度,才具有可靠

性。

③如果还不行,那就再换,直到找到合适的路为止。

④生活中,理解事物需要有多个角度。

⑤比如遇到困难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就要换一条新的路试试。

⑥所以面对一些选择时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A.④⑤③©©⑥B.②⑤③①④⑥C.④⑤②③①⑥D.②⑤④③①⑥

4.(5分)按要求写诗句。

(1),草色入帘青。

(2)《游山西村》中描写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景簇,春光无限,又蕴含哲理的两句诗

是:,。

(3)《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写出的富有哲理

的句子是:,。

5.(2分)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月”的活动,以培养同学

们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请你以“孝亲敬老”为主题,写一条宣

传标语。

6.(5分)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诺第留斯号”是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

上秘密修建的一艘潜艇,船身坚固,利用发电。

(2)尼摩船长一行人在海底探险时发生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

①,

②,

③o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7.(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

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

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

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

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

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

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0299.1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

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

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

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

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

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任马晓伟在大会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

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

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

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

程。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科普文章与中国新闻网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

对可靠的。

B.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完

全是一致的。

C.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

种率。

D.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

国的参与。

(2)请你说说材料二中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

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

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

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氯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

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

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

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

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

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蒙缓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

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

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

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

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

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

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

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

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

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

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

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

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

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

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

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

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2)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一一⑤段的内容概括。

(3)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①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萼缀着这一份乡野浓情。(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

得合不拢嘴。

(4)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9.(11分)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

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

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

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

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

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

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

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

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

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热管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

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

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者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

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烧迷人

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

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

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

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

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

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

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

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

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

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

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

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

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

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

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

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

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

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

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砂芳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三、文言诗文阅读(20分)

10.(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选出对《望岳》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而近,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

之匠心。

B.诗中“钟”字为“聚集”之意,借大自然对泰山偏爱有加表作者喜爱之情;“割”字写

泰山高耸入云、矗立挺拔的气势,表诗人赞美之意。

C.“荡胸生曾云”写作者志随山高,“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结尾一句写作者登临泰山极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决心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

的雄心壮志。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

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①薄丛:贫瘠的丛林。②不见是:不被赞同,不被任用。③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

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画线的词语意思。

①陶后鲜有闻:

②亵玩:_______

③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莲三出淤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B.水路草木之花生于深山薄丛之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何陋之有

D.花之隐逸者也清风过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限一处)

①可爱者甚蕃

②兰甚似乎君子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5)根据甲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四、作文(50分)

12.(50分)生活需要朋友的鼓励,也需要对手的挑战;需要成功的体验,也需要困难的磨

砺;需要奔跑前行,也需要驻足反省……亲爱的你,需要什么呢?

请你以:“我需要”为题写一篇真情实感的记叙文。

要求:(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将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不得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月考语文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3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画线的字注音。

(1)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qi葺

一下。

(2)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攀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3)我只是伫zhU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

流过。

【解答】答案:

(I)葺

(2)jin

(3)zhu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重复利用的公筷公勺要及时消毒,确保安全卫生,防止各种疾病不“口口相传”,以

守护大家的健康。

B.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

义,也有利于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

C.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D.通过参观林伯渠故居,我感受到革命先烈敢于奋斗、甘于奉献的英雄主义情怀。

【解答】A.有误,否定不当,可将“各种疾病”后面的“不”删去;

B.有误,语序不当,可将“在全球应对气候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与“有利于中国自身

可持续发展”互换位置;

C.有误,句式杂糅,可将“的原因”或“造成的”删去;

D.正确。

故选:D。

3.(2分)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变通,一条道走到黑,结果往往会很糟糕。

②当然,选择角度不能乱选,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基础上的角度,才具有可靠

性。

③如果还不行,那就再换,直到找到合适的路为止。

④生活中,理解事物需要有多个角度。

⑤比如遇到困难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就要换一条新的路试试。

⑥所以面对一些选择时就要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A.④⑤③①②⑥B.②⑤③0©⑥C.④⑤②③①⑥D.②⑤④③①⑥

【解答】④句亮明观点,应该为首句。⑤句列举实例证明④句的观点,应该为次句。③

句中“如果还不行”紧承⑤句中的“就要换一条新的路试试”,应该为第三句。①句从反

面论证首句观点,应该为第四句。②句论证的观点是“选择角度不能乱选”,是对首句观

点的必要补充,应该为第五句。⑥句总结全段,得出结论,应该为最后一句。因此,以

上句子的顺序应该为④⑤③①②⑥。

故选:A«

4.(5分)按要求写诗句。

(I)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游山西村》中描写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景簇,春光无限,又蕴含哲理的两句诗

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己亥杂诗》(其五)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写出的富有哲理

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答】答案:

(1)苔痕上阶绿(注意“痕”的书写)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疑”的书写)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2分)综合性学习。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准备组织一次“孝亲敬老月”的活动,以培养同学

们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社会的美好品德。请你以“孝亲敬老”为主题,写一条宣

传标语培育敬老家风,弘扬家华美德。

【解答】答案:

示例:培育敬老家风,弘扬中华美德。

6.(5分)名著阅读。

(1)《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诺第留斯号”是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

一座荒岛上秘密修建的一艘潜艇,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

(2)尼摩船长一行人在海底探险时发生了许多险情,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

①土著围攻,

②同鲨鱼搏斗,

③冰山封路。

【解答】(1)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文学常识和内容的能力。《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此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

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

们与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

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

利用海水发电。

(2)本题考查了解名著情节的能力。《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带领阿龙纳斯等人海

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

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

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答案:

(1)儒勒•凡尔纳海水

(2)示例:①土著围攻②同鲨鱼搏斗③冰山封路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7.(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多条技术路线并举是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布局,目前已有灭活和病毒载体两条技

术路线的新冠疫苗获批上市。

新冠疫苗有的打三针,有的打两针,有的打一针,这是因为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

特性不同。但其目的只有一个:保障效果和安全性。

虽然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各不相同,但目前投入接种的在接种方式(上臂三角

肌注射)、年龄范围(18周岁及以上)、安全性和最终免疫效果(均满足世卫组织和我国

药品审评中心CDE的保护效力要求)方面几乎是一致的。

【材料二】

近期中国内地出现疫情散发病例,疫苗接种意愿也随之上升。中国国家卫生健康

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

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02991万剂次。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疫苗接种有两个保护效果:第一,

是对疫苗接种的个体产生的保护效果;第二,在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

时就能够形成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群体免疫对不同的传染病所需要

的接种率的临界值是不一样的,传染性越强,需要接种的比例就越高,像新冠,它需要

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产生群体保护效果。

【材料三】

第74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于2021年5月24日召开。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任马晓伟在大会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确保疫苗、诊断试剂等公共产品公平可及,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多位与会国代表感谢中国援助抗疫。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

中国援助的新冠疫苗,并称新冠疫苗作为强有力的疫情应对工具,可以帮助各国控制疫

情、恢复经济。墨西哥、乌干达、尼日尔等国代表称,中国在抗疫进程中为他们提供了

巨大支持,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

程。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果壳”科普文章与中国新闻网新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制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已投入接种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相

对可靠的。

B.虽然新冠疫苗在制备方法、接种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在接种方式,免疫效果方面都完

全是一致的。

C.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因此要形成有效的群体免疫屏障,需要实现更高的新冠疫苗接

种率。

D.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无法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各界各

国的参与。

(2)请你说说材料二中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3)依据材料三,请说说中国在全球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大国担当。

【解答】(1)ACD.正确;

B.有误,“都完全是一致的”论断过于绝对,原文表述是“几乎是一致的”。

故选:Bo

(2)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根据“60299.1万剂次”的数字,说明运用

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人群当中,当接种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时就能够形成

对群体的保护,这个叫做群体免疫概念”,对“群体免疫”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故采用

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根据“像新冠,它需要接种率达到人群的70%、80%,才能

产生群体保护效果”,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根据材料三“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大会发言,呼吁各方团结抗疫”

可知中国“呼吁各国团结抗疫”;根据“塞内加尔、塞拉利昂、东帝汶等国代表感谢中国

援助的新冠疫苗”,可知中国“援助多国抗疫疫苗”;根据“不仅分享了最初的新冠病毒

基因序列,还推动了这些国家的新冠疫苗接种进程”可知中国“分享最初的新冠病毒基

因序列以上举措都能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

答案:

(1)B

(2)列数字、下定义、举例子

(3)①呼吁各方团结抗疫;②援助多国抗疫疫苗;③分享最初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

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①“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

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

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

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鼠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

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

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

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

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

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荤级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

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

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

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

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

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

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

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

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

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

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

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

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

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

家插艾哦。”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

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

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

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开头用民谣引出家乡端午的习俗,触发了作者的情思,勾起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描写艾草,为后文写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做铺垫。

C.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意蕴美。

D.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写往事,发感悟,语言隽永,感情真挚。

(2)作者为什么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请结合文章②一一⑤段的内容概括。

(3)按要求回答问题。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①岁月流转,内心一直掌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

得合不拢嘴。

(4)说说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悠悠艾香中寄托了哪些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

ACD.正确;

B.有误,第②段主要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艾草,突出艾草的清香,并没有从味觉的

角度描写艾草。

故选:Bo

(2)本题考查对文段概括。结合“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就氯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

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

安”,概括为: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结合“可这一插,

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

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

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概括为: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神清气爽,心

旷神怡,让人难忘;结合“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

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

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概括为:艾草充满活力,身姿

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脱俗;结合“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

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

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概括为: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

爱和温情;结合”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

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概括为:艾草有药用功能,母亲用艾草泡水给

“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①“萦绕”是反复缠绕的意思,在文中指故乡艾草的香味在“我”

的记忆印象之深,表现了“我”对故乡及母亲的思念之情。

②“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运用

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爱惜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满足与喜悦,

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爱。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

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引出下文对端午习俗及艾草的详细描写,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引用歌谣“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使语言更生动。

(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把握。全文回忆了与端午节和艾草相关的往事,既记叙“我”儿

时的趣事,又展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疼爱与温情。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对浓浓

母爱的赞美,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答案:

(1)B

(2)端午节插艾草,能使人身体健康,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艾草散发出来的香气令人

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让人难忘;艾莫充满活力,身姿挺拔瘦直,气质清秀淡雅,温婉

脱俗;母亲用艾草缝制的香包,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疼爱和温情;艾草有药用功能,

母亲用艾草泡水给“我们”洗澡,让我们整个夏天清清爽爽。

(3)①“萦绕”这里指故乡艾草的香味在“我”的记忆印象之深,表现了“我”对故乡、

母亲的思念。

②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艾草的珍视和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表现了母

亲对家人的爱。

(4)开篇引用歌谣,语言生动,引出下文对端午习俗及艾草的详细描写,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5)①对故乡的眷恋;②对浓浓母爱的赞美:③对端午传统习俗的热爱;④对传统文化

代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9.(11分)

那盏叫父亲的灯

迟子建

(1)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

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

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

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

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2)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

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

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

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

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3)“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咱女儿还真

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土勒芬芳的光。

(4)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

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

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暧。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

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嫖迷人

了。

(5)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

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

处摆上冰灯。

(6)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

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

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

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7)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

拆洗完了,年馍蒸完了,各种吃食也准备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儿回家过年。所以,

不管我身在哈尔滨、西安,还是北京,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往家奔,当然今年也不

例外。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那天,我们

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8)我们去看父亲了。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了些纸钱,已经成家立业的弟弟

叩头对父亲说:“爸爸,我有自己的家了,今年过年去儿子家吧,我家住在……”弟弟把

他家的住址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父亲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

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9)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

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

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10)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

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

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

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11)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人民周刊》2020年11期,有删改)

(1)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

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品味第三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3)怎样理解“我”买下一盏灯送到父亲墓地并点燃这一举动?

(4)文章以《那盏叫父亲的灯》为题有何妙处?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阅读第(4)段可知,“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

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父亲

送给我的灯“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玻璃灯罩“擦得亮亮的”,外形非常漂亮,

我很喜欢;第二从“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

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

烛去另一家”可知,灯让“我”“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姨迷人”,“我”的童年充满

幸福与欢乐;第三,做这盏灯父亲“总要花,上很多工夫花”,“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

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这盏灯饱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所以在“我”眼中,

它是最“美丽”的。

(2)本题考查词语赏析。①“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表面写烛光“蓬勃”,烛光

明亮;其深层意思是,在父亲眼中,他看到的是孩子的健康、快乐,看到的是家人平安

幸福充满希望的蓬勃生活,这表现了父亲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②“芬芳”原指香,香

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换成一种嗅觉感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

看到除夕夜女儿提着自己亲手做的灯游玩回家后内心的感觉是“芬芳”的,这是一种满

足、温馨、幸福心理。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从第(4)段“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

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可知父亲生前的习惯,过年到处要点灯,“我”

给父亲买灯,点燃灯,就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以给父亲点灯

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怀念父亲的一种特殊方式;第(10)段灯玻璃上还贴着“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虽然阴阳两隔,

但这都寄托我对父亲的祝福。

(4)考查标题作用分析。结合文本,此文本题目有四点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并且一语

双关,即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又指“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②点明文章主

旨,父亲幼时给“我”做灯,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小小的愿望,灯表达的是浓浓父

爱,他的慈爱照亮了女儿的心;后来“我”给父亲买灯、送灯祭奠父亲,表达的是“我”

对父亲的深深的怀念之情;③“灯”交代行文线索,文章写“我”幼时父亲做灯、“我”

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全文以“灯”为线索,把细碎的小事,两代人的情连缀

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整体,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④具有

象征意义。“灯”将一种内心深处看不见的想念之情、热爱之心,有形化和象征化了,“灯”

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心中那份真爱,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

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含义更加丰富深刻。

答案:

(1)①这灯空瓶做灯罩,“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显得别致、漂亮;②除夕夜“我”

提上灯“东家走西家串”,觉得“风光无限”,年也变得“妖烧迷人”;③这灯需要父亲”花

上很多工夫”,饱含浓浓父爱。

(2)①“芬芳”原指香,香气。这里运用通感修辞手法,表现看到女儿提着灯心满意足

的样子,父亲内心充盈着温馨幸福。②“蓬勃”原指繁荣、旺盛。这里既写烛光的明亮,

又表现父亲对生活充满希冀。

(3)①每到过年,我们都要到父亲墓前祭奠。卖灯人让“我”想到父亲生前过年喜欢“里

里外外都是光明",“我”突然觉得此时“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送灯是悼念父亲的最

好方式。②这盏贴着“福”字的灯,寄托着“我”对父亲的怀念和祝福。

(4)①标题一语双关,明指父亲给幼时的“我”做的灯和“我”送到父亲墓前的灯,暗

指浓浓父爱和“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②“灯”为线索贯穿于全文,脉络清晰,结构

浑然一体;③标题将无形的爱化作有形的灯,具体形象,含蓄蕴藉,新颖别致。

三、文言诗文阅读(20分)

10.(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选出对《望岳》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由远而近,最妙的是“处处无望处处望”足见杜诗

之匠心。

B.诗中“钟”字为“聚集”之意,借大自然对泰山偏爱有加表作者喜爱之情;“割”字写

泰山高耸入云、矗立挺拔的气势,表诗人赞美之意。

C.“荡胸生曾云”写作者志随山高,“决眦”写作者细望之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D.结尾一句写作者登临泰山极顶,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决心实现自己远大理想和抱负

的雄心壮志。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

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C.正确;

D.有误,诗人此时并没有登临泰山。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

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

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

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诗人不怕艰难险阻,

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1)“青未了”三字指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距离之远衬托泰山之高峻、连绵,表达

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既写出了作者对泰山高大雄伟的喜爱,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案:

(1)D

(2)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

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

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1.(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要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

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①薄丛:贫瘠的丛林。②不见是:不被赞同,不被任用。③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

时机施展自己。

(1)解释画线的词语意思。

①陶后鲤有闻:少

②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③宣乎众矣:应当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