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_第1页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_第2页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_第3页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_第4页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1、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方法简要回顾合理地、比较准确地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是非常困难的工作,人们一直在寻求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的方法,建立了很多的模型'公式。在以往的城市规划中计算人口规模主要有以下儿种方法:时间序列从人口增长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中找出两者之间的规律,建立数学公式来进行推算。这种方法要求城市人口要有较长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而且人口数据没有大的起伏。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展因素缓和的城市。相关分析法(间接推算法)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太复杂,无法直接计算,因此就找出与人口关系密切、有较长时序的统计数据,且易于把握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如就业、产值等。该方法适用于影响因素的个数及作用大小较为确定的城市,如工矿城市、海港城市。区位法根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作用来对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析预测。如有确定城市规模分布模式的“等级一一大小”模式、“断裂点”分布模式。该方法适用于城镇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等级系列比较完整、接近克里斯塔中心地理论模式地区的城市。“等级一一大小”模式的计算公式为:P\=P7r式中Pt一一一某国或某区域内最大城市或第一等级城市的人口;P,——等级为R的城市人口;M 常数“断裂点”分布模式的计算公式为:Pi=(rx/r2)P2式中Pi——城市1的人口规模;P2 城市2的人口规模;rx 断裂点到城市1的距离;r2 断裂点到城市2的距离。劳动平衡法用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及总人口的比例关系来确定人口规模。其计算公式为:P=J.a式中P 规划期末人口;J 规划的基本人口;a 基本人口百分比的倒数。本方法适用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人口规模的计算,特别是用于资源型城市效果会更好一些。但目前实行市场经济,劳动平衡法就很少有人用了。类比法选择发展条件、现状规模和性质相似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从己知的城市人口规模来推算其他城市的人口规模。此方法只适用于城市人口规模的校核。对某个城市进行人口规模预测时不能用这种方法。环境容量法即门槛约束法,有些城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较大,如水资源短缺、地形条件恶劣、开发城市用地困难、断裂带穿越城市、地震威胁大、有严重的地方病等。这些总是都不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解决的,或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的经济效益低于扩充环境容量所需的成本,经济上不可行。这时,就可采用环境容量法,根据环境条件来确定城市允许发展的最大规模。以上方法在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都有局限性,考虑问题的思路都是“治标”而“治本”。因此,进行城市人口规模预测不能只在原来的方法中修修补补,而要采用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另辟蹊径。“双系列多因素分析法”简介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有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乂互相交织在一起,不同的组合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发展起来的。城市规划的一条原则是“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具体在研究城市人口规模时就应演绎成“不能就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论该城市的人口二城市人口乂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城市人口规模是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准确的城市人口数据是较难调查的,从不同部门获得的人口数据要进行校核,还要考虑人口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近似替代的可能性。在充分考虑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复杂性、区域性、案例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动态性和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可操作性、以及分析了数十个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的“双系列多因素分析法”,所谓“双系列”是指“宏观系列”和“微观系列",“多因素”是指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双系列多因素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如图所示。框图各项内容的简要说明如下:(一)宏观系列1、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在各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2010年发展纲要中,对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可作为预测全市人口的依据。机械增长率要通过多年全市迁入、迁出人口变化情况的统计来进行预测。求出人口增长率即可得出全市规划人口数。2、 通过城市化水平预测由全市规划人口求全市城镇人口。全市城市化水平的确定需要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全市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区位优越,城市化水平就会高些。自然条件,一方面要看大型矿产开发条件,有无建设工矿区的可能,若有可能,则城镇人口会多些,城市化水平较高;另一方面要看农业发展水平如何,是否利于推广农业机械化,从农业上能否解放出较多的劳动力。若有可能,则城市化水平要高些。第二,分析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或某一区域范围内所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些市是本省内发展重点,要上一些大的工业项目,就会促使城市化的提高。第三,要分析全省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发展水平,从大的区域范围里来考虑本市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须过程,有其发展规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从全世界1994年数来看,全世界人均GNP447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5%;低收入国家人均GNP38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28%;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为1590-46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56%-74%;高收入国家人均GNP2342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77%。从全国情况看,各省、自治区城市化的发展也不平衡,见下表: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城市化水平一览表(单位%)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3—96年(百分点)预测值2000年2010年全国20.8921.8322.7423.102.21北京62.5063.3864.0364.862.36天津55.3455.5255.7256.150.81河北14.6115.1815.9717.012.4030.1838.21山西22.0822.8523.3124.051.9734.8042.62内蒙29.5630.0230.4430.831.2738.9243.71辽宁42.7143.1943.7344.131.4255.7564.34吉林40.1341.0741.5841.811.6847.0955.34黑龙江40.3941.2241.4341.981.5961.0658.65上海66.1467.6869.3470.003.86江苏21.6922.6023.5524.372.6838.9947.92浙江17.0717.6218.1218.631.5642.2555.49安徽15.5215.6416.5117.061.5427.9734.91福建17.4717.9418.1218.621.1532.7642.17江西17.1517.8818.6919.172.0228.4334.89山东18.4520.6221.4622.884.4339.2850.36河南12.8614.0914.8315.452.5926.1733.47湖北22.3524.2325.0725.723.3736.8555.88湖南13.6615.9216.4917.283.6227.3134.30广东22.1929.2229.9630.428.2346.3961.40广西13.5514.4015.1615.822.2726.5135.95海南20.1720.7321.1722.732.5637.5245.19四川14.7815.6316.1716.651.8718.8835.41贵州12.1312.8712.9613.301.1724.3819.14云南11.4311.7412.0513.321.8924.5432.93西藏9.39.359.729.690.3922.0229.73陕西18.0618.5419.2119.831.7428.0834.91甘肃15.8916.5316.7317.011.1228.0133.68宁夏22.8424.9725.2625.702.8631.9138.63青海23.6623.8623.9024.090.4333.2139.53新疆28.7928.3529.8830.411.6237.5143.88由上表可以看出,各省的城市化水平状况、近4年来的增长情况和2000年、2010年的预测值,这些资料对各城市研究、确定其城市化水平有重要价值。全市的城市化水平一旦确定,即可预测出全市城镇人口数。全市城镇人口在市域内各城镇中的分配。全国城镇人口如何在建制镇、县级市、市区中进行合理分配是目前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要作好这项工作需注意以下凡点:(1) 各类城镇发展条件(制约条件和有利条件)分析:通过分析,确定各类城镇人口发展的容量和门槛。(2) 城镇等级结构、规模结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什么样等级的城市和哪种规模的城市是以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对全市人口在各城镇中的分配,使全市的城镇等级、规模分布系列更趋于合理。(3) 城镇布局结构分析:通过对全市城镇现状布局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通过规划引导,加大或限制某些城镇人口的发展,从而使全市城镇分布趋于合理,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4) 城市化机制分析: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地区,其农村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也不相同,所以其经济要素(人口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方式和速度也会有差异,这也就影响了全市人口在各类城镇中的分配情况。(二)微观系列1、 中心城现状人口首先要确定中心城建成区的范围,这在具体做某一城市总体规划时是很容易划定的,因为城市建设总是相对集中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其次调查这一范围之内的人口,这要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逐个村委会(如果建成区内含有农村)进行调查,就可以获得这一范围内的人口数字。所统计的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中心城规划人口(1) 以建成区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作为基数计算其自然增长率。(2) 以建成区内的非农业人口为基数计算其机械增长率。(3) 暂住人口:各地确定暂住人口时,对暂住时间的规定并不一致,有的是3个月以上,有的是半年以上,有的是1年以上。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暂住3个月以上的和半年以上的往往还要继续住下去。好多人是到时间后再续办手续。根据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在某一城市居住1年以上即视为常住人口,所以统计暂住人口应以居住1年以上为标准。暂住人口的预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递推法,即根据多年暂住人口的增长情况,求得增长率,然后计算出规划期末的暂住人口。此种方法适用于有多年暂住人口统计资料的城市。另一种方法为类比法,某城市如果缺少多年暂住人口统计资料,可先求出当年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再与国内规模相类似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的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比例关系相比较,并根据本市的情况作一定的调整,确定规划期末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以此求得暂住人口的数量。另外,在计算暂住人口时,要考虑到全国各省市制定的放宽户籍管理政策,虽然各地对户籍管理放宽的尺度不一样,但总的来看,是把部分农村人口吸引到城市里来,扩大了城市人口规模。(4) 用地范围扩大后增加的人口:绝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到规划期末其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都是要大于现状建成区范围的。用地范围扩大部分上的人口一般多数是农村人口,这些人口只计算其自然增长而不计算其机械增长。(5) 经济发展相关分析:主要分析产值发展目标及其增长率,包括三次产业的构成、人均劳产率、就业岗位数量等项内容,这些内容与城市人口是密切相关的。最后通过宏观系列和微观系列求出的中心城规划人口要相互进行校核,综合分析后得出较为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摘自张文奇等著,城市用地结构和人II规模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0,8)

宏观系列微观系列区位和自然条件分析全省城市化水平分析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在

全省或区域中的地位市区现状人「I中心城范围的确定中心城现状人II非农业人11、农业

人II及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