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概论_第1页
民族音乐概论_第2页
民族音乐概论_第3页
民族音乐概论_第4页
民族音乐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概1、说唱也叫曲艺,是一种糅合文学、音乐、表演于一体,用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的艺术形式。说唱的特点:音乐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旋律有半说半唱和似说似唱比其他民间声乐艺术更具地域性色彩2、说唱品种:“陶真”、“涯词”、“小唱”、“货郎儿”、“鼓子词”、“诸宫调”3、说唱按音乐风格不同划分为:弹词类、鼓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例子:弹词类:扬州弹词,长沙弹词鼓词类: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牌子曲类:单弦牌子曲、河南大调琴书类:杨调、梳妆台渔鼓道情类:山东渔鼓、湖北渔鼓走唱类:东北二人转甩手绢4、说唱的表演特点:一人一台戏,综合技艺的展示5、说唱的音乐特点:a.叙事性b.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与语言声调、语言节奏、语言音色的结合6、说唱的音乐结构:曲牌体,板腔体曲牌体:也叫联曲体,即音乐由多种的唱段组成,根据作品情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曲牌演唱。板腔体:也叫板式变化体,唱词基本为齐言句,讲究押韵与平仄,唱腔是以简单的上下句为基础,用节拍变化的手法来发展处大段的唱腔,同时在曲调上也有变化。7.曲牌: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任多沿用原曲名称,如:天净沙,懒画眉等,遂成曲牌。8.、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最初是在北京的满族八旗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艺术,主要的伴奏乐器是三弦,八角鼓。8,、岔曲:分为小岔曲和大岔曲。小岔曲:由于结构短小,小岔曲的内容通常为抒情写景的诗篇,单弦有八首著名的小岔曲作品,俗称“八大曲”,即春夏秋冬(景),风花雪月(赞)。大岔曲:大岔曲是在小岔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在小岔曲的第四句后插入语言性强的数唱段落(一至三段不等)。《春景》主要乐器:八角鼓、三弦。这体现在唱腔中大量的切分、闪板(空前半拍)、从前一小节弱拍延至下一小节强拍的节奏,这些节奏的处理使音乐听上去摇曳、舒展、富有弹性。这种词、曲交错的节奏打破了韵文工整、均衡的感觉,使韵文诗篇唱起来具有散文式的美感,显得自由灵动。还运用了一种叫做“卧牛”的句式类型。9.石慧儒——单弦女王10《大岔曲.松月绕》11、四川清音:因为历史上艺人演唱时自弹月琴或琵琶,一度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12、清音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叫“哈哈腔”。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常用于拖腔旋律中,这种唱法要求演员讲究用气,声音位置准确并富有弹性,需要良好的控制力。13、四川清音著名女艺人——李月秋14、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农村的木板大鼓。15、刘宝全贡献:一、将木板大鼓的口音改为北京话;二、广泛吸收戏曲、民歌以及其他说唱曲种的曲调来丰富大鼓的唱腔;三、将木板大鼓的板式改为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增强了大鼓的抒情气质;四、创新新腔,编创新剧。16、白云鹏:开创“白派”大鼓艺术。17、骆玉笙:宗“刘派”,后兼采“少白派”、“白派”,形成“骆派”风格。唱腔深沉潇洒,醇厚自如,颤音尤为动人,《剑阁闻铃》、《红梅阁》18、“加帽”:一般起到加强语气、情绪转折的作用。“加嵌”:起到紧张激烈、富有戏剧性的情感表达效果。“楼上楼”:起到加强语气、补充说明、渲染气氛的作用。19、在唱腔上,京韵大鼓采用板腔体结构,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剁板、紧板。其中慢板便于行腔,是京韵大鼓最主要、占据篇幅最多的板式。京韵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丑末寅初》20、苏州弹词在道光年以后,出现了陈玉乾、马如飞、俞秀山。21.苏州弹词艺术形式:a.唱时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b.弹词开篇一般没有说白,音乐性强,用歌唱叙述一件事情,过去用于长篇书目开场之前,起到引子和定场的作用,后来逐渐演化成可以独立演唱的音乐段落。22.三大体系:以苍劲浑厚为特点的陈(遇乾)调;以叙事爽利为特点的马(如飞)调;以抒情婉转为特点的俞(秀山)调。24蒋调,吸收各家之长,将抒情性与叙事性相结合,行腔深沉含蓄、潇洒飘逸。25.紧弹宽唱——杨调26、二人转:表演形式有单、双、群、戏四种。1.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集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武术、杂技、表演等多种艺术为一身(理解)2.戏剧的形成:中国戏曲成熟形式的真正出现是宋代,宋代的北曲和南曲是我国最早的两个戏曲样式。A、北曲产生于北宋,也叫北杂剧,宋杂剧;B、南曲产生于北宋宣和后至南宋光宗朝,也叫南戏,戏文。3.发展:第一次戏剧发展高峰是体现在元代杂剧中,4.明代中期,南戏“四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5.清代新兴的地方声腔中,以梆子腔和皮簧腔的影响最大。戏曲艺术个空弦音进行,节奏多板起板落,并喜爱用切分,闪板,弱拍连至强拍的节奏,音乐更具流动感,西皮适合于表现慷慨激昂,明快活泼的情绪。皮簧腔代表剧种——京剧20.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21.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22.老生行当的谭鑫培:生于戏曲世家,艺名“小叫天”开创了谭派老生表演艺术,时至今日仍是京剧老生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22.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尙小云、荀慧生23.老生演员周信芳:海派京剧的代表人物,此人艺名“麒麟童”,他的麒派老生艺术擅长做工,善于通过形体唱腔古朴别致,以气势取胜。孟小冬:中国第一女老生,人称梨园东皇。《搜孤救孤》用的是老生二簧原板。《西皮流水》用的是西皮腔,《苏三离了洪洞县》西皮流水唱腔京剧还使用四平调、高拨子、南梆子、吹腔、昆曲曲牌、插曲(包括山歌、琴歌、吟诗)和杂腔小调(南锣、娃娃)等声腔。24.评剧:形成于河北唐山,其前身是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和东北的歌舞“蹦蹦”。成兆才:著名评剧作家和演员,为评剧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编写的经典作品有《杨三姐告状》《杜十娘》《花为媒》等。新凤霞:著名评剧青衣,花旦演员,以一部《刘巧儿》轰动全国,唱腔清新甜润,玲珑婉转,开创了新派评剧艺术。25.戏曲中的轻音乐——越剧:起源浙江绍兴嵊县一带流行的“落地唱书”。袁雪芬:越剧著名旦角演员,被誉为“越剧新后”。20世纪40年代创办“雪声剧团”改革越剧音乐,编创《祥林嫂》等新剧,开创的“袁派”唱腔风格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唱法上擅长以情带声,声情交融。26.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一带流行的采茶戏剧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来自民间小戏,人物少情节多表现民间百姓生活,生动活泼,如《打猪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