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本设计注重自主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感悟,从而成为新世纪环境保护者。

知识与能力

1、培养从原文提取信息的能力。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主旨。3、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沉思。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步骤】

一、

导入新课

1、由三幅图片“废气、废渣、废水”,本地如何处理这些污染源的,和本文讲的故事差不多,但本文却有一个奇大无比的洞来容纳它们,我们一起去探访这个洞吧2、学生简介作者及文体常识。

3、检查预习情况。(字音、词语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理清结构,概括情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并且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四部分所写的内容。提示:要注意到情节中时间、地点的转换以及标志情节发展的语句。2、再次浏览课文,讨论几个问题:(1)文章中主要写了几种人?他们各有什么表现?(2)文章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的呢?(3)文中的洞比喻什么?洞真的无底吗?(4)这深不可测的洞最终会给这个城市的环境带来些什么?(5)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洞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3、质疑探究:题目“喂——出来”与这个洞有什么联系呢?它在文章中出现几次呢?在文章中又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呢?三、作业:1、把本课《配套练习册》积累运用部分做完。2、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宣传标语。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完全能够通过课下预习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了解作者及文体常识,并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因而这些都是放在课下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去把握、去感知。对于自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学生能复述,但有些啰嗦,因此该层次的训练点在于“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情节”上。进入初二后,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再那么踊跃积极,故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往往好只局限在课本中,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启发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内容时有些滞留于表面,应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主旨。本文故事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哲理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会侧重于人物具体描写的分析,从中概括提炼。

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环境污染见得太多,因此会有些不以为意。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懂得珍爱环境。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概括能力在逐步培养中,本课也旨在训练学生通过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一直保持活跃的气氛,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能积极、自主的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思想上进步。本课本着走出了传统教学的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的宗旨,做到了不离开课本,不离开课堂,又不滞于课堂,忠实于课堂,忠实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脱离教师,又不盲从于教师但本课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课前较松,课尾较紧;师生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没有适当的书面作业;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少了些。

《喂——出来》教材分析

《喂——出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寓言性的科幻小说,属于本单元的精读篇目。单元提示谈到“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课前导入框里则说:“这篇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同时也是一篇科幻小说。基于微型小说,微型小说的“伏笔”、“巧妙的结尾”都是非常典型的写法知识;基于科幻,小说通过神奇的想象,表达对现实的关注与忧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而要让学生,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因此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于“探究主旨”“鉴赏结尾”两个层面上。这是一篇科幻小说,以环境污染为题材。题目是“喂——出来”,原是一个年轻人的喊叫,他想根据回声判断洞的深浅,却不闻回声,但是回声终究传来了,原先扔进去的东西,也开始出来了。可以感知,作者的意思是说,不爱护环境,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遭大自然报复。破坏大自然的行为与大自然的报复行为二者虽然相隔一段时间,并非同时发生,但报应终究是要到来的。本文故事性强,情节完整,想象奇特但又合情合理,不但可读性强,而且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篇末写到小石头为止,初看莫名其妙,再一想,恍然大悟,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一切也就不难想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评测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缠绕(rào) 纷纭(yún)B.贪婪(lán) 哂笑(shěn)C.牟取(móu) 跌落(diè)D.倾泻(qīnɡ) 铆钉(mǎo)2.选取近义词填空。(1)是否可以从中()什么利润。(a.谋取b.牟取)(2)大家使劲一拉,绳子()(a.居然b.竟然)在洞里的什么地方断掉了。(3)他用()(a.不容置疑a.毋庸讳言)的口气说道:“服从命令,你们赶快撤离!”(4)战场上隆隆的炮声()。(a.震耳欲聋b.振聋发聩)阅读下文,完成3~7题。不管是扔进去什么东西,这个慷慨大方的洞全部一视同仁,照收不误。这个洞任劳任怨地给整个城市洗刷着各种肮脏的东西。渐渐地,海洋和天空又变成了美丽的蔚蓝色,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透明的玻璃一样。在这瓦蓝瓦蓝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楼大厦就像雨后春笋一般接连不断地竖了起来。有一天,一位工人爬在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了一颗铆钉之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忽然,他听到头顶上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喂——出来!”然而,他抬起头来朝天上看了看,却什么也没有,晴空万里,清澈如洗。他以为是刚才干得有点头晕了,产生了什么错觉。接着,正在他恢复到刚才的姿势,要好好地休息一会儿的时候,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飞过来一块小石头,在他面前一掠而过,往地面上掉了下去。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4.解释“一视同仁”“任劳任怨”“微不足道”并各造一个句子。5.“喂——出来!”在文中有何作用?6.充分发挥想象力,模仿原文写法,续写结尾。字数在100字以内。7.结尾写到小石头为止,有何作用?8.写出读完上文后的感想。课后反思:一、对学生了解不够。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又很认真地做了预习,以至低估了学生的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如此简单既没有新意又缺乏挑战的问题,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场面一度冷静。还好有一位学生见我如此尴尬,站起来非常流利的读了一遍提示内容。下面学生发出“嘿嘿”地笑声,眼睛不时瞄我几眼,更多的学生在翻看课文,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这笑声眼神里一部分包含着对这位爱表现的学生可爱之处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的嘲讽。出师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后草草收场。这正是我没有从学生入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设计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这样胡乱地生搬硬套,以为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动了,真是荒唐之极。二、对问题设计不深

1、我设计的问题,课堂上出现了看似激烈争论,但学生的回答都是集中于筛选文章信息,很少有自己完整的分析,看法都流于表层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单一,缺乏启发性,特别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无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说白了,这对提高能力,增长智慧方面来讲没有一点效益。归根结底学生要探究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根源所在。2、我发现以“问题”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会出现一问一答的流弊,琐碎而无功效,课堂呈现的是推一推,动一动“层推式”,学生心思是在揣摩老师的用意,欲言又止,举棋不定;不然就是东拉西扯,断章取义,课堂里所激起的只是“微波”和“涟漪”而已。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师生关系是两条平行却无法碰撞的铁轨,生硬而缺乏生机。从这之后,我看了一些理论文章,尤其是余映潮老师的“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4”中提到要克服这种流弊,教师要努力创设“主问题”背景,提出问题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不仅如此,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有时,只顾闭门造车往往会犯主观主义,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尝试着去这样备课。从以上看出,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环节要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特体验为基础,但实际上这种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密切联系,这需要教师对文本、对学生的能力也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课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1、培养从原文提取信息的能力。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本文的主旨。3、把握本文的现实意义,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把握本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