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一节肾的解剖功能和肾血流量第六节清除率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三节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功能第七节尿的排放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脏功能:
(一)泌尿: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②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③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数量
多(85-90%)A口径
少(10-15%)体积
较大
较小
A入∶A出=2∶1
A入≤A出出球小A后的毛细血管袢长度
分布于皮质部的肾小管周围
还形成U形的直小血管肾素含量
短
长
多
少(三)球旁器1.近球细胞:
●入球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肾交感N支配。2.致密斑●入球A与远曲小管联接处,细胞呈立柱样变、斑状突起;3.间质细胞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细胞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1.00∶0.25∶0.06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⑶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自身调节机制:①肌源学说②管-球反馈2.肾血流量及调节方式⑴自身调节: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②管-球反馈:⑵N-体液调节:
①应急时交感N兴奋→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②应急时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尿的生成过程: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概述滤过:
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三要素:屏障、动力、阻力滤过的实验证据: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血浆的超滤液。①机械屏障决定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如:Hb的分子量为64000本可通过,但在血浆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
<1.8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1.8~3.6nm能部分通过>3.6nm完全不能通过(白蛋白)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离的Hb↑→Hb尿。入球端有效滤过压=6.0–(2.67+1.33)=2.0kPa(15mmHg)
>0有滤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6.0–(4.67+1.33)=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特点: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1.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⑴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ml/min/1.73m2=125ml/min/1.73m2
=180L/d/1.73m2⑵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糖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见本章第六节)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fraction
GFF)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GFR÷肾血浆流量×100%=125÷660×100%=19%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
⑵面积⑴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滤过面积↓→GFR↓→尿量↓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2.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1.肾小球Cap.血压如:大失血→交感N+、NE↑→Cap.收缩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2.血浆胶体渗透压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3.囊内压如:结石、肿瘤3.肾小球血浆流量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过的长度。
●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曲线A:RPF↓→COP↑速快曲线C:RPF↑→COP↑速慢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结论:RPF快→COP↑速慢→滤过平衡位置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
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①滤过膜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蛋白尿)滤过膜面积↓滤过率↓(肾炎)②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囊内压↑滤过率↓(结石、肿瘤)③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中毒性休克)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是指其分泌和排泄作用。概述
●分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分血浆原尿终尿浓缩倍数水9009809601.1蛋白质80微量0-葡萄糖110-
Na+3.33.33.51.1
Cl-3.73.76.01.6K+0.20.21.57.5
尿酸0.020.020.525.0尿素0.30.320.067.0肌酐0.010.011.5150.0氨0.0010.0010.4400.0●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②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125ml/min×60×24=180L/d
终尿量=1-2L/d(=重吸收)●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
原发主动转运、继发主动转运协同转运(一)Na+的重吸收
1.Na+重吸收机制:
⑴前半段:主动过程。①管腔膜:Ⅰ.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HCO3-、PO43-、等同向偶联转运;Ⅱ.Na+与H+逆向偶联转运。②管周膜:Na+-K+泵。
一、近曲小管中的物质转运
⑵后半段:被动过程。∵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2.Na+重吸收特点:存在泵-漏现象。(即:净Na+重吸收量=主动重吸收量-回漏量)细胞间隙内[Na+]↑→渗透压↑细胞间隙内静水压↑部分Na+和H2O回漏入管腔内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被撑开管腔膜Na+易化扩散入上皮细胞内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H20顺渗透压进入上皮细胞间隙
(二)Cl-的重吸收
●机制:被动过程。
由于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已在近曲小管的前半段主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Cl-的浓度差↑(高20~40%)→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间隙。由于Cl-的被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电位差↑→Na+在后半段顺电位差的被动重吸收。
●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
(三)H2O的重吸收
●重吸收机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
●重吸收途径:①细胞旁路;②H2O通道。
●重吸收特点:
①类同Na+,具球-管平衡现象,即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后述)。②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故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四)HCO3-的重吸收
1.重吸收的机制:被动过程。
2.重吸收的特点:HCO3-的重吸收⑴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⑵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五)K+的重吸收
原尿中的K+绝大部分(≈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入血,终尿中的K+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
K+重吸收的机制:主动过程(尚不清楚)。∵[K+]管内∶[K+]管外=1∶40(4mol/L)(150mol/L)∴是逆浓度差进行的,故认为是主动的。
(六)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
2.重吸收机制:继发主动。⑴管腔膜:
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的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⑵管周膜:
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单一转运)。
Na+被管周膜Na+泵泵出→[Na+]i↓→为管腔膜葡萄糖协同转运提供动力。
因此,将管周膜Na+泵的活动称原发主动;将葡萄糖在管腔膜的协同转运称继发主动。
3.葡萄糖重吸收的特点:
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与协同转运载体的数目有限有关)。▲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160~180mg%(8.9~10.1mmol/L)。▲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正常值:成人男性为75mg(2.68mmol)/min/1.73m2,
成人女性为00mg(1.67mmol)/min/1.73m2。(七)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
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吸收。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3.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髓袢降支细段:
对尿素、Na+不通透;对水高度通透:水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渗透压渐↑。●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对尿素中等通透;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渗透压渐↓。●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尿素不通透;对Na+通透性低;但能以Na+∶2Cl-∶K+同向转运体方式的继发主动转运。●同向转运体模式: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1.Na+的重吸收
⑴重吸收的机制:是主动重吸收过程。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Na+在管腔膜主要通过Na+通道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管腔膜的Na+通道可被氨氯吡咪(amiloride)抑制。
①远曲小管初段:Na+在管腔膜由Na+-Cl-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然后在管周膜由Na+泵泵出细胞而被重吸收。Na+-Cl-的同向转运可被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所抑制。
⑵重吸收的特征:
①无泵-漏现象: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对小离子(如Na+、K+、Cl-)的通透性低。②重吸收的量可被调节:醛固酮可增加管腔膜上的Na+通道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管周膜Na+泵的活性。
2.水的重吸收⑵特点:
①重吸收量根据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②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很大。⑴机制:
①远曲小管初段:同髓袢升支一样,对水仍不通透。
②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管腔膜有ADH调控的水通道(当ADH作用时,水通道便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调节水的重吸收。(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1.K+的分泌
⑴K+分泌机制:是Na+-K+交换。∵①[K+]管内<[K+]管外②管周膜Na+-K+泵的主动重吸收→管外为正管内为负的电位差↓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易化扩散)入小管液
⑵K+分泌特点: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具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Na+-H+↑,Na+-K+↓→泌K+↓→高血钾症高血钾症:Na+-K+↑,Na+-H+↓→泌H+↓→酸中毒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应注意适当补钾,以防止低血钾症的发生。2.H+的分泌⑴H+分泌机制:
是主动分泌。∵①Na+-H+交换②H+泵H+NH3+NH4+↑H+的分泌H+泵=泌H+助碱贮(∵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竞争抑制)。
③泌H+是有限度的:当小管液pH值<4.5时,泌H+则停止。⑵H+分泌特点:
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
3.NH3的分泌
⑴机制:单纯扩散
小管上皮细胞内谷氨酰胺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脱氢酶⑵NH3分泌特点: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Na+重吸收部位量机制特点近曲小管60-70%①初段主动(管腔膜Na+-X偶联转运,管周膜Na+泵)②后段被动(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①定比重吸收(泵-漏现象)②不受调节髓袢升支25-30%①细段被动(顺浓度差)②粗段主动(Na+-K+-2Cl-同向转运体复合物)①降支细段对Na+不通透②重吸收量与尿浓缩机制有关远曲管集合管10%①管腔膜Na+-Cl-交换②管周膜Na+泵①无泵-漏现象②受调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H2O重吸收部位量机制特点近曲小管65%被动(渗透作用)①细胞旁路②水通道①球-管平衡②不受调节髓袢15%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升支对水不通透远曲管集合管10%9.3%被动(水通道)①远曲管初段水不通透②受ADH调节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概述
▲尿渗压>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1200mOsm/(Kg·H2O)一、尿液浓缩、稀释的过程和机制
研究发现,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
①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②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况(先决条件);
③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水Nacl尿素髓袢降支细段高度通透不易通透不易通透髓袢升支细段不通透高度通透中等通透髓袢升支粗段不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远曲小管有ADH时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不易通透集合管有ADH时易通透不易通透但主动重吸收外髓部不通透内髓部易通透表8-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⑴髓袢降支细段:对NaCl不易通透对尿素不易通透对水高度通透↓水被重吸收↓管内浓度倍增(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尿素]管内<[尿素]管外⑵髓袢升支细段:对NaCl高度通透对尿素中等通透对水不通透由⑴⑵肾内髓高渗梯度已形成。NaCl向管外扩散尿素向管内扩散↓管内浓度倍减(但仍为高渗梯度)(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渐↓)(管内[尿素]渐↑)↓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不通透对水不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内为低渗液)
(管外为高渗梯度)([钠盐]管内<[钠盐]管外)因此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⑷远曲小管和皮质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不通透对水不通透(有ADH时通透)↓NaCl向管外扩散↓管内浓度倍减(管内为低渗液)
(管内尿素浓度增加)⑸髓质集合管:对NaCl主动转运对尿素易通透(尿素浓度高)对水不易通透(有ADH时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尿素向管外扩散↓形成肾内尿素循环(管内外为高渗梯度)
尿素循环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⑹肾内尿素循环:
①条件:Ⅰ.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髓质集合管尿素均不通透;Ⅱ.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透;Ⅲ.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素]高(当ADH↑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素]↑)。
②过程: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③作用: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⑺小结:①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外髓质:主要是NaCl。●内髓质:主要是NaCl+尿素②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逆流倍增现象。●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直小血管通透性高+降支与升支彼此靠得很近+与髓袢并行;∴当直小血管的血液逆流时:
降支
升支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直小血管直小血管
尿素和NaCl尿素和NaCl入直小血管出直小血管水出直小血管水入直小血管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尿液在逆流系统内流动髓质高渗梯度↓ADHADH↑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二)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渗;→远曲小管为低渗;→皮质部集合管由低渗→高渗;→髓质部集合管为递增式高渗。
二、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一)髓质高渗梯度的破坏
1.髓袢结构与功能:慢性肾盂肾炎引起肾髓质纤维化或肾囊肿引起肾髓质萎缩时↓髓袢的逆流倍增作用减弱→破坏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2.利尿药:速尿、利尿酸↓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和Cl-的主动重吸收↓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降低
3.尿素浓度:
●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尿素生成量↓→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老年人蛋白质代谢率降低,尿浓缩机能也会减弱。:●高血压合并肾损害:血流速过快→逆流交换所带走的溶质↑→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血高粘滞综合症:血流速过慢→逆流交换所带走水↓→髓质高渗梯度↓→尿液的浓缩能力↓。
4.直小血管的血流速(二)血液ADH的浓度
●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浓缩↓→垂体性尿崩症。●远曲小管、集合管对ADH不敏感→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浓缩↓→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
尿的生成由: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三个环节构成。机体对尿生成的调节是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实现的。
前文已述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本节主要讨论影响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即肾内自身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
∵小管液中溶质浓度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力量(排出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水)。∴当[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尿量↑。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晶体性利尿)。如:糖尿病的多尿;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山梨醇(可被滤过而不被重吸收)。(二)球-管平衡1.概念:
指近曲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实验证明,无论GFR↑or↓→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2.机制:
除与近曲小管对Na+、H2O重吸收的泵-漏现象有关外,主要与管周毛细血管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有关。如:
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当GFR↑时管周毛细血管压↓小管旁组织间液的静水压↓→Na+、H2O回漏↓Na+、H2O重吸收↑重吸收率/滤过率≈65~70%
(球-管平衡)胶体渗透压↑小管旁组织间液入毛细血管量↑
3.意义:
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GFR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但球-管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打乱。渗透性利尿的机制:
静脉输入甘露醇血容量↑GFR↑(但管周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与血压↓的程度以及血浆胶渗压↑的程度不明显)肾小管内[溶质]↑、渗透压↑肾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小管液中[Na+]↓(因被稀释)Na+重吸收↓(扰乱球-管平衡)尿量↑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①激活α受体→入球与出球小A收缩(收缩程度:A入>A出)→肾毛细血管压↓、肾血浆流量↓→有效滤过压↓→GFR↓;②激活α受体→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和NaCl↑;③激活β受体→近球细胞释放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NaCl的重吸收↑。
肾交感N兴奋(运动、高温、大出血、缺O2、剧痛)→释放NE:1.刺激ADH分泌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1-2%)循环血量↓(5-10%)ABp↓AⅡ、低血糖疼痛、应激中枢渗透压感受器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主)
室旁核(次)中枢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晶体渗透压↓(1-2%)循环血量↑(5-10%)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ABp↑心房钠尿肽+++++++———————下丘脑-垂体束ADH垂体后叶
(二)抗利尿激素2.ADH对尿生成的调节作用: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水重吸收↑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小管液血液适宜刺激下丘脑释放ADHADH尿量↓血浆晶渗压↑(1-2%)循环血量↓(5-10%)ABp↓AⅡ、低血糖疼痛、应激中枢渗感器心房容感器动脉压感器下丘脑:视上核(主)室旁核(次)++——+ADH+下丘脑-垂体束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从胞浆镶嵌到管腔膜上内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袢升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内髓高渗梯度↑尿浓缩↑尿量↓水重吸收↑+注:ADH缺乏↓垂体性尿崩症3.ADH的作用特点:●高渗性脱水:⑴ADH的有效刺激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尤为主)⑵循环血量与晶体渗透压可相互拮抗或协同: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ADH↑↑(单独之和)●低渗性脱水:循环血量↓→ADH↑(循抗渗)●先给高渗盐水再给右旋糖酐:晶体渗透压↑循环血量↑→ADH↑(渗抗循)(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1.肾素分泌的刺激因素;2.血管紧张素对尿生成的调节;3.醛固酮分泌的刺激因素
4.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1.肾素分泌的刺激因素:循环血容量↓肾动脉压↓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肾血流量↓
球旁器细胞
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Na+、Cl-负荷↓NE和EPGE2循环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动脉压力感受器肾素反射性—++++++NEΒ受体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K+]↑、[Na+]↓肾素2.血管紧张素对尿生成的调节: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
①最小浓度→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②中等浓度→进一步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与释放醛固酮;③较高浓度→进一步收缩血管、升高血压;④另外:刺激肾上腺髓质和交感N分泌释放NE、E;刺激ADH、ACTH释放。醛固酮ACTH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管腔膜通道数量↑管周膜上Na+-K+泵活动↑3.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醛固酮小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胞浆内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内调节特异mRNA转录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2K+、保3Na+、保H2O4.RAAS的调节特点:
⑴肾素的适宜刺激:
①少量失血(血压未变):肾交感N兴奋;②中量失血(血压↓):牵张感受器兴奋;③大量失血(血压<80mmHg):致密斑兴奋
。⑵醛固酮的适宜刺激: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刺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体责任合同范本
- 煤碳采购合同范本
- 《运筹学》期末复习及答案
- 税务代理协议书示例
- 农业绿色发展2025:政策导向与技术应用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突破
-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2025年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报告
- 蒲公英科普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液压传动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纪检监察新质生产力风险因素
- 身份证委托书
- 高血压的危害-课件
- 陕西水资源论证报告表
- 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概况课件
- 单选题51-100试题含答案
- 轻钢龙骨、双层石膏板吊顶施工方案
- 安全网(平网)张挂安全技术要求
- 危险品管理台帐
- 政务云收费标准 云托管收费标准
- 计算机辅助翻译实用教程ppt课件(完整版)
- 研学旅行概论教学课件汇总完整版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