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在总结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时,可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过程与方法: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重点:

一是中美关系正常化。通过多媒体演示,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并且通过复述、设疑等方式来加深印象。二是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设计问题,讨论,加深理解。难点:一是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世界局势,从中美两国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二是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外交处于无权地位与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认识原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本课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和问题并用导入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对重大事件配以图片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模式:创设历史情境--师生共同探究--结论与评价。四.教学过程导入:请学生观看视频,然后自己提出问题“中美关系是如何正常化的?”、“中国是怎样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探讨本课知识。(一)开创外交新局面20世纪70年代

1.“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建立――70年代初出示《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示意图》,指导学生分析从新中国建立到70年代中美关系的状况。教师总结:由于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然而到了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上升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要求,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出现转机(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观看图片“乒乓外交”(1971年4月)。教师讲述,展示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的图片——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引导学生思考“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得出结论,台湾问题。1979年,中美破戒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什么?并用大屏幕投影:尼克松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摘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引导他们从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种转机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小结:从美国讲,(1)已经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出示《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图》。(2)另外改善中美关系,可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实力。从中国讲,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来自苏联的威胁,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过渡: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时代,除了与美国的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外,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展示图片,直观体验。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中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乔的笑》)。引导学生思考“恢复”一词的由来。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当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时,教师及时设计一些较小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斗争是孤立无援的吗?得到了哪些力量的支持?他们的提案能被通过说明了什么?联合国成立之初操控在哪个国家手中?以前美国阻挠能够成功,然而这一次美国的方案未被讨论即被废置,这说明了什么?小结:(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2)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3)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教师强调: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极大地冲击了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我们在投影中看到的是1972年9月25日到30日田中角荣访问中国时,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在晚宴上的情景。(图片田中角荣与周恩来)与此同时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从1971年7月中美联合公告发表到1972年底,一年多时间里,就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简单的了解。(二)“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多媒体展示:《亚太经合组织分布示意图》、图片《APEC会议会标》、图片《上海APEC之夜》《江泽民迎接参加APEC会议的领导人》《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场》APEC知识库:①“APEC”是什么意思?①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的英文缩写。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②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③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

③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④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什么?它的作用?④包括中、俄、哈、吉、塔、乌等六个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⑤此次会议的意义?⑤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总结:说一说,比一比,21世纪我国外交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2001年中国还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008

年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界博览会。)讨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第一,应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第二,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我国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归功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归功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后,对于新中国初期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外交形势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这些内容跟他们现在所接触的国际形势有比较大的反差,往往会产生不理解。但是也正式这种反差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的兴趣,从他们的疑问入手,结合现实,深入探讨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效果分析本课我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通过多媒体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距离,优化了历史教学过程,使师生双边交流更加充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断提高,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精彩!教材分析《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是八(下)第五单元第三课,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这为本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本课承接15课,着重介绍了7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成就,它和本单元其它两课一起概述了新中国国防建设和外交的成就。达标测试()1、有些历史瞬间已经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与右下这张旧照片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万隆会议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中美建交D.申奥成功()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3、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4、以“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为主题的会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万隆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5、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1)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指什么?(2)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同意按什么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3)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中美关系的改善有何历史意义?课后反思《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同时,也使我对这种自主的教学方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所谓自主学习,虽重在强调自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不是放任学生,让学生随心所欲。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学案提出预习的问题时,一定要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好学生的思路,对于本课我的问题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利用图表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落实基础知识,并找出本课的外交成就的主要大事,并把每个事件填在图表的相应位置上。这样,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轮廓,而且时间脉络清晰。使学生既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对内容按发生的顺序进行了一次梳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历史。

2.接着上一问题,再进一步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通过抽取历史事件的共同属性,学生对本课主要历史事件做出了三种归纳:①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②21世纪初期的外交;③中美建交过程中的几件事。学生通过看图示学会了找共性,对历史事件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归纳,在学生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的前提下,问题再深入一步,共同来探究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使问题顺理成章,自然深入,让学生有兴趣去学。

本课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自主学习的课堂,学生学起来轻松、主动、有热情、效果好。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要在课前设计一份好的学案,尤其是要设计出好的问题来。课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定、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建交;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在总结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时,可指导学生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史为鉴。过程与方法: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