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
苏轼1、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体会苏轼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3、掌握、运用诗词鉴赏的两种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两种方法披文入情:从语言和意象入手,把握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的主题。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背景简介背景
1.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2.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定风波》的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结合词的内容,显然,词作正是写“道中遇雨”一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诵读要求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整体感知
词中记叙的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绘了一个在逆境中却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不要听。表明作者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穿、打——都是很有力度的,极言雨急雨大。何妨——不妨。“何妨”“吟啸”反映了苏轼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旷达情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用它的人当然是闲人、穷困潦倒的人。而“骑马”的当然是官员和忙人。作者认为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是心情的轻松,是词人乐观精神的体现。“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谁怕——起了强调作用。烟雨——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任——表现出苏轼要面对风雨自信、自若的襟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萧瑟处——既指刚才遇到大雨的地方,又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晴——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怒哀乐。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体现了作者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的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思考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情景和心境。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淡定从容旷达乐观无所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平生:一生。
“任平生”申明:自己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全词表达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试作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的?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风雨”,既指“大自然的风雨”,又指“人生的风雨”、“仕途不顺”等;“晴”既指自然的晴天,又指“人生的顺利”、“仕途的通达”。这里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也无风雨也无晴”,指既没有雨天也没有晴天,即无所谓风雨交加,也无所谓晴天丽日,表面上是对天气变化毫不在意。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不必受其影响,社会人生中的沉浮变幻、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强调了作者坦然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的人生态度和旷达洒脱的情怀。
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又圆,循环往复。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
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无论打击、不幸也好,得意、幸运也罢,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意时切莫忘形,失意时切莫失志。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借眼前之景投射出自己宦海浮沉的经历和泰然处世的情怀,于朴素中见深意。写作特色以小见大词的主旨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写出了词人当时的感受。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独特的审美风格。《定风波》1、思想内容: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2、表达方式:3、表现手法4、风格:
5、抒情主人公形象: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拓展阅读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拓展阅读东坡①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儒者苏轼道者苏轼致君尧舜,经世济时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瓦屋面工岗位知识竞赛考核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泗阳县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合同范本借款合同协议
- 2026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三仓片区数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覃塘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丽水地区五校联考2026届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个人房屋出租合同(汇编14篇)
- 专用车销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四川省成都金牛区五校联考2026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数学七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头道汤的课件
- 护肤品分析与讲解
- 2025年中国药典培训试题及答案
- 初级管道工试题及答案
- 小程序管理制度
- 工地八大员岗位责任制度标牌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五版)课件 第二章 抽样设计
- 我的家乡广东东莞
- IP语音电话系统方案
- 沟通的艺术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南师范大学
- 高海拔地区常见疾病与适应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