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时辛亥革命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2.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影响及其评价。3.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观点分析清末政府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政府的自救改革(1)清末新政①政治上: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②军事上:编练新军,要求各省设立督练所。③经济上: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④教育上: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⑤选官上:设立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赐予毕业者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具有新旧交替的特征。(2)预备立宪①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发起速开国会请愿运动。③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辛亥革命爆发。[点拨]对清末“新政”的历史评价(1)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其目的是抵制革命,消除统治危机。(2)活动本质: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3)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奖励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废科举、推行新学制等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4)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编练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奖励实业为辛亥革命奠定经济基础。2.民主革命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3)军事准备: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巨大震动。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共和政体产生。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条件:英国等列强支持;袁世凯威胁利诱;孙中山的妥协退让。(2)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②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原则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自由、平等原则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权力分立原则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责任内阁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5.官员选拔制度: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出台了官员选拔的一系列法规草案,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角度功绩除旧角度(革命角度)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布新角度(现代化角度)政治和思想建立了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经济、文化和风俗促进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及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主题追逐民主共和的梦想视角1时代:革命与改良的赛跑材料一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改革之举革命之浪1901年外务部1903年商部1905年学部(废科举)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909年第一届咨议局会议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广东惠州(七女湖)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安徽安庆新军起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问题](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阐释。[结论](1)特点:清政府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围越来越广泛,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场现代化运动;政治改革带有滞后性和虚伪性。(2)20世纪初中国的改革与革命关系紧密,革命促改革,改革酿革命。一方面,革命派的革命活动,促使清政府必须以改革来压制革命。另一方面,改革的很多措施也客观上为革命高潮的到来提供了有利条件。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实行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等措施,本意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实际上却为自己培养了一批掘墓人。另外,改革所暴露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使一部分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深化拓展]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1.必然性(1)历史教训:维新运动、清末新政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2)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3)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2.偶然性: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视角2民主与专制的较量材料二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诏书。诏书影印件及原文如下所示: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涂,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问题](3)提取材料中有关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结论](3)信息提取说明“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标志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同时宣告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清帝退位,南北妥协,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加快了中国实行共和的步伐,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仍合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各民族领土合为一大中华民国,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疆域提供法理依据,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对构建由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袁世凯的篡权活动,给新生的中华民国留下了重大隐患[深化拓展]人治、法治兼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2.思想: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孟德斯鸠);人民主权(卢梭);天赋人权(伏尔泰);等等。3.内容:国家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确立起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4.评价:人治、法治色彩兼具。(1)法治色彩①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②权力归属:主权在民、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③政体运作:三权分立,权力制约与平衡;责任内阁制,制约总统、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是为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视角3意义与局限材料三毛泽东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不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辛亥革命发生10年之后,这绝非偶然。——《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启示》[问题](4)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进行解读。[结论](4)观点: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条件。解读:从政治上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从经济上说,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思想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科学的思想得以传播,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最重要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因此,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2021·湖南卷,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解析:D由材料可知,20世纪初,武汉三镇航运事业发达,有利于这一地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了物质条件,故D项正确。2.(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解析:D孙中山鉴于“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欲使中国避免出现欧美国家因工业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必须倡导“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即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故D项正确。3.(2016·全国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D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时间信息、人物信息、事件信息和设问引导语四类,从时间信息可知,该事件发生于20世纪初,介于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亥革命之间,维新思想的传播早已成为过去式,故A项可排除。从所提供人物信息可知,这一事件的主要推动者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洋务派本身并不排斥向西方学习,只是其学习内容限制在“坚船利炮”等器物上,故C项排除。从事件信息可知,该《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清末新政时期,主要是推行“学堂”这一新型学校教育制度,以便改革传统的科举应试,设置新的培育和选拔人才的方式,而以国家律令的方式推行新式学堂教育,其根本目的(设问引导语)在于维护旧有统治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意识形态,故虽然题干中出现了若干被明文禁止使用的新名词,但作为干扰项的B项仍可被排除,D项为正确答案。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解析:B题干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性描述,而A项反映的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嬗变的消极态度,情感主旨不一,排除;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结合所学可知,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面法定国旗,黄帜青龙代表的是清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本质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因此选B项;C项是现象,排除;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5.(2020·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解析:B材料“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表明清政府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表明革命派坚持共和政府应由革命派主导建立,据此可知双方分歧的实质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在组建共和政府上的主导权之争,故选B项。6.(2019·天津卷,7)《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解析:B从材料“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可以看出这场革命有明确的革命目标,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真正的民权,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辛亥革命群众基础的相关内容,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并不广泛,A项排除。仅从《纽约时报》的一则报导不能判断辛亥革命获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排除。材料体现出这场革命的反封建性质,但没有体现出其反帝性质,D项错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7.(2014·广东卷,16)如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解析:B“1917年”“新知事(县长)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视事”“行跪礼拜礼”说明,该县长属于封建旧官僚,仍然遵循封建习俗,“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泽于民也”说明该教育会副会长对此持肯定态度,这反映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旧的封建习俗和思想意识仍然存在,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国民革命兴起于1924年,D项明显不符合逻辑。1.(2021·浙江1月选考,11)1905年7月,孙中山与华兴会领导人商讨时指出:“现今大势及革命方法,大概不外联络人才一义。中国现在不必忧各国之瓜分,但忧自己之内讧,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元末朱、陈、张、明之乱,此时各国乘而干涉之,则中国必亡无疑矣。”孙中山旨在()A.批判旧式农民起义的落后性B.强调联合革命力量的必要性C.说明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D.阐述反抗列强瓜分的紧迫性解析:B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仔细阅读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各省不相互联络各自起义会给列强可乘之机,故强调了革命力量联合的必要性,选择B项。A、C、D不是材料的主旨。2.(2022·河南许昌二模)下面是中国近代农产品出口产值增加趋势及所占比重变化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年份各种商品出口总值/千元其中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187314844928661.918931817132842315.619033339618949626.8191059333723195739.1A.列强对华侵略加剧B.农村成为列强侵略重点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解析:A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反映出在列强入侵之下,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自然经济不断解体,A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农村是重点,排除B项;C项是在鸦片战争后,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农产品,而不是工业品,排除D项。3.(2022·湖南长沙模拟)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这反映了晚清政府()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解析:C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颁布新学制,回应了改革诉求;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兼顾了中国文化尊严,故选C项;复兴、坚守传统教育与题干中“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不符,排除A、B两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追求全盘西化”与题干内容中将学科名称作了修改不符,排除D项。4.(2022·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20世纪初清政府商务部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性质的文件。其实施产生的影响是()颁布时间法律名称主要内容1903年《商部章程》《商人通例》对商部办事规则和商人作出具体规范1904年《公司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规定公司分类、创办、股份、董事、股东与股东会议等细节,进而明确规定所有“公司局厂行号铺店,一经注册,即可享一体保护之利益”1906年《破产律》对正当经营亏损而“倒闭者”,予以“维持调护”A.建立了完备的经济管理体系B.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C.延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解析:B材料时间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通过出台相关的商业法令,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B项正确。5.(2022·山东济南期末)1898年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镇压失败。1901年清政府主动实行“新政”,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且更为广泛深入。这说明()A.新政与戊戌变法目的一致B.新政和戊戌变法性质相同C.清政府主动发展资本主义D.变法革新成为时代的追求解析:D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威信严重受损,革命呼声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主动实行新政,欲以改革压制革命,维护统治。6.(2022·四川成都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白银。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解析:D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却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中国走向独立富强,故D项正确。7.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的革命形势发展示意图。这一时期()A.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B.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进展C.工农武装割据成燎原之势D.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武昌起义后各地区的独立情况,清政府与革命势力南北对峙说明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故A项正确。8.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忠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奠,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否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B.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C.改变原有祠堂的社会功能D.宣传五族共和的建国理念解析:B材料中中华民国陆军部这一做法明显带有革新和认同的色彩,即通过祭祀尽忠民国的诸烈士,以强化民众对于新政权的认同,故B项正确;祭祀忠烈符合儒家价值观念,排除A项;祠堂的功能未变,只是祭祀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9.(2022·安徽宿州三模)学者萧功秦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中认为,牛头上的马嘴,中国的情况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材料认为中国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以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发展缓慢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尚未独立C.专制主义历史悠久,顽固势力强大D.国民缺乏宪政意识,封建思想浓厚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建立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违背了这一基本的唯物史观,即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环境中,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10.(2021·北京卷,7)1912年1月,列宁起草了一份决议,提到辛亥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俄国无产阶级怀着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这表明,列宁认为()A.辛亥革命与十月革命具有相同的性质B.孙中山领导的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C.共产国际的指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D.辛亥革命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解析:D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客观上打击了欧洲列强的在华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所以列宁对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远程医疗技术赋能2025年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技术产业政策优化建议
- 2025年页岩气开采技术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评估报告
- 2024年四年级英语下册 Recycle 2配套说课稿 人教PEP
- 公路货运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效率提升的物流配送时效性优化
- 202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报告
- 2025年中国高尔夫头套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下学期第13周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说课稿
- Unit 12 Section B 2a-2c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英语下册同步教学(人教版)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隔离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报告
- 2025年中国复合材料脱模剂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单元试卷(含答案)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2025年11月中国质量协会质量专业能力考试精益现场管理工程师复习题及答案
- 印刷厂生产报表编制细则
- 幼儿防触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仪表阀门培训课件
- 《诗经·卫风·淇奥》课件
-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实验操作评分表(新改版教科版)
- 社会学导论(第五版)孙立平课件
- 2023年高考英语总复习高中英语常用一百组固定搭配
- GB/T 23711.3-2009氟塑料衬里压力容器耐高温试验方法
- CB/T 3686-1995电汽热水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