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自然世界中声音的美妙和有趣,从而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2、具有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并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二、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评估的能力。体验转换法及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教学器材:饮料瓶、音叉、军鼓、锣、鱼杯、笛子、大米粒、土电话、多媒体辅助器材等。四、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综合运用讨论法、讲授法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活动】介绍flash小动画(声的世界)老师提示有瀑布、小鸟、汽车、青蛙、鸭子、小朋友,如图1所示。【教师活动】提出让一个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学生活动】一个学生模仿声音【教师活动】播放flash小动画(声的世界)【学生活动】欣赏美丽的画面,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不知不觉进入声现象的学习。【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活动】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很多想法。【教师活动】将问题归类,确定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意图:美丽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切入学习的主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声【学生活动】1、学生读问题感觉发声。敲鼓发声。抖动导学案纸发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环节2: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教师活动】1.提出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同学们先制造出声音吧。2.布置任务:任务一: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制造发出声音,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好操作。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进行实验:(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桌面上的物体,制造声音。桌面上的器材有:音叉一个、笛子一把、绷有橡皮筋的纸盒、锣、军鼓、乐器叉、矿泉水瓶子等;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完成造声实验,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操作。(还可以利用上述器材以其他方式使物体发出声音,不拘泥于图片上的实验方式)2.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选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发声体的哪个部位在振动。(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制造声音,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努力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个性,另外,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对比、讨论、总结,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师活动】揭露物体发声的本质:绕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上称为振动。即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描述物理现象,渗透语言的规范性。)【教师活动】1.

提出问题: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2.演示实验一:向学生出示军鼓,敲击发声。问:你听到军鼓发出的声音了吗?那你看到鼔皮的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发声的鼔皮在振动吗?老师想了一个好办法。3.演示实验二:再次向学生出示军鼓,鼔皮上撒一些大米粒然后敲击发声。两次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大米粒的运动情况,并思考原因。【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发声的鼔皮在振动,引起大米粒的跳动。【教师活动】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鼔皮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大米粒的跳动,物理学生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教师活动】总结大量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设计意图:物理方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和物理知识的学习一样重要。老师通过对比实验,巧妙地将军鼓的振动转化为大米粒的跳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也为后面共鸣箱实验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将看不见的鼔皮的振动,转化为碎纸片的振动,亲身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教学环节3:探究声音的传播【教师活动】播放《模拟真空不能传声》的视频【学生活动】1、观看《模拟真空不能传声》的视频2、当堂练:宇航员在太空舱外能面对面语言交谈吗?(小组讨论)【教师活动】演示敲击鱼缸鱼被吓跑实验【学生活动】观看并归纳结论:除了空气等气体外,液体也能传播声音。【教师活动】我们来做个土电话的游戏。出示土电话(两个纸杯、一根细线)。【学生活动】两名同学,其中一人对着话筒轻声说一句话,另一名同学用手堵住一只耳朵,用另一只耳朵贴紧听筒,这名同学能听到话筒传来的声音,而教室里其他同学听不见话筒传来的声音。【学生活动】进一步探究固体传播声音活动把两张课桌拉开,把两张桌子合拢,一位同学用笔轻敲桌面,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另外一张桌子上听声音;然后,中间隔一定的距离重复上述步骤。最后回答下列问题:1、说说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2、这说明了能传声。【学生活动】归纳:固体可以传声。【学生结论】空气、水、细线都传播声音。【教师总结】大量实验表明: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设计意图:上面两个实验是以学生熟悉的作为实验器材,学生感到亲切、好奇,实验效果明显,拉近了学生的生活与物理学习的距离,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他身边。)教学环节4:声速、回声以及应用【教师活动】播放PPT以及图表这里有一张图表,是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你仔细阅读图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介质声速介质声速空气(15℃)340松木3320空气(25℃)346铜(棒)3750煤油(25℃)1324大理石3810

蒸馏水(25℃)1479铝(棒)5000海水(25℃)1531铁(棒)5200【学生活动】仔细阅读图表的内容,比较速度的大小,分析介质的状态、温度等,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人补充。结论是:1.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2.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例如: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设计意图: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光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但是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什么有关,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老师以提供图表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图表中寻找规律,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教师活动】播放回声电影片段。【学生活动】观看电影片段。【教师活动】1.对着山谷大喊,发生了什么现象?是的,是回声现象,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2.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怎么没有听见回声?什么条件下我们才能听到回声呢?同学们可以自己阅读一下课本30页有关回声的知识。【学生活动】自己阅读课本30页有关回声的知识:原声与回声相差0.1s以上,人耳才能区分开。【教师活动】提出新任务同学们根据今天学的知识计算一下,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在多少m才有可能听到回声呢?【学生活动】比赛计算。S=vt=340m/s×0.1s=340m。这是声音经历的往返的路程,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17m。教学环节5: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请一个学生小结。【学生活动】学生小结。教学环节6:当堂达标。【教师活动】出示达标练习。【学生活动】各小组回答。教学环节7:布置作业作业:完成导学案。附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课前感知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二、知识准备回顾复习,链接已有知能,为新知做储备。

联想: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_______、液体和

_______。物体沿着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往返一次就叫做振动了一次。

三、课堂互动小组探究活动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探究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造声比赛(各小组按照此前抽签的顺序选取一件物品,回到小组后用该物体尽可能去造出一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例如:(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5)……

归纳结论: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_。注意事项:造声活动的同时观察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实验中,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3、由此推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2:声音传播的条件(2)用细棍轻轻敲击玻璃鱼缸的外壁,水中的鱼立即受惊游动;(3)阅读教材真空罩实验,获取相关信息。

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_________,真空

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声。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四、小组自主学习活动分析数据,提取规律。

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课本小资料表格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两条)?1、2、

思路剖析:分析数据找规律,可以从数据的变化趋势出发,寻找共性与差异。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从表中看出,温度升高时声速变大了,所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另外,表中所给的声速,在空气(气体)中慢,在水和煤油(液体)中较快,而在冰等(固体)中的最快,可归纳出另一条规律: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液体中快,在液体中又比气体中快。

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不变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五、典例剖析典题精析,共享思维心路。

例1

如图1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如图1乙,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思路剖析:任何一个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唱歌”(发声)时,纸盆上的纸屑就随之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的“唱歌”声是由于纸盆的振动产出的。笛子是一种乐器,管内充满了空气,平时管内空气静止不动的,吹笛子时,笛子管内的空气柱会发生振动,笛子就发出了声音。

变式练习2:小槌敲击音叉,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用手接触一下,手有麻的感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如图2所示。以上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_______;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_______

例2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啾啾”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变式练习3:用两个纸盒和一根钢线可以制成“土电话”,两个人能在相距不太远的地方用它通话,说明(

A.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声音是通过钢线传播的

C.只有钢线和纸盒子组合在一起才能传播声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六、课外自主探究:小华跟着爸爸到大山中去旅游,爸爸说:“我能知道对面的山峰离我们有多远。”小华感到很迷惑,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小华解决问题。(方案要有器材、步骤、数据处理方法)

七、小结评价回味反思,领悟提高,做到自主评价。

学完本节课,请在各项后面的“(

)”中用“√”或“?”标注你是否掌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对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两个因素有关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情分析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也本节开始即以学生模仿青蛙的叫声来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进一步播放声音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去猜去想,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效果分析1、学生例举生活中的事例证明声音在固体中、空气中、水中能传播,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释,进行知识点的巩固;每一个小环节学生都能进行小结,进行知识点的整理。2、学生通过倾听各种声音,进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这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3、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自主选择仪器去体验不同物体发声时确实在振动,并能够初步运用科学语言和表达技能说明实验现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这一章的起始课,内容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好章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观察、对比身边的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不同来分析得出。结合具体实验:空气、水、细线可以传声,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需要在真空铃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对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练习【课件练习题】宇航员在太空舱外能面对面语言交谈吗?2、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不变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3、试着算一算,障碍物至少和声源相距多少米,回声和原声才可以区分开?声声音源4、基础练习(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2)声音必须靠传播,它在不能传播。(3)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5、应用扩展(4)在一根空的足够长的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则可以听到次声音,分别通过和传播的。如果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应该。(5)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A.大号

B.笛子

C.钢琴

D.唢呐(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6、自主探究:小华跟着爸爸到大山中去旅游,爸爸说:“我能知道对面的山峰离我们有多远。”小华感到很迷惑,请你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小华解决问题。(方案要有器材、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导学案练习题】变式练习1: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不变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例1

如图1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如图1乙,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变式练习2:小槌敲击音叉,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用手接触一下,手有麻的感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如图2所示。以上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_______;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_______

例2

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事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