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1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2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3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4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述内毒素休克过程中MAPK通路和NF—κB通路的激活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的作用(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MAPKsTNF—α、IL-1β、IL—8IL-10、IL—12、iNOS、MCP—1、ICAM—1,TLR2LPSC以及P42P44P38(MAPK)—KB、NFIL6核因子-kappaB(NF-κB休克病因可以激活细胞内的抑制蛋白家族I—kB(inhibitor-kappaB)激酶,从而使I—kBNF—kBNF—kBkappaB.NF-kB2。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举例说明蛋白组学对于认识疾病的研究有哪些帮助.蛋白质组学是对蛋白质特别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举例:如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行细胞癌中难以检测其表达,因而认为银屑素是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监控的指标.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肿瘤相关抗原:P5320%—40L—Myc,C—Myc亦可在某些肿瘤患者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4)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心衰时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及代偿发生的分子机(4)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心衰时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及代偿发生的分子机2C(PKC)信号传导,因而,研究PKC的作用将可能会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最新有研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心衰与未心衰细胞蛋白质的变化,利用该技术,首次明确了心肌细胞膜蛋白成分和心衰细胞膜蛋白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疾病中的作用.简述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及其机制(1)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微循环淤血加重,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瘀滞,使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2)C3a和C5a感染性休克脂多糖)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信号机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过程中,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内毒素,或称脂多糖水肿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最终引起中毒性休克,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原因.烧伤性休克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过敏性休克:机体受到变应原致敏以后,产生抗体IgE,IgE(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度进入机体后,与IgE5-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血压迅速而明显地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形成过敏性休克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钙信号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其对机体多种功能调节的?Ca2+作为细胞信使的基础,是胞浆Ca2+与胞内钙库或胞外Ca2+之间存在浓度梯度。当某种刺激使胞内Ca2就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Ca2+本身的特性更有利于和靶蛋白结合,从而传递信息。Ca2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2、受体或神经递质操控的钙通道;3、钙泵;4胞内第二信使(1、45IP3)内在机制.细胞的许多功能都依赖于细胞内外极高的Ca2+浓度差存在。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信息传递十分重要。(4)心肌细胞钙内流主要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钙库调控性钙通道;钠钙交换机制是心肌细胞维持钙离子稳态的重要机制。细胞内钙主要储存在内质网和肌浆网内,而心肌细胞收缩时钙离子浓度的增高主要来自胞外钙内流和肌浆网的钙释放。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有关,但钙超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请任意设计一个研究心力衰竭的实验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简述研究背景,提出假设,选择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课题名称: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脏肥厚指标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危重症,慢性压力超负荷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当心脏长期面临压力负荷过重时,首先出现心肌肥厚进行代偿,如果压力负荷过重持续存在,肥厚心脏开始扩张,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假设:大鼠在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经历一个心脏重塑、心功能从代偿到失代偿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清学指标、病理指标以及运动耐力等多种方法对心功能以及心脏的病理演变进行评价。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大鼠压力超负荷性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常规麻醉,剑突下腹正中切口,分层打开腹腔,在左肾动脉上方钝性分离腹主动脉,将8号注射针头平行置于动脉外壁,用4号手术丝线将2者一齐扎紧后将针头移去,青霉素冲洗腹腔后缝合关腹。对照组采用相同处理,将4号丝线置于腹主动脉相同位置不做结扎。比较术后第4、8、12和16周B型脑钠肽及计算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心肌细胞直径的变化。6.简单举例说明NO生理学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体一种多功能分子,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生成的。NO主要有三种生理功能:舒张血管作用;作为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分子;作为免疫效应分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作用。NOS(eNOS(nNOS)和诱生型(iNOSNOS(cNOSNO但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在心血管方面,NOiNOS(LPS)/或细胞因子等诱导下生成的,iNOSNO,大量NO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7。免疫应答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有免疫机制参与的特殊的慢性炎性疾病。不稳定的As斑块存在大量的免疫细,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等抗原提呈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TLR)识别斑块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并呈递给斑块中初始性T细胞,激活ox—LDL特异性效应性T细胞,包括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及CD8+杀伤性T细胞(CTL)。在这个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与Th1都会生大量炎症性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IL—6,IL—12等。多项临床研究及转基因动物实验证实,这些炎症性细胞因子,特别是IFN—γ,可以明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破坏胶原蛋白,诱导斑块破裂,同时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而杀伤性T细胞则会在Th1细因子作用下,对吞噬ox-LDL的APC进行杀伤,导致许多APC胞内酶类物质释放,导致局部破损。同时还会诱导可产生 IgG类自身抗体的B细胞,IgG类自身抗体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细胞分化是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也细胞分化是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也可以说,细胞分化是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是从化学分化到形态、功能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调控涉及:(1)基因水平调控:细胞分化调控本质上是基因调控。细胞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选择性表达或被阻遏,不同种类细胞呈现差别基因表达,使各种分化细胞表型的多样性.组织专一基因对细胞分化(细胞表型确定(2mRNAmRNAmRNA肿瘤增殖信号转导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是多成分的、多环节的。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①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如TGFαPDGFFGFEGFRc-erb—BEGFR型激活:使受体处于配体非依赖性的持续激活状态,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转化.(2)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由于生长抑制因子受体的减少,丧失以及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细胞的生长负调控机制减弱或丧失。如TGFβ2型受体突变和Smad的识货、突变或缺失,均可使TGFβ的信号转导障碍,使细胞逃脱的增殖负调控从而发生肿瘤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的机制:1、弥散障碍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毛细血管内皮与肺泡上皮的通透性增高,引起肺间质和肺泡水肿(非心源性肺水肿)及肺透明膜形成,导致气体弥散障碍.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死腔样通气:肺微血管的栓塞或DIC、肺微血管的收缩使部分肺泡有通气而无血流灌注或少灌注。(如白三烯)使支气管痉挛,通气阻力增加.肺泡Ⅱ型上皮的损伤、水肿流经这些肺泡的静脉血未能充分氧合,功能性分流增加.显增加。3SARS4ARDSPaO2PaCO2ARDSPaCO211、试述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使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血循环中堆积,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假性神经递质学说:1、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过程严重肝功能障碍时,由于肝细胞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这些胺类不能有效地被分解,进入体循环;或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苯乙胺和酪胺在脑细胞非特异性β-2、假性神经递质的致病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脑干网状结构中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对维持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即机体处于清醒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脑干网状结构中假性神经递质增多时,它们竞争性地取代上述两种正常神经递质而被神经元摄取、储存、释放,但其释放后的生理作用较正常神经递质弱得多,从而导致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功能障碍,使机体处于昏睡乃至昏迷状态。答案2:肝性脑病:严重肝病时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肝性脑病临床分四期:一期-前驱期:轻微的神经精神症状;二期—昏迷前期:嗜睡、定向理解力减退等。扑击样振颤.三期—昏睡期:明显精神错乱,昏睡。四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没有扑击样振颤.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在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真性递质被假性递质所取代时,入抑制状态。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对应的假性递质分别是羟苯乙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递质的来源:芳香族氨基酸苯丙甘酸和酪氨,.能降低,大量苯乙胺和酪胺入血,在脑内被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内的β—羟化酶作用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根据之一就是利用左旋多巴可以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的病情。12、慢性肾衰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凡能引起肾实质慢性破坏的疾患均能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①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②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尿酸性肾病、多囊肾、肾结核、放射性肾炎等;③肾血管疾病如高血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④尿路慢性梗阻如肿瘤、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等。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的原因,约占60%左右,其次为肾小管间质疾病。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位原因,其次为高血压性肾损害,这两种病因在我国亦呈上升趋势。机制:1、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慢性迁延的肾脏疾患使部分肾单位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其功能由残留下来的损伤较轻或正常肾单位(健存肾单位)来承担,健存肾单位通过增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功能来进行代偿,并发生代偿性肥大;随着肾单位的进行性、不可逆破坏,健存肾单数量越来越少。当肾组织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健存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阻力下降,且前者阻力下降更为显著,由此引起健存肾单位的高灌注、高压力与高滤过,使小动脉壁增厚和毛细血管壁张力增加,引起内皮细胞损害及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使健存肾单位进一步减少,肾功能进一步恶化。2、肾小管-间质损害:约20%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由肾小管间质疾病所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小球疾病时也往往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管肥大或萎缩、间质炎症与纤维化,肾小管管腔内细胞显著增生、堆积,堵塞管腔.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多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来自血液、组织液和尿液中的多种损伤因素如尿蛋白、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补体成分等使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甚至坏死脱落,引起肾小管萎缩,也可使受非致死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活化而发生增殖,并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与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和纤维化过程。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将使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并使肾单位的损害持续进展.大量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功能下降程度和判断其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以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机制为切入点,进行早期干预可延缓病程进展。3抑制近端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磷的排出,这样可使血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正常,但因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地减少,GFR.PTHPTH13、微循环?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机制(休克)微循环1、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代偿期:(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显著)。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③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④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2)机制:①儿茶酚胺增多:与休克有关的各种致病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兴奋机制各不一:Ⅰ、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于血压低,减压反射被抑制,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小血管收缩。Ⅱ、烧伤性休克:由于疼痛刺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管收缩往往比单纯失血为甚。Ⅲ、败血症:可能与内毒素有拟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休克时大量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②血管紧张素Ⅱ增多.③血管加压素增多。2、微循环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管运动现象减弱。②真毛细血管网开放.③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流)。④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2)机制:①乳酸增多:微循环持续的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强可使乳酸堆积。在酸性环境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耐受性较差,而微静脉对酸中毒耐受性较强而松弛不明显,且微静脉有血细胞的瘀滞,最终引起多灌少流。②组胺增多:可扩张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加重微循环的瘀血状态.③激肽增多.④腺苷增多.⑤目前认为白细胞的附壁与嵌塞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重要因素。3、微循环衰竭期(不可逆转期)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机制:①血液高凝状态:由于微循环严重浴血,毛细血管内压及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使血浆外渗而引起血粘滞度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这些变化在休克期(瘀血缺氧期)②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Ⅶ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③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组织创伤可使大量Ⅲ因子入血(白细胞内亦含大量Ⅲ因子)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④血细胞受损:红细胞的破坏是由于其阻滞在微血管中的血栓纤维蛋白丝上,受到血流的冲击后破裂。抢救休克时,若输血错误(〉50ml))DIC。14、心功?评价心功的指标有哪些?通常所说的心功能动周期的不同时相,又分为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评价指标: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60~80ml55%~65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3。心脏作功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15、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说明与慢性炎症及自身免疫性反应的发生发展相关性。独立的危险因子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及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也是危险因素。感染可能是炎症反应的触发机制之一,人体内某些微生物反复慢性的炎症可能时相蛋白的升高,从而改变内皮细胞的功能.低水平的感染可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和急性缺血综合征中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805%~20%,T三、与自身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免疫反应也高度相关,涉及到的抗原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β2糖蛋白、凋亡细胞等,不但固有免疫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获得性免疫也参与其中,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中最具特征性的自身抗原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些储留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促炎症性质与氧化修饰、导致促炎症磷脂和脂质过氧化物释放的酶密切相关,它能迅速启动周围细胞的炎症反应。2。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第二类自身抗原是由应激诱导的热休克蛋白HSP60/65抗体水平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增高,并且预示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3。β2糖蛋白:是一个磷脂结合蛋白,可在血小板、内皮细胞和人类粥样斑块中发现。症反应,并且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必须的步骤,并且与固有免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的上调有关.6。获得性免疫Thl细胞:人类和动物研究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Thl细胞的作用占有明显的优势。Th2细胞:Th2细胞分泌的因子包括IL一4、IL-5、IL一13、IL4、IL.10和粒细胞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M—CSF),但以前三者为主.IL4和IL-13主要刺激抗体的产生,IL—5促进嗜酸性细胞炎症反应、刺激B细胞的分化和抗体分泌。7。肥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发现肥大细胞,并且发现在斑块破裂部位的肥大细胞是活化的。肥大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很重要,因为肥大细胞的分泌产物可修饰脂蛋白,调节血管和炎症细胞,破坏基质成分,影响血管的通透性、收缩性和血管壁的止血特征。7,体液免疫:HsP60和HSP65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致免疫的蛋白。HSP60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TNF一俚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16。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调节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尚可合成与分泌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参与一些物质代谢及其白细胞相互等,其主要功能如下七个方面:和代谢特性,能选择性的调节小分子至超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壁。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形成特性,从而能保持血液流动。与此同时它还有许多促凝因素,使血管在损伤时,通过凝血和血栓形成以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当机体血管内有血栓(包括微血栓)形成时,其溶解纤维蛋白系统(纤溶系统)则被激活,溶解和去除血栓(PGI2PGI2是一氧化氮EDRFCGMP(ET),使血管平滑肌张力增加,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当受到血流紊乱、机械损伤、高脂血症等因素的影响,内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如暴露出内皮下层组织,便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释放出血小4(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六、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白细胞从血液中通过血管内皮迁PGI2七、合成和分必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大部分内皮下的多种胶原分子是由内皮细胞合成的。内皮下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蛋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功能:(1)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中的作用EC①EC表面含有大量蛋白多糖,能结合血浆中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同时EC合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S与Ⅷa而发挥抗凝作用.③EC释放低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EC(PGI2)和一氧化氮(NO),并作用于EC表面上的ADP(2)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的功能血管紧张度取决于舒缩血管物质的平衡关系。由EC合成和分泌的NO是作用最强的舒张血管的物质,还有多种物质参与了EC的舒血管作用,如PGI2、缓激肽等。内皮素21(ET21)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另外EC释放的缩血管物质还有血栓素A2,上述物质的相互平衡维持着正常的血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