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练习 含答案详解)_第1页
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练习 含答案详解)_第2页
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练习 含答案详解)_第3页
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练习 含答案详解)_第4页
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练习 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44页,总=sectionpages44页2022年一轮复习第01讲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练习题(含答案详解)时间:45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A.血缘与政治间相辅相成 B.儒家伦理得到强化C.宗法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刑法逐步臻于完善2.《诗经・大雅》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诺》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统治者也有意识地整编前代文献。“殷鉴”观念A.推动了重史传统的形成 B.旨在强化对思想的控制C.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延续 D.是对商文化传统的沿袭3.商代统治者认为,祖先神灵与“天”同在,政权的获得乃是受命于天,祖先神灵和“天”会庇佑其统治。而周初统治者则认为“天命靡常”,把“天”看作是具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认为只有遵守道德标准的人,才能获得福禄,取得“天命”。周初统治者的这一观念A.强化了西周时期的等级秩序 B.表明政权的理性化色彩加强C.导致君主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反映出儒家民本思想的盛行4.西周时期设立专门的采诗官,并建立了“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由此可见西周A.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善 B.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C.民间诗歌的蓬勃发展 D.周天子强化基层管理5.成书不早于西周的《周易》中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学者认为其中的“鬼方”为“远方”。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这表明A.商王依赖征伐维护统一 B.《周易》的记载不符合事实C.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D.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6.“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谷地。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 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 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7.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 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 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8.自周朝建立以来,王族家系愈加复杂化,因为除了与周王同姓的直系家族外,还有异姓世系,其祖先曾是先王近臣。甚至商朝世系亦未中断,其中宋国仍保存着安阳王国的古老传统。这一现象A.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团结 B.使分封制得以全面推行C.扩大了周朝的统治区域 D.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9.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 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 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10.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A.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 B.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C.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11.《周易》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孔子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贾谊《新书》称:“君者,民之父母也。”这些现象典型说明了古代中国A.宗法制下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B.儒家思想追求的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C.家国同构状态下的名分及其等级秩序D.中央集权制下的官僚机构及社会管理12.西周时期,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这反映出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 B.礼乐制度浸入主流文化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 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联系13.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 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14.先秦时期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乡射礼”对于射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射手,才能成为获胜者。据此可知,“乡射礼”A.保证了人才的全面发展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演变C.蕴含了中华文化的精神 D.契合了战乱频繁的时代15.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A.延缓了先秦宗法制度的衰落B.模糊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C.激化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D.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7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17.“中国”与“中国人民”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材料二就我所知,“中国人民”这一名称的提出,首先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就是说“中国人民”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引两则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6分)(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含义。由此,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9分)答案第=page55页,总=sectionpages55页答案第=page44页,总=sectionpages44页第一讲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习题演练)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先等犯罪种类”体现的是血缘关系对刑法影响,A正确;儒家思想在当时尚未产生,B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C排除;D错在“完善”,排除。故选A。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形成的“殷鉴”理念是为了吸取商亡的历史教训,并且整编文献,推动了重史传统的形成,故A项正确;B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贵族政治的延续依靠宗法制度,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殷鉴”理念是要反思殷商之失,D项表述错误。3.B【详解】商代统治者认为政权获得是受命于天,希冀祖先神灵和“天”的庇佑,体现了神秘色彩,而西周统治者认为天是有是非观念和道德准则的,认为只有遵守道德标准的人,才能获得福禄,取得“天命”,体现了理性色彩,说明从商代到周代,统治者对于政权合法性的认识更具理性,B正确;题干内容与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C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排除;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D。4.B【详解】根据“‘采诗观风’制度,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得出西周通过采集民间诗歌,了解民间的舆情,说明统治者重视社会舆论,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5.D【详解】根据“随着甲骨文的出土,学者认识到高宗是商王武丁,“鬼方”为当时的一个部落”可得出,随着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人们对于商代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故反映出运用新史料可推动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维护统一,排除A;材料只涉及到《周易》的记载,并没有论证其是否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C。6.C【详解】周公选择在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谷地的洛邑一带营建王都成周,“九鼎”是夏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此举认同与继承了夏朝的政治传统,故选C;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度的信息,排除D。7.B【详解】从材料中的“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推行打破了族群聚居的状况,有利于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单位,从而有利于国家组织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夏文明的先进性,排除A项;C项中的“破除”说法绝对,排除;不同族群居民混居,不能说明华夷一体理念,排除D项。8.D【详解】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由“王族家系日益复杂”和”商朝世系亦未中断“可知分封制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故D正确;由题意可知,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与题意无关,故A错误;周朝时期分封制得到了推行并没有体现“全面”二字,故B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周朝的统治范围被扩大,故C错误。9.A【详解】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A;B、D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C。10.D【详解】西周贵族在青铜器上铭铸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以维护自身的血缘世袭特权地位,故选D;材料与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无关,排除A;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1.C【详解】根据“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可得出中国古代呈现出家国一体的特点,家中的父如国家中的君,国家的君如家中的父,因此体现出家国同构状态下的名分及其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有涉及到家庭关系,家庭中不能体现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的政治理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家国一体,而没有体现官僚机构和社会管理,排除D项。故选C。12.B【详解】根据“中原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等信息可得出,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俗与宗法的关系,排除A;当时儒学还没有出现,排除C;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民族间的联系,排除D。13.C【详解】儒家经典《礼记》中强调强化手工业管理,严禁技术革新,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利于手工业的长远发展,C项正确;严格限制手工业技术创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不是《礼记》,B项错误;禁止创制新奇物品并不妨碍古代传统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D项错误。14.C【详解】从材料中的“能否射中靶心、形体能否合于音乐节奏、能否礼让对手”来看,说明“乡射礼”注重礼仪和以礼待人,蕴含了中华文化公正谦逊的精神,故答案为C项;A项中的“全面发展”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变化,排除B项;“乡射礼”作为体育运动,与战乱频繁没有关系,排除D项。D【详解】材料中戎狄由“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到“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说明其与华夏主体中原地区的交流日益增多,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宗法制度的衰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进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决定的,材料中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其衰落速度,排除A项;据材料“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戎狄部族生活范围的变化,而非牧区和农耕区的区域变化,排除B项;据材料“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可知,既然是空地,就不容易激化人地矛盾,反而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利用,排除C项。16.(1)特点:国人和野人的权利与义务不同(因类而治);行政管理与军事控制相结合;带有集体统治和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与井田制相结合。(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责,维系了西周的长久统治;促进了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有国与野之别”,“(城)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和野的主要区别、管理方法、等级划分、与分封、宗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