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灰椋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侧重于“人与自然”。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失散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作者欲扬先抑,先写了灰椋鸟的“不好看”,接着,层层铺排,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温馨和归林后的热烈、喧闹,让我们跟着走近灰椋鸟,发现了这不起眼的小鸟的好看之处,让我们相信,世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发现,也足以让我们动心——如果我们有体贴的爱心,就能进入万物的内心;如果我们能心如镜子般明澈,就能照见生命平等的真理。天地万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大美。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力图以“美”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思和表达方式。

3、在阅读理解的推进中,对“美与和谐”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难点:学习、体会描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课前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熟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初读了《灰椋鸟》这篇课文,学习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灰椋鸟)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2、指生回答:写了作者和朋友去林场看灰椋鸟归林的景象。3、教师板书灰椋鸟归林4、今天,咱们就要跟随作者一起去林场看一看,不过,在进入林场之前,老师有个要求,我要求同学们要用你的眼睛仔细的看,要用你的耳朵仔细地听,还要用心去感受,能够大胆的想象,能不能做的到?二、精读感悟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3、4自然段,听好老师的要求:请你自读完3、4这两个自然段之后,告诉我们灰椋鸟是由()到()(教师及时板书)归林的6个字来概括。明白了吗?而且我要求填上一组反义词。好现在开始自读。3分30秒师:读完了,举手很开呀。你来说。指生回答。生:预设:灰椋鸟是由(远)到(近)归林的。(教师及时板书)还有吗?由(少)到(多)归林的。师:非常好,请坐,是由(少)到(多)归林的。(教师及时板书)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仔细,那咱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由远到近、由少到多的回来的呢?出示3、4自然段课文内容。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从哪儿看出远呢?由远到近,有吗?指生说。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从黑点可以看出。(时及时纠正错误)师:还有没有远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指生说。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从翘首遥望可以看出。师:你做个翘首遥望的动作给我们看看。对吗?你门都做个翘首遥望的动作。哦,表示向哪里看呢?向很远的地方看。除了这个还有吗?刚才有个同学说了,同伴忽然喊道,忽然喊道说明什么?生:突然发现的师:刚才这个同学有没有把那个喊读出来呀?我再找个同学读一下。谁来读这句话?生: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师:远吗?你们觉得远吗?生:不远。师:谁能把远读出来?生: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师:他读得远吗?怎样才能把远读出来?同学们注意翘首遥望该怎么读?还有那个喊道是突然发现表示什么心情?生:激动师:指生读生: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师:远了没有?咱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师:注意了,由远越飞越近,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看出示图片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来描述这幅图吗?生: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师:对吗?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刚开始回来的时候是怎么样回来的呀?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师:咱们说鸟飞过来是落到树上的,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了投字呢?生:更能显示出灰椋鸟归林的速度快师:灰椋鸟归林的速度快吗?一下子就投入刺槐林了。从快你又能看出什么呢?速度快说明什么呀?(引言)天黑了,放学了,眼看着天就要黑了,你回家走路的脚步会怎么样呀?生:快师:为什么呀?生:着急。师:对呀,这个同学说的非常好。那你从投字又能看出什么呢?生:灰椋鸟着急回家。师:所以呀,从投字能看出灰椋鸟很着急。那要是一棵树能说投吗?生:不能。师:为什么一棵树不能投呀?现在灰椋鸟进入刺槐林了,还能看到鸟吗?生:不能。师:为什么?为什么你看不到鸟了?说明什么呀?生:说明树很多。师:第3自然段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树很多的。生:①周围静得出奇。因为树很多,把说话的声音都遮住了。②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师: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树林很大树木很多。所以鸟儿投入刺槐林了。它是一直这样回来的吗?生:不是。师:由少到多。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来,你觉得文中哪些词的描写能让我们感觉到灰椋鸟是很多的。画下来。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生:排空而至师:你把排空而至这个词读一下。谁知道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出示:排空而至的场景图片。用你们的语言来描述一下什么是排空而至。生:鸟很多,把天空都盖住了。师:指生读,谁能把多读出来。除了这个词还有吗?生说:一批一批、整群整群、浩浩荡荡师:把这三个词读给我们听,并且让我们听出很多的感觉来。生读:一批一批、整群整群、浩浩荡荡师:读得很好,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的鸟。那现在咱们把写鸟多的词放到句子里去,你来读,看能不能让我们感觉到鸟的多,下面自己练读,过会我请同学读,看谁能把这鸟多读给我们听。生自读师:好,谁来读?请两个同学来读,一人一句。生自读师:他们俩读得多不多,觉得他们是把什么词读好才能读的这么多。生:排空而至、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师:你们俩读得不错,给我们开个好头请坐,来这个组的同学,他们两个人就能读的这么多,你们一个组一定能读得更多吧,你们来读第一句。多吗?生:多师:第二组接着读。读的真好。我很喜欢你们读的一批一批,注意了,老师在一段文字里面有一句话用了红色的标注。你们看一下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和下面的有的……有的……是什么关系?它有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这一句我们叫做概括的写法。下面的有的……有的……这句叫做具体的写法。整队整队,有的是什么队,有的是什么样的。好,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你看这上面的图,我让你在这里接上一句:有的……有的……还有的……会排成什么图形?生:还有的会排成一架架飞机……师:你可真会想象,你看放飞你的思维你就会想的很好。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当我们发挥自己想象来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写得非超好。灰椋鸟归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此刻你会想到什么词?生:壮观师:想到了壮观这个词。(教师及时板书)回到了林中的灰椋鸟都干什么了呢?大家注意听出示鸟叫音效师:你听到了什么?生1:我听到了灰椋鸟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师:我觉得你不光听到了,你还想到了。师:你听到了什么?生2:灰椋鸟的鸣叫声。师:一只?生:一群、整群师:到底是多少?生:整个树林的鸟师:那就是成千上万。这么多的鸟一起叫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想象?咱们来看一下,自己读,看看,听着灰椋鸟的叫声,作者想到了什么?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师:谁来读?生:读,并说一说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想到了灰椋鸟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在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师:非常好回答得很完整。也就是说作者在描写中加入了自己想象,所以使这段文章非常的优美。如果光是听到声音的话,是感受不到它这种叫声的优美。所以呢,加入了想象,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接下来我们做一下练习出示我会想象:阿炳委婉动听的琴声好像,又像。作文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老师的目光好像,又像。生:(预设):好像小溪流水般的清脆,又像银色的月光般柔和。好像在为我骄傲,又像在为我自豪。师:当我们把描写和想象同时放入到文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章会写的更具体更形象。看到灰椋鸟归林时候的壮观场面,请问你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告诉我。生:激动(师板书)师:出示(过渡句)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灰椋鸟都回来了,他们都睡觉了吧?不睡觉,那它们都干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通过自读,你认为那一句写鸟的句子最喜欢,然后练读这句话,过会美美的读给我们听。并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生1: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还有没有同学喜欢这句话。生2: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运用了比喻手法。师:把什么比做什么。这一句话的描写给你什么感觉,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你觉得用什么词来形容它?生1:壮观生2:美丽师:你们觉得用壮观好还是用美丽好?美丽(教师板书)我想请我们班的女同学来一起来读这句话。咱们要把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这么美丽的情景给读出来。看--预备读。看到女同学读,男同学按耐不住了。要不男同学也加入进来。男同学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同学注意了,你要提醒女同学看呀!看--预备读。美吧!真的是很美呀!除了这句,谁还喜欢那一句描写鸟的句子。生: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师:不要停,接着说说原因生:把叫声描写的好像我们都听到了一样。师:它是怎么样把叫声描写的好像我们都听到了一样。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师:播放鸟儿叫声那我们就来听一听像不像?像吗?伴着鸟叫声你大声读这句话,自己读这句话。分组读这句话组1:树林内外,组2:百鸟争鸣组3:呼朋引伴,组4:叽叽啾啾,齐读: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师:你们觉得怎么样?你想到了什么?能用什么词来形容?生:波澜壮阔、雄伟壮观、和谐欢乐师:见过这样的场面吗?六一儿童节开过吧,这样的场面怎样?热闹(师板书)这样的场面,六一儿童节、元旦汇演的时候你们会做些什么?生:会为选手加油、会高声歌唱、会欢呼师:我们会说、我们会笑、我们会跳。那作者干了些什么呀?一起来读。生:想象出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师: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告诉我到底热闹不热闹?这是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怎么说?生:这样热闹。师:这种场合会这样热闹吧?生:会。师:你就是其中的一员呀!你们会干些什么?生:我们会说、我们会笑、我们会跳。师:此刻站在林中的作者会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示: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师:谁能欢呼一句我听听。生:欢呼----太好了。师:一起欢呼一下。哎呀!把鸟都吓跑了。同学们想我不怕把鸟吓飞了呢?谁能从这里读出东西来,我看那个同学聪明呀!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珍珠鸟,那只小小珍珠鸟停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为什么?生:因为珍珠鸟把我当成了朋友。师:珍珠鸟为什么停在我的肩膀上睡着了,因为它知道我不会伤害它,我爱它。那这里的鸟,你们想能够聚集这么多的鸟,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生:爱这些鸟,保护它们。师:所以鸟把人当成了朋友。我在欢呼,鸟在欢呼。鸟把我也当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员。再读最后一句话。预备齐。生:齐读。师:此刻你的心情如何?还有吗?生:兴奋(板书)师:还有吗生:兴奋地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师:欢呼、爱鸟(板书)这个欢呼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快乐的鸟,看到了一群爱鸟的人。请同学们看最后一个自然段一起来读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师: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该怎样改?生:我没有地方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师:谁能用一个关联词把这两句连起来?出示:我会使用关联词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2、我没有地方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生: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没有地方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师:对吗?对的。你想做一个爱鸟的人吗?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不伤害鸟、不抓鸟、爱鸟等等。三、总结板书,点明主题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四、课后作业布置1、我们来挑战作者,拿起手中神奇的笔,按4、5自然段的写法,仿写“接力赛”的精彩场面。2、推荐巴金老先生的《鸟的天堂》,请同学们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从中积累语言。五、板书设计:灰椋鸟壮观美丽热闹由(远)到(近)归林(爱鸟)由(少)到(多)激动兴奋欢呼学情分析一、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通过五年级上学期的学习表现,我所带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三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学生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低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因此可以看出我所带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极少数学生成绩较落后。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再加上现在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许多学生家长忙于生意,辅导不够,更谈不上精神食粮的溉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与知识量少得可怜。二、学生学习习惯与先前学习经验。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我所带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不多,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上课发问情况。在辅导中发问比较积极的只要一少部分,发问一般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问,甚至于几乎从不发问。同时,我所带的学生发问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问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问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问则很少。2、学生作业情况。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两极分化严重,因而学生表现出作业速度相差较大,整体速度偏慢,尤其从单元测试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规定时间里不能完成相应试题。其次学生作业正确率不高,粗心的学生较多。作业整洁度也不太好。3、主动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许多学生养成了任性,骄纵的不良习惯而体现在学习上。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很差,让我十分担忧。

4、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主要表现在:一是朗读时对情感的把握不够到位,二是一部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高。效果分析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上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给了我一个相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下面我就围绕这感受具体说说:一、提倡课文批注在复习导入后,请学生仔细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场面的语句,并在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就会逐步提高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正是这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课文批注的运用使得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和理解。二、尊重学生独特感悟在批注阅读基础上的汇报交流,学生的见解一个个具有浓厚个性色彩。而对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都给予肯定、表扬,并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文本,使他们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最终真正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解读“排空而至”这个词时,学生开始只从字面理解了它:“排着长长的队伍飞来。”在肯定他的同时,引导学生想象灰椋鸟飞来时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的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灰椋鸟归林时壮观的场面。三、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根据文本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阿炳委婉动听的琴声好像,又像。作文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老师的目光好像,又像。以丰富的联想来填补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在阅读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阅读,能大胆以开创性的思维来对文本陈述自己的见解,可以说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四、注重个性化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化理解,深刻领悟,把握情感。每个环节中都鼓励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表达出来,如:“能不能把灰椋鸟‘排空而至’的壮观气势读出来?”“你想不想来欢呼一下?”......学生各自的情感体验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尽情流露。《灰椋鸟》教材分析《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侧重于“人与自然”。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失散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作者欲扬先抑,先写了灰椋鸟的“不好看”,接着,层层铺排,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温馨和归林后的热烈、喧闹,让我们跟着走近灰椋鸟,发现了这不起眼的小鸟的好看之处,让我们相信,世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发现,也足以让我们动心——如果我们有体贴的爱心,就能进入万物的内心;如果我们能心如镜子般明澈,就能照见生命平等的真理。天地万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大美。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力图以“美”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评测练习一、我会想象:阿炳委婉动听的琴声好像,又像。作文比赛我获得了一等奖,老师的目光好像,又像。二、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这是一个反问句,如果改成陈述句该怎样改?三、我会使用关联词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没有地方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灰椋鸟》课后反思1、教学设计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阅读了不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不少的设计中有这样的环节:介绍作者徐秀娟,播放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以烘托气氛(其实这首歌的情感挺忧伤的)。在反复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这篇课文主要介绍的是灰椋鸟归林是壮观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及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因此,在设计时,我着重抓住课文的四五两节,引导学生体会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之美、温馨之美,归林后的姿态之美、活力之美,进而领悟人、林、鸟之间的和谐之美,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轻快、欢乐的气氛。至于对作者的介绍可放在第一课时。2、语文课堂要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回归到对文本语言的体会、品味。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语文教师要坚守母语教学阵地,指导学生认识母语的特征与作用,体会它的丰厚的文化内蕴,培养他们对母语的感情。”唯有如此扎实地进行语文实践,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灰椋鸟》一文时,我十分注意这一点。如读4自然段后,学生感受到场面非常壮观,因为鸟多。此时我追问道:你觉得文中哪些词的描写能让我们感觉到灰椋鸟是很多的?排空而至、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