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1页
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2页
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3页
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4页
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

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

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具:地球仪

课时安排: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

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

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

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板书】1、儿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

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

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L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

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

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

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

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

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结合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

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

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

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

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

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

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总结全课】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颗普通的行星,那么

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

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L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儿颗行星,它们由

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

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

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

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

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

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

°,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

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

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

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

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

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

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

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

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

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

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

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海洋的形

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

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

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

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

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

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

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太阳以外部结构。

2、使学生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来源。

3、使学生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各种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以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图表导读法、列表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板书)

1、太阳辐射(板书)

【教师引导、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它是一个

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很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思考:

①何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

②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可分为哪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又主要集中在哪

一波段?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点评。

【老师总结点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到达地

球的太阳辐射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

0.15〜4微米之间,可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

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机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

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

【老师总结】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

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工业上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太阳能转化

来的,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也就是说,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

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同时,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

要动力。而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也为人类提供民源源不断的能源。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P9活动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板书)

1、太阳活动(板书)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而它的大气层(外

部结构)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部分。科学家长期观察发现,

由于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太阳大气经常在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剧烈

的。天文学上就把太阳大气的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它的类型很多,阅读课

本相关知识,思考后回答: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儿种?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

层的哪一层?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儿种,即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

太阳风。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

层。

【提问】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比较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课外活动】搜集有关资料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有利和不利

影响。

板书提纲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具】

地球仪。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

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

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

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

系。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球很遥远,不论地球到的恒星方位儿乎

不变

【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

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是多少?

【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

【总结】

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

【讨论】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

关系?

【学生回答】略。

【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

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

(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

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指导看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回答】略。

【讲解】

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

2.地球公转的周期:

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

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

【板书】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课堂总结】

【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23小时56分4秒

3.地球自转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

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过程与方法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

【教学教具】

地球仪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新课讲授】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

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

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

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

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晨昏线(圈)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

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

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

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板书】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

【板图】晨昏线的画法(

【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侧面图:夏至日(6.22)冬至日(12.22)

2、北极上空图:

3、南极上空图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过渡】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

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

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

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

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时区和日界线

(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板书】1.地方时

【讨论】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

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

【学生回答】略

【转折】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

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

【板书】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

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

【教师指图讲解】由于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一小时转15个经度。因此,国

际上规定,每隔15°划为一个时区,全球可分为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

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为中时区,或叫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

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十

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称为东西十二区。

(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

【教师指图讲解】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同一时区各处地方时也不相同,因此国

际上规定,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叫做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标准经线上的时

间,便是整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零度经线,零度经线

的地方时便是中时区的区时;北京处在东八区,东经120°是东八区的中央经线,

因此北京时间是采用东经120。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

【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

【学生回答】135°E75°W

【转折】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

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

(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

【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任意两个时区之

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其中较东的时区,区时早。因此,出国旅

行的人,向东每跨入一个时区,应把表往前拨一小时,向西每跨入一个时区,应

把表倒拨一小时,这样才能使游客的表与当地时间一致。

(出示投影片:例题当莫斯科是5点时,伦敦、华盛顿各是几点?)

教师带学生解题:

【提问】

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

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

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

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

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

(华盛顿同理)

【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

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

【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并讲解)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

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有的国家根据领土

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本土

部分由东到西包括西5区、西6区、西7区、西8区四个时区。这四个时区分别

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这就是常说的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

太平洋时间。;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

如我国跨五个时区,为了便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全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

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还有的国家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

的时间标准。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

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

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

【课堂小结】

【提问】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一地方时一时差一时间混乱一时区的划分和区

时计算。

【探究性作业】教材P18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晨昏线(圈)

1晨昏圈概念:

2晨昏线的画法:

二、时区和日界线

1.地方时

2.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

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用具】地球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

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

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

【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

【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

【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

【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

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的交角,称为黄赤交

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

【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

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有儿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

直射点相连。

【教师指导】

【板图】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讨论】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

的季节变化关系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

【学生回答】略。

【板书】【总结讲解】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总结归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

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北回归线);冬

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

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

归运动。

【板书】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春秋分直射赤道

【讲解】回归线的意义。

【提问】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

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学生讨论、回答】略。

【练习】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

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学生回答】略。

【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

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

更具指导意义。

【学生回答】略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

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

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

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

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

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

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

一、黄赤交角:23°26'

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ABCD

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3.北回归线以北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春秋分直射赤道

三、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

第四课时:复习课

【复习目的】

1、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规律,特点和地理意义。

2、熟练的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地理意义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最重要知识,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

【复习难点】

(1)恒星日与太阳日。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太阳高度的计算。

(4)利用地运动知识解决实问题。

【教学方法】精讲精练式教学法。

【例一】读恒星日与太阳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线段中:表示恒星日,表示太阳日。

(2)恒星日比太阳日(长或短),原因是。

(3)地球自转的真正期是,时间为。

答案:(1)BC

(2)短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说明】(1)恒星日:真正周期,自转360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科学

研究用。

(2)太阳日:自转360o59',所需时间24小时,生活中应用。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当自转与公转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2)当自转与公转不同向时:恒星日〉太阳日。

(3)恒星日大小不变。

【例二】读右图,完成1—2题的要求(阴影为夜半球)

1.图中的M地时间是

A.3月21日12时B.3月21日8时

C.9月23日6时D.9月23日中午13时

答案A

【点拨】从图中信息可知,晨线与子午线重合,因此一定是二分日,然后就容易

判断了。M点所在子午线比晨线早6小时,即为12点,所以应选A项。

2.图中表示时节,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东北山区的河流有春汛B.我国的植树节马上就到来

C.M点的昼长夜短D.此时太阳直射点是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过渡

答案B

【点拨】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图中表示的时间为北半球春分日,即3月21

日。东北地区河流春汛大约在4月份左右。

【例三】下图是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状况,读图并回答:

①这一天太阳直射线。

②在图中画一条直线表示黄道面的位置。

③图中有一处的画法有错误,请改正。

④如果黄赤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的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点拨】这道题目是全国高考地理试题中第一次考查学生创新能力,即如果黄赤

交角减小,寒带、温带、热带范围大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黄赤交角是23°

26',热带的范围是46°5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寒带的范围是90°—

23°26'=66°34',北温带的范围是66°34'-23°26'=43°8'。假设黄

赤交角减小到23°,热带的范围是46°,寒带的范围是90°-23°=67°,北

温带的范围是67°-23°=44°,即热带、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答案】①北回归线②黄道面的画法通过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与地球表面的交

点,地轴与赤道的交点。③正确的画法将北极圈向南移动与晨昏线相交。④热带

的范围缩小;寒带的范围也缩小;温带的范围扩大。

【例四】读中心点为地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A.8时B.9时C.15时D.16时

2.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进入雨季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

月7日,判断3—4题:

3.甲地的时间为

A.15时B.9时C.3时D.12时

4.北京为

A.6日8时B.7日8时C.6日20时D.7日20时

【点拨】此题重点检查考生在理解了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之后,在给定的时间内,

完成逻辑推理和判断。该题是一道一图两设问题,第一-和第二设问中都提示中心

点为北极,根据平时复习,学生可以确定该图为北半球的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

时针方向,第一设问中已说明阴影部分为黑夜,因此可确定阴影和非阴影区的界

线为晨昏线,进而判断甲地时间为晨线所在经线时间相差3小时,则甲地时间为

9时,第①题正确选项是B。图中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重合,根据所学知识,晨

昏线与经线重合只能在春秋二分,由此判断图中所给时间为春分或秋分,故第②

题正确选项A。第二设问中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根据

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图180o的经线和时间为0时的经线,即甲地的时间为3时,

北京时间和Oo经线的时间相差8小时则时间为7日8时。

【例五】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提

示:先判定经线的经度)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月日。

3.A地地方时应在时分至时分之间

【点拨】此图右边第••条经线7月1日12时(因为每天太阳

直射的一条经线为地方时12时)。此时北京(东经120。)为

7月1日20时,正午12时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东经120。一

(20时一15时)X15o),西线20o以东至东经160。为东半球,

A点应标在右边第一条经线(Oo)与第二条经线之间(西经

30o)之间。

本初子午线此时是12时,西经20。与本初子午线相差20o,经度相差lo,时间相

差4分钟计算,相隔20o相差80分钟,所以A点的地方时在10时40分与12时

之间。

【答案】

(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占两条经线间范围的2/3),如图

(2)7,1

(3)10,40,12,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

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而

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

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

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

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一一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

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

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

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

——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

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

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

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利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

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

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

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

存。人类认识事物的利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

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

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

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难点讲析】

(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

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

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⑵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

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

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

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

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

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

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包围着地球,

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

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板书】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课堂小结】

【探究性作业】P25活动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

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柳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

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

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颗既普通乂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

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

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

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

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

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

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

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

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

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

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

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l)o

大部分太阳辆射能够透过地面被加热以后,以长波近地面空气吸收了地面辐

大七射到地面,使地面增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手

温.传递热量。t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

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

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

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

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

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

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

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

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

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

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B'

1000百帕

-----------------------------------------1005百帕

-----------------------------------------401。百帕

1015百帕

冷却受热冷却

【讲解】

⑴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⑵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

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

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

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

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

上周围地区高,B,、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

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

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广气温高、气压低

同一高度

气温低、气压高

越往身、气压越低

不同高度

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

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

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

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

因。

海拔(m)

1000

900

800

700

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