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第1页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第2页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第3页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第4页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晋江市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01历史沿革区域范围地理环境保护目标目录03020405管理措施生态价值开发利用目录0706基本信息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暨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坐落在素有“峙海金狮”之称的晋南名镇——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以保护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距今9000—年历史的古牡蛎礁遗迹及周边海岸带典型地质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和牡蛎礁遗迹,对研究2万年前的古地理、古植物、古气候及海陆变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历史沿革历史沿革1986年首次发现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1992年10月,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被列为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12345地理环境位置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晋江市南部海滨,东濒台湾海峡,金门岛历历在目。地质地貌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圳海岸变质岩地貌:石川变质岩区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变质带的一部份。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也是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留有沙质海岸、红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种类型的海岸地貌景观。从深沪湾到围头角,一系列沙质优良、坡度适宜的弧形海湾与基岩岬角相间出现,别具一格。水文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

气候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一月均温11.9℃,七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小时,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土壤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海蚀红土陵岩、卵石海滩岩和现代堆积中的细沙丘,以及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地质历史演变的独特、典型、出露良好而又多种多样的海蚀变质岩。

区域范围区域范围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东经118°34′18″~118°40′54″,北纬24°30′49″~24°41′27″,北至龙湖衙口,南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森林遗迹,东濒台湾海峡,总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2平方公里。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保护目标保护目标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底古森林。海底古森林该保护区域内的牡蛎礁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于199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段,著名的平潭——南澳变质带中部,福建晋江半岛东南端的深沪湾内,以保护7500年前的古树桩遗迹、石圳海岸变质岩区、老红砂分布区和海岸沙丘等地质景观为主要内容。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发现的海底古森林遗迹主要分布于距海岸100m~200m外,通常水深约2~3m的潮间带,呈三片分布,已发现有60余棵以上。原始直立状态保存良好。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所等多家单位鉴定,这些海底古森林遗迹以裸子植物油杉为主,夹有皂荚树、桑树、南亚松等多个属种。据多个品种14C同位素年龄测定,其年龄在距今6761±193年至距今7620±130年之间。

在日本富士湾和鱼津分别发现了赤杨和柳杉的海底古森林,已被列为国际自然遗迹。赤杨只有4棵,距今八九千年;柳杉才有十几棵,距今2000年。而我国深沪湾的海底油杉,从年代、规模、数量方面均可与之妣美。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的真正价值将逐步被世界所认识,成为人类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管理措施管理措施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深沪湾保护区管理处,由市政府对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机构规格为相当于副处级。管理处内设综合科、科研科、监察科3个科室,机构规格为副科级。核定事业编制12名,其中主任1名(副处级)、副主任1名(正科级)、副科级职数3名。

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实施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全面保护和管理保护区;编制保护区的总体建设和发展规划,报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调查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组织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在不影响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按照规划要求,组织保护区旅游等产业的适度开发;开展科普宣传。

开发利用科学研究旅游信息开发利用旅游信息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晋江东南海滨,从石狮的永宁到晋江的衙口、深沪形成一个秀丽的海湾,其间沙滩绵延数公里。沿岸而来,国家级深沪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施琅将军纪念馆、镇海宫、龙泉宫、大道公宫和烟墩山上的烽火台等人文、自然名胜掩映其中。

石圳海岸变质岩石川变质岩区是由于地处适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并清楚展示其历经早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和所经历的复杂的动力、热力变质作用,使之成为研究该构造带出露最为良好的地点。此外变质岩区由于受海浪、风沙长期作用,形成的诸如浪蚀穴、风蚀壁龛、风动石、象形石等丰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现象,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也是难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大圳山的地质景观有两大特色:一是岩体的独特而复杂;二是这些岩石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

岩石呈现出蓝灰、赭红、褐黄、灰白多种色彩,那是由于其中包括结晶片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线粒岩等不同成分的岩石。岩石结构复杂,纹理奇特,那是经历过剧烈的运动,发生构造置换和褶皱的表现。也就是说,曾经有一双无形的手把这些岩石重重地搓揉过一回,又把它托出海面,让海风、海浪这一对配合默契的雕刻大师,一日复一日,塑造出这一处处奇巧的景观。科学研究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深沪湾海底古树桩民间早有发现,但不知其科学价值,长期未能引起注意。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有过"沉东京,浮福建"的古代传说,且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时期中国地震专家首次在福建、广东沿海调查“沉东京”与历史地震的关系,为现代地震预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海底古森林和壮蛎礁遗迹的严格保护,将有利于深沪湾和台湾海峡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研究。

7000年前的海底古森林和近万年前的壮蛎礁等珍贵的"自然古迹",以及保护湾海陆变迁的生动史话,无论对科学工作者或是游人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而保护区既可对群众进行科普教育,又可为发展海滨旅游业提供重要的资源。

生态价值生态价值该保护区内的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为能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利用保护区的建设平台,长年担任周边社区中小学校的校外劳动基地,通过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环保义务劳动、参加地学知识讲座等,向学生灌输环保理念,不断扩宽学生的科普知识,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保护区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理物理研究所、厦门大学海洋系等院校合作,通过联合召开全国性地质学术会议、加强科研项目合作等形式拓展地质地学等科研领域的研究。还长年担任福师大地理系、华侨大学旅游系、泉州师院地理系等院校的学生实习基地,为其提供科研研究场所,培育新一届的科研人才。

古森林遗迹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