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引入教学片段赏析_第1页
同课异构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引入教学片段赏析_第2页
同课异构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引入教学片段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课异构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引入教学片段赏析——以《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为例王建明(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江苏沭阳223600)一个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尽快让学生入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进而开展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由质疑到释疑,自然会产生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一节教学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收集材料,独立备课并上课,不同教师所备所上课的结构、风格、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即“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给听课的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听课人可以通过对不同课的对比,发现优点和不足,通过对一节课的“打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一节课的引入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效果当然也是各领风骚。2011年江苏省物理名师赛在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举行,共30位选手参加角逐,课题分别是《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圆周运动》,本次比赛恰好提供了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机会,现选择《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六个教学引入片段谈一谈本人一管之见,与物理同仁交流。教学案例一:微电流传感器辅助摇绳发电游戏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我给大家带来一根导线,这根导线与量程是1μA的微电流传感器相连,请两位同学来摇动这根导线,你认为这个电流表会发生偏转吗?生:会……不一定……不会……师:有的同学说会产生,有的同学说不一定,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试试看。(两学生走上讲台)师:同学们从投影上可以观察微电流传感器指针是否偏转,请两位同学摇动导线,…摇快一点,…再摇慢一点。生:哇……(投影幕上显示传感器电流表指针发生明显偏转)师:大家感觉很惊讶,怎么会有电流的呢?生: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师:这是大家初中学过的内容,其实大家回答得还不是很充分,今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赏析:游戏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本节课以学生摇绳游戏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他不是在学一堂深奥的物理课,而是在做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游戏,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带着这些愉快的记忆学习新知识,学习效果好,学习效率当然高,更重要的是彰显了物理课的学科特色——生活中的物理,“以物论理”。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两位这摇动这根导线,你认为与其相联的电流表会发生偏转吗?”,教师的提醒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猜测,并产生立即付诸行动的冲动,使学一处于“愤悱”状态;本课导入的第二个亮点在于教师善于使用多媒体及传感谢器,将不易观察的微电流进行放大,来验证学生刚取得的一点猜想,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让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了极大的飞跃,而且为学生深入思考搭建了平台:哪些情况能产生感应电流呢?条件是什么呢?教学案例二:实物投影辅助摇绳发电导入师:很高兴一到沭阳中学与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心情很激动,现赋诗一首:“君是沭阳人,我是吴江人,千里来相见,但愿会‘来电’”。现在有一条电线,一端连着你,一端连着我,真的会“来电”吗?生:会的……不会的……不一定……师:如果会来电的话,如何体现出来?生:用电流表观察指针是否偏转;师:很好,这儿有一根长导线,将其两端与电流表连结组成闭合回路,请两位同学来摇动长导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将电流表通过实物展台进行放大,现在请两位同学将导线摇起来,观察到什么现象?(两学生摇动长导线,全体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生:(鼓掌)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师: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为什么摇动导线能够发电呢?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产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赏析:作为异地借班赛课,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常常成为课堂师生沟通的障碍,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正常交流,本节课一开始赛课教师使用了幽默诙谐的打油诗作为本节课的开场白,同时使用“来电”一词,一语双关,师生之间的距离立即拉近,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本节课的振撼之处在于教师将课桌分两边拉开最大间距(如图),让两位学生摇动长达十米的导线,用多媒体实物展台现场展示毫安表中指针的偏转情况,学生实实在在感受了电在哪里,从学生的掌声中可以感知学生的学习情绪再次被调起,急需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学案例三:实物投影辅助开门发电导入师:大家看这扇小木门,旁边有两根导线与灵敏电流计相连,当我打开小木门时,观察灵敏电流计有什么反应?生:开关小木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师:说明什么问题?生:灵敏电流计中有电流;师: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探究感电流产生的条件》。赏析:本导入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使用多媒体实物展台将电流表指针的偏转进行放大,扩大了实验的可视度,更在于人为在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开门与发电之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之间创造了联系,其中原因物理人都知道,但对于刚开始接触电磁感应的学生却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当学生观察到开门、关门过程中有感应电流产生,一种迫切想知道原因的情绪由然而生,这就是好奇心的激发,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功就已经离学生很近了。教学案例四:电风扇发电,二极管发光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微风电扇,给电扇通电,会给炎热夏天的人们带来清凉的享受,不过,今天我把电扇通电用的插头用一个二极管连接在一起,请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会发现什么现象呢?(教师固定电风扇后端,一学生转动电风扇风叶)生:哇……(惊叹)……生:电风扇转动时,二极管发光;师:显然电风扇转动过程中产生了电,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电能的呢?我们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赏析:本节课的导入体现为两个字“新”与“奇”,微风电扇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而把它引入课堂尤其是作为探究活动的导入,具有强烈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同时提醒学生物理其实就在他的身边,要善于发现,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奇”体现在本节课的导入对电风扇原现反其道而用之,电风扇的工作原现可简述为“因电而工作”,而本节课却让电风扇“因转动而发电,使二极管发光”,不仅反映了上课教师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功底,而且对学生而言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学生的惊诧情溢于言表,这种强烈的感观刺激,不由得学生不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一堂即将成功的课就这样开始了……教学案例五:条形磁铁发电,二极管发光导入师:上课之前先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现象,这是一个线圈连接一个发光二极管,这是铁芯,当铁芯放在线圈中会发现什么现象?(教师将铁芯放在线圈中不动)生:二极管不发光;师:当插入线圈你会发现什么呢?生:二级管发光;师:二级管发光说明什么问题?生:二级管发光说明线圈中产生了电流;师:这个线圈回路中有电源吗?生:没有;师:那么,这个回路中为什么会有电流呢?生:……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赏析:本导入的特点是“简洁”与“新颖”,简洁体现在器材简单、操作方便,一个线圈两个二极管组成闭合回路,随着磁铁在线圈中运动与停止,二极管交替发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该教学仪器为教师自制,本身就体现了新颖性,二极管子交替发光对初涉电磁感应的学生产生了神奇的吸引力,使学生很快进入渴求知识的状态,为新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案例六:用经典的物理学史引入师: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在奥斯特实验的启发下,很多物理学家开始思考一个相反的问题: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利用磁场能否产生电?生:会……不会……可能……。师: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从1822年开始研究“磁生电”问题,为搞清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法拉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他一直感到不能完全想通,于是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自认为抓到了一点好东西,但是我还不能说明白,我究竟抓到了什么东西?”师:同学们,法拉第在183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有什么历史意义?法拉第从这个实验中究竟抓到了什么?他为什么没能将抓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一起重走法拉第的发现之旅——《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赏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物理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