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生物-DNA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NA分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创设问题情境:DNA指纹技术吗在现代刑侦领域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刑侦人员只需要一滴血或是一根头发等样品,就可以进行DNA指纹鉴定。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不同人的DNA会不同呢?DNA分子为何多种多样呢?2、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2.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47-48页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部分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2)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3)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4)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2.2教师个别提问,并进行总结。(渗透德育教育)两位科学家非常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像这样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每位科学家所取得的进展可能只是一小步,众多的一小步终将汇合成科学前进的一大步。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大家也是如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3引出下阶段学习大家尝试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3.学生展示环节3.1课前活动指导:3-4人为小组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制作模型,并选出本大组代表作参赛。3.2学生展示活动要求:3.2.1小组代表2-3人合理分工,每组有3分钟时间陈述。3.2.1.1一人介绍制作过程或思路以,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以及对DNA结构的认识。一人在旁边配合。介绍制作过程时在黑板上写出DNA链的碱基对,在介绍DNA的结构特点时展示相应电脑图片配合。3.2.1.2自评模型3.3学生评价我们的评分标准如图,在接下来的小组代表展示环节请同学们围绕评分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现第一组代表上展示,掌声鼓励。评价指标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DNA模型展示70分科学性40分各种分子形态、颜色区分度及比例(10分)

分子间连接(10分)

碱基配对(10分)

双螺旋结构(10分)

艺术性(10分)

创造性(10分)

语言表达(10分)

得分

答题必答题

抢答题

总分

3.4师生共同评价3组学生代表依次展示完毕,接着进行师生共同评价。按评价表的项目逐一给每个小组打分。其中客观指标(分子间连接位置、碱基配对真确与否以及在模型上又没体现区别、双螺旋结构能否成型)师生共同评价,出现错误为0分;主观指标(各种分子形态、颜色区分度及比例、艺术性、创造性、语言表达)学生集体评出1、2、3级别分别对应10分、8、6分,可提问个别学生代表发言评价。3.5教师对整个活动评价,鼓励多些。3.6教师总结(制作顺序、结构)并引入下阶段段学习。3.6.1制作流程: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制作多核苷酸长链模型→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制作DNA分子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3.6.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C与G配对)4.DNA结构特点的探究4.1创设问题情境:大家都是做了含20个核苷酸的DNA分子,请你看看每组DNA模型,你觉得相同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每个DNA间差异主要在哪里?(结合小组代表写在黑板上碱基对引导分析)4.2你能理解为什么DNA多种多样了吗?4.3师生总结:①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②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4.4渗透德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价值,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珍惜生命,不能动不动就“自由落体”。《DNA的分子结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讨论法在“DNA分子结构发现过程”这部分内容里,针对旁栏思考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模型制作法组织学生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基本组成单位连接方式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直观演示法: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DNA三维物理模型的全程构建来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之后,对DNA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双螺旋结构的巧妙之处还是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因此通过这个实验,怎样引导才能使学生对DNA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是本课的关键所在。《DNA的分子结构》效果分析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这一节课我收集了丰富的图片和视频,三维目标得到有机整合。使学生很好地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揭示出DNA分子的特点与空间结构模型,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师生的互动。而且利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工具,使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也给学生学习带来便利。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使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的完成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整个课堂中经常使用“提问式”教学,让老师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教学中来,还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我们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总的来说,这是一堂优秀的课堂,有一个很完整的教学结构,特别是最后还有课堂总结、课堂反馈、课堂习题,都能很好地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值得我们学习!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某些问题上,我并没有阐释清楚。如:在脱氧核苷酸的连接中,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碱基A一定与碱基T相连、碱基C一定与碱基G相连。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说明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本节课。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组织者;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DNA分子的结构》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由DNA分子结构发现的历程、DNA分子结构的特点以及制作DNA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组成。地位上看,它是之前所学内容《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内容的深化,更是接下来遗传与变异核心内容《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以及选修《基因工程》的基础。因此,DNA分子结构在高中生物以及整个生物学科领域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内容上看,本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丰富的生物学史DNA分子结构发现的历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二是涉及到了学科交叉。DNA分子结构的发现是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学科交叉是当今学术界一大热点,因此学科交叉思想的渗透对学生具有积极意义。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注意科学史的学习”以及”学科间的联系”。这两点在本节内容中都有充分的体现。DNA结构在高中生物遗传物质这一节中是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及遗传规律有很大促学作用。DNA模型的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DNA的分子结构》评测练习一、基础题(A组题)1.DNA分子有不变的基本骨架,其构成是A.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B.由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C.由碱基遵循互补配对原则形成D.由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2.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他组成应是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3.下列化合物中,不是组成DNA的物质是A.核糖B.磷酸C.鸟嘌呤D.胞嘧啶4.某DNA分子碱基中,鸟嘌呤分子数占22%,那么胸腺嘧啶分子数占

A.11%B.22%C.28%D.44%二、巩固题(B组题)5.已知某DNA分子中腺嘌呤a个,占全部碱基的比率为b,则胞嘧啶数为__________6.某DNA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含量的46%,已知其中一条链的碱基中28%是腺嘌呤,22%是胞嘧啶。求:与已知链相对应的链中腺嘌呤占该链全部碱基的___________《DNA分子的结构》课后反思DNA分子的结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对DNA分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重要。教材中关于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分子的双螺旋模型的的资料,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改的科学素养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由里及表,由浅到深,逐步发散,帮助学生构建DNA分子形成的网络知识系统,达到掌握主干知识的目标。另外,在相应内容结束时要及时“点题”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的优势,使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也在一种“轻松”的状态的完成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整个课堂中经常使用“提问式”教学,让老师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教学中来,还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在我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从时间安排上内容有些多,需要一节半的时间方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这节和DNA的复制结合在一起,继续探究DNA的复制规律,组成两节实验连排的课,这样知识比较完整,而且有知识深度的递进,学生的思考空间也比较大,能锻炼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科研意识。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某些问题上,我并没有阐释清楚。如:在脱氧核苷酸的连接中,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碱基A一定与碱基T相连、碱基C一定与碱基G相连。我认为这些问题应该说明白,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本节课。《DNA的分子结构》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