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18]复习任务群三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三识记文化常识一、专项练习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直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解析】A项,“一直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解析】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解析】B项,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有司”可用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解析】C项,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进士”,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殿试者。明清时,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只有前三名称“进士”。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C.“丁卯年”,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解析】A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殿试”者,都可以称为进士,不单是前三名。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解析】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杀青”,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杀青”有时指书籍定稿。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C.“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D.“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解析】B项,官员考核的职事属于吏部。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解析】D项,“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作帝王的代称,但也可指一般人的车马。D.“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解析】C项,“车驾”不能用来指一般人的车马。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C.“京兆”,就是京城,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的称谓。D.“东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多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解析】B项,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二、综合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除范仲淹为礼部员外郎。仲淹先以谏废后事贬睦州,至是复召。时御史台辟石介为主簿,未至,即论事坐罢。欧阳修贻书责中丞杜衍曰:“介足未履台门,已用言事见罢,可谓正直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为御史。”衍不能用。三年五月,范仲淹以吕夷简执政,进用多出其门,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进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仲淹闻之,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弊。夷简诉仲淹越职言事、引用朋党。仲淹落职,知饶州。集赞校理余靖上言:“仲淹以讥刺大臣,重加谴谪,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请改前命。”坐落职监筠州酒税。馆阁校勘尹洙上书曰:“仲淹忠谅有素,臣与之谊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夷简斥监郑州酒税,寻改唐州。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时朝士畏宰相,无敢送仲淹。独龙图直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之。或以诮质,质曰:“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馆阁校勘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仲淹、靖、洙、修而讥若讷。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苏舜卿上书曰:“孔道辅、范仲淹刚直不挠,致位台谏,虽改他官,不忘献纳。二臣者,非不知缄口数年,坐得卿辅。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而不敢论,此患之大者。”(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A.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B.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C.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D.都人士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御史韩缜希夷简旨请以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解析】句中“传写”作谓语,是承接关系的动词短语,之间不能断开;“鬻书者”即“卖书者”,作后面“市之得厚利”的主语,应在之前断开。排除A、D项。“幽州馆”是名词,表地点,作前一句的介词“于”的宾语,“于幽州馆”作“张”的地点状语;“御史”也是名词,是“韩缜”的官职,“御史韩缜”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两者之间要断开,故排除B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元年,第一年,有时指帝王即位第一年,文中指以景祐为年号的第一年。B.礼部,官署名,北周开始设置,是六部之一,主管礼仪、财政、学校等事宜。C.馆阁,宋朝时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又有龙图阁、天章阁等,统称馆阁。D.台谏,对御史和谏官的泛称。台指御史,专司纠弹;谏指谏官,职掌建言。【解析】B.“财政”不属于礼部主管,属于户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范仲淹对执政官吕夷简任人唯亲的做法十分不满并表示反对,遭到吕夷简的打击报复,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多个正直的官员受到牵连。B.欧阳修认为石介直言敢谏,论才干不只可以担任主簿,甚至可以做御史,因而在石介被罢免主簿后写信责备中丞杜衍,但杜衍未予理睬。C.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集贤校理余靖、馆阁校勘尹洙和蔡襄等人都对此事表示不满,而大多数朝廷大臣畏惧权臣,不敢为范仲淹送行。D.宋仁宗景祐年间,朝廷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对正直的大臣无情打击,余靖等人纷纷抗争。【解析】D.“宰相吕夷简、中丞杜衍、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错,文中并未提到中丞杜衍与宰相吕夷简、司谏高若讷相互勾结的内容,只是分别写这三个人对忠臣的万般阻挠和迫害。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傥其言未合圣虑,在陛下听与不听耳,安可以为罪乎?译文:如果他的话不合乎圣上的心意,在陛下这里(对陛下来说)就是听与不听罢了,怎么可以把这个作为他的罪过呢?(得分点:“傥”,同“倘”,如果;“合”,符合;“安”,怎么;“可”,可以;“以为”,把……作为。)(2)盖不敢负陛下委注之意,皆罹中伤,窜谪而去。译文:大概是不敢辜负陛下对他们委任关注的心意,(结果)都受到诬蔑损害而被贬官,离开了朝廷。(得分点:“盖”,用在句首表推测;“委注”,委任关注(重用);“罹”,受到、遭受;“窜谪”,被贬官放逐。)15.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有什么关联?请简要说明。(3分)答:示例:①针对范仲淹被贬一事,欧阳修斥骂谏官高若讷不作为;②高若讷大怒,将欧阳修的书信上呈皇帝;欧阳修因此被贬。(意思对即可)【解析】作答时要先从文中找到欧阳修被贬夷陵令的原因,尤其分析欧阳修被贬夷陵令与范仲淹被贬之间的关联。从原文看“仲淹落职,知饶州”,“欧阳修贻书责高若讷曰:‘仲淹以非罪逐,君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其书,修坐贬夷陵令”,由此可知,对范仲淹被贬饶州事,欧阳修上书责备高若讷作为谏官不能明辨是非,无所作为,得罪了高若讷。高若讷又把欧阳修的书信呈送给皇帝,欧阳修受牵连被贬夷陵令。据此考生分点回答即可。【参考译文】宋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任命范仲淹担任礼部员外郎。仲淹先前因为进谏废后事情被贬到睦州,到这个时候再次被召回。当时御史台征召石介为主簿,还未上任,就因谈论政事被罢免。欧阳修写信责备中丞杜衍说:“石介脚还没有踏上御史台的门,就已因为谈论政事被罢免,可以称得上是正直不畏惧躲避权贵啊。揣度石介的才能,不止是担任主簿,简直可以担任御史。”杜衍未能采纳欧阳修的建议。景祐三年五月,范仲淹因为吕夷简执掌朝政,提拔任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献上百官图。范仲淹指着图的次序说:“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不应该把这些事全部委托(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范仲淹听说了这种情况,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吕夷简上诉范仲淹超越自己的职权范围言事,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范仲淹因此被降职,任饶州知州。集赞校理余靖上书说:“范仲淹因指出大臣的过错而遭到了重责贬谪,倘若他的话不合乎陛下的心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