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四省联考平行模拟卷(卷二)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园林命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

题园”的区别。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

只在于“主题”,更在于雅俗。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红楼梦》第十七

回中以两处题名指出了这一观念的问题,在“曲径通幽”,宝玉言之“编新不如述旧,刻

古终胜雕今”,这自然是常说的“古雅”了;而在“沁芳桥”,宝玉又不喜欢别人那些“述古”

的名字了。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

中”。

所谓陈旧,就是用典太过俗滥,了无新意。如众人到了潇湘馆时,论此处匾该题四

字。有人说:“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道:“睢园遗迹。”贾政道:"也俗。”

二者一处用《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之典:另一处用睢园,即汉梁孝王“绿竹荫诸”的兔园之典,都同潇湘馆最点景的

物“竹”有关,也算应题,为何被政老称“俗”呢?主要在于,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

最容易想到的典故,几乎已经是陈词滥调了,而由自我妙思所感知的此处景致之独特也

自然不可见了。

犯忌者,多是同政事人情相悖之意。这看似同雅俗无关,但所"雅''者,乃是寓于此

间而得其遗世独立之精神;若不能意会禁忌之“度”,便是同时俗产生了冲突,难得独我

之幽趣了。一犯在违制。如“蓼汀花淑”一景,有人拟出“秦人旧舍”,宝玉立即指出“背

谬了",桃花源之典故,本是讲“为避秦乱”而隐居的一村人,他们皆“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这无疑暗藏着对政治的不满。二犯在重名,“稻香村”最初有人题名“杏花村”获得

众人赞赏,贾政却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

三犯在“颓丧”。在蔚芜苑一处拟联,有人道:“麝兰芳霭科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

人指出“斜阳”二字不妥,那人便引古诗“靡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皆云:“颓丧,颓丧!”

所谓“不中”,就是本来显然需要提及的点题景物,没有说准或者说满了,或者明明

没有的景致,却在匾额和对联中生造出来。前者如怡虹院之处,有人提出“蕉鹤”,有人

提“崇光泛彩”,宝玉就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

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后者如在赭芜苑中清客们的“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三程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二联。说“不中”是“俗”,似乎也有

些不要,但是“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真正的“命

名''乃是根据“此景”各种幽致深蕴而从生命经验中流露出来,而非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

才华而生搬硬造出来的。

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

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在这一回中,尤其彰显宝玉才华的,或者说特别表露出“雅”的

含义的,是连贾政也比较欣赏的“沁芳”桥之命名以及“衡芷清芬”的对联。“沁芳”之名拟

出后,贾政的态度是“拈须点头不语”,脂评“六字是严父大露悦容也”。宝玉在评价前人

时已提出,“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

一种真正的“实在”。之所以“含蓄”,乃在于命名不能是对眼前景致的一般描述或比拟,

而要将自我的生命经验沉浸于作为整体的园中世界,并前追古人之生命,将之也化入此

刻自我的生命中来。

所谓“无有一字入俗”,其实就是将自我作为存在者的“主人”去面对真实的世界,面

对真实的此刻的显现。然而古今鲜有人可做到极致,又知这一“真实”是极难寻找的。这

一回的叙事展现出,对真实的意义的寻找乃是基于对许多“不真”的表达的涤除与反省,

在这种反省之后重新回归到本真的存在中来,回归到在此的自我中来,世界的“真”使从

被遮蔽的俗套和成见中显露现身了。

(摘编自李溪《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

作的基地。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

对联和刻石等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

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守

拙归园田'';沧浪亭的“沧浪”二字取自屈原《渔父》中的典故,园中临水的“观鱼处”得

名于《庄子》“观鱼于濠梁之上”:颐和园后L“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

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拙政园“留听阁”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留得枯荷

听雨声”的诗意。园林中的对联、刻石对仗工整,寓意深远。留园五峰仙馆题有“雨后静

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这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

宫赋》《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

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煨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

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亮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

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

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

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

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

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

碎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

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

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对大观园各处命名的品评鉴赏,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雅俗

之辨。

B.“稻香村”拟题“杏花村”获赞赏,贾政却认为不宜用“杏花村”这类已有实指的名字。

C.“淇水遗风3睢园遗迹”被认定为“俗”,这两个典故是文人看到竹最容易想到的。

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因素,张岱提出了“无有一字入俗”的园林命名的最高标

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废芜苑处宝玉化用旧联拟对“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靠梦亦香”是为了证明“编新不

如述旧”的观点。

B.园林中匾额和对联为了追求文辞华美,从而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这不应该归于“俗”

的命名方式。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是如何在一种细

致的审思及体悟中诞生的过程。

D.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因为出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会引起游

人“不中”的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3分)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

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未来的园林设计建造者,要想提高园林艺术的理论水平,必须广泛地阅读中国古典

园林文学,站在更高层次上来鸟瞰园林艺术自身。

C.宋代司马光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人独乐园,则衣之”,表达对董仲舒、陶渊明、

王子默,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

D.“园林文学”是园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园林文学的基本知识对于培养

园林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

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1.D2.C3.A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

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

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

度。5.(1)“翼然”有“不中”的缺点,不如“泻玉”更切合实际:(2)“泻玉”粗陋不雅,

犯在违制;(3)“沁芳”既切景又没有太“实”,做到了“蕴藉含蓄'',体现出了“雅''的真意。

【解析】L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D.“因为认识到园林命名的关键

因素,张岱提出了……”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材料」第一段只是说“园林命名之最高标

准,张岱已明言,无有一字入俗’,……后者仅仅指出命名是表达景致的某一主题思想,

而园林命名的关键却不只在于‘主题'",可见张岱提出这一标准与是否认识到园林命名关

键并无因果关系。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

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

‘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

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蹿别墅,亦当

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

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B.“这不应该归于,俗,的命名方式”说法错误,由

材料一第四段“‘俗’并不只针对文辞不美,还针对那些华美却不切景的辞藻“可知,这种

为了追求文辞华美生造出此地没有的景致也应该归于“俗D”……因为……会引起游

人,不中,的感受”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

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颐和园后山'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终南别业》‘行到

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可知,应该是给人"中''的感受。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如“中

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和刻石等

或取材于著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

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A.洞门“穿越性”是与“桃花源”意境有关,属于中国园

林的文学书写。B.是对园林设计建造者的要求,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系无关。C.是司马

光对先贤的敬慕,与园林造景无关。D.是“园林文学”的概念知识,与园林造景和诗文关

系无关。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园林命

名之最高标准,张岱已明言……这也是园林命名同现代的‘主题园’的区别”,这是引用张

岱的名言,同时将张岱的观点和现代“主题园”进行比较,第二句指出二者的区别点,“后

者……而园林命名的关键……更在于雅俗”,指出园林命名的关键在“雅俗”,这两句为

第一层;第三句先指出“有人认为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了”,接着列举《红楼梦》第

十七回中两处题名驳斥这一观点,最后以“通观全篇,其所涉用典之俗的问题大抵有三:

一曰陈旧,二曰犯忌,三曰,不中,”指出《红楼梦》中所涉用典之俗的三大问题,这是第

二层。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考生

需要先知道园林命名的规则,然后结合具体的名字进行分析。如材料一中提到园林命名

要“雅”,用典要有新意;不能“犯忌”,一犯在违制,二犯在重名,三犯在“颓丧”;不能“不

中“,就是要切合景物;不能太“实”,要含蓄。再看材料三第一段中,当诸人认为当名“翼

然”时,“翼然”是指“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而贾政说“但此亭压水而成,还

须偏于水题方称“,可见这“翼然”与此处景致特点不合,也就是犯了"不中”这一条,所

以从“中”这一方面来看,就不如“泻玉”更切合景致•第二段中宝玉认为“今日此泉若亦

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辟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

觉粗陋不雅”,可见这"泻玉”粗陋不雅,犯了违制这一条。结合“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

者"“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可知,这“沁芳”切合此处景观,同时又含蓄蕴藉,非常

雅致。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黄河的颜色

王若冰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生下来最先知道并让人心向往之的大江大河,大抵应该就

是黄河和长江了吧?

这不仅因为在尚不能独自出门远游的童年时代,小学《语文》课本里“不尽长江滚

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所激发起的无边幻想,让原本就心怀童稚的少年浮

想联翩,还因为从那一刻起,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

道理: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是在三十多年前。

1984年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地区文教处教研室工作。这年冬天,教研室接到省

教科所通知,要求派员到沈阳参加一个语文教学会议,当时,文教处要抽调我到办公室

当秘书,我不愿去,就提出以让我去沈阳开会为交换条件。之所以以出差到沈阳为交换

条件,我是有我的“小九九”的:一是可以趁转车机会逛逛北京;二是可以在庞海线河

南境内从车窗看看黄河。

那时候,中国的火车不仅跑得慢,而且拥挤不堪。现在从天水到郑州,坐高铁仅四

个小时,那次却跑了一天一夜。到了风陵渡,我就试图把自己挪到窗口,想瞅机会看一

眼黄河的身影。可车厢里乘客挤得密不透风,脚下、头顶都是人,想挪动身子寸步难行,

我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宣告失败,火车到了郑州,趁乘客上下车的机会,我在两排座位

之间占据一个可以临窗眺望的位置,准备在火车过黄河的时候满足我已经贮藏了二十多

年的愿望。

火车还没有出郑州城,一个大胖子一屁股挤到我前面,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

据了。就在我拼命挪动身子,寻找瞭望窗外的缝隙的时候,突然,车厢里有人惊呼:“黄

河!”

伴随一声长鸣,火车驶上黄河铁桥,车厢里骤然骚动起来。站在过道里的、坐在座

位上的、躺在行李架上的乘客,拥挤着、相互踩踏着,纷纷把头挤向车窗。费了九牛二

虎之力,我才在胖子腋下双手扒开一堆脑袋,争取到一点可以眺望窗外的缝隙。更多人

则踮起脚尖,扒着别人肩膀,伸长脖子,寻找眺望黄河的位置。其时正值夕阳西下,火

车已经行驶到郑州黄河铁轿中间,轰隆隆呼啸而过的窗外,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

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

“这就是黄河啊!”

就在我趴在人头缝隙,痴痴望着金光灿灿的黄河,心旌飞扬、不能自已时,火车一

声长啸,驶过了黄河大桥。窗外的田野、村庄,又陷入冬日的肃杀、灰蒙。

第一次和期待已久的黄河相遇,竟仅如此短短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转瞬即逝的

勿忙一瞥,郑州附近金光闪射的黄河水和车窗外黄河流经华北平原时的浩荡气势,便让

我终生难忘。

《幼学琼林》有句话说“圣人出,黄河清”,意思是说经年浊浪排空的黄河是很难

变清的。但20世纪90年代,我在兰州看到的黄河却青碧如洗。

那次到兰州天色已暮,我投宿的宾馆就在黄河铁桥之侧。第二天早上拉开窗帘,-

条清粼粼的河流跃然窗外,河水清澈碧翠,舒缓东流。我有些纳闷:明明就住在黄河边

上,眼前哪来这么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呢?室友指着窗外一河清流告诉我,眼前这条碧

水清流就是黄河。他还告诉我,黄河在兰州以上,都清澈如许。后来到了青海贵德,面

对从玛多黄河源头起步,在青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后依然青翠如玉的黄河水,我

竟感动得双目湿润。

彼时彼刻,我的感动不仅来自黄河上源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更缘于此前我在壶口看

到的泥沙俱下、跌宕奔突的黄河的膂力与气势。

那是2011年。这年秋天,为写作《渭河传》,我驾车开始了在渭河流域的孤身漫游,

为了追寻渭河支流北洛河身影,我从陕西蒲城北上,直抵接近北洛河源头的志丹县,返

回途中,偶然发现有条公路直通壶口,便情不自禁,一脚油门从陕北高原进入被滚滚南

下的黄河劈开一道裂口的秦晋大峡谷。

从陕北黄土高原断裂带纵横交织的沟壑环绕而下,闪烁着金色波浪的黄河时隐时现,

到了壶口镇,满河流水如凝结在一起的黄金粘液,闪射着橇眼金光在秦晋大峡谷深处舒

缓南下。傍依只有零星细浪无声翻滚的黄河转过一个弯子,骤然间就有隆隆巨响迎面扑

来。顺着震彻峡谷的喧响望去,茫茫水雾从峡谷中央升起。水雾升腾的地方,在西北高

原奔走2000多公里的黄河带着已经与茫茫黄土地融为一体的颜色奔涌而来。一个巨大

的石壶朝天敞开,因两岸层层叠叠的巨石阻拦冲击而顿时变得膂力震天的滚滚黄河,如

身披黄金铠甲、冲锋陷阵的威武之师,愈是险要狭窄,就愈奋勇向前。手挽手、肩并肩,

高举金光四射的团团巨浪,一排接一排,奋不顾身,朝嶂岩高筑的壶口奔泻而下,飞泻

而下的巨浪跌落壶底,似沸汤开壶,激流翻滚,声震如雷。堆堆巨浪飞溅而起,如竞相

绽放的黄金,金光四射,璀璨夺目。

那一刻,黄河两岸被一种令人心旌飞扬的金黄色映照着、笼罩着、拥抱着,犹如黄

金锻造的宫殿,以至于此后多少年,只要一想起黄河,我耳际就回响起排排巨浪涌入壶

口时排山倒海的隆隆巨响,眼前就浮现出壶口瀑布前赴后继、激情绽放的黄金浪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内心向往黄河,并不是因为要满足童年时代的无边幻想,而是因为作为一个中

国人,“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B.在“我”第一次即将看到黄河时,一个大胖子“硕大的身体把整个窗户都占据了”,遮

挡了我的视线,“我”极度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C.当“我”在兰州遇见黄河时,“我”看到的却是一条纤尘不染的河流,这与“我”印象中

的黄河大相径庭,所以我觉得“有些纳闷

D.为了写作《渭河传》“我“孤身驾车漫游在渭河流域,在从志丹县返回的途中,“我”

特意驱车前往秦晋大峡谷,再一次见到了黄河。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这一句采用设问的形式,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

同时,也突出了黄河和长江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B.在描写第一次看黄河的经历时,作者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对火车上的乘客进行刻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在看到黄河时内心的激动。

C.作者在文中引用《幼学琼林》的原句,强调了黄河很难变清的事实,既丰富了文章

的内容,又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

D.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先后写了作者三次目睹黄河的经历,行文自由,语言晦涩,但

主题却十分的突出,使本文形成了形散神聚的特点。

8.葛剑雄在其著作《黄河与中华文明》中说:“我们应该全面地、辩证地认识黄河与中

华文明的关系,用事实而不是想象来证明一一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

愧的母亲!''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具体分析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品质?

(6分)

9.本文内容主要在写作者三次看黄河的经历,但文章的标题却以“黄河的颜色”为题,

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C7.B8.①刚健有力:“巨石阻拦冲击而顿时变得膂力震天”“激流翻滚,

声震如雷②坚强执着:“愈是险要狭窄,就愈奋勇向前③团结奋进:“手挽手,肩

并肩”“一排接一排,奋不顾身9.①结构上:通过“黄河的颜色”串联起了三次看黄

河的经历,使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②内容上:作者虽然三次看到黄河,但每次看

到的颜色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照应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情感上:作者通过“黄河

的颜色”写出了三次看黄河时的情感变化,最终感受到了黄河的伟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并不是因为要满足童年时代的无边

幻想”错误,原文''这不仅因为在尚不能独自出门远游的童年时代……还因为从那一刻

起”,原文是递进关系,选项表述为选择关系。B.“极度愤怒却又无可奈何”错误,无中

生有,作者并没有表露出“极度愤怒”,而是“拼命挪动身子,寻找瞭望窗外的缝隙”“在

胖子腋下双手扒开一堆脑袋,争取到一点可以眺望窗外的缝隙”。D"特意驱车前往秦晋

大峡谷”错误,原文”偶然发现有条公路直通壶口”,并不是特意前往,而是临时有的想

法。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A.“设问”错误,这是作者的肯定猜测,

并非设问。C.“趣味性”错误,引用古文句子一般是体现文学性与典雅型,不能体现趣味

性。D“空间顺序”“语言晦涩”错误,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语言通俗易懂,并不晦

涩。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情感价值取向的能力。从“因两岸层层叠叠的巨石阻拦冲击而

顿时变得膂力震天的滚滚黄河”可见,黄河刚健有力,膂力震天;落下壶底的黄河“似沸

汤开壶,激流翻滚,声震如雷”,也可见黄河非凡勇猛的气势。从“愈是险要狭窄,就愈

奋勇向前”“奋不顾身”可见,黄河坚定执着,即使前路艰险,也执着前进,奋勇拼搏。

从“手挽手、肩并肩,高举金光四射的团团巨浪,一排接一排,奋不顾身“可见,黄河还

有着团结奋进的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黄河的颜色”串联起全文内容,作者第

一次看黄河时“一片金黄的洪流自北向南涌来。夕阳映照下,一川黄金流水如刚出炉的

钢水,闪射着金灿灿的光华在天地之间奔流”,第二次看黄河时“一条清粼粼的河流跃然

窗外,河水清澈碧翠,舒缓东流”,第三次看黄河时“黄河带着已经与茫茫黄土地融为一

体的颜色奔涌而来”“金光四射,璀璨夺目”“黄河两岸被一种令人心旌飞扬的金黄色映照

着、笼罩着、拥抱着,犹如黄金锻造的宫殿“,这三次看黄河都着重描写了黄河的颜色,

故而以此为标题,构成全文线索,使结构更加紧凑,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作者三次

看到黄河的颜色都不一样,从金黄的洪流,到清澈碧翠,再到金光四射璀璨夺目,表达

出作者对黄河层层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标题和文章内容互相照应。从情感上来看,黄河

的颜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初次看黄河时的期待,第二次看黄河是对其翠碧色

彩的惊讶感动,第三次看黄河时的震撼,逐步升华,最终体现出黄河的无比伟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

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

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

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

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

故熟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

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

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节选自《墨子•兼爱》)

材料二:今有一人,入入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

也?以乎人自利也。至接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

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

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抛

①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牛马。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

②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节选自《墨子•非攻》)

【注】①抛:同“拖”。②至大:指最大的不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分)

今A至B大C为D攻E国F则G弗H知I非J从K而L誉M之N谓。之P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B.故贼人以利其身贼:偷盗。

C.以苫人自利也亏:使……亏损。

D.罪益厚厚:深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提出了“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等观点0其中,“兼爱”是其思想核心。

B.文本一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列举了不相爱的恶果,指出兼爱的

重要性,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富有说服力。

C.文本二从一系列日常的小是小非切入,最后引出攻国的大议题。由浅入深,以小见

大,引起读者的深刻思考。

D.从两则文本的具体行文可看出,墨子一方面追求语言的浅白,一方面又采取反复论

说的方法,务求在传道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观点便于理解,深入人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14.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说明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3分)

【答案】10.FJN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11.B12.B13.(1)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

(2)至于盗窃别人的鸡犬、牲猪,他的不义又超过到别人的园圃里去偷桃李。这是什

么缘故呢?14.①兼爱的现实意义: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

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使自己获利。

②非攻的现实意义: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

争的人。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B.“贼:偷盗”解释错误,应为“伤害,残害”。句意: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从君臣、父子、兄弟三个方面”说法错误,表述不够完整,还有“盗贼、大夫、诸侯”

三个层面,层层递进。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以……为”,把……作为;“察”,考察;“所自起”,从哪里产生。

(2)“攘”,偷;“甚”,超过;“是”,这。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就是是反对侵略战争。

依据文本一“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

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兼爱思想在当

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诸侯爱别人的国家如同爱自己的国家,就不会攻伐别人的国家来

使自己获利,战争也就消失了;

依据文本二“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

誉之,谓之义”可知,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

它是义。所以非攻思想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假如人人能辨别不义之战并加以反对,那

么就不会有主张与支持战争的人,自然也就没有战争发生了。

参考译文:

文本一: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

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

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

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

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

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

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

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

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

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

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

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

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文本二:如果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

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

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

仁,罪越重。至于进入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

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

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对此,世上有

道德之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会认为它们不对,说这些是不道德的。今天最不义的事,

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英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

16.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9分)

【答案】15.A16.①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②要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做到一诺千金;

③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

上尘'”说法错误,首联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

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所以诗人是把自己比作“陌上尘”。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

贫'’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在常人看来,既然

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但是崔中丞却没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

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

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时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

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颈联“千金未必能移性,一

诺从来许杀身”的意思是: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信守承诺,甘愿献

出生命。此联告诉我们要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一诺千金。

尾联“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的意思是: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

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

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

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I)西方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黄金准则":Doontootherswhatyouwouldhavethemdoonto

you(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表达相似理念的中国版本是《论语•卫

灵公》中的“,”两句。

(2)青年人的很多困惑大抵都是行动太少而又想得太多,其实就如《劝学》“,

"所说的一样,思虑万千,不及一次实干。

(3)先秦屈原、唐朝杜甫、近代鲁迅、当代钱学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每一个中国人

来说,爱国始终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热情至死不渝的诸葛亮也经常被古代诗人

所赞颂,如“,

【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出师一

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施”"臾""名""仲""烦’'"捷”"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员周美亮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到2015年从荷兰莱顿大学结

束博士后工作归国,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半麦。在周美亮看来,在作为养麦起源国而野

生资源依存较少的我国,完成野生养麦科资源搜集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

“我们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

收集行动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和过去相比,这样的条件①,没有理由不

做好这件事。”周美亮说。

每一次野外考察长达几十天,每一次都堪称冏途,甚至是险途。有一次,周美亮和

团队队员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寻觅时,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现在回想,他

仍②。野外考察,充满未知,异常艰辛,无路可走、起早贪黑、风餐

露宿……如家常便饭。但艰难的考察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发现一株珍稀的野生

养麦就像发现了一个星星,那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

周美亮笑着说。在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野生

莱麦品种,即使再辛苦,他都觉得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18.①前所未有②心有余悸③甘之如饴19.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

②我国是养麦起源国。③野生养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④周美

亮把野生养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和过去相比”,后文

说“没有理由不做好这件事”,表明这样的条件以前没有过,此处应用“前所未有”。前所

未有:以前从来没有过。第二处,语境说“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说明

当时心里很害怕,"现在回想”应该是"仍''和以前一样害怕,所以,此处应用“心有余悸”。

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第三处,语境说在他心中,

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所以即使再辛苦也愿意承受,所以,此处应用“甘之

如饴”。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

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相应的主干也独立成一个分句。可先

总述后分说,也可先分说后总述。“完成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周美亮)的使命”为主

千句;“在作为养麦起源国而野生资源保存较少的我国”为状语:“野生养麦种资源搜集

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是同位语,复指关系。由此分析,与“我国”有关的表述为“作为

养麦起源国”“野生资源保存较少“,可改为:我国的野生资源保存较少。我国是养麦起

源国与“这项紧迫的任务,,有关的表述为“野生养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可改为:野生养

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与“周美亮”有关的表述为“完成这项紧

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可改为:周美亮把野生养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

的使命。。综合以上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以下四个短句:①我国的野生资源保

存较少。②我国是养麦起源国。③野生养麦种资源的搜集和调查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④周美亮把野生养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工作当作自己的使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这便是黄州赤壁。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

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

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①。客观景物只提供一

种审美可能,游人才使这种可能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②,而正是这种

意味,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不仅苏东坡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

构建者,而且他也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以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苏东坡成全

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③。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

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

谁也离不开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2.下面这句话是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仿写,请在横线上填写与原文含义接近的词或

短语。(4分)

史铁生写于地坛的那些佳作,既着地坛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也

着史铁生进入了一个新的。

【答案】20.①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②给黄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

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21.因此不妨说,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也是

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22.“宣告”处可填写“标志”“昭示”等“等级”处

可填写“范畴,,”领域,,“境界”“疆域””视域,”宛围,,“宣告”处可填写“标志”“昭示”

等“人生阶段''处可填写“生命里程”“人生境界’’等(“人生”一词可以保留不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前文“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