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

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

的论“劳动”等论述。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

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

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

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人道主义

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人

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

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人在劳动中才开始

形成社会。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

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

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

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

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在讨论人与自然的统一时,马克思提出了“美的规律”,

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

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

存在。……动物固然也生产,它替自己营巢造窝,例如蜜蜂、海狸和蚂蚁之臭。但一是

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

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

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

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

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

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

制造。

恩格斯也是从生产劳动来看人和社会发展的。他一开始就说:“劳动和自然界一起

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人本身各种器官之中恩格斯特别强调了人手、人脑和语言器官的特殊作用。人手在劳

动中得到高度发展,到能制造劳动工具时,手才“变得自由”,“所以人手不仅是劳动

的工具,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

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

帕格尼尼的音乐。

这个实例就足够生动地说明艺术起源于劳动了。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论“劳动”等论述批驳了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

主义大师的论点,是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

B.马克思在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时,提出了“美的规律”,实际上可看作是替美学

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C.马克思认为社会中自然是人和人的联系纽带,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生产劳动

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D.马克思认为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肉体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

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并指出马克思在美学领域的真知灼见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B.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它的作用是增强论证的说

服力和权威性。

C.文章将中国先秦诸子说法与马克思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阐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和

互相因依的关系。

D.文章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先揭示人类生产劳动的性质,再阐明艺术的劳动属性,

思路清晰严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明确提出

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

B.蜜蜂将蜂巢建得很漂亮,它绝不是天生就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是它在肉体直接需要

的支配之下才完成的。

C.人类能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按照自身固有的标准来创造,而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

试卷第2页,共12页

艺术作品更是如此。

D.人手在劳动中得到高度发展,使人类具有了完善而灵巧的双手,否则根本不可能产

生出各式各类的艺术。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入夏以来,北半球多个国家遭遇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都突破高温历史纪录。

气象学家们普遍认为,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

分罕见。

全球变暖已从“赛后”走向“台前”。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逐步认识到全球

气候异常可能同热带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有关。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

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全球气候变暖不仅会带来更多的高温热浪、强降雨、洪水,气温上升还会导致冰川

融化、陆地干旱、荒漠化,加快水分蒸发与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更多的极端天气。世界

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曾发表论文指出,地球有15个气候临界点,共同维护着地球的

生态稳定。一旦这些临界点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转状态。目前9个临界

点已经或正在被突破,世界气象组织警示称,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早、更涝的未来”。

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早期预

警是应对灾害行之有效的方式,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

体系,早预警、早行动。同时,有必要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为

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提供支撑,从而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共同减

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

(摘编自《异常高温为气候变暖再敲警钟》,《人民日报》2022年8月2日)

材料二: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

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绿色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

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人民日报》2021年10月28日)

材料三:

面对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适应气候变化放在重要位

置,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

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总体上

是一个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因此,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预警和评估,

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在规划、政策等制定执行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重点

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开展适应行动,是非常紧迫的任务。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

能无患。

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未来气候变暖,这

是治本之策。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已向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破中和的庄严

承诺。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十四五”

开局之年,面对艰巨挑战,各地各部门紧锣密鼓,奋力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

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全球规模

最大的碳市场;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破

达峰实施方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点滴小事做起,我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

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

低碳产品,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破

减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

(摘编自刘毅《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人民日报》2021年8月25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试卷第4页,共12页

A.今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十分罕见,再一次为气

候变暖的潜在危机敲响了警钟。

B.维护地球生态稳定的气候临界点共有15个,目前有9个已经或正在被突破,地球生

态稳定面临不可逆转的态势。

C.从材料二图2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年至2020年间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

逐年下降,为应对气候变暖作出了积极贡献。

D.材料二图3呈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上升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追求

绿色低碳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为应对气候挑战,各部门团结协作,积极减缓气候变暖进程和带来的影响,建

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体监测基础设施。

B.我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各地各部门紧密配合,

举措得力,成效显著,体现了大国担当。

C.我国为更好地实现《巴黎协定》相关目标,不惧面临的艰巨挑战,主动作为,已向

世界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D.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仍有不少紧迫的任务亟待完成,如加强气候变化风险的早期监测

预警和评估,提高全社会的“气候韧性”等。

6.作为新时代青年,你一定会甘愿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中国付出行动。请结合

材料内容,简要概述你在这方面能做的事情。

三、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三爷和他的鹰

仲维柯

山连着山,岭靠着岭,山岭之上满眼里苍松翠柏,直指天际。这是鲁西南最大的一

片天然林,管理它的则是双城岭林场。

林场驻地设在双城岭的脚下,十多间老式石头房子,七八个其貌不扬的员工,可别

小瞧他们,他们可都是直属于市林业局单位的国家正式职工。

麻三爷就是林场的护林员。他在这深山老林里一待就是40年,由原本肌肤圆浑的

后生,变成了尖嘴利眼瘦削的老人,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给了这片山林,而今仍孤身

一人。

三爷就要离开这片山林,到市“老年公寓”安享晚年了。听说,这待遇是林业局局

长特批的。

即将离开林场的三爷还有件最放不下的事情,那就是不知如何安置那只跟了他三十

多年的老山鹰。

那是一只本地的老山鹰,黑底白眉斑的头,下体白色,杂有数目不多的灰黑色小横

斑,体长半米有余。说起三爷与这老山鹰,那还真有不少故事呢。

那还是三爷来林场的第二年。当年轻的三爷巡林到老虎崖时,捡到一只折断了翅膀

的雏鹰,心慈的三爷就把它抱回林场养了起来。

用药水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爷慈母般呵护着雏鹰;用棍棒敲羽翅、

脚爪、钩喙来锻炼筋骨,一次次从高处抛下来练习飞翔,麻三奇严父般训练着雏鹰。终

于,雏鹰成了能翱翔于蓝天的老山鹰,可它总不肯离开三爷。

三爷巡山,山鹰便在三爷上空盘旋;三爷休息,山鹰便落在三爷脚边嬉戏:三爷走

到哪儿,山鹰便飞到哪儿。

那年,木材价格飙升,市场上松柏木的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就有不少人动了盗伐山

林的歪主意。那天,当三爷巡视到跑马岭时,只见五六个光头后生正挥动着刀斧肆无忌

惮砍伐着林木。三爷大声制止,他们非但不听,还挥动着工具缓缓靠过来。“喔欧”一

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后生们捂着

伤口,惊恐地望着空中乌云般的山鹰,撒开两腿朝岭下逃去。

还有个冬天,雪下得很大,三爷巡山不慎跌落老龙峡。山鹰便盘旋在老龙峡上空,

凄厉的叫声就是在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听到老鹰鸣叫的人都说,那叫声揪心,痿人!救

三爷回来,人们发现山鹰的嗦子里全是血!

商议老山鹰归宿的问题,两个月前就开始了:跟三爷回城里“老年公寓”,恐怕人

家不接受;留在林场,除了三爷,它不跟任何人接近;送给爱心人士饲养,这一天三顿

肉,谁喂得起?……老山鹰可顾不了这些,只管“喙呦啜”地敲击着它那粗大的钩喙和

爪子。

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

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

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了……

几番周折,市动物园总算答应收留这只年过古稀的老山鹰了,离开的时间与三爷离

开林场同日。

明天就要离开了,林场特地给三爷摆了欢送宴。喝酒、吃肉、唱山调子,三爷没有

试卷第6页,共12页

半点情致,整个心像被掏空了似的。

耳膜里挥之不去的是老山鹰“喙喷喷”的撞击声。三爷提了些水拿了些肉打开了山

鹰住的小棚。

甩动粗壮的脖子,重重击打钩喙;护起硕大的脚趾,狠命地摔打腐爪。三爷蹲下身,

紧紧抱住山鹰脖子,悲戚戚流了好一阵子泪。

喷喷——喷。彭——三爷数着山鹰的“喷喷”声直到天明。

太阳刚刚露出整个圆脸,市老年公寓、动物园的车也就到了林场。

当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打开山鹰住的棚子时,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在场所有人:山鹰的

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

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

“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老鹰复生的传说还真有。”动物园来的一位年长的工

作人员嗫嚅道。

“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它的

爪子会因为常年捕食而变钝,不能抓起奔跑的兔子。传说真正的雄鹰,会忍着饥饿和疼

痛日复一日敲打喙,直到脱落;同时,会将磨钝的爪子一个个拔出,直到长出新的锋利

的爪子。当这痛苦的历程过去,老鹰可以重获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于天空。”

三爷呆呆地听着,眼都不眨一下。

催三爷上路的喇叭声再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变卦了——

“我的山鹰有勇气重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

不走了,都不走了!

——在这林子里,让这鹰再陪我30年!呵呵……”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麻三爷和老山鹰之间之所以难分难舍,感情深厚,不仅因为相互之间都有救命之恩,

还因为他们在多年的相处中彼此依靠。

B.林场没人愿意收留老山鹰的原因清清楚楚:一方面是山鹰食量大,成本太高;另一

方面是因为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

C.本文细节描写生动。如“三爷数着山鹰的,噬噬,声直到天明”,以三爷的彻夜难眠表

现了他对山鹰的不舍和遭受折磨的心疼。

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多用短句,如“擦拭伤口,喂水喂肉,清洗羽毛”三个短句

简洁而形象地凸显了麻三爷对鹰的慈爱呵护。

8.这篇小说情节设置极为巧妙,请结合全文对此作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一再提到的“复生”“新生”具有几重意蕴?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

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

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落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浙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

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何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之为临淄王也,惠妃生寿王瑁,宠冠诸子。

太子与瑶、瑶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惠妃泣诉于上日:“太子阴结党与,将

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昨事三十

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

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

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

幸者目:“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日:

“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

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林甫引萧灵为户部侍郎。灵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

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灵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

九龄与挺之善,欲?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厚门,与之款昵。”

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谐。林甫恨之益深。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自专大权,

明召诸谏官谓日:“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

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补阙杜琏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郭令。自是谏

争路绝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

所以中伤之

B.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

所以中伤之

C.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

所以中伤之

D.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

试卷第8页,共12页

所以中伤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并疾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疾”字含义相同。

B.“陛下践昨垂三十年”与“弃垂成之功”(《三国志》)两句中的"垂'’字含义相同.

C.“欲引以为相”与“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引”字含义不同。

D.“宜一造门”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当宰相,向中书令张九龄询问意见。张九龄持反对态度,担心李

林甫为相会成为国家之忧患,可玄宗并没接受。

B.惠妃极为宠爱儿子李瑁,千方百计帮儿子上位,致使玄宗欲废太子。张九龄坚决反

对,据理力争,直到九龄罢相,太子仍安于其位。

C.中书侍郎严挺之为人正直,进言张九龄将李林甫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灵逐出了朝廷,

使得李林甫嫉恨在心,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

D.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以便自己独揽大权,于是恐吓谏官们,明言不准他

们进谏议政,后又用杀鸡儆猴法使谏渔之路完全断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

(2)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赠维扬夏中玉①

杨冠卿

形胜访淮楚,骑鹤到扬州。春风十里帘幕,香霭小红楼。楼外长江今古,谁是济川舟楫,

烟浪拍天浮。喜见紫芝字②,儒雅更风流。

气吞虹,才倚马®,烂银钩久功名年少馀事,雕鹑⑤几横秋。行演丝纶⑥天上,环倚玉皇

香案,仙袂揖浮丘⑦。落笔惊风雨,润色焕皇猷®。

【注】□本词又名《赠维扬夏中玉》。口紫芝宇,即紫芝眉宇。紫芝,唐人元德秀的字。

房用感叹,每次见到元德秀眉字溢出的灵气时,名利之心尽去。后即用“紫芝眉宇”称赞

他人德行高洁。:!倚马,典出《世说新语・文学》。用以比喻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口银

钩,比喻遒媚刚劲的书法。口雕鹃,比喻才望超群者。口丝纶,用以称帝王的诏旨。□

浮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3皇猷,帝王的谋略或教化。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叙事写景相结合,叙述自己到访扬州,描写扬州城里歌楼繁华。

B.词人用“紫芝宇”“儒雅”等词塑造了夏中玉德行高洁、风流儒雅的形象。

C.“落笔惊风雨”出自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以此展现夏中玉的文采。

D.全词以扬州为背景,极写夏中玉的气质风度,诗人赞赏与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15.姜夔的《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的诗句,试分析其与本词中的“春风十里帘幕”

的表达作用有何不同。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诗人感叹自身命运与琵琶女相似的句子是:“,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设喻,引出“,”的观

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3)杜甫《登高》中的“,”写出郁积在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

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病,一次次重创人类,也磨砺了人类的韧劲。对抗疫魔,人类最有力的武

器就是科学。从加强病毒溯源、传播力、传播机理等研究,到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完

善防控策略和措施;从多学科力量联手进行药品和疫苗研发,到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

宜;从“健康码”“云办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实践证明,

只要坚持科学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样子”、找到对症的“方子”、走对防控的“路

子”。

大疫出良药,中医显身手。从应用“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到采取集中隔离、普

遍服中药等防疫做法,中医药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从轻症

转为重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

抗疫,让全社会经历一次科学的洗礼。从传统媒体到网络空间,从社区横幅到农村

试卷第10页,共12页

大喇叭,使疫情防控的科普知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等科学常识

逐渐变成人们日常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

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当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我

们应对风浪侵袭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视激光手术是一项完善的系统工程,手术的方式及角膜切削量的数据需要依靠严

格的术前检查获得。所以,患者需要至少提前一天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

就不能马上做手术,需要治疗且稳定后,才可以考虑手术。术前还需要应用抗生素眼药

水来预防感染,戴隐形眼镜患者需要停戴一段时间后才能做手术。所以,“随到随做”

不是优质治疗,还是要遵医嘱,做详细检查,这样术后效果才会更好。

很多近视患者担心激光手术后会出现近视反弹。实际上,多数人在18岁

以后就会逐渐稳定。只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检查评估后进行手术,术后注意

用眼卫生,避免眼轴进一步增长,近视大多数是不会反弹的,特别是在轻中度近视中,

“反弹”发生的几率非常少,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近视激光手术是通过切削角膜,,但不能用来治疗近视引起的眼底异常。更

视术前的全面检查与术后随访有助于及时发现眼底问题。问题一旦出现,也可以尽早处

理。

19.请在文中空格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为:“眼底问题需要通过术后的及时随访和术前的全面

检查来发现.“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

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

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

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俗见,

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

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为什么会坚持俗见?是不是所有

的俗见都需要、都能被突破?而有些俗见又为什么能被突破?从哪里突破?被谁突破?

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人?突破前后的俗见各自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境界和

价值观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思考。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2页,共12页

参考答案:

1.A2.D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含意,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A.“批驳了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曲解文意;

并且“是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理解并不准确:原文是“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

“会造成”指的是当时及以后的影响,将未然说成了已然。

故选A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错,整体看应为总分结构,分的三个部分也不是并列式,应看做

是层进式;并且后面思路分析,缺少第三层意思,即“艺术起源于劳动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是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明确提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错,原

文为“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和《资本

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可知是作者主要从马克思相关论述分析出来的;

B.”它绝不是天生就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错,蜜蜂建蜂巢是本能,也有自己的标准,原文为“动

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

D.“否则根本不可能产生出各式各类的艺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人手在长期历史发展中

通过劳动愈来愈完善,愈灵巧:在这个基础上人手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

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但并不能说没有“人手”就根本不可能产生出

各式各类的艺术。

故选Co

4.B5.A6.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低碳产品,

节约用水用电,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口利用课余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积极参加相关活动,

让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平时多关心有关气候变化、

建设美丽中国的报道、政策等,提高认识,加强自觉性。□注意学习掌握各种灾害性天气的

防御知识,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在加强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惠及他人。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

答案第1页,共10页

B“目前有9个已经或正在被突破,地球生态稳定面临不可逆转的态势”说法错误,根据原

文“一旦这些临界点都被突破,地球的生态将陷入不可逆转状态”可知,只有15个气候临界

点全部被突破,地球的生态才会“陷入不可逆转状态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我国为应对气候挑战,各部门团结协作……”说法错误,根据文中“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

挑战各国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极端气候的多部门预警防御协调体系,早预警、早行动”

可知,材料中谈的是世界各国应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协调统一的全球温室气

体监测基础设施。这是全球各国共同做的事情,“我国”只是参与的一方。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三“大力植树造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还需要广大公众从

点滴小事做起....比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

参与光盘行动、避免餐饮浪费等等“可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

做起,如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选择节能低碳产品,节约用水用电,避免餐饮浪费等等。

由材料三“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可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

我们要多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利用课余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积极参加相关活动,让

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气候变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平时要多关心有关气

候变化的知识和报道,提高认知,加强自觉性;“公众聚沙成塔的绿色行动,对推进降破减

污、建设美丽中国十分重要”,我们还要多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报道、政策等。

由材料三“对于公众来说,也要养成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的习惯,平时注意学习掌握各种

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有备才能无患”可知,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注意学习掌握各

种灾害性天气的防御知识,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在加强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惠及他人。

7.B8.□铺垫与照应。如写“三爷严父般训练着雏鹰”为后文山鹰两次勇敢救主作铺垫;

后文动物园工作人员讲“老鹰复生”的传说,呼应上文山鹰不断敲打自己的喙和爪子的情节。

口结局陡转。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写山鹰重生以及本来要退休养老

的麻三爷改变决定,要留下继续守护山林。这样的设置既制造了情节的波澜,又凸显了主

旨。9.□山鹰的新生:山鹰以超强的意志力忍痛剥落喙上厚厚的包裹,拔出磨钝的爪子,

露出带鲜血的新生爪子,赢得了新生。口麻三爷的新生:三爷被山鹰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

答案第2页,共10页

震撼,生出老当益壮的豪情,生出雄鹰一般的激情,决心把暮年的时光贡献给毕生热爱的护

林事业。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精神的新生:山鹰不用去动物园仍留在山林,回到自己的出

生地,麻三爷则愿用余生守护山林守护山鹰,暗示了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共有一个家园。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林场没人愿意收留老山鹰的原因”分析错误。“山鹰年纪大了,没有多少价值“无中生有。

根据文章第11段,讲到几个方面的原因,回“老年公寓”,环境不允许;留在农场,山鹰不

适应;送人,喂养成本高。并没有提到山鹰年纪大无价值。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情节设置手法的能力。

本文围绕三爷与山鹰的关系,有多处伏笔与照应,三爷救山鹰,并“严父般训练着雏鹰”,为

后来山鹰知恩图报,舍身救主伏笔,,“喔欧,一声尖利长鸣,几个后生的头皮被重重挠了一

把,随即血流满面,惨不忍睹”;

上文有山鹰因年迈爪子无力而让野兔逃脱的情节,”这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钩喙和爪子了。一

厚层灰白色硬如石头的物质像枷锁一样,套在山鹰的钩喙和爪子外面,使之不再尖利,不再

灵活。那次三爷让山鹰追前面不远处一只半大野兔,几番搏斗后,野兔竟从老鹰爪下逃脱

了……”,下文用动物园工作人员讲“老鹰复生’'的传说与之呼应,“当一只鹰活到40岁时,

它的喙会变得弯曲、脆弱,不能一击而制服猎物……九

结局情节的陡转。山鹰忍痛"复生”,最终使三爷改变主意,留在山里,“我的山鹰有勇气重

新生,它理当属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这一

结局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山鹰的新生:小说结尾描述了山鹰忍痛“复活”,“山鹰的爪子、钩喙全都白森森的,微微滴

着血,那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硬东西,像一套精致的模具静静地摆在人们面前“,同时以动物

园人员讲解传说来进一步印证,凸显了山鹰在古稀之年依然爆发出惊人的意志力,展现了一

种生命的奇迹;

麻三爷的新生:山鹰的“复生”激发了麻三爷的“斗志”,“我的山鹰有勇气重新生,它理当属

于山林;我虽然年老了,但还比得上一只山鹰。不走了,都不走了!——在这林子里,让这

鹰再陪我30年!呵呵……从另一个层面,也表现了麻三爷不服老,从山鹰身上汲取精神

力量,三爷亦如一只翱翔山林的雄鹰,重获了新生;

答案第3页,共10页

最后一层,从人与鹰合一可以联想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鹰不用被送去动物(人

工圈养环境),获得自由的天地,而三爷也不用去陌生的老年公寓,选择继续留守山林,让

精神获得归依。

10.B11.A12.C13.(1)李林甫不分白天黑夜地对皇帝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

玄宗就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2)而严挺之素来傲气、清高,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逐渐放纵奢侈欲望,对处理政事也懈怠起来。而张九龄遇

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极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

每天都想着用来陷害张九龄的办法。

“上在位岁久”中“上在位”作“岁”的定语,“岁”为主语,“久”为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C;

“争”对应的是“事”,而不是“林甫”,“林甫巧伺上意”,“林甫”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

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A.前句,痛恨。句意: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后句,劲疾。句意:声音并没有更劲疾,

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B.都是接近的意思。前句句意: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后句句意: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成功。

含义相同,判断正确。

C.前句,引荐。句意:想要引荐他为宰相。后句,拉。句意:拉着相如离开。含义不同,判

断正确。

D.前句,拜访。句意:应该去拜访一趟。后句,创造。句意:这是创造万物者(指大自然)

没有穷尽的大宝藏。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终成两派争斗的牺牲品”错。文中只写李林甫对严挺之“恨之益深”,没写被迫害的结果。

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C。

答案第4页,共10页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日夜”,名词用作状语,白天黑夜地;“短”,诋毁,形容词作动词;“浸”,逐渐;

(2)“素”,素来;“薄”,看不起;“诣”,拜访;“竟不之诣”,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先前,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

身系国家安危,陛下如果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担心他以后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皇上不听。

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被皇上所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是不得

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很好,所以李林甫一并嫉恨他们。这时玄宗在位已有多

年,逐渐放纵奢侈的欲望,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无论大小,(只要觉得有不

对之处),都要与玄宗尽力争论。李林甫却善于频:伺皇上的意图,日夜想着如何陷害中伤张

九龄。玄宗为临淄王的时候,武惠妃生寿王李瑁,所受宠爱超过其他皇子。太子与李瑶、李

理在内廷住所聚会,因为各自生母的境遇而出言抱怨。武惠妃向玄宗哭诉说:“太子暗中结

党,将要谋害臣妾母子,他们还指责陛下。”玄宗大怒,告诉了宰相,想要废黜这三位皇子。

张九龄说:“陛下登基将近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得以经常听到陛下的教导,天下人

都觉得陛下享国久长,子孙昌盛,都为陛下高兴。如今三位皇子都已成人,没有听说犯过什

么大错误,陛下怎么能突然因为无根的传言,在发怒的时候就要全部废黜他们呢?何况太子

为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一定要这样做,则臣不敢奉诏。”玄宗不高兴。李林甫

开始并没有说什么,退朝后私下对玄宗宠信的宦官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

玄宗犹豫不决。武惠妃秘密派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太子废立之时,如果

您能够加以援手,自然可以长保宰相之位。”张九龄断然斥责,并把她说的话告诉了玄宗。

玄宗听了为之变色。因此直到张九龄罢相,太子都安于其位。李林甫白天黑夜地(只要有机

会)就对皇帝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就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李林甫引萧灵为户部侍郎。萧灵向来不学无术,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读“伏腊”

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户部哪容得下这个‘伏猎侍郎'!”于是将萧灵外放为

岐州刺史,因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友善,想要引荐他为相,曾对他说:“李

尚书正受陛下器重,足下应当上门拜望,与他相处和睦亲近。”而严挺之素来傲气、清高,

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也没去拜访他。李林甫更加恨他。李林甫想要堵塞住玄宗的视听,

自己独揽大权,就把谏官们召来明确地告诉他们说:“现在有贤明的君主在上,群臣将顺从

皇上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用得着再多说什么!你们难道没有看见立在正殿宫门外作为仪仗用

的马匹吗?(虽然)吃三品等级的粮料,(但如果)嘶叫一声,就要立刻被拉下去,(到那时)

答案第5页,共10页

后悔怎么来得及。”补阙杜珊曾经向玄宗上书谈论政事,第二天就被贬为下邦县令。从此,

玄宗的谏谤之路断绝了。

14.D15.□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是用昔日扬州道上的繁荣景象与如今看

到的连片青青养麦形成对比,表达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叹。□本词中“春风十里帘幕'’是对

扬州城繁华的描写,与“香霭小红楼”共同构建了扬州城的风华,表达作者对扬州胜景的赞美,

同时为英俊、儒雅的夏中玉的出场营造氛围。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极写夏中玉的气质风度”错,结合“倚马”“雕鹘”“落笔惊风雨,润色焕皇猷”等词句及从全

词来看,重点写的是夏中玉的才情。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与表达技巧的能力。

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是化用典故,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荣景象来

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弗麦青青”,表达对扬州城昔盛今衰的感叹。

本词中“春风十里帘幕,香霭小红楼”,扬州十里的马路春风和煦,珠帘翠幕中美女如云,小

红楼里香雾缭绕。诗句是对扬州城繁华的描写,表现了扬州城的风华无限,以乐景衬乐情,

表达作者对扬州胜景的赞美,为下阕英俊、儒雅的夏中玉的出场营造氛围。

1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涯、沦、博、参省、己、知明、繁、鬓、潦、浊。

17.口向死而生(共克时艰、砥砺前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众所周知、深入人心)□

蔚然成风(蔚成风气)18.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口内容上强调科学的意义,论证

了科学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权威更有说服力;□表达上增添文

采,语言简洁凝练。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处指面对强大疫情,人类因之更乐观,更有毅力,可填“向死而生(共克时艰、砥砺前

行)”。向死而生: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共克

时艰:共同克服时下艰难。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

答案第6页,共10页

此处指通过宣传,防控知识科普人人都知道,可填“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众所周知、深

入人心)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尽皆知。妇孺皆知:妇女和小孩都知道,

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深入人心:指理论、学说、

政策等为人们深切了解和信服。

□此处是说“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好的风气形成,可填“蔚然成风(蔚成风气)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蔚成风气: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

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此处承接上文的科学防疫,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来进一步强调科学的意义,“它通过

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强调论证了科学

是人类对抗疫魔,战胜恐惧最有力的武器的观点,权威性强,更有说服力;

表达上,“不朽荣誉”“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不安全感”等语句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既增添了文采,又使语言增强感染力,读来令人信服。

19.□如果(眼底)检查中发现有病变口近视的变化通常(或“主要”)发生在18岁之前

来达到矫正近视度数的目的20.□原句更合语境,前文谈的是“眼底异常”问题,后文谈出

现问题要“尽早处理”,此处应谈的是以什么手段来发现眼底是否存在问题,语意衔接最紧;

口原句没有逻辑问题,改句“术后的及时随访和术前的全面检查''不合表达逻辑。21.“随

到随做“不是(检验)优质治疗的指标(或准则),还是要做详细检查,遵医嘱,这样术后效

果才会更好。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做手术前要提前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后面说“就不能马上做手术”,说明是

检查出现了问题,当然这是假设的情况,应用“假如”“如果”衔接,因此可写“如果(眼底)

检查中发现有病变”;

第二空,针对有人担心做完手术会反弹的问题进行科普,根据后面“多数人在18岁以后就会

逐渐稳定”,说明此处是说18岁以前近视情况不稳定,因此可写“近视的变化通常(或,主要,)

发生在18岁之前”;

第三空,前面有“通过”,说明这是采用的手段,此处应填目的,采用“来达到……的目的”这

样的句式;而“切削角膜''是为了矫正近视,因此可写”来达到矫正近视度数的目的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答案第7页,共10页

从语境的角度看,前文“但不能用来治疗近视引起的眼底异常”谈的是“眼底异常”问题,后文

“问题一旦出现,也可以尽早处理”谈出现问题要“尽早处理”,所以此处想要语意衔接紧密,

谈的应是以什么手段来发现眼底是否存在问题。而原句“眼底问题需要通过术后的及时随访

和术前的全面检查来发现''则以“眼底问题”作为主语,谈论的重点还是在“眼底问题”本身,

而并没有侧重于解决问题。

按照事物的正常逻辑,应是“先……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