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溶液课型复习授课教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含义,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性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3、能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定量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了解溶液的浓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溶解度及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教学难点溶解度曲线、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启发教学、典例点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意图要点回顾:一、溶液是指,溶液是由和两部分组成的一种典型的,溶剂一般是体,最常用的溶剂是,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体或体,例如:稀盐酸的溶质是,稀硫酸的溶质是。溶液具有性和性,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前者是指,后者是指。溶解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温度会,NH4NO3溶于水温度会。氯化钠溶于水。二、溶解度

1、在一定下,一定量的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1)定义中有四个关键词必须同时满足,溶解度才有意义:①条件:在一定下;②标准:在g溶剂里;③状态:达到状态;④单位是。(2)影响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影响,变化情况主要有三种: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如,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如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如。(3)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以下信息: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影响的大小;④物质溶解度随变化的规律。3、气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和的影响,随的升高而,随的增大而。4、结晶①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的固体,如②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的固体,如5、溶解性溶解性是表述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方法,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溶解度是衡量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20℃时的溶解度<0.01g0.01g-----1g1g-----10g>10g溶解性描述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典例点拨:1.下列常见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A.矿泉水B.蒸馏水C.盐水D.汽水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只能含有一种溶质;④溶液是无色的纯净物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稀硫酸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锌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碘酒4.判断一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的依据是()A.溶液中是否有不可溶解的固体存在B.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该种溶质C.溶液颜色的深浅程度D.测量溶液的密度5.下列做法一定能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A.升高温度B.增加溶剂C.增加溶质D.降低温度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1)向100g水中加入37g的NaCl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是37。(2)200C时,把15g的NaOH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下NaOH的溶解度是15g。(3)200C时,向水中加入15g的NaOH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温度下NaOH溶解度是15g。(4)在20ºC时,100克NaCl饱和溶液中含有NaCl26.5克,则20ºC时NaCl的溶解度为26.5克。7、右图中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小的物质是;(2)在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3)相同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从t3℃降低至t1℃时,析出晶体质量较多的是。8.煮开水时,在水沸腾前就可以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这是因为()

A.温度升高使空气的溶解度变小B.温度升高使空气的溶解度变大

C.压强增大使空气的溶解度变小D.压强增大使空气的溶解度变大9.200C时,KNO3的溶解度是21g,则200C时,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10.右图是硫酸厂刚生产一批的硫酸的标签上的部分内容,请阅读后成:实验室需要配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化学纯(CP化学纯(CP)体积:500ml品名:硫酸化学式:H2SO4相对分子质量:98密度:1.84g/cm3质量分数:98%课堂小结请将你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加以整理巩固练习:1.将家庭生活中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蔗糖B.白醋C.味精D.花生油2.洗涤在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A.用自来水洗去蔬菜上的泥土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D.用稀盐酸除水垢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D.静置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4.20℃时,将一瓶KNO3饱和溶液分成等质量的两份,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该物质的晶体得到甲溶液,将另一份溶液加热至60℃得到乙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份溶液都仍是饱和溶液B.甲溶液是饱和溶液,乙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乙溶液的质量减少D.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5.下列关于氯化钠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B.在20℃时,可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6.如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取100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A.130gB.140gC.160gD.180g7.右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t1℃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甲乙(2)t1℃时,把5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将温度升高到t2℃时,该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3)t2℃时,有一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可采用的方法(任写一种)使其变为饱和溶液。8.将一定量的锌粒放入12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共生成0.4g氢气。求:(1)锌粒的质量是多少。(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通过对知识知识点的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对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理解。通过梳理和小结,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体系,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通过巩固练习加深记忆。板书教学后记学情分析我们大庄中学九年级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比较牢,成绩比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较差。整体分析,两极分化严重,优等生较少,中下等生居多。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而且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等存在不足。尤其是计算能力很差,但学生由于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大多数孩子愿意主动参与,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对溶液的概念,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理解都有欠缺,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和运用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尽量通过一些典型例题进行点拨,引导。效果分析“导思议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溶液复习》及其导学案,经过研讨本节课,我深受启发,并进行了如下反思:我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并进行组内互判,评出各组中优秀小组。接下来例题及联系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二、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课堂上,学生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3、4号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导思议练”这四个环节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紧密相联的,讨论和小结贯穿于不同的环节中。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学生讨论一定要充分,要能暴露出问题,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维升级。小结能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收敛。另外教师在练习和创新探索环节中,还要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教材分析本单元知识在中考中涉及的主要考点有: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稀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和相互转化、根据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回答有关问题、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来源:中教网]中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不仅限于书本知识,更趋向于联系实际,常以选择、填空、实验、计算等题型为主,试题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考对各考点的检测日益趋向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中考命题的[来源:中国趋势.如江苏、山东等地为考查综合探究的能力,深入探索化学领域的奥妙,有效安排生产和实验研究方案,设计了学科间相互结合的综合题,建立数学、物理、化学原理相结合的考查思想,可能是今后命题的热点.[来源:z§zs§]测评练习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B.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C.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D.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2.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面粉B.牛奶C.白糖D.植物油3.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A.蒸发皿B.玻璃棒C.烧杯D.量筒4.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B.生石灰C.浓硫酸D.硝酸铵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D.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6.根据右图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中a点表示,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25gB.甲物质的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D.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7.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t1℃时,物质C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C.将t2℃时物质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浓度不发生变化D.将t2℃时的物质A、B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两溶液额浓度A﹥B8.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甲、乙两者的溶解度相等B.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4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D.40℃时,将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得到乙的不饱和溶液9.华雪同学想制取“叶脉书签”,需要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氢氧化钠g。(2)若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需25%的氢氧化钠溶液g;蒸馏水g;配制时应选用mL(选填“10”、“20”、“50”、“100”)的量筒量取蒸馏水。(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氢氧化钠固体B.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C.将配制好的NaOH溶液装入玻璃试剂瓶中,塞好橡胶塞并贴上标签(4)在实验室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填“要”或“不要”)用到玻璃棒。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含有难溶性杂质)提纯实验,并用所得的精盐配制50g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一:图10是同学们做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示意图。图10图10①②

③④⑤⑥粗盐粗盐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③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2)操作⑥中的错误是。(3)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填操作序号) 、称量精盐并计算产率。(4)操作④中,当观察到时,停止加热。实验二:用提纯得到的精盐配制了50g5%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填序号)。①氯化钠固体仍然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11.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2)t3℃时,将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室温下,将盛有A的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并NH4NO3并搅拌,试管内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教后反思“导思议练”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溶液复习》及其导学案,经过研讨本节课,我深受启发,并进行了如下反思:我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梳理考点,学生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并进行组内互判,评出各组中优秀小组。接下来例题及联系都是结合近几年有关溶液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提高练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本节知识在中考出题模式中的呈现形式。二、讨论环节中的讨论不能走过场,讨论要充分,要真正到位,讨论后要及时小结。课堂上,学生根据练习环节中的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很激烈,得出的结论也很完整,自始至终我都只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讨论进入了高潮,兴趣高涨,思维得到了激活,我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讨论之中,组内3、4号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困惑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但在讨论后,作为教师应对讨论的热点及注意点进行总结,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导思议练”这四个环节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紧密相联的,讨论和小结贯穿于不同的环节中。教者所提出的讨论问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学生讨论一定要充分,要能暴露出问题,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思维升级。小结能让学生发散的思维得到更好的收敛。另外教师在练习和创新探索环节中,还要做到三点:一是“围绕重点集中练”,就是结合所复习知识,围绕重点,及时练习巩固;二是“变换形式灵活练”,就是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变换形式,稍加难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三是“新旧结合综合练”,就是将新旧知识结合,加深理解,学会运用,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不急于提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讨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正确的思路恰好是同学们的问题症结所在,教师恰好抓住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效果更好。课标分析通过对新课标学习,有了更好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师应明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传统教科书的体例结构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行义务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