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1页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2页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

梅曾亮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咳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梅曾亮的《游小盘谷记》,是一篇较为出色的游记文。全文仅有二百五十余字,写来错落有致,境界层出,颇为引人入胜。

本文题为“游小盘谷记”,而实际上写的是寻小盘谷的经过。文章开始言:“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这一句交代,是很有必要的。江宁,即今天的南京市。卢龙山在南京城西北二十里,一名狮子山。《同治上江志》云:“其山幽阻深靓,遗世之士,兹焉托足。精蓝梵宇,盛时盖七十余所。钟磬鞺鞳,时出松涛竹浪中,有匡庐竹隐意,故世名小匡庐矣。”疑小盘谷即其地。所以,文章接着便说:“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明明是已经到小盘谷了,可“土人或曰无有”,文意突然有了转折。但用一“或”字,说明并未说死。正当读者为之产生疑问之时,却撇开不管,而腾出笔墨来写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这几句,从表现手法看,酷似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的诗句。景色之幽丽奇绝,令人想望。

接着第二段,继写路上的情景,大约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了一寺院,名叫归云堂。这里的景色,颇为迷人。且看:寺旁有一草径,向南伸,便下入大谷。再看四山:桂树繁密,“随山陂陀”;大盂无声,耳听常满。这段描写,着墨不多,却生动有致,确实写出了山谷的特点。有山就有水。段末再补写一笔:“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至此,我们眼前宛若出现了一幅幽丽动人的山水挂图。

第三段,主要写卢龙山的景色。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只见“其中坑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文章写坑谷之高低不平,用“井灶龈腭”来比喻,既形象,又精确。按文势,本可顺路写下去,而却用“或曰”二字一转,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有此一笔。见出沧桑已变,于是读者对小盘谷的有无也就无所谓了。

第四段写归途所见,颇为精采,因为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一片朦胧景象。低头看去,但见:“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景致更加美妙。这段描写,只有几句话,文笔极为精炼,意象也极为动人。文章最后借“诸人”之口,点出小盘谷:“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但用一“殆”字,却又给人以似有若无之感。

末尾一段,交代其同游者。这是“记”体散文的一种格式,就不多说了。

总起来看,这篇文章的特点是:语言简洁,文笔多姿,意象鲜明,尤其是在记游中采用疑笔,使文章实中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