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方法实践课《最大的麦穗》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分号和逗号、句号的不同用法。2.浏览课文,按照“出题、摘穗、悟理”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结合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语句和苏格拉底的话,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3.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阐述深刻哲理的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分号的用法。2.浏览课文,按照“出题、摘穗、悟理”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结合题目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动作、心理、神态的语句和苏格拉底的话,继续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最大的麦穗”的含义,感悟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难点:学习文章借助具体事例阐述深刻哲理的方法。三、前置学习活动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搜集有关苏格拉底的资料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1.上节课我们攀登天游峰,感受到了天游峰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去旅游,去做一次精神旅游,与古希腊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智慧,汲取他的营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1.检查朗读,体会分号和逗号、句号的不同用法。(1)指生分段朗读,教师相机正音。(2)体会分号的用法。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含有分号的句子。课件出示: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2.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3.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②自己读读句子,观察“、”两边的语句,你发现了什么?(句1、2、3两边分别是并列、转折、对比的关系)③如果把分号换成句号、逗号,读一读句子,意思一样吗?(用句号会把完整的意思分割,用逗号又显示不出各分句之间相对独立的意思)④指导朗读,仔细听听分号和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停顿要比逗号长,比句号短)⑤巩固练习。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2.理清文脉,整体感知。(1)分段读课文,提炼小标题。①指生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能提炼出小标题吗?(出题)②指生读2——6自然段,思考:这句段话主要写了什么事?能像第一自然段那样,用两个字概括出小标题吗?(摘穗)③指生读第七自然段,谁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这段话的意思?谁来概括小标题?(悟理)(2)借助小标题,结合题目概括课文内容。3.感悟道理。(1)默读课文,用标画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的道理。(2)课件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①指生朗读,你明白了什么道理?②作者是怎么写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在摘取一个最大的麦穗中悟出的道理的呢?让我们跟随他们进行一次麦地之旅,聆听哲人的声音。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三)聆听哲人声音,品读理解“最大的麦穗”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标画出苏格拉底的话,在旁边作批注。2.交流:课件出示第一句话: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1)指生读,思考:你从苏格拉底的话听出了什么?预设:①“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能摘一个麦穗,但必须是整个麦地里最大的。②结合实际理解“只许进不许退”。“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只许进不许退”呢?(时间、生命等)(2)指导朗读。苏格拉底作为一位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而在麦地;不用课本,却用麦穗。这是一位怎样的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指名读)(3)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吩咐,有何想法?引导学生联系前文“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体会要想从一大片麦穗里找出一个最大的,很不容易,必须用心去找。弟子们摘麦穗的时候,听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声音?课件出示第二句话: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1)“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从这七个字中还读出了什么?(你们已经走到麦地的尽头了;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2)“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想象一下这声音还像什么?(预设:像惊天动地的雷声、像给人们敲起的警钟……)(3)看到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苏格拉底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4)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呢,难道弟子们摘得不认真吗?浏览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弟子们如何摘麦穗?在旁边写下批注。交流,课件出示: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预设:①“埋头”“低着头”:写出了弟子们虽然找得很认真,但是总是埋头、低头找,眼界不够开阔,视野狭小,所见有限,失去了机会。②“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写出了弟子们在挑麦穗时的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又一次次错失了良机。③“总认为”“总以为”:此时弟子们会想什么?写出了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于眼前,把握住“现在”,一再错失良机。④联系第一句话:“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过渡:是呀,眼界狭小、犹豫不决、总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是导致弟子们两手空空的主要原因,难怪他们的老师苏格拉底说——课件出示第三句话: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理解“有一穗是最大的”和“最大的一穗”。(2)苏格拉底也知道最大的麦穗是很难摘到的,但却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其本意是什么呢?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3)指导朗读。同学们都明白了苏格拉底的意图,这时,苏格拉底的话又应该怎样读呢?(四)结合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道理1.弟子们的麦地之行不仅明白了老师的话,还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课件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理解“追求最大的”“眼前的一穗”“拿”。(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课堂上发言的机会、班队委的竞选、买衣服的例子、买书打篮球等)。(3)指导朗读。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2.积累抓住时机的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会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加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3.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大师,再看看他说过的三句话(出示句子),你对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教育技艺炉火纯青;麦地为教室,麦穗为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真理,寓教于乐,教育方式独特。)苏格拉底的教育仅仅让学生收获了一个人生道理吗?(学生还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那就是学会从简单的事情中思考、感悟人生,真是不获中有获呀!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穗,从而懂得了一个人生的哲理,这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借事喻理。)(六)布置作业1.摘抄抓住时机的名言。2.写《最大的麦穗》读后感。六、板书设计16.最大的麦穗出题摘穗借事喻理悟理《最大的麦穗》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当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要实现由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必须致力于这一目标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语文教学要置学生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展示于课堂之中。(二)要“授之以渔”,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学,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技能。(三)教师要树立生本意识,敢于放手,敢于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敢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教导弟子们。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这篇课文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最大的麦穗》教材分析

苏格拉底很有名气,在西方社会的地位大概和我们的孔子相似。关于他的佚文趣事很多,本文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粗读课文,感觉就像一篇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既然如此,把故事读懂了,文章的内涵也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了。“最大的麦穗”作为课题,其实另有深意。但是一开始,我们是很难发现的。阅读课文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探寻一个宝藏。只有穿过文字的表像,我们才能够触摸到埋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真情。这个故事很简单,文章的叙述也很平淡。开头寥寥数语,为我们理清了时间地点人物。麦子成熟的季节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就在麦地里,人物有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他们似乎正在上一堂课,寻找最大的一个麦穗。可又似乎不像是上课,因为连最起码的书本和笔墨都没有。这是一个令人起疑的开头,也达到了吸引大家注意的目的。“只许进不许退”作为一个修饰条件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但是这一点又是极其重要的。假如没有这个限制,也就没有了和人生同样无法重来的相似性,那么后来得到的一切道理也就很难有什么说服力了。正是因为人生无法重来,机会稍纵即逝,才让这个故事更容易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产生共鸣。弟子们的反应其实代表了大多人的生活经历,和处世心态。“弟子们埋头向前走”这里的“埋头”值得推敲。我记得一句俗语好像是这样说的“我们不能只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如果用这句话来劝说这些弟子们,我觉得也是挺合适的。目光过于“狭窄”,没有比较,怎么能知道谁“最大”呢?“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这里挑挑拣拣,犹犹豫豫,怎么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试着”和“随手”透出他们内心的犹豫,不知道珍惜。“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总以为”和“完全没有必要”显示的是弟子们的自负。“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这里我又想到了一首诗《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岁月成蹉跎!”今日事,今日毕。至此,故事所隐藏着的一些道理已经若隐若现了。“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句话独立成段,表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第一,弟子们并没有偷懒,是在用心挑拣着的。二、弟子们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工作是很投入的。第三,他们还是和前文“埋头”一样“低着头”干着活。这也预示着他们的结局不会太乐观。“你们已经到头了。”苏格拉底苍老,洪钟一样的声音除了让我感到他对弟子们的惋惜,还让我仿佛听到了来自天堂的呼唤。麦田的尽头到了,人生的尽头很快也会来到的。弟子们的“两手空空”显而易见,但是“如梦初醒”的弟子们明白了什么呢?后悔是一定的了。有,哪怕不是最大的,但是也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吧。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一段话,十分精彩。“最大的”前后出现两次,前一个是客观存在的,后一个则是自己的主观意识。言外之意,我们无法把握客观的环境,但是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主观心境。所谓“最大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心态所决定的。此时道理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里的“麦穗”加了引号,说明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这里的它代表了一切可能的“机会”。好高骛远不可取,扎扎实实是真经。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登上人生的最高峰。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借助工具书初步感知教材内容。学生对叙事、说理的文章类型已经大致了解,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方法领悟还不够深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只能感受到作者哪里写得好,而不能更加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从而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同时,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有了很大提升,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还需要不断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得以培养。本单元主要是说明事理的文章,重点指导学生精读感悟人物形象,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刻道理。把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当作一条训练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在表达特色上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等方法读懂故事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领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感受人物情怀,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本单元采取抓主要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体悟其表达妙处并尝试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去。本班学生共78人,通过对学生的测试,结合上学期的学习表现,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1.上课发言情况。班中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近一半,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少发言,甚至于几乎从不发言。同时,本班级的学生发言情况极不稳定,一是凭学生今天的学习兴趣,若学生今天学习兴趣高涨,发言比较积极,若是今天学习无兴趣,则课堂上一言不发;二是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若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发言积极,若知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发言则很少。2.主动学习状况。部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淡溥,主动学习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其次是课堂自主学习效率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表现出无从下手,因而在相对时间里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不好,影响全班的集体交流。3.朗读感悟的基础。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最大的麦穗》评测练习一、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一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最大的追求”指的是___________;“眼前的一穗”指的是______________。

2、写出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一句关于“机遇”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再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1、这段话主要写了弟子们弟子们找最大一穗的经过。从“看看”和“用心地挑挑拣拣”可以体会到();从“埋头”和“低着头”又可以看出();从“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还可以看出()从“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到弟子们总是()。三、说一说他们为什么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最大的麦穗》课堂教学效果分析《最大的麦穗》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谈话导入,直奔主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去寻找那——(齐读课题)最大的麦穗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了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投影出示)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是精辟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三句话入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导入言简意赅,同时也醒目地提出了学习方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二、解读第一句话“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1、指名读2、你们听懂苏格拉底的话了吗?”只许进不许退”背后有什么深意?用上所学的名言阐述你的理解。3、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搭建有力的平台——用名言阐述自己的理解,学以致用,为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创造了最大的可能。】三、解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投影出示:苏格拉底________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4、弟子们不能完成任务,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投影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5、这段话对弟子们进行了什么描写?仔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揣摩弟子们的心理,呆会儿老师要进行现场采访。6、采访不同表现的弟子,体会抓住时机的重要。(埋头前行的;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光摇头的;两手空空的)7、随机采访麦地里的小麦,强化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颗粒饱满的;比较瘦小的;准备嘲笑的;摇晃脑袋的)8、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9、小结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采访”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换位想象,揣摩体验,感同身受,使学生收获到了文字隐藏的东西,在“我是两手空空的弟子”“我是麦穗”,两次角色的变换中,他们对“茫茫麦田里,抓住手中的一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道理已有了认识;“为弟子提建议”这一环节再一次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与文本的主角对话,不断地叠加、强化真切的体验,使之聚集、生发出新的深刻的认识。】四、解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弟子们说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语气指名读2、明确两个“最大的麦穗”不同的含义3、醉翁之意不在酒,苏格拉底仅仅在说“麦穗”吗?还在说什么?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投影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4、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学生的情感此时已经有了一个“井喷”的欲望,此时的角色变换已超越了“角色变换”本身的含义,这是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五、解读最后段落“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1、齐读2、体会分号的用法,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体会双引号的作用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义4、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直接跟弟子们说了吗?潜移默化间给弟子影响,这种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诗形容。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个高明的老师!5、老师示范理解: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6、指名联系实际理解。(教师点评)7、创设情境,多反复诵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品读,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揭示的哲理,教师的示范理解降低了学生联系实际交流心得的难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交流有关把握机会的事例或名言,让文本与学生之间产生心灵撞击,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产生情感共鸣】六、走出文本,回味无穷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怎么说?学着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例句说一说。2、积累诗句:明日歌(节选)金缕衣3、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听说读写”的训练,极富开放性、生成性,空间大,易表达。既联系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又强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每次翻阅教学杂志,点击教学网页,一股“简单语文”的清新之风就会迎面扑来。拜读、深思。一节课下来,感悟颇多:简简单单教语文绝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而是追寻着语文教学的真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