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_第1页
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_第2页
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_第3页
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_第4页
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青少年发展的理论第一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一、生理学理论第二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1)1859年,达尔文(CharlesDarwin1809—1882)的《物种起源》一书发表,进化论的观点推动了人们对行为个体发展过程的研究;达尔文认为,生物本身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物种的生存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的学说可以给我们的青少年工作和研究一个视角,即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行为;可以给青少年社会工作一个命题,即如何帮助青少年适应环境,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第三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生物进化论和复演论(2)被称为青少年研究鼻祖的美国第一位心理学博士霍尔(G.StanleyHall1846—1924)是进化论的坚定拥护者,他代表着青少年理论中复演论的顶峰;《青年期》是霍尔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第一本研究青少年的专著,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在理论上则是运用生物学上的复演学说来解释青少年心理的发展变化。复演论认为婴幼儿期是在重现人类发展初期的“似猴”阶段,感官与动作的探索对个体的发展最为重要;儿童期则是狩猎时代的再现,少年期是人类进化中农牧社会的反映,青年期则是狂暴与冲突,风暴与压力并存的阶段,复演着20世纪以来人类所处的骚乱状态,面对儿童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爱;面对少年的工作,对应的理念为虔诚;青年时期充满不安和躁动,要以服务为理念进行工作;第四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生理发展的类型、时间以及青春期发展的变异和差异;英国生物学家丹纳(J.M.Tanner)是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以英国的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哈本顿成长研究”,重点探讨青少年,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发展的顺序、类型和变异的情况;认为青少年工作者需要了解和熟悉青少年各个时期生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帮助青少年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体行程正确认识;要认识青少年生理发展的差异性,帮助青少年克服成长中的不安与焦虑;第五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发展螺旋论与遗传学说发展螺旋论本身具有遗传学的渊源,认为生命过程关系到一系列不断发展的有条不紊的渐进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根源于遗传体质,每一个组织都依赖另外的组织,每一个组织都变得越来越变异和专门,所有组织的基本计划可以从基因中找到——那些导致结构变异的基因,以及那些支配行为的发展的年月顺序的基因;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格赛尔(A.Gesell1880—196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做了大量的青少年发展研究工作;主要观点: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规则的自然发展历程,差异是由“遗传编码“的差异造成的,遗传所引导的成熟才是成长的基本机制;成长是像螺旋一样,具有前进和后退的律动现象。顺境与鼓励可能促进青少年的发展,挫折和问题也可能造成青少年发展停滞;各种基因组合影响着人的心理、行为、人格、智力、性取向等等多方面发展,因为遗传编码是多重的、世代的、独特的,其间会有变异和违常,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第六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格赛尔的成熟阶段描述10岁期间,儿童开始不大关心自己,他们比九岁以前更容易与人相处,自己也更显快乐;11岁期间,儿童对自己的描述恶劣起来,他们的自我肯定降低,而父母也有类似的评价,即认为孩子确实不如10岁听话;12岁时,儿童试图得到朋友的肯定,找寻自我,不愿意大人们仍然把他们当成小孩;13岁期间,儿童开始在意个人仪表,越来越急于修饰自己,他们的兴趣日益广泛,努力地寻求着内在的自我;14岁时,儿童通过和他的比较来寻求自我,喜欢和他人相似,特别在意自己是否受朋友欢迎,这就使得他们容易走入群体,形成一定的团伙;15岁至16岁的儿童通过自我和他人的观念和理想中寻求自我,非常喜欢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喜欢与他人争论讨论问题;第七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生物学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青少年的生长是与时间相关、有规律、有顺序的过程,各个器官都有发展的先后顺序和速度——掌握青少年生长的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青少年正常发展,从青少年自身的内在成长因素找到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青少年的发展会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变异——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结合、正常发展和变异发展现象并存的过程,青少年的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灵活运用各种辅导方法,促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独特潜能,优先发展特长,各方面协调发展;青少年问题有社会的原因,也有生理发展的原因,二者都不容忽视——器质性发育,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生理的发展使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了可能,同时,青少年的发展一定是外在环境的产物,社会性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处理青少年问题需要二者兼顾;第八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第九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学习理论(1)人格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得拉(A.Bandura)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大于所处的自然的产物,人的生存环境与认知状态一样,决定着人的行为,用函数表示为B=f(PE)其中,B指人的行为,P指个人的一切内在事件,尤其是认知状态,E为环境;一个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人的学习不但要经过自身的体验,还要通过观察学习的过程而来,被观察者是观察者行为的楷模。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为注意、保持、再生和增强;第十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学习理论(2)两个概念——自我系统和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系统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它具有知觉、评判、规划行为的功能,强调认知对行为学习的作用;自我效能是对自我行为成功程度的自我评判,即在特定情景中,对自己表现出良好的行为的知觉和成功程度的评价。这种评价同时涉及到两种期望:一是效能期望,即完成一件事的信心;二是结果期望,即对个人行为结果的预测;两个重要观点分别是自我规划和模仿——自我规划是指设立终极性目标,以促进青少年自觉学习,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诱发改变、类化、维持;模仿则是通过楷模促进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模仿的结果,如赏酬、惩诫等,会直接影响观察者在今后行为中取舍;第十一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认知理论(1)人格认知理论又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源论,代表人物为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1896—1980),1923年至1929年间,他系统调查儿童的道德判断、日常生活事件、使用的语言等,形成了著名的认知发展论;这一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是基模和适应。基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思考与动机的基本模式,基模的改变是学习的结果;适应是指当个体碰到新的情景,会用基模去解释这一情境,而后将解释结果融入原有的基模之中,从而引发基模的改变,促进个体的成长,个体知识的形成和获得是适应的结果;第十二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

人格认知理论(2)皮亚杰的最大贡献便是建立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共分四个时期;感知动作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模式;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时期,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作用,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但还没有所谓“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变得能进行真正的、与客体直接相联的运算了,说明物理现象原因的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这一时期,一般儿童不再受他(她)直接看到、听到的东西的限制,也不再受他(她)手头问题的限制。他们现在已经能够想象问题(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条件,并能设想出在因素的不同联合的条件下可能合乎逻辑地产生什么情况的假设第十三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1)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包含两个学派,分别是以弗洛依德(SigmundFreud1856—1939)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荣格(C.G.Jung)为代表的人格派;——所有的心理事件都和生理的化学特质相关,尤其是和性有关,儿童早期的情欲受到压抑,是以后心理变态的根源;将心理功能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内驱力和本能的据点,其作用是使由内驱力和由外界刺激引起的紧张和产生的能量即刻释放,是冲动的直接表达;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调节着内部机能之间产生的冲突,体现出个体对现实的考虑。超我相当于良心这个概念,是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三和第四年之间发展起来的,按道德原则行事,只有达到了超我,人格的机能才真正完备起来;第十四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要点2)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存在,很多行为受制于不自觉的潜意识;弗洛依德理论强调,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认同作用对其社会化有重大影响,接受认同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心理历程,缺少这一环节,会造成个体发展过程的减慢、停滞甚至倒退;对个体成长和适应的研究中,一直很重视人的早年生理经验,认为儿童时期,个体会逐渐形成调节自我需要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伴随个体走过一生;第十五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应用)这一理论提示我们,要重视青少年的认同作用,协助他们了解社会现实,体会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实践,以使自己的自我判断更能适应现实要求;要关注青少年期的心理冲突,协助青少年个体建立发抒情绪的渠道,缓解冲动,引导青少年正确面对各种心理挫折;要适时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性的教育,使其在积极适应的程度上形成对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第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人格派(理论要点)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错综复杂。从横向上看,可将其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或称为主观意识、主观无意识、客观无意识;人格动力为力比多,即个人的心理能量系统。这种系统能量遵循等值、均衡两个分配原则,进而构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动方向,一为适应环境下的前行流动,反之为退行流动。后者会激活无意识心理;人格的具体成长包括两种相互交织的趋势,其一是构成全部精神活动的个体化,其二则是将个性的东西进行整合,两个过程都会受到遗传、父母、教育、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第十七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人格派(应用)要重视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为生理的变化会产生心理的革命,也就会启发精神的诞生,这一过程主要在儿童期完成;青少年发生的问题并不完全与外部环境有关,其归因有可能是内心精神上的困境,对青少年要全面关注;要推动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必须调动其心理动力,即从青少年发展的动力、原因入手,解决青少年的发展的问题;第十八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人格的人本理论人格的人本理论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他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感情以及他们的潜在的智能、目的、爱好、兴趣等与人类经验相关的一切方面。基于这种理念,马斯洛提出,人发展的本质在于需求,并具体阐述了不同的需求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反映出青少年发展的基本路线和方向,青少年的高层次需要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理论去解释和揭示青少年各种行为的内因。在青少年工作中,要满足或主动迎合一些必要的需求,引导青少年需要的正确发展方向;第十九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发展任务的理论(1)这一理论的侧重点在于规定不同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任务。此派理论的代表者认为,在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一套相应的技能、知识、功能和态度来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因而,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如儿童期、少年、青年期、中年期及老年期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完成;最著名的一种观点是由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提出的,他代表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民主价值,具体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并为每个成长阶段提出六至十个任务;发展任务理论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如果青少年在完成每项任务时都能得到成功,那么他们就会得到快乐,并为社会所承认,这些成功为完成今后的任务打下牢固的基础;未能完成任务的个体可能会感到不快乐,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在完成今后的任务时有可能遇到困难;第二十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发展任务的理论(2)六至十二岁的儿童期的九项任务:学习普通游戏中所需的身体技能,对自己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物形成全面的看法,与同龄伙伴处好关系,学做适当的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学习文化和数字,掌握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概念,发展道德和价值观念,获取个人独立,对社会集团和社会制度形成个人看法,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发展任务的理论(3)青少年的发展任务:与同龄男女青少年形成更成熟的关系;充当男性或女性的社会角色;了解自己的体格并有效地使用之;从父母或其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独立;获得经济独立的保障;选择和准备职业;发展公民能力所需要的智力技能;进行对社会负责的行为;形成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念体系;准备结婚和家庭生活;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发展任务的理论(4)青年的发展任务:选择配偶;学会与婚姻伙伴共同生活;建立家庭;扶养孩子;扶持家庭;从事一个职业;承担公民义务;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集团;第二十三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1)柯尔伯格(L.Kohlberg)的五条基本原理:系列性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形成一个体发展中的不变的顺序或系列;普遍性原理——道德发展各阶段的不变顺序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适用于一切国家及不同性别;整体结构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阶段共同形成了一个结构性整体;角色承担的原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代表了角色承担能力方面与社会观点方面的质的不同;认知前提原理——认知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思维发展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2)道德发展的三个层次:循规前期的层次——道德的发展位于前道德水平,儿童道德发展一般处于这一阶段;这一时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惩罚与服从倾向明显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动机为逃避惩罚进而遵守规范,其判断依据是自身的行为能否受到奖赏;第二,工具、目的及互换进入思考范围的阶段,儿童的行为动机为争取互利,为获得奖励而遵守规范,判断依据是自身的行为是否真的对自身有利。这一时期里,儿童的道德特征明显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3)循规期的层次,个体的发展处于传统道德行为水平,是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阶段;这一层次的两个发展阶段依次为:第一,青少年尝试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以获得奖赏的阶段,其行为动机是避免别人的谴责,判断依据是权威人物的奖赏;第二,权威维持的阶段,个体的行为动机为避免受到法律或规定的制裁,判断依据则转化为社会的规则。这一层次水平上,青少年道德的特征开始表现为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自我不再是思考的起点;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道德发展论(理论要点4)循规后期的层次,个体的发展处于原则性道德行为水平,是人的道德发展相对成熟阶段;这一层次道德发展的阶段划分为:第一,民主契约道德阶段,个体的行为目的在于赢得社区公民的尊敬,个人的身份与规范已然挂钩,判断的依据变成了契约的规定和人们的共识;第二,普遍伦理道德阶段,个体的行为动机是避免良心的谴责,判断依据则为公认的伦理原则。这一发展层次的个体,已将最积极的民主伦理原则内化为不自觉的意识,其行为表现具有深入的社会化特征;第二十七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道德发展论(应用)柯尔伯格的理论在青少年工作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很高;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指出好的道德教育应重点应用共通的正义原则,并刺激青少年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工作方法上,提出在辅导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组织他们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将直接参与青少年道德取向的形成;第二十八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心理学理论对青少年工作的启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其顺利实现社会化,而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体与他人以支持性、竞争性甚至是解构性的方式产生互动,这不可能离开一个人诸多心理要素,知觉、认知、情感、人格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青少年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规律性;有关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理论,它在基础理论和工具理论两方面都有重要的位置;第二十九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三、社会学方面的理论第三十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角色——角色是指在某一类型的社会制度中,某一社会成员被社会所期待的行为;角色是人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可用来解释、评价社会行为的可预测性;角色在社会性行为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定势,学习充当各种角色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青少年行为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往往会表现为角色的错乱或错位;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2)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是指某一种角色的有效表现和另一种角色的有效表现的直接冲突;一个个体往往担任着多重角色,对这些角色调适不力而产生的冲突往往是产生社会问题,包括个人问题的重要根源;青少年在学习充当各种社会角色时,也会遇到各种直接的、间接的角色冲突,并会在冲突中不断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第三十二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3)角色紧张——角色紧张是个体在对某种特殊角色的相关行为的期待无法一致时,产生的心理状况,它是产生社会不适应问题的重要原因,通常发生在与某种角色相关的行为上;青少年在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学习对各种角色的适应,角色的紧张是经常发生的,缓解这种紧张,帮助其积极、自如地适应各种角色,是社会工作者的责任;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就会遇到角色紧张,如在保护服务中同时执行为青少年服务和社会控制两种功能,很多人经历了角色紧张;第三十三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4)互动——互动可分为合作性互动、竞争性互动和冲突三种;合作性互动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互相促进、不断达到新的状态,反映了人际间正面的、促进性的影响;竞争性互动则是指社会生活中,双方通过在各方面的竞争产生激励,进而促成的互相影响的状态;冲突则是社会中的个人或团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冲突,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性的平衡;影响互动的因素主要是由规范以及由规则不协调而造成的冲突;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个体及团体间的互动是随时随地存在着的,没有团体间的互动,就没有青少年的正常发展,这种互动对于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十四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5)规范——规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维持这个社会秩序的工具,它是经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形成的一种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价值、传统、文化及适应能力,规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导、学习、适应社会规范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青少年对于社会规范的态度,不仅会直接影响他对社会的适应,而且会引发青少年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冲突,发生社会性发展不良的问题;所以,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调动和激励青少年对于社会规范的学习和适应,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和适应能力;第三十五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6)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合成体,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单位;对于青少年来说,初级社会群体对青少年成长意义重大,它为青少年提供了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和实现社会化的最基本的条件,家庭、邻里组成的社区是儿童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是引发青少年诸多问题的源头,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介入区域;同龄社会团体对青少年影响巨大,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第三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7)家庭——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细胞,家庭是影响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学者巴贝尔(Baber)和阿尔林(Allen)认为,家庭是最具权利的社会化机制之一,家庭使人们建立有关劳动的性别领域的信念,学习有关性别规则,经历性别、阶层及种族体系如何以个人及深入的形式产生作用;第三十七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8)家庭具有多种功能——生育子女并使之社会化;经济合作的功能;给与个人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提供个人亲密的人际关系;休闲娱乐个人发展的功能;第三十八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9)从夫妻双方在家庭中的角色——如家务角色——做饭、清扫、洗衣等;养家角色—-赚钱养家;育儿角色——子女之抚育,喂食、看顾等;教育子女角色——负责子女的社会化,教导其社会规范、价值、行为等;性角色——提供夫妻双方性需求的满足;亲属角色——维系亲属关系,保持联络并互助;娱乐角色——安排家庭娱乐;慰藉角色——了解、同情、帮助家人或聆听倾诉第三十九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0)父母的教养态度和青少年的发展——权威教养型的家庭,包含高程度的父母接纳和合理程度的父母控制,以温暖和负责任的方式鼓励子女依年龄做适度的独立,但同时会使用合理的亲职权威管教子女,向子女解释父母管教的规则,并与其协商,其结果子女会有高度的自我接纳和个人控制,易学会以合理与负责任的态度表现个性;独断教养型的家庭,强调以控制的方式约束子女,常使用威胁、体罚、控制子女物质资源的方式管束子女,极少与子女协商作解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会形成依赖、顺从、叛逆、敌对等态度,会十分依赖外在权威;宽容溺爱教养型的家庭,能对子女予以接纳和反应,但却给予过度自由,导致孩子无法制止本身负向、不合理的行为,这样的青少年不会遵守规则,自我接纳与自我控制能力低;宽容冷漠教养型的家庭:对子女的需求漠视,不作反应,子女会自卑与自我拒绝,欠缺生活方向,更易逃学或出走;第四十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1)关于家庭内的沟通——家庭内的沟通模式是考察一个家庭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家庭对子女实施影响的重要方面;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卫星理论”——儿童在独立前和父母的关系类似于一种卫星关系,后来才逐步转化为脱离卫星关系,实现真正的自主;在这个过程中间,有一个重新卫星化的过程,即从以父母为轴心,转向以他人为轴心,如异性、偶像、老师等;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可能采取轮轴式的沟通,即以母亲为中心,父亲及子女首先和母亲取得联系,通过母亲传达各种信息;也可能采取全频道沟通,即父母、子女之间自由沟通,前一种沟通模式采取的渠道并不畅通,反映了一种不良的沟通,很难激起活力和情绪;第四十一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2)社区——从人的行为的角度而言,社区实质上是一种影响人行为的重要社会结构,具有控制社区成员的行为价值观和规范的功能;德国学者托尼斯(FerdinandToennies)认为,社区是人们基于亲族、邻里或共有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没有注明,但具有凝聚力的关系等而形成的自然的集结;影响青少年个体的所有社会环境因素,如家庭、社会地位、社会文化、学校等都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社区中,生活在不同社区环境中的青少年,在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个人行为、自我意识、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对于青少年来说,社区的社会影响功能大于成年人;有意识地运用社区资源为青少年成长服务,是实现青少年在社区里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之一;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3)组织——也可称为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为达到成员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组织存在的要素——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彼此合作的集体;固定的目标;规范性的章程;权威的领导;一定的物质基础;青少年受周围组织的影响一般要高于成年人。在组织中,青少年会表现出适应、社会化、社会控制或社会冲突以及沟通等各种行为,并通过这种体验来学习适应社会;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几个与青少年社会工作

有关的基本概念(14)青少年在组织中的学习——适应——青少年通过与组织达成一致,逐渐学会面对和适应外部环境,这一过程一般会通过接受团体规则、处理与其他成员的关系等方式进行;社会化——三个阶段:顺从,个人还不相信或接受团体的观点以前,就会遵从团体;认同,个人接受团体的观点,将其作为认同的对象;内化,团体的观点被采用来解决个体的问题,并由此真正成为个人的信念;控制——接纳或抑制成员入会的资格,帮助青少年学习规范,养成自律的能力;沟通——沟通和冲突可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协商及相互认知;平等地位——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组织,会促进个体在心理、情感上的飞跃式发展;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四、文化学方面的理论第四十五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关于文化的含义(1)文化是包含社会中某一部分人拥有的知识、信念、艺术、道德等的综合体;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存在于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思想道德文化,包括对世界的解释和基本的价值观;科学理性文化,特指对人类和自然的规律的认识;文学艺术文化,主要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社会习俗文化,指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行为表现出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人类文化学看来,文化是保存特殊团体或社会的价值观、知识的容器;第四十六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关于文化的含义(2)文化包含着很多要素——“象征”是文化的简略表达方式,象征显示意义;语言在结构及内容上都是象征的形式,是社会的重要反映;通过语言的使用,社会以最具体直接的方式表达其理念、价值和规范;语言同时还反映社会经验,并且反过来去影响社会文化;第四十七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关于文化的含义(3)关于次(亚)文化——指拥有一些独特文化特质的团体表现出来的文化;青少年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具有显著特征,对于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亚文化现象是社会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倡导文化多元的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次文化团体有着和睦共处的可能和必要和可能;第四十八页,共五十二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五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文化特性斯帕特里(Spradley)的“象征性互动主义”,这一学派假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