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_第1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_第2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_第3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_第4页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

【内容提要】“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进程,一般史籍论述过于简单,以为移民浪潮的兴起,全由经济优惠政策一种手段;且缺乏详尽、准确的移民统计。通过对具体资料的分期、分区分析和阐释,可粗略测算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人数超过500万。这一波澜壮阔的移民浪潮,与清朝初年筹建、维系四川地方政权的行政调控息息相关,而后来四川人口的过度膨胀,亦与乾隆后期放任自流的施政方针大有干系。

【正文】

“湖广填四川”的经济动因与清政府优惠移民的经济政策,已有多种史籍叙及,较为显明。然而细察移民运动的进程,确与清政府建立、维系四川政权的政治努力息息相关。因而,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加探析,进而对各阶段移民人口略加测算。

一、大移民的预演

大移民的浪潮是从康熙中叶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乾隆中叶才基本结束,主体阶段约达一个世纪平息“三藩之乱”后算起,到乾隆41年四川人口基本恢复自然增长状态止。参见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柯建中等《四川古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考虑到其缘起是由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的奏折而来,以及其后嘉庆年间流民入川的再起,不妨将其稍作扩展,划为康雍时期与乾嘉时期两个段落。而顺治时期保宁政权招抚流亡的阶段,则可以看作是大移民的序幕。

顺治二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逝世后,清廷即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以罗绣锦为总督,驻荆州,意图由夔道入川建立四川政权,并派员赴四川招抚张献忠,未果。,顺治二年十月《总督八省军民佟揭帖》。)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充射杀张献忠,并追击至成都、重庆。但因全川残破,无以贡奉,遂退守保宁,招民垦荒,实行三年起科政策。王遵坦随肃王入蜀,以右副都御史巡按四川,“招辑流亡,极意抚恤”。杨三知,外擢四川松龙道、上东道后,因上东道属经张献忠之劫,“存者在绝峒密箐中”,杨极力安抚,“招来千数百家,筑堡渝东,民名之曰杨公堡”,川北渐有起色。顺治四年,清廷“增设四川总督一员”,但仍以湖广总督罗绣锦兼署;顺治五年,设置四川巡抚一职,以李国英为巡抚,驻保宁,续行屯垦。

然而,招民垦荒初期并不顺利,“复业垦荒者犹是寥寥然,未有成效可观。”,49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究其原因,“皆缘地方未静”,观望避匿者甚多。“居者恐差粮为累而不肯疾于开垦,流者愈虑资身无策而不敢轻于复业也”,49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也有“阻于关隘之盘诘,或苦于途费之艰难,欲归不得者”。顺治年间,尽管移民不太多,但却揭开了复业兴川、移民实政的序幕,川北保宁一隅,“户口稍聚”。这为康熙年间的大移民政策,提供了现实背景。

康熙三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恳祈清廷令各省督抚采取有效的行政手段,“于各属郡邑逐一挨查,凡有蜀民在彼,尽将姓名、家口造册咨送过臣。如资斧自具者,给与引照,促令起程;若贫乏缺资,注明册内,俟臣捐措口粮,另发舟车差官搬取”。这是要求各省督抚下逐客令,将流寓各地的蜀绅撵送回川。但由于当时全国普遍田园荒芜,各省同样面临垦荒复业的困难,此一举措无异于与邻省争夺残黎。因而四川“流移之招徕”虽已“先经入告及咨移各省,以及捐费差员,频频搬取”,地方官不可谓不努力,但效果仍然不佳,迄至康熙六年,“归鸿仍然寥寥”。可见移民这种大事,并非靠一两项简单措施就能解决问题的。

有鉴于此,康熙六年张德地主张采取更为严厉的行政手段,“恳祈天语敕下各省督抚,于各属郡邑挨查,凡有川绅,尽令起程回籍。庶士绅归,而流移小民亦将向风川至”。在发遣回籍过程中,“敢有抗拒不归者,即以违旨悖祖论;地方官仍敢隐匿容留者,亦以违旨例处分。如是,则外省不敢姑留,将见旋里者恐后,而从之者亦如归市矣。”

康熙对移民入川实政,十分重视,采取毅然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行政手段。康熙七年正月,调升湖广巡抚刘兆麟为四川总督,同年十月裁撤湖广总督,以其地分别隶属四川等省。康熙九年三月,设置川湖总督,驻荆州,以蔡毓荣总其事,迁刘兆麟为浙江总督。康熙的这些强硬举措从行政方面消除了移民所涉及的巨大阻力。事实上,湖广地区隐匿着相当多的四川流民,历史上川中凡有变乱,蔽江而下者所在多有。加以湖广与四川,尤其与川东巴渝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渊源关系,辗转奔赴者亦不乏人。

应该看到,这种行政举措在政治方面起了示范作用,这对于湖广人士是不言而喻的。伴随政治中心的西移,追风入蜀者当亦不在少数。尤其是“招民授职”,不拘省内省外,及“准令五年起科”两条颇具实惠的辅助措施在康熙十年正式议行,对于湖广缙绅民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吸引力可谓强矣。

根据现存资料,粗略估算清初四川人口,可见下表:

清初四川人口统计表年代户数人口丁额资料来源顺治十八年(50万)16096《清朝文献通考》卷19康熙九年(76980)(60~80万)25660康熙《四川总志》卷30康熙十年18000(18000)《清实录》康熙朝康熙二十四年(60万)18509《清朝文献通考》卷19由于《清实录》与《四川总志》的记录互相矛盾,且差距较大,《文献通考》的编者不取康熙九年、十年的四川户数。但《文献通考》所记丁额虽逐年递加,所采有据,却并不直接反映清初四川的人口数量。因此,李世平先生经过一番清查、考订,推算估计清初应有约50万人。这个观点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柯建中先生却根据康熙《四川总志》所记,从另一个角度推算估计康熙九年应有76980民户,这一观点也为一些人所采用。根据这一见解,明末清初,四川每户约8口~10口,则全川人数应在60万~80万之间。二者推算的结果大致吻合。这样,大略可以认为,康熙初年,招抚流亡,有二三十万流民重新回到四川。经过“三藩之乱”,户口聚而复散。但据丁额比例,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人口估计应有60万。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康熙初年移民实川的成效,由于升科年限未到,并未全部反映在户籍编审资料中;继后“三藩之乱”发生,移民聚而复散,十数年间中断了这一历史进程。但这并不是说清初移民毫无业绩可言。相反,正是由于康熙初年的种种行政努力,奠定了康熙中叶起至乾隆中叶止近百年社会大移民的基础。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预演。

二、大移民的兴起

据现存资料记载,大移民的进程是从康熙中叶开始的。川西、川北属二次恢复生聚,川东、川中则为移民重点。

安县,“当明末乱后,尽成荒土,鲜有居民。清康熙中叶,始招民开垦,官给耕牛、籽种”。乐至,“本境自明季荡版,鞠为茂草,至康熙三十三年,仅有27户”。苍溪县,“自献贼乱后,土着几空”。“顺治十年至康熙三十年,计户止85。”云阳,“自明季丧乱,遭献贼屠狝,孑遗流离,土着稀简,弥山芜废,户籍沦夷”。“至康熙四十年,始编审户籍”。这些州县的大体情形都相差不多,可以视作代表状况。其中部分州县,如苍溪、云阳等,清初也曾“招徕流亡”,“移民吴楚”,但仅“羁縻而已”,不及旧籍之半,真正起步规复,当在康熙三四十年。兹再举几例

康熙四十一年,邹图云任大竹县令,“时奉文安集楚民,户口增益”。康熙四十八年,徐缵功任蓬溪令,“楚民无业者入蜀垦荒”,田土纠纷不断。徐善调解之,不数月“四境晏然”。同样的情形在康熙四十五年李维翰任中江令时也发生过,李“拨真荒以安新民,禁侵夺以安土着,不逾年而尘案一清”。康熙三十九年,梁永祚任蒲江县,时“民多四散。永祚按籍招徕,计日授食,且给以牛种,履亩劝耕,复业者众”。康熙四十八年,蓬溪县“安插新民曹石友等350余户”。康熙三十八年左右,蜀人李先复上疏陈明湖广之民入蜀垦荒情形,“乃近有楚省宝庆武岗、沔阳等处人民,或以罪逃,或以欠粮惧比,托名开荒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史籍记载的诸多事实,均成为以上各县创业复垦的起点,清晰显示着一次大规模移民高潮的到来。

然而仅凭列举史料,很难说清康雍复垦移民入川的全貌。大移民究竟移入了多少人,需要适当加以估计。下面按清代划分的四川五道列表统计,大体上可反映康雍年间四川户数丁额的变化情况。

康雍时期四川五道户数丁额比较表明代原额丁赋康熙六十康熙六十乾隆元年地区(省略小数)一年户数一年丁额新旧户数松茂道14536412910940469106610川东道17039818103222236159399川北道19008115054335746132357永宁道99694644602042089305建昌道738005416525283124529全省679337579309144154612200乾隆元年乾隆元年地区丁额流寓户数松茂道10661013026川东道1593998089川北道1323579854永宁道893055813建昌道1245295178全省61220041960资料来源:嘉庆《四川通志》卷64《食货·户口》,丁额均省略小数。

从上表可以发现,康熙六十一年四川总户数已达579309户。如按1:5的户口比例测算,当时人口已达万,基本上恢复了明代的人口水平四川有户262694、口3102073。这是明代最高人口水平。见《明史·地理志》。)。这其中,有多少是外来移民,有多少是四川土着,可以进一步测算出来。我们已经估计康熙二十四年,经“三藩之乱”后四川人口约为60万,折12万户,我们将这些人口全部算作土着,前此移入的均省略不计。按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如无天灾人祸,人口30年增长一倍清人洪亮吉根据清代情况也认为人口30年加番。这当然是增长较快的情形,自然增长率达23‰,但如以50年~100年增长一倍计算,则移民人数更多!),至康熙六十一年共37年,若以30年户口增长一倍计算,那么,这时土着人口约为27万户、135万口;移民及其后裔达31万户、155万口,平均每年移入、增加约8000多户。

这个移民增加的速度还可以从表中所列雍正年间的资料得到佐证。乾隆元年,四川人口统计出现了新旧民户与流寓民户分别登录的情况。所谓“流寓户”,就是移民,因未到起科年限,暂不归于正册之列。一般而言,6年起科,流寓人口是前5年累计插占垦耕的新移民。乾隆元年统计的41960户流寓,反映了雍正年间的移民情况,大约每年8000多户,其比率与我们前文推算的康熙年间流民入川的情形相近,因而大体可信。

再看丁额情况。明代户少丁多,大约每户丁。康熙年间,正好相反,丁税奇轻,平均每4户才承担1丁。雍正年间清厘丁税,严格每户1丁,在人口恢复到明代水平的同时,丁额也接近明代总额,这表明“湖广填四川”的政策调控行为已经达到预期目标。此外,丁额相近,大体也可视为人口相近,以明万历六年四川310万人除以乾隆元年统计的654160户,每户约人,则家庭结构也大体稳定,恢复到正常水平。

值得重视的是统计资料所展示的五道户籍变动情况。乾隆元年较康熙六十一年,经历十三年,松茂道、川东道、川北道三道户籍不但不见增加,反而各减少约2万户,减少比例分别为%、%和12%。这一时期,三道也各有民户流进,但总的情况仍是出多进少,反映该三道在雍正时期,已由“宽乡”变为“窄乡”,一个二次流徙的状况正在形成。

同一时期,永宁道户籍增加万户,建昌道增加7万户,增长比例分别为%和%。尤其是建昌道,13年间户数增加倍,显示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反映这一时期川南、川西南已成为移民垦殖的重点区域。

三、大移民的波折

大约从康熙五十年代起,清廷不再鼓励湖广之民入川。因政权业已巩固,勿须再移民实政。且文献记载,湖广入蜀之民多刁猾之徒,入蜀后指荒占熟,屡与土着争讼,甚而恃强侵夺,所以四川人深怨湖广人。但康熙一直未加采纳,目的仍在休养生息,与民方便。直至康熙四十八年,仍告诫四川巡抚年羹尧,“比年湖广百姓,多往四川开垦居住,地方渐以殷实。”上任不得滋事扰民,“此为川中第一要事”,94页)。)另一方面,湖广移民入蜀前往往将原籍房产、地亩变卖,在四川垦地届满5年登录起科时,又逃回湖广,欲赎回房产、地亩,争讼亦多,弄得两省皆难管理。因此,康熙五十一年发出上谕“嗣后湖广人有往四川种地者,该抚将往种地民人年貌、名姓、籍贯查明造册,移送四川巡抚,令其查明;其自四川复回湖广者,四川巡抚亦照此造册,移送湖广巡抚。两相照应查验,则民人不得任意往返,而事亦得清厘,争讼可以止息。”但康熙一直未加采纳,目的仍在休养生息,与民方便。直至康熙四十八年,仍告诫四川巡抚年羹尧,“比年湖广百姓,多往四川开垦居住,地方渐以殷实。”上任不得滋事扰民,“此为川中第一要事”,94页)。)这无疑给湖广人入川念下一道严厉的“紧箍咒”;而对陕西入川者却非常宽松,因“陕西来者皆讲道德,与川民相安无事”

清廷曾于顺治九年张献忠余部刘文秀反攻保宁,浴血死战解围后,考虑从汉中就近支持保宁政权,遂于顺治十年设置川陕总督,以孟乔芳兼督四川,陕西移民遂众。康熙初年因张德地奏议之故,复又偏重湖广。但从康熙二十年起,清廷恢复川陕总督,直至康熙五十七年川、陕分治。此后雍正、乾隆时期,也有不少年代川陕合治。川、陕行政区划一体,迁徙融合自然较易,一些地方遂有秦人超过楚人之势。

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五年的15年间,虽湖广人迁移四川者仍年年不息,但终因有禁有限,获政府安插者甚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开禁,称“湖广、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之民,逃荒入川,不下数万户。请开招民事例,给穷民牛具籽种,令其开垦荒地,方为有益”。而雍正帝却说“去岁湖广、广东并非甚歉之岁,江西、广西并未题成灾,何远赴四川者如此之众?!此皆本省大小官吏平日全无抚绥,以致百姓失所。身为司牧,而于地方民瘼漫不经心,尚何以腼颜任职乎。”“且地方官坐视百姓远徙于异乡,而不知轸念,不可不加惩戒。”雍正在申斥官吏之余,并将移民活动视为有害,“此等远来多人,良奸莫辨。其中若有游民无赖之徒,不行稽查,必转为良民之扰。”他在规定善后办法时,一方面严令清查,“果系无力穷民,即留川令其开垦”;另一方面又令当地官员对流民示以儆戒,规定安置流民所用牛种、口粮,“即着落本籍州县官照数补还”,以堵源的方式“杜流移民之患于将来”。

这一从严从紧的控制流民政策,到乾隆前期仍继续沿用。《清代四川财政史料》中有一条资料记载说“户口,原报743088户。乾隆十八年,广东省入川民人杨国能等408户,湖南省入川民人蒋玉先等991户,广西入川民人胡志章等8户,江西省入川民人萧药荣等394户,福建省入川民人林理臣等17户。乾隆十九年,广东省入川民人姚官秀等281户,湖广省入川民人谢恭敬等1612户,江西省入川民人萧天祥等140户,广西省入川民人李子杰等73户。乾隆二十年,湖南省入川民人蔡芝茂等1860户,广东省入川民人高三才等590户。”,8~9页。这个材料看来系从贵州省沿途关卡统计所得,因缺陕西等省北路入川户数,仅反映了南路入川情况。其中乾隆十九年“湖广”一项,应为“湖南”之误,见彭遵泗纂《蜀故》卷3《田赋》,21~22页,光绪二十四年刻本。)兹据以列为下表

入川民户统计表迁省份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广各省累计入户时间数乾隆十八年4089918394171818乾隆十九年2817314016122106乾隆二十年590186024503年累计12792851815341716126374资料中所载“户口,原报743088户”,显然系指乾隆十七年统计数与之也较吻合,故从之。),比较乾隆元年的654160户,增长%,16年间平均每年仅增长‰,大大低于正常年间15‰~20‰的自然增长率,显示人口流入极少,并可能有大量流出迹象。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3年间,资料统计移民共6374户,平均每年流入仅2000余户,亦大大低于康雍时期平均每年移民八九千户的情形,证明其控制流民移民相当之紧。即使考虑资料仅叙及南路移民情况,不妨将陕西、湖北等北路移民估算进去,加倍计算,也仅年4000余户,不及康雍大移民时之半。可见并未放松移民限制。

然而,持续不断的流民仍不避艰险,源源不断涌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震荡。禁阻愈严,摩擦愈烈,不少地方官基于治安管理,忧心忡忡,屡请设法禁绝。恰在此时,乾隆皇帝却另有其想法,他在批阅地方奏折时训示“此等搬移入川民人,其不法奸徒及往为啯噜子等类,固应设法究治,并饬一切卡隘加意稽查。至于贫民远图生计,亦不可持之太峻。盖伊本籍如有产业,必不肯轻去其乡,何用阻截?若因亲族可依,就食他处,必尽行逐回,转绝其谋生之路。即如山东流民,往来各处种地者甚多,亦难概行禁止。”接着他又说“嗣后入川民人给照查察之处,如系奸拐兴贩匪类,断宜严行究处;至实系良民觅食他乡者,虽未便明弛其禁,该督抚亦宜酌量办理,不必过于严紧。”这实际上是在暗中开了一道移民入川的口子,这一年是乾隆十五年。

到乾隆二十五年,周人骥等又奏,“各省流寓民人,入川者甚多,请设法限制。”乾隆却反驳说“此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国家承平日久,生齿繁庶,小民自量本籍生计难以自资,不得不就他处营生糊口,此乃情理之常,岂有自舍其乡里田庐而乐为远徙者?”“今日户口日增,而各省田土不过如此,不能增益,正宜思所以流通,以养无籍贫民。”乾隆“以流通养贫民”的办法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放任政策,他将错综复杂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简单归结为一个“口食之计”,他认为“此等无业贫民转徙往来,不过以川省地广粮多,为自求口食之计。使该省果无余田可耕,难以自赡,势将不禁而自止。若该处粮价平减,力作有资,则生计所趋,又岂能概行阻绝?”乾隆固执己见,轻率下令,着各地方官勿庸强为限制,“倘有流为盗贼,如川省啯匪之类,则实力惩治,毋使养奸贻累。既不绝小民觅食之路,又可清闾阎盗贼之源,斯两得之”。宣布“传谕湖广、江西、四川各督抚,令其妥协办理”。这样,从乾隆二十五年起,各省完全开禁,一个移民入川的新浪潮随之而掀起。

到乾隆四十一年,四川人口跃上一个新台阶,从乾隆元年的约327万人上升到乾隆四十一年的约778万人。40年间,人口增长约倍,扣除其自然增长因素,移民及其后裔的增长约100万人。待到嘉庆二十年,四川人口增长到5122250户、20937383人。现仍按五道列表比较

乾嘉时期四川五道户籍人丁比较表乾隆元年嘉庆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嘉庆二十年地区户数(1736)户数(1815)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