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美术教学地基本知识与技能_第1页
第1课时 美术教学地基本知识与技能_第2页
第1课时 美术教学地基本知识与技能_第3页
第1课时 美术教学地基本知识与技能_第4页
第1课时 美术教学地基本知识与技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美术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习目的:1.学会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理解美术教学的实质;2.掌握备课的基本方法,认识一堂美术课的基本过程;3.知道并能运用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第一节美术教学的实质——教育信息的传播一.信息与教育信息的传播信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传播的可感的知识、指令、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活动的实质是教育信息的传播,美术教学是与美术教育的信息传播过程,因此,通过美术课应该最大限度地传播与美术教育相关的信息。(图1-1)图1-1教育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教学活动中,一般教师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学生在接受了信息后会以语言、表情和行为作出反应,这就是所谓反馈。教师通过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效果进行判断,然后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际上,在一次教学行为中,信息传播比起上面所说的基本过程要复杂得多,是由多种基本过程复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将信息的传播分为单向度、双向度和多向度多种类型。(图1-2)图1-2信息传播的向度单向度:信息向一个方向传播。双向度:信息由两个方向相互传播。多向度:信息在多个方向之间传播。完成一次教学任务往往是多向度的信息传播过程。二.教学需要追求最大化和最佳化的信息传播效果信息传播必须追求最佳的效果,而达到最佳效果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所传播的信息对接受者而言是有用的;第二,所传播的信息应该是接受者所理解的;第三,接受者对信息的传播者的人格品质感兴趣或不反感,对信息感兴趣;第四,信息传播过程绝少干扰,信息清晰、准确。基于上述原因,信息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理想的传播效果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为100%,也即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被接受者100%接受。但现实的情况是,这种现象很难发生,原因在于上面几个条件不能100%地得到满足。虽然如此,教学就是要追求传播与接受相关关系达到最大化。(图1-3)图1-3信息传播的几种效果此图中两个圆的重叠面表示传播的信息被接受,教学需要尽可能使两个圆之间的重叠面增大,而避免无效传播。三.课堂中信息传播的媒介与传播意图在课堂中,信息主要是通过如下主要媒介传播的:声音——口语、音乐、音响;文字——书写文字;静态图像——照片、图画;动态图像——电影、电视、动漫;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面部肌肉动作;多媒体——图像、视频和音频共时作用。以上媒介所承载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表明了教师的一些意图,这些意图主要是为了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传授知识与技能,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意图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发出指令——指导和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学习行为。传播知识——获得知识,形成可以进一步生发的知识结构。传授技能——获得完成特定行为的方法、程序和处理材料的技术和能力。传达情感——形成喜爱、厌恶等的情感与态度。传递价值观——形成好与坏、有用与无用等价值态度。四.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因为信息接受主要依赖视觉和听觉,所以看得见,听得清是基本的要求,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因此看得见,听得清也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看得见主要针对的是字迹、图像、视频、示范、演示等。听得清主要针对的是讲授、口头指令、录音等。如果学生因为看不见、听不清而在课堂上吵闹、睡觉或做其他事情,责任自然主要在教师。许多不理想的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达不到“看得见,听得请”的基本要求造成的。初上讲台者常常有错觉,以为自己的声音震耳欲聋,其实在外人听来只是嘤嘤蚊音,这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慎加注意的。所以,只要嗓子能够承受,可尽量将音量提高,此外条件允许也可以配备麦克风。第二节完成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一.分析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用于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介。一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与要求,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进行编写。因此,要了解教材首先必须了解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美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指明了美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与学段的划分、课程实施建议等,对之拥有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并有意识地根据实际情况处理教材内容。美术教材包括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美术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美术教科书具体课题中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文字和图像两大类。文字类包括:课题——如《家乡的老房子》、《对印的乐趣》。主课文——如“对印是制作独幅版画的一种方法,通常利用板材表面的纹理或者经过技术加工形成的新的肌理,通过对印,构成丰富而微妙、天趣自然的画面效果。”描述本课知识的概貌或学习本课的作用和意义。提示——如“请注意对称关系”、“使用剪刀时,请注意安全”、“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说明——如“格尔尼卡(壁画,349.3╳776.6厘米)毕加索(西班牙)现藏于西班牙马德里苏菲亚王妃艺术中心”。解释——如“素描指单色绘画,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之一,本身也是一种表现形式”。祈使——如“为你身边有意义的活动,如艺术家、运动会、科技月,节水周、植树节等,设计制作一个吉祥物”。图像类包括:主题图——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摄影作品,一般图幅较大。例如,带有交通标志的街景。活动场景图——通常为照片,营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在外搜集标志的活动照片欣赏范作——应该是美术家完成的具有较高水平和美学意义的相关作品。步骤图——将某种技法分解成若干步骤,变成具有示范性的可操作的程序。学生作品范例——应该注意选择同龄人状态基本一致情况下的作品。由文字要素和图像要素,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和审美标准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不同美术教科书的版面。(图1-4)图1-4美术教科书版面示意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5册第14页—第15页,2005年二.了解学生(一)基本的学生观与学生的发展分期1.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的正确了解和认识之上的。对学生应该作如下理解:学生是具有人格、感情、思想的人,因此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独立的见解。学生是具有不同的个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人,因此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具有不同的禀赋和兴趣,不是所有学生都喜欢美术,所以要求所有的学生喜欢美术是神话,但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美术却是现实的,也是我们可以努力。2.学生的发展分期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教育的12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阶段[日[日]深崛元文.图解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120.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10,245.(1)儿童时期(6~12岁),大致为小学阶段,也有人成为“团帮期”或“结党期”◎在身体方面发育迅速,是人体发育的黄金时期。◎在智力方面,记忆力发展迅速,知识的吸取速度相当快,而且逐渐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在11岁左右,开始能够系统地理解事物,12岁以后就能自由地组织一些抽象思维了。◎在社会行为方面,开始从家庭逐渐热衷于与同学交往,形成所谓团帮,父母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大约从9岁开始,自我中心的现象减弱,能够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思维方式。(2)少年期(11、12~14、15岁),又称为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身体发育出现高峰,出现第二性征,关注异性以及自己在异性中的形象。◎最大的特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能力、性格和家庭环境,并与周围的人加以比较,是从孩子到承认、从家庭到社会、从依赖到独立的发展阶段。情绪和情感强烈,控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接触和尝试。◎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形态,但具体形象仍在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3)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大致相当于高中阶段◎身体的发育接近成熟,各项指标与成人相近。◎形成高度概括化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成熟,意义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形成了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了成熟的语言特征,书面语表达基本成熟,词汇量丰富。◎热情,容易激动,情感的持续时间长。◎自我意识基本上成熟。(二)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对美术学习态度的变化1.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由于绘画是在平面上创造具有空间深度的视觉幻象,而显示在认知与操作方面的较高的技术性,也由于迄今为止,绘画依旧是美术中最基本的门类,因此人们在说明美术能力的发展时,往往是以绘画能力的发展为代表加以描述的。对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儿童研究运动。尽管有各种观点,但儿童美术向成人美术的发展大致分为涂鸦期、图式期和写实期。(1)涂鸦期(大约2——5岁,以3岁最为典型)最初是以动觉快感为主,然后进入到描绘生活中的形象,尽管儿童会说描绘了某种形象,但外人却往往难以看出来。(图1-5)图1-5一个三岁男孩涂鸦期的绘画作品[美]CathyA.Malchiodi.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解读儿童画[M].李甦,李晓庆,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0(2)图式期(大约5——8岁)儿童以概括的图形表现事物,以不变应万变,往往用某种花的图式表示所有的花,而并不区分不同的花卉品种,如梅花、菊花、桃花等;往往用某种房子的图式代表所有的房子,一般是用尖顶房的图式代表所有房子,虽然有时他们居住的社区并不见这样的房子。(图1-6)图1-6图式期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是一位8岁的女孩图式作品,有趣的是她居住的社区中并没有这类屋顶的房子。[美]Elliot.W.Eisner.艺术视觉的教育[M].郭祯祥,译,台北:台湾文景书局,1979.86~87(3)写实期(大约从9岁开始)尊重视觉感受,并竭力按眼睛所见到的样子将事物表现出来。大约在11至14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抑制阶段,因为学生觉得自己的技法不足以准确地描绘事物真实的面貌,另外学生的兴趣也会发生转移,向其他的学科和活动扩展。(图1-17)图1-7王润写实期的儿童的绘画作品李力加.儿童线描集成[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9.256上述分期只是依据概率,切不可生搬硬套,将其绝对化。另外,上述分期理论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理论假设上,即儿童必须生活在一种以西方焦点透视体系为参照的范围内。不同文化中的主流造型艺术会显示不同的特征,并且必然会对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包括儿童)所认同的视觉形象形成极大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并非所有学生都会毫无例外地走向写实。此外,儿童的不同身心特征也会导致他们不一定必然走向写实。(图1-8)图1-8黄栩彤14岁女生的非写实性绘画作品2.学生的美术学习态度的变化我们将来的工作对象基本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涉及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三个阶段。在绘画发展阶段,则主要针对图式期和写实期。从小学到高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因而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态度也极不稳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图1-9)图1-9学生对美术学习态度(兴趣)的曲线变化上图反映小学的1~4年级学生对美术还普遍保持着兴趣,小学5~6年级兴趣开始下降,初中更是普遍下降,到了高中一些学生对美术已经了无兴趣,但另外一些学生则会保持和发展对美术的兴趣。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对你的教学作出积极而正面回应的依次是小学1~4年级、高中、小学5~6年级和初中,换句话说,小学5~6年级和初中的美术课是最不好教的。一些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反应可能是:不带教科书和工具、材料;吵闹、恶作剧;做其他的事情;睡觉。因此,接手一个班的美术课时必须做到:了解这个班的班风;以往美术课的纪律;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学生美术学习的水平和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三.教案撰写(一)教案作用及编制要点教案,也称作课时计划,指为增加教学的目的性、程序性和周密性而预先准备的文案。教案编制是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常规性活动。其作用是:◎明确教学的目标;◎促进周密的思考;◎获得备忘的效果;◎教学过程的纪录;◎引导反思与改进;◎与他人更好交流。教案编制需要把握如下要点:◎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确定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情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或其他);◎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板书(或制作PPT演示文稿)。(二)教案的要素和形式1.教案的要素教案有一些基本的要素构成,通常教案的要素主要有:◎课题◎年级◎授课人◎教学目标: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一般用行为动词表述◎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重点学习的内容、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学准备:分教具、学具准备和其他准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布置活动、小结)◎课后反思2.教案的形式教案形式可以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文字式,二类是表格式。两者各有所长,纯文字式的优点是自由,表格式的优点是清晰,但两种形式均需要保持相关要素的完整。至于如何采用完全取决于编制者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如有特殊要求,则应该按要求采用相应的形式。表格式在呈现前面的要素时的要求大体一致,但在呈现教学过程时则会存在不同。第一种以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划分。(图1-10)图1-10仅包含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表格式教案第二种在分类方面更为细致,列出了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和设计意图。(图1-11)图1-11包含更多栏目的表格式教案(三)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分类准确地设定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行为的前提,可以避免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关键,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因此,设定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准确、适宜,尽可能具体。教学目标并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其他的教育意图,因此对教育目标进行分类有助于准确把握教育活动的多种指向。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为了与当前的美术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我们也可以分成如下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学习到什么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体验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学习何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形成或逐渐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设定教学目标的要求下面三个要素是教学目标中必不可少的。◎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必须做些什么?◎列举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换句话说,1、要求学生做什么?2、根据什么标准去做?3、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具体在设定和描述目标时,应该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清晰,因此必须做到:◎详细说明目标内容——教学目标应清晰地向他人表达或阐明教师的意图。◎尽可能用行为动词描述——用行为动词描述,以便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含糊的、模棱两可的表述。关于如何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学者推荐了所谓四因素模式,也称为ABCD模式,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拓展阅读:教学目标制定的四因素模式高艳.现代教学基本技能[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54~55从几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看,也称为ABCD模式A.主体或者教育目标指向的对象(即audience),一般是指学习者或学生。B.行为(即behavior),指要求的目标行为内容。一般要求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识别”、“写出”、“列出”、“画出”……C.条件(即conditions),指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指出这些条件与否,直接影响学习者完成规定行为的难易程度,也直接决定了目标设定的适宜性。如在“合作”或“独立”的状态下,完成一次规定的学习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这类表达还包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照范图”、“与同学讨论后”……等。D.标准(即degree),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应该完成的行为水平,一般是最低的水准。这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最低标准。上述模式实际上由这么几个要素组成:“谁(通常是学生或学习者)”——“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做到什么程度”。具体学习目标的表述是通过句子完成的,根据汉语的习惯,语序可以灵活地加以调整。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荷花》为题材创作一幅具有一定笔墨趣味的水墨画。这里既有主体(学生)、行为(创作)、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也有标准(一幅具有一定笔墨趣味的水墨画),因而符合目标描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点,我们可以对下列目标描述进行思考和判断,并尝试进行修改。◎通过动态人物的教学,培养学生人物造型能力,发展形象思维。◎通过写意花卉的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的性能、基本技法及其运用。◎使学生了解立体构成,初步接受现代艺术的造型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欣赏方法的能力,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审美能力及主动创新的意识。◎通过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与表达之欣赏,扩大学生眼界,增加审美感受,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的位置,是学生应该主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显示出一种主次关系,避免平均使用力气。2.教学难点教学活动中学生最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的问题。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关系目前很多教师在设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往往太过随意,不假思索就“指派”了“重点”和“难点”,其实在这些方面应该慎加思考,否则会导致教学行为的盲目。由教学目标到教学重点,再由教学重点到教学难点,构成了一根思维链条,而且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地变化。(图1-12)图1-1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图示例如:在一次水彩画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可以形成如下的关系。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湿画法完成一张简单的水彩风景画作品。教学重点——那么这一节课中就包含了许多的学习内容,包括构图、造型、空间层次、湿画法、干画法、颜色的调配,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追求,或者以往所学的内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比如这节课,我们可以将“学习湿画法”作为教学重点。为此,我们必须做到“心往此处想”,“劲往此处使”,将时间更多地留给它。教学难点——确定了教学重点之后,就应该明确难点在哪?难点一般应该在教学重点中寻找,在将湿画法定为教学重点后,我们知道湿画法中最难的是对水份的控制,因此,应该将“学习有效地控制水份”作为教学的难点。一般而言,一节课应该只有一个教学重点,如果需要也可以确定几个重点,但由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的原因,以及时间的限度,建议大家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以便集中精力和资源解决问题。(五)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的内容教学准备包括预先的布置、教学用具和学习用具的准备。教学活动必须有一些物质材料,对教师而言称为教具,对学生而言则称为学具。必要的教具与学具是完成教学活动的保障,否则,将会导致整个教学或者教学的某种环节无法进行。教具:一般包括教科书、教案、黑(白)板、粉笔、纸张、铅(炭)笔、毛笔及其他笔、颜色、墨、范作、挂图、幻灯机及幻灯片、电脑设备、投影设备、摄影摄像机、相关的软件、PPT演示文稿、视频文件、影碟、胶水、图钉、刀箭类等。教具可以分为现成品和自制品两类。现成品是可以通过购买、配发等方式获得,比如教科书、黑(白)板、电脑设备等;自制品则包括范作、教案和PPT演示文稿等。学具:根据情况与条件,可包括教科书、各类笔、各类纸张、画板、颜料、刀剪类、胶水、摄影摄像机等。其他:如课前通过网络、现场调查事先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等。2.教学准备的要点在教案中最好详细列出准备的教具和学具,这样可以不至于遗忘,有时候一件非常小的东西的缺乏会使得你内心恐慌,手忙脚乱。比如你在挂一幅挂图时,突然发现图钉忘带了,就会发生“一枚小图钉难倒英雄汉”的尴尬。学生在上美术课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忘记带学具,这将导致有些学习行为无法进行,如学生没有带毛笔和宣纸,就无法进行中国画的练习。所以,教师应该预先通知学生准备下次课要带的学具。如果条件允许,一般的工具和材料也可以统一存放在美术教室中,随用随取,十分方便,不至于因学生没有带学具而影响学习。在农村和条件较差的地方,有些工具和材料可以用乡土材料,如石头、木材、树叶……等代替。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一)美术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1.美术课程教学一般模式应该说,美术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常见的模式是: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新技能;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展示、评价与布置。(图1-13)图1-13美术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模式示意这种结构是最为常见和普通的结构,其他的结构方式可以从此演绎开来,所以,这种结构模式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对初学者的意义尤其大。2.过程解析(1)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这一过程的目的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安定,将注意力进入一种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境,导入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逐渐进入兴奋状态。课堂仪式课堂仪式的目的是将课堂行为与日常行为区隔开来,让学生的注意力、情绪、思维转到课堂学习中。课堂仪式包括上课与下课两种。两种仪式都具有“起立”这样的行为,同时配有不同的语言表述。上课仪式如:“上课”、“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下课仪式如:“下课”、“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每所学校的课堂仪式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上课之前必须弄清其操作程序和方式。而且,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实施课堂仪式。(图1-14)图1-14课堂仪式的作用示意课堂是从日常生活状态中“分离出来”,由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所构成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进入这个环境之前,其注意力和兴奋点基本上与这个环境无关,或者聊天,或者运动,或者做其他的活动,因此,必须要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进入到课堂环境,完成本次课堂学习任务。(图1-15)图1-15学生由课堂外到课堂内的情绪变化示意导入新课的方式导入可以分为直接导入和间接导入两类。所谓直接导入即直接进入新课题的一种方式,教师通常的语言是:“今天我们学习……”。这种导入方式的优点是节省时间。所谓间接导入,这是采用某种迂回的方式来导入,比如由故事导入、由设疑导入、由观摩录像导入、试错导入……等等,这些导入的方式所起的作用是: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②让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重要性;③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知识背景;④使得学习变得更加自然。案例点击:导入方式举隅以设疑的方式导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的朱海莲老师在教授“平面图形创意设计”一课时,通过设疑和猜测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身边有趣的平面图形的方法。上课伊始,她指出:人类的祖先从几百万年前就学会了用图形记录事物的方法,然后用多媒体呈现四组图形,问学生:猜猜老师记录的是什么图形?引得学生纷纷猜测,在此基础上,她挑选同学表达自己的猜想。接着,她提示:改变习惯的观察和思维方法,你能发现许多有趣的图形!这样就引导学生开始了本课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试错的方式导入:一位教师在上“人体比例”这一课时,在黑板上画了几个不符合人体正常比例的人物,引得全班同学大笑,然后问大家为什么发笑,学生回答不符合人体比例,教师接过话头说:“正如同学们所见,如果我们的画人不符合人体比例会很滑稽,令人发笑,所以要画好人物,必须了解人体正常的比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比例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的色彩搭配”一课时,四川省泸县二中的杜鹃教师通过屏幕展示了一只烤鸭,引得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教师又将烤鸭的颜色变成了蓝紫色,学生感到食欲大减,让学生认识到了色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自然地导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导入的方法很多,对待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我们就会有很多的创意。案例点击:对“蒙娜丽莎”一课的不同导入这两个案例均由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刘清峨老师提供第一种导入:山西省外国语学校的美术老师赵紫峰说起他的一次课:老师走进教室,看见学生愁眉苦脸地坐在书本堆积的座位上,双目无神地看着老师。他突然问:“大家会笑吗?”学生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说什么,就笑了。老师说:“你们笑得很浅,和蒙娜丽莎比,你们笑得不一样。她已经笑了快500年了,而且她还要这样笑下去!”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说:“看书,看她是怎样笑的?”由此引入了对“蒙娜丽莎”一课的学习……

这一方法自然、机智,反映了赵老师高度的教育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二种导入:湖南省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刘清峨老师的导入则是开始于鼓励学生分组模仿蒙娜丽莎的坐姿,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台前的“蒙娜丽莎”与画中的有什么不同。在讲台前摆一张靠背凳子是很简单的事情,同时请一个学号的同学到前面以组为单位记分,以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教师轻松愉快的教学定位,认真投入快乐的情绪,和同学一起玩,是一节课开始的关键。“第一组的蒙娜丽莎笑容太过火!坐姿还可以。”每个同学都愿意评论。记分员给第一组记8分。“第二组的蒙娜丽莎太瘦了!”大家开始注意与作品主体造型的对照。记5分。由于这个组的秩序很好,奖励10分,共15分。“手的摆放位置不对!身子还要侧一点!”“这个蒙娜丽莎手手长得不好看哦!手指太短了,有墨水!”“还不够端庄!要注意身份!”本组的同学俨然就是导演。“……”学生乐意到前台来坐一下,也乐意用这样轻松愉快的方式和同学们交流。“把书翻开,看看达.芬奇的作品!”在同学们热情参与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再来结合同学们的表演,谈《蒙娜丽莎》这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把作品与本班的同学拉近了距离,教学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一次好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教师应该精心思考,争取有所创意。但导入毕竟只是开始,还不是一堂课的“大头”,因此在时间的控制上一定有注意,不可盘桓太久。(2)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新技能这一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通过讲授、启发、提问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新知识。◎通过演示活动,让学生知道新技能的材料、方法、程序和要领。◎经常性地让学生参与,经常性地与学生互动。(3)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这一过程的主要工作根据不同的教学人物可以是:◎描绘、制作等;◎讨论、调查等;◎写作、表述等;◎学生活动和练习。◎教师辅导学生活动和练习,努力发现学生活动和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4)展示、评价与布置这一过程的主要工作是: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作业;以多种方式——如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进行评价活动;教师对这次课的学习要点和情况,进行简要的小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布置学生准备下次课需带的工具、材料和自他资料或者预先要做的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活动。(二)教学评价与反思1.美术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学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结果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其实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好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学习热情。在具体的一节美术课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评价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数:一般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五分制等级: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待努力,应该避免用差和不及格这样具有刺激性的等级,因为这样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语:简明扼要地对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进行表述。(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的作业,形成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美术作业的要求和标准。(2)同学互相评价同学之间根据一般性的标准和各自的喜好评价对方的作品,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从自我跳出,了解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业的。(3)教师对学生评价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仍是学生美术方面的“权威”,所以教师的意见也具有“权威性”,教师的评价比起同学的评价更容易获得鼓励和伤害的结果,因此教师的评价应该慎重。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倾向于鼓励,而非伤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将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所谓主观性,即有意识地在评价取向上以鼓励为主,所谓客观性即要准确地认识学生作业的实际状况。如果我们严格地按照客观性来评价学生,那无异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普遍的伤害。所以,教师千万别吝啬自己的表扬和夸赞。当然,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用策略的方式表达出来,像“如果将画得再细一点,效果会更好”,“是否可以将杯子画得更大一点”……可以用的口头禅是:不错、很好、真棒、很有创意、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案例点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此案例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级本科生刘晶所撰,见唐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叙事在美术教育实习中的作用之研究[D].2008.50~51美术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它鼓励学生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都是这么可爱,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寄托了孩子们美好的愿望与梦想。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你的美术课才能上的精彩!我读了郑进品老师的《新课程下的教学常用语》很受启发,依葫芦画瓢,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结合自己在实习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将一些美术教学常用语,整理出来,希望给刚走上讲台的美术实习教师们一点借鉴。赏识性常用语菜单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要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舒展。如:这个同学的绘画线条感很棒!你的画面色彩真漂亮!能告诉大家,你都是怎样搭配的吗?你的设计(方案、点子、观点)太有想象力了!对!不错!你的领悟能力很强!这位同学得想法很有创意!说得真好,了不起!这位同学的手真巧,剪纸做得多好看呀?你专门学习过吗?你的小泥人造型捏得很不错!给大家示范一下是怎么捏出来的,你愿意吗?这位同学画的圆比当年达.芬奇画的鸡蛋还好呢!我非常赞同(欣赏)你的想法。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好吗?观察真仔细,值得大家学习!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看来,大家对于动画片的了解,不在老师之下啊!没想到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小,看来,学好美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跟大家在一起学习很愉快!我希望下周的美术课大家会有更精彩的表现!让我们一起来为xx的伟大创意喝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是源于人们的“胡思乱想”,之后才渐渐被验证可行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设想、善于设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激励性用语菜单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的用语,并适当给出方法上的指导。例如:不错,大家都很认真!观察也很仔细!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瞧,你比上次画的进步多了!看来,我们xx同学还是很有艺术天份的嘛!没有尝试,不要轻易说“不”!用你们的画笔告诉老师,自己是最棒的!只要你有颗上进的心,胜利总是属于你的!要是你再细心一点,就会画得更好!希望你与粗心告别,与细心交朋友!了解自己,就是真正的进步!相信自己!大有进步,再加油!2.美术教学的课后反思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具有反思能力,当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思的能力和习惯不尽相同,但一个具有反思习惯和能力的人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经历过的行为中找出做得好的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在提高自己思维和判断力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提供行为的能力。课后反思的目的是使自己今后课上得更好,为此应该在自己的心目中设定什么是优秀美术课的标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什么是优秀的课。关于什么是一堂优秀的课,每个人的标准其实是大不一样的。有学者对一些教师和学生访谈后,认为优秀的课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①学生学到了特定的知识或技能;②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完成了任务;③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产生了新的见解;④学生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⑤极少有破坏行为出现;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⑦教学方法是有效的。DonaldR.CruickshankDeborahl.bainerKimk.Metcalf.教学行为指导[M].时绮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135.具体到什么是一堂优秀的美术课,你还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反思和判断:◎在美术课上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和反应,思维充分激活,情绪充分调动;◎对美术课堂有基本的控制,不出现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美术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注意相关性,不在次要问题上耗费时间;◎美术和相关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当,不让学生疲于应付,也不让学生过于清闲;◎针对特定的美术教学内容做到方法恰当、灵活多样,避免整堂课只运用单一的方法;◎在不同环节之间流转自然,做到结构紧凑、富有节奏变化;总之,在美术课上尽可能让学生心动、行动,体验愉快,获得知识或技能上的收益,寓教于乐,寓智于趣。初学者应该不断地观摩不同的美术课,以提高自己的美术课程的鉴赏力。在学习观摩其他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时,请注意下面的问题:◎教师是如何导入的?◎教师介绍了什么知识与技能?◎教师布置了什么学习活动?◎教师是如何小结的?◎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如何?◎然后根据标准判断:这是一堂优秀的美术课吗?五.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一)讲述法教学方法是用以达到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全部语言、行为、手段、程序和技巧的总和。其中语言是传递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因而也是美术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讲述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信息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讲述的效果,一般还应辅以图像、影像和模型等。在全部的教学方法中,讲述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除了用以描述事实,解释概念、原理和法则之外,在其他的教学方法中也用以营造情境、渲染气氛、指派任务、介绍方法等。理想的讲述应该是:①准确、清晰,具有逻辑性;②幽默、流畅、生动,具有感染力;③详略的当,重点突出,收放自如;④叙述、比喻、论述结合;⑤多用具体例子;⑥运用图表、图像、视频等辅助方式。讲述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方法,讲述能力是判断一个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优秀的讲述者和好的、适当的讲述能够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益的重要原因,相反一个拙劣的讲述者和差的、不适当的讲述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益的下降。在美术教学中,应该“精讲多练”,时间放在讲重点、讲要点上,以便给学生更多的练习的时间。在欣赏为主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述可能要多点,但也要注意有所控制,而且将讲述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一次讲述的时间不要太长,讲述的量如果比较大的话,可以将其分割成几个小块。这样可能会更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学中忌讳的是脱离具体的直观形象,滔滔不绝地讲述原理和作品,面对没有多少具体作品的形象储存的中小学生而言,这种讲述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容易导致注意力涣散。(二)示范法示范是教师或示范者实际地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和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图1—16)图1—16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教学示范在技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美术学习中技能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在蜡划版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材料的处理和加工,以及制作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示范。要点:示范应该做到程序清晰,方法明确,要点突出,让全体学生观看到示范的全部过程。教师或示范者在进行示范时,往往需要配合语言的讲述,但由于示范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和介绍操作的方法和程序,因此讲述只是一种配合,不要喧宾夺主。在示范活动中,讲述只是一种提示,是帮助更好地说明程序和方法的要点。在美术的示范教学中,应该突出方法的要领和方法的程序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加以提示,同时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方法,可以采取重复示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三)演示法演示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实践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各种原理、法则的正确性。演示也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更积极地思维,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演示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要点:演示与示范在直观性方面具有相似的特征,但实际上两者存在区别,示范是学生必须模仿的行为,而演示则不必如此。比如,教师示范版画的制作方法,学生必须模仿这种方法,制作一幅版画;教师用分别盛着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的玻璃杯演示间色是如何调配的,学生就没有必要重复这种行为。在介绍美术语言——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基本构成因素和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组合原理时,就需要以照片、作品和实物等直观的形象加以演示。演示的时候,应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照片、作品和实物等,同时还要注意其清晰性。(四)实践指导法实践始终是学习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长期记忆,或者将技术推向熟练。在美术学习中,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美术知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能体现美术学习的特征,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图1—17)图1-17教师在进行美术实践指导要点:实践活动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一致,并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要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讲述和图示,让学生明白通过实践活动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和要求。通过示范和讲述,告诉学生练习的要领、程序和方法。认真地观察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给予辅导。及时地进行反馈,反馈是动作技能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反馈可以使动作技能得到校正,使之保持正确性,但要注意尽量避免给予学生批评,尤其是苛刻的批评和惩罚。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要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的指标,因为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形成熟练,中小学美术课程由于无法提供更多的练习时间,将美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评价学生的指标是不现实的。在技能的练习活动中,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学习经验,注意将练习与表现结合起来,将技能学习同学生的发展的其他侧面统一起来谋求人格的全面发展。(五)提问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主要的目的是引发学习动机、引导思维方向和深度,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图1-18)图1—18美术教师正在进行课堂提问要点: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回答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因此,存在三种提问的方向: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教师提问;学生向学生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主导,教师的提问是一种教育艺术的表现,显示出明显的教学意图。学生的提问,常常是因为好奇,或者不清楚某种问题,带有自发性,也与教师的诱导和要求有关。由于性格和教育传统的原因,中国的学生相对不是很踊跃,出现两极分化,喜欢提问的学生经常提问,不经常提问的学生往往保持缄默。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向学生提问,是一种相互磨砺思维的方式,也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性,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问的形式可以是:反问——在接受了一个问题后,可以反问一个问题,激发对方自己思考问题。追问——在对方回答了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连续地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将思维引向深入,或者让对方感到问题回答的错误。教师在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知识与思维价值,无谓的问题只能耗费课堂的时间,导致课堂教学行为偏离目标。另外,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设置太多的问题。(六)讨论法讨论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发,分享信息和思想,探究和解决某个问题的活动。(图1—19)图1—19学生正在进行讨论要点:讨论最主要的特征是平等性和互动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者,而是参与者、推动者、调控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思想者,都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权利。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尽可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发表意见和看法,所以,讨论的组织者必须具有平等和民主的精神,注意认真而仔细地倾听他人的发言和感受,其他人也应该温和、宽容,避免攻击、讽刺性的语言和行为。讨论组织方式可以是整个班级,也可以是小组,通常为了创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讨论的座位可以形成具有向心力的圆形或椭圆形。如果存在场地限制或其他的不便,也可以维持原有教室的布局不变,但最好大家应该保持面对面的状态。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的意见趋于一致,这时作为调控者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问题引向深入;一种是大家的意见不同,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讨论的兴趣和情绪,是一种理想的讨论状态。讨论一般需要预先组织,但讨论也可以是不拘形式、不拘时间,可以是临时性的、随机的。其实讨论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没有感觉在讨论而讨论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因此,有时候教师策略地不露痕迹地随机地开展讨论活动,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在美术教学中,讨论的方法可以针对表现活动中对主题、程序和方法,但主要用于美术鉴赏活动。应该选择具有共性的问题,而且难易程度要适度。在讨论之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讨论的主题和学习的重点。一般情况下,时间不宜过长,在发现学生无法继续推进主题向深度发展时,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或者干脆停止讨论活动。讨论的原则是必须根据需要,一定要追求实际效果,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搞形式主义。(七)辩论法针对一个主题,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学会运用论据(事实、数据、资料、定律、法则等)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或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这种活动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情绪,而且能够推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同时有效地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活动可以是较为正式的,也可以是随机、即兴的。正式的辩论应该充分地准备,事先要求学生思考论题,准备论据,如果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辩论,还需要进行分工。这种类型,随着国际大专辩论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