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_第1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_第2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_第3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_第4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巩固】1.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 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②317年东晋建立。北方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③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南朝。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西晋东晋北朝南朝,D项正确;ABC三项中朝代对应不正确,排除。故选D项。2.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江南地区的开发C.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D.郑和下西洋【答案】A【详解】依据本题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可知,落后的征服者最终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把都城从大同迁移到洛阳,有利于向汉族人学习,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3.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A.牧野之战 B.淝水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课本所学,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的局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B项符合题意;1046年牧野之战后,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A项不合题意;200年的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不合题意;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4.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 C.改穿汉服 D.学说汉语【答案】D【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5.“南迁洛阳的鲜卑显贵习惯了洛阳的繁华生活,其子弟有条件接受良好的国家教育,有人的诗赋经史水准甚至超过普通汉人。”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前秦苻坚执政的基础 B.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C.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效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D项正确;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项;南北朝政权更迭,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江南地区开发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如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答案】D【详解】根据图片“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可知,这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可知,这体现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这些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交融,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少数民族的汉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7.下图是河南巩义石窟寺第一窟里的《北魏帝王出御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通汉婚 B.改汉姓 C.穿汉服 D.说汉语【答案】C【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北魏帝王出行都穿的是中原的长袍服饰,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服的措施,C项正确;通汉婚、改汉姓、说汉语题干未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能力提升】1.下列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有(

)①春秋时期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④西汉文景之治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争霸战争不断,小的诸侯国被消灭,有利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民族的融合。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西汉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与题干无关,排除含④的AD项;B项不全面,排除B项。故选C项。2.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促进民族大融合C.中原文化得到发展D.巩固了北魏统治【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孝文帝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所以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促进民族大融合,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是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排除,故选B。3.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民族交融 B.古代农业发展 C.古代畜牧业发展 D.古代战争频繁【答案】A【详解】放牧是边境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采桑是南方汉人的生产活动,汉人放牧、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反映了古代民族交融,A项正确;放牧属于畜牧业,排除B项;采桑不属于畜牧业,排除C项;图片没有涉及战争频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我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改革。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D.得到贵族阶层的有力支持【答案】B【详解】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利于国家统一,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AC项不是两次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排除;秦国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打击了贵族阶层,受到贵族的阻挠,排除D项。故选B项。【拓展延伸】1.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再表明,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是这样,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也是如此。该学者这一论断意在强调(

)A.碰撞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B.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D.民族迁徙导致政治动荡【答案】A【详解】根据“政治上处于分裂动荡的时期往往是中华民族交融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可知,该学者强调分裂动荡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发展,并非强调中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国家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动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仔细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它们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答案】C【详解】分析三幅图片可知图一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图二反映的是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图三反映的是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由此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