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篇目核心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1页
学考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篇目核心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2页
学考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篇目核心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3页
学考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篇目核心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4页
学考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篇目核心知识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劝学》古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3.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4.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5.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师说》古文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整理1.字音李蟠(pán) 句读(dòu)或不(fǒu)焉官盛则近谀(yú) 苌(cháng)弘老聃(dān)2.字形嘉奖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3.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同“否”)4.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5.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不及)(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6.一词多义道(1)传道受业解惑(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之意)(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德学问)传(1)传道受业解惑(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贤(1)其贤不及孔子(才能)(2)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7.常用虚词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呢”或“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无义)(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多么)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8.文言句式判断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1)师不必贤于弟子。(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省略句(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9.文学常识(1)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其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2)说“说”是一种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接近于现在的杂文。初中学过的《马说》等都属于“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二、课文内容整理1.主旨概括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2.内容归纳文章观点:要从师学习。第1段:强调从师的必要性,论述了为什么要从师和从什么人为师的道理。第2段:批判今之众人不从师的不良风气。第3段:以圣人无常师来证明一般人更要多方面地向别人学习。第4段:表明写作本文的原因,并借李蟠表明立场。3.写法总结(1)巧用对比论证①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强调从师的重要性。②用学生家长自相矛盾的事实对比,强调从什么师。③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强调从师的态度以及士人耻于从师的根源。(2)精用例证引证文章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3)形式整齐,气势恢宏本文多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如“生乎吾前……”与“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3、《游褒禅山记》古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

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五、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名“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二、盖“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三、所以“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补充:1、疑难句释.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古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二、古今异义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三、活用现象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名作动,落后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四、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五、重点实词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4、比及三年:比及,到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9、咏而归:咏,唱歌10、吾与点也:与,赞成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六、重点虚词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3)则何以哉:动词,做(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2、如(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七、一词多义1、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2、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4.为(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2)愿为小相焉(做)(3)赤也为之小(替)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烛之武退秦师》古文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城楼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④quē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敝人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二)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六、固定句式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6、《赤壁赋》古文知识积累卡通假字所在句子本字词义属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嘱致意,引申为劝酒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稍一会儿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凭凭借、依靠缪山川相缪缭连结,盘绕尊举匏尊以相属樽酒杯籍杯盘狼籍藉凌乱的样子古今异义所在句子句中古义今义窈窕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一章女子文静而美好斗牛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与牛相斗的娱乐活动白露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汽二十四气节之一茫然凌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独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孤身一人站立不依靠他人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空旷明朗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所思慕的人,指贤臣或圣主美女逝者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不断流逝的事物多指去世的人成色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成为美景指含金含银量,也泛指质量实词多义所在句子词性词义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好像不绝如缕动词好像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动词及,比得上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名词天空盈虚者如彼形容词缺虚词多义所在句子词性和用法词义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并列并且羽化而登仙连词,表承接然后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着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然后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但是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承接就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连词,表并列并且而又何羡乎连词,表承接那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助词不译客喜而笑连词,表修饰……地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副词词尾地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吗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呢知不可乎骤得介词相当于“于”,在相于枕籍乎舟中介词于郁乎苍苍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之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不知东方之既白结构助词,取独不译倚歌而和之代词它,指歌驾一叶之扁舟结构助词的以举匏尊以相属连词,表目的来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介词在子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先生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代词,表敬称您词类活用所在句子词词义N—V歌窈窕之章歌朗诵顺流而东也东向东前进况吾与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