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西潮读后感_第1页
文档西潮读后感_第2页
文档西潮读后感_第3页
文档西潮读后感_第4页
文档西潮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潮读后感(一)读这本书完全也是一场误会,起初买书时看到作者的名字是蒋梦麟误以为是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原名就欣欣然的买了下来,因为曾记得蒋百里是何等的了不起,号称现代兵学之父,论持久战最早就是他提出的,是一个不能再奇的奇人。我满怀好奇心的回家翻开此书才发现他俩根本就不是一个人。骂了他一句骂了自己一句就敷衍的看了起来。很朴实的人生传记,从幼时开始讲述,梦麟的老爸比较迷信,大儿子出生时梦见兰花就叫梦兰,二儿子时梦见了桃子就叫梦桃,梦麟出生时梦见了大狗熊就叫了梦熊,后来觉得不好听就改了叫梦麟,他应该感到庆幸了,要是老爸梦见了遗精,哎,那叫什么,蒋梦遗也可以啊。这种下流的调侃完全是由于我为自己买错了书而找的不可笑的笑料,当我读到了这段话时:"我们给自己灌输道德观念,使这些观念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道德规范来约束人民生活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的理由之一。"时,我不得重新翻到前面看了蒋先生的简历,教育家,孙中山的秘书,国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部长。不由感叹拿错的一本书后面藏着的竟然是一个人的一生。认真读了一遍蒋老师的《西潮》,只有一个感觉:"大历史事件在大人物的一生中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篇章"。孙中山的仙逝,西安事变,抗战这些大事在他们的叙述下就好像我们家长里短的小事,我感觉大人物就是那种把天下大事为己任,把国家当做自己小家的那种拥有使命感的人。很喜欢蒋先生这种教育家对一些名词的透彻解读,例如在"道德原则"和"行为规律"区别时的分析,道德原则有根有据而行为规律只要求大家遵守,不必追究规律背后的原则问题,也不必追求这些规律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很清晰,就是在中国我们的生活是受行为规律所规范的,追究规律背后的道德原则时,脑子里马上起了汹涌的波澜。还有对"公务员"的解读:公务员的薪水只是点缀品,实际上全靠陋规来维持。陋规二字,真是深入人心,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还有就是在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的分析,也是点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骨子里面去了。细细的读完了一个大人物的平常话语,感慨许久历史长河流下的朵朵浪花,无意打落在你胸口的泛泛细珠,都是一位大人物非凡的沧海一生,何时才能读完历史,读完每一颗转瞬即逝的昔日星辰。西潮读后感(二)蒋梦麟先生的传记《西潮》在大学时就已经翻过一遍,这次旅途赶路时也把它带上,重温了烽火连天中"西潮"的波涛汹涌。这一次读时的背景似乎很应合这一本书,同样的纷扰局势,80多年前的观点此时看来也不枉一番借鉴与品味。全书记述了蒋先生出生、成长、求学中路,以及在担任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北大校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行,以一人视角,展现了20世纪初至抗战时期,中国在"西潮"下艰难前行之路。作为北京大学任时最长的校长,蒋先生却在北大的历史上几乎要没了踪迹。与蔡元培学者型的领导来说,蒋先生似乎更如行政上的管理者,实干的精神与其师承哥伦比亚大学杜威教授,深受实用主义精神影响不无关系。在松散的政府、激进的学生、瞬息变化的国际国内局势之间做平衡绝非易事,尤其身处北大校长这一绝非仅是学术意涵的位子之上。对学术负责,对政府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时代负责,在剧变的时代中如履薄冰。作为冷静思考、着力执行的学者,蒋先生以三子作为其人生哲学:以孔子待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做事。在中国传统思想之上,不忘西方思潮中的科学与民主之精神。对于时代的把握,每一个人自有每一个人的立场,在那个纷扰的背景下,蒋先生提供了一个从东方看西潮的视角,也提供了一个改良式知识分子看待中国变化发展的观点。篇二:从蒋梦麟看近代的三次办报高潮--读《西潮与新潮》有感周勇兵:从蒋梦麟看近代的三次办报高潮--读《西潮与新潮》有感周勇兵《西潮与新潮》一书是蒋梦麟大半生的回忆录,大致记录了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抗战胜利大概五十多年间的历史,主要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的过程,以小见大,语言平实,生动有趣。近代新闻传播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作为重大的历史故事,在作者的书中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了,下面我就结合本书中具体的内容谈一谈作者眼中的三次办报高潮。维新变法时期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并没有给作者留下太大的印象,大概是因为当时作者在绍兴中西学堂读书,年龄尚小,思想与认识皆不成熟的缘故。著名的维新党人康有为在书中也仅被一笔带过,"1898年,我在学校里听到一个消息,说是光绪皇帝听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话,已经决定废科举,办学校"。作者提到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与革命派的论战:"在政治上,他主张清廷主持之下进行立宪维新。这时候,革命党人也出版了许多刊物,鼓吹孙中山作者的激烈思想。中山作者认为共和政体胜于君主立宪,同时他认为中国应由中国人自己来统治,而不应由腐败无能的满洲人来统治。"相对于改革,维新运动健将梁启超在作者的笔中更重要的却是文化启蒙的作用,这也是他之所以推崇梁启超的原因,"(《新民丛报》)其中有基本、有历史、有政治论著,有自传、有文学作品。梁氏简洁的文笔深入浅出,能使人了解任何新颖或困难的问题。当时正需要介绍西方观念到中国,梁氏深入浅出的才能尤其显得重要。"作者把梁启超在介绍现代知识给一代的工作上的贡献是同时代里面最大的,是新一代青年的智慧源泉。关于第二次办报高潮,就不得不提孙中山作者在旧金山所办的革命机关报《大同日报》了。作者在1909年参加《大同日报》担任主笔,与刘成禺一起写了三年的社论,并在刘回国后单独担此重任。虽然作者很关心国内的时局,并且对孙先生很是钦佩,但是几年来身不由已的写作终于扼杀了他对于一切写作的兴趣,于大学毕业后辞去了报社的工作。这次新闻实践不圆满的结局对他有很深的触动,"我一直在无休无止的压力下工作,而且仓促成文,作品的素质日见低落,而且养成散漫而匆促的思想习惯,用字也无暇推敲"。对于工作而言,人的激情与乐趣是很重要的,如果因为繁重的工作变成一种负担,最后的兴趣也被扼杀的话,那样的工作就毫无成绩可言了。办报高潮的兴起与当时国内的言论自由是密切相关的,而遍布中国主要几大城市的租界在这其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浙籍学生在东京出版了一个定名《浙江潮》的月刊,这个杂志因为攻击清廷过于激烈,以致与若干类似的杂志同时被邮政当局禁止寄递。但是日本政府却同情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因此这些被禁的杂志仍旧不断地从日本流入上海租界。因此上海就成为革命思想的交易所,同情革命的人以及营求厚利者再从上海把革命书刊走私到其它城市,"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领袖,躲在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可以享受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政治犯和激烈分子在租界里讨论,发表他们的见解,思想自由而且蓬勃一时,情形足与希腊的城邦媲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办报高潮是前两次远远比不上的,新闻在社会运动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了。五四学生游行被镇压以后,近六十位学生被带往司令部,其余人被送到北京大学第三院(法学院),外面由宪警严密驻守。"有关这次游行示威的消息,遭到严密的检查与封锁,但是有几个学生终于蒙过政府的耳目,透过天津租界外面的一个外国机构发出一个通电报,这电报就是5号上午上海各报新闻的唯一来源。"各报的首页都用大字标题刊登了这条新闻。这消息震动了整个上海市,从而引起了上海声援北京学生的"三罢"运动。辛亥革命以后,满以为可以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走出困境,国家可以图强,但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与日本侵略......中华民族,为何总是多灾多难?前路茫茫,中国像大海中的孤船,何去何从?《西潮》分七个部分,一是满清末年,叙述作者的家世及求学经过,兼叙清末中国社会的形态;二是留美时期,叙述作者的留学生涯;三是民国初年,叙述民政局及北京大学的情形;四是国家统一,叙述北伐成功及国民党的政绩;五是中国生活面面观,叙述中国当时几个大城市,如北京、杭州、南京、上海等地情形;六是抗战时期,叙述日本如何处心积虑侵略中国,及战时的大后方军民艰苦抗战情形;七是现代世界的中国,叙述中日文化及中西文化的问题,及作者自己的看法。蒋梦麟先生的人生历程(童年私塾、新式教育、留学美国、报效祖国)与激荡的百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建立在作者深厚学养上的精辟反思熔于一炉,历历如在眼前。用作者的话说,这本书「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这样的「近代史」比教科书上的近代史要丰富得多,有趣得多,深入人心得多。3作者简介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长、行政院秘书长,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9年2月,赴美进加州大学农学院学习,后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1917年6月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还先后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蒋氏一生对国家贡献良多,尤是教育方面。20世纪中国一位勤于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家。既主张向西方学习,又注意保存弘扬中华文化,是北大最著名的校长之一,也可说是中华民国史上仅次于蔡元培的的伟大教育家。--评价.蒋梦麟梦麟先生学问比不上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傅斯年在历史学家笔下,蔡元培的意义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意中压抑了其他同样功不可没的校长。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蔡元培早年的学生蒋梦麟。--北大教授陈平原4第一部满清末年满清末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西方商人更把各种洋货流入中国,然而这只东亚睡狮仍然未有半点醒觉。半世纪后这条睡龙被日本出其不意地咬了一大口,她才揉着惺忪的睡眼醒来,但是此时中国已继香港之后又丢了台湾。作者生长在一条小村庄,乡村的人与外界隔绝,生活仍十分保守、原始。作者是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环境渡过他的童年生活。虽然处于大动乱时代,但中国乡村里的道德,信仰和风俗习惯却始终不及。作者在童年时代所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从三字经到四书五经,使他对中国文化颇有认识。然而,传统教育方式却打压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当时西化潮流的冲击下无法适应而落伍了。家庭对作者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父亲。作者的父亲是位小地主,为人忠厚而慷慨,很受人敬重。他的道德人品影响著作者成为有涵养和气度的人。同时,作者的父亲思想比较开明,乐于接受西方文明,他的创意及勇于尝试也影响著作者对大自然的好奇和观察。清末外国商人为中国带来大量洋货,出现买办阶级,但有些没有发大财的人却因为旧行业在外国竞争下一落千丈而失去了糊口机会,于是铤而走险当上强盗,抢劫的风潮迅速蔓延到各村庄。由于乡村的安宁也和平不再,作者一家人搬到上海,同时作者也决定选择进入仕途而放弃从商,其中多少还是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心态所影响。因为怕义和团之乱会蔓延到上海,作者在十五岁时随父亲回到故乡。一年之后他又回到杭州继续学业,当时年轻一代的思想正在转变,各地闹起了学潮,全国普遍显现扰攘不安,等待新的制度建立。在政治上,孙中山,梁启超等革命党人认为共和政体胜于君主政体,同时,千千万万中国学生从梁启超获得精神食粮,孙中山先生以及其他革命志士则使学生的革命情绪不断增涨。作者从杭州动身往肇兴参加郡试,并且考取了秀才的功名。作者的亲戚朋友无不欣喜万分,希望作者将来做大官,光大门楣。但是作者心里面清楚知道,要救中国,就只有革命运动,支持孙中山先生的理念,西化潮流已?无法抗拒,惟有找寻新的制度去适应。既然中国已踏上西化之路,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然而当时很多人认为我们可以透过日本接受西洋文明,但是作者的看法却恰恰相反,他主张直接向西方文明学习。后来作者进入了南洋公学并曾到日本一趟,他对日本的印像很好,城市整洁,人民的礼貌和教育水平也较中国为高。日本的成功使作者知道,中国除了改革,提升教育质素也同样重要。5篇五: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读后感篇一:近代史>读后感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重说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些改变。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心态。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道理。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毕竟,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了警钟,它不仅告诉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知识,更告诉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篇二:近代史读后感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向光绪帝引荐康有为,维新变法时期支持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黜归家。其主要着作有《翁同和日记》。是一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着作。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貌似)购得。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我要像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做奉献,书上说: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他的思绪回到了17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了解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篇三:近代史读后感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