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量分析的误差和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7.1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一.1.定义:实际能测定到的数字,有实际意义的数字。包括所有准确数字和第一位可疑数字。测量和记录结果时究竟应该保留几位数字,须根据测定方法和使用的仪器的准确程度来确定。
在记录数据和计算结果时,所保留的有效数字,只有最后一位是可疑数字但不是臆造)。如:坩埚重18.5734g滴定体积由于万分之一分析天平只能称准至,滴定管的读数只能读准至,所以,上述结果应为:;24.42±0.01mL因此,这些数据的最后一位数字都是可疑的(但不是臆造的)。在分析当中,应使测定结果值只有最后一位是可疑的。
2.有效数字的位数1.0005g5位0.5000g31.05%4位0.0540g0.410%3位0.0054g1.1×10-182位0.5g0.002%1位
“0”具有双重意义:①作有效数字②定位二.修约规则计算时,每个测量数据的误差都会传递到分析结果中去,因此计算结果的所有数字也只能具有一位不确定的数字。四舍六入五留双,5后不全为0进1,5后全为0看单双。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运算过程中,应按有效数字修约的规则进行修约后再计算结果(先修约,后运算)。1.加减法以其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数为准。(其绝对误差最大)。如:
2.乘除法以其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数为准。(其相对误差最大)。如:0.012125.641.05782=0.012125.6
注意:①计算有效数字的位数时,如果首数≥8,可多计算一位。如:可认为是四位有效数字。②在所有计算中,有些常数如π、e、原子量、分子量、反应序数、分数倍数关系等,可认为有无穷多位有效数字,视需要而定。③对pH、pM、lgK等对数运算,有效数字的位数仅取决于小数部分的位数,因整数部分只代表10的方次。§17.2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一.准确度和误差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叫准确度。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准确度以误差大小来衡量,误差小,准确度高,反之则低。误差可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ΔX=
X测
–X真ΔX相对误差=X真×100%
[例]分析天平称量物品
X测
X真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0.005%-0.05%由此可见,绝对误差相等,而相对误差相差10倍,显然,后者准确度高,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准确度更好。
绝对误差相同,测定的量越大,相对误差越小,测定的准确度较高。
称量相对误差一般要求小于0.1%,分析天平的绝对误差为±0.0002g应称量的最小质量为多少?
注意:误差有正、负。误差为正,则结果偏高;误差为负,结果偏低。二.精密度与偏差精密度:相同条件下,用同样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多次平行测定所得数值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精密度常用“偏差”的大小来衡量。偏差=个别测得值–
平均值偏差小,精密度高;反之则低。1.绝对偏差:d=Xi-X相对偏差=d×100%X
[例]测Fe:57.64,57.58,57.74,57.60,57.55(%)求绝对偏差及相对偏差。解平均值=57.58(%)
绝对偏差+0.060-0.04+0.02-0.03(%)相对偏差+0.10-0.07+0.04-0.05(%)衡量一组数据总的精密度,用平均偏差2.平均偏差nd=Σdi
相对平均偏差=×100%Xd上例中:平均偏差为0.03(%)
相对平均偏差为0.05(%)标准偏差(均方根偏差)自由度,用f表示
用标准偏差表示精密度比平均偏差好。因为:将单次测定的偏差平方后,较大的偏差更显著地反映出来了,这样能更好地说明数据的分散程度,另外,测定次数对精密度的影响也可以反应出来。
相对标准偏差Sr(RSD)和(变异系数CV)
有3组测定相同体积的同一消毒剂H2O2含量时所消耗同浓度KMnO4标准溶液体积(ml)如下:第1组:
x1x2x31d3d2dS1第2组:==S2第3组:==S3这3组数据的平均值与平均偏差都相同,反应不出精密度的好坏,但从标准偏差可以看出,第1组数据精密度最好,第2组次之,第3组最差。因为第3组比第二组出现了偏差较大的数据(25.96),而且第1组测量次数恰好是第1、2组的两倍。标准偏差更能客观的反映一组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由于真值实际上无法得知,计算得出的误差实际上还是偏差,所以,在生产部门并不强调误差与偏差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般均以“误差”称之,用“公差”范围来表示允许误差的大小。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例:甲、乙、丙、丁4人同时测定混合物中某一组分的百分含量,真实值为。4个人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精密度好,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准确度差精密度差,准确度差精密度差,平均值接近真值,结果不可信准确度反映测量结果的正确性;精密度反映测量结果的重现性;准确度高,要求精密度一定高;但精密度好,准确度不一定高。§17.3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的方法
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可定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分析过程中某些经常发生(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固定,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它会重复出现。主要影响分析结果准确度,对精密度影响小。特性:具有单向性(即误差有正、负)和重复性、规律性。(2)产生的原因
a.方法误差——选择的方法不够完善例: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
在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等.b.仪器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例:天平两臂不等,砝码未校正;
容量器皿刻度和仪表刻度不准确等.c.试剂误差——所用试剂有杂质例:去离子水不合格;试剂纯度不够(含待测组份或干扰离子)。
d.主观误差——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分析人员在操作中由于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实际操作与正确的操作有出入引起的:如器皿没加盖,使灰尘落入,滴定速度过快,坩埚没完全冷却就称重,沉淀没有充分洗涤,滴定管读数偏高或偏低等,初学者易引起这类误差。
①对照试验:检查系统误差的有效方法。可用已知标样与试样进行对照,或采用标准加入回收法进行对照;也可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分析人员分析同一试样来互相对照。②空白试验:由于试剂、蒸馏水、实验器皿、环境带入杂质所引起的误差,可用此法扣除之。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试样的分析步骤和条件进行分析,所得结果称为空白值。然后,从试样分析的结果中扣除空白值,即可得到比较可靠的分析结果。(3)系统误差的减免③
仪器校正:在实验前,应根据所要求的允许误差,对测量仪器如砝码、滴定管、吸量管、容量瓶等进行校正。④方法校正:如,在重量分析中要达到沉淀绝对完全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将溶解于滤液中的少量被测组分用其它方法,如比色法进行测定,再将该分析结果加到重量分析的结果中去。二.随机误差(偶然误差,不可测误差)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决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如:测定时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的微小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分析人员对各份试样处理的微小差别等。这些不可避免的偶然原因,都将使分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引起偶然误差。随机误差通常大小不等,正负不定,难以察觉,也难以控制。三.随机误差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在消除了系统误差以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定,则偶然误差的分布完全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如以横坐标表示随机误差的值。纵坐标表示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小,当测定次数无限多时,偶然误差的分布符合高斯(Gaussian)正态分布曲线。如图17-2(P319)
y=e21-(x-)222-z22e21
=y-3-20-1321z95.5%99.7%68.3%随机误差分布具有以下性质:1)对称性:大小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等,误差分布曲线是对称的。2)单峰性: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概率非常小。误差分布曲线只有一个峰值。误差有明显的集中趋势。3)有界性:仅仅由于偶然误差造成的误差不可能很大,即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很小。如果发现误差很大的测定值出现,往往是由于其他过失误差造成。4)抵偿性: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为零。lim∑di/n=0
测定值或误差出现的概率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其意义可以理解为某一定范围的测定值(误差值)出现的概率。
z=±(x-μ)/σ因此,无限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μ的可能范围为x±zσ,
称之为置信区间。
μ=x±zσ四、有限次测定中偶然误差服从t分布在分析测试中,测定次数是有限的,一般平行测定3-5次,无法计算总体标准差和总体平均值μ,而有限次测定的误差并不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服从类似于正态分布的t分布。
t分布:1908年,由英国人高塞特(W.S.Gosset)提出。用标准偏差s代替
,统计量t代替z。
见P320
图17-3所示t分布曲线t值与置信度及自由度(测定次数)有关,见表17-1。
表17-1t值分布表
t
P90%95%99%99.5%n
μ=置信区间的宽窄与置信度、精密度、测定次数有关置信水平一定,s越小(精密度越高),n越大,置信区间越窄,平均值越接近真值上式应理解为在置信区间包含真值得概率为P。
例
6次测定某钛矿中TiO2的质量分数,平均值为58.60%,s=0.70%,计算:(1)μ的置信区间;(2)若上述数据均为3次测定的结果μ的置信区间又为多少?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置信区间均为)?P一定,n越大,置信区间越小,表明越接近真值,测定的准确度越高由偶然误差的性质可知,随测定次数的增加,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将逐渐接近于零,因此,多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值。
实验表明:在测定次数较少时,随测定次数增加,偶然误差迅速减小,当测定次数大于10时,误差已减小到不很显著的数值。所以,在一般测定中,平行测定10次就已足够,更多的时候只平行测定4-6次就够了。§17.4误差的传递一.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1.加减法:R=A+B+C分析结果最大可能的绝对误差为各测定值绝对误差之和,即
(R)max=A+B+C2.乘除法:R=AB/C
分析结果最大可能的相对误差为各测定值相对误差之和,即
(R/R)max=A/A+B/B+C/C二.偶然误差的传递公式1.加减法:R=A+B+C分析结果的方差(标准偏差的平方)为各测定值方差之和,即SR2=SA2+SB2+SC22.乘除法:R=AB/C分析结果相对偏差的平方等于各测定值相对偏差的平方之和,即
(SR/R)2=(SA/A)2+(SB/B)2+(SC/C)2
§17.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从误差产生的原因看,只有尽可能地减小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才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2.减小读数测量误差。(如体积、质量)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偶然误差。4.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17.6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与报告
一.例行分析结果的处理又称常规分析,指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