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历史一.选择题1。周朝的宗法分封制,使得国王与诸侯之间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据此可知,周代宗法分封制A。催生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血缘政治形成C。发展了国家治理模式 D。形成了大一统新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形成一种以嫡庶姻亲为基础、处于统一王国版图之内、由封建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西周以宗法分封制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国家治理模式,进一步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故C正确;周代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项;血缘政治已经形成,排除B项;周代没有大一统,排除D项.2。西周时期,伯禽被分封为鲁国诸侯,他死后,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称作“承嗣再命”。这一做法A.确保了宗法制度的长期稳定 B.旨在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C.侧重于巩固贵族的等级特权 D.保障了西周分封制度的持久【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其子不能自动继承为鲁公,而是必须回到宗周,由天子进行新的策命礼”可知,诸侯虽然有世袭统治权,但是其子孙仍须经过周天子的认可后才能正式继任,这有利于维护周天子的政治权威,故选B;A项“确保”的说法是错误的,否则又怎么解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溃,排除;材料重在表达对周天子地位的巩固,而非对贵族等级特权的巩固,排除C;D项“保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瓦解了,排除.3。汉文帝时多次训诫百官要劝课农桑,并连续下诏减轻民众负担,让群臣对百姓鳏寡孤独穷乏之人举行赈贷这些做法A。为之后的国力强盛奠定基础 B.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C.有利于打击地方诸侯国势力 D。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汉文帝鼓励劝课农桑,实行轻徭薄赋,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赈贷,这些做法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农业发展,为之后国力强盛奠定基础,A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排除B;题干并未涉及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举措,排除C;题干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排除D。4。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体,人类社会应比照天的意志和特征行事,天的意志和特征通过阴阳五行体现;“刑狱时令”,“灾异赦宥”.提出以上的观点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体,人类社会应比照天的意志和特征行事,天的意志和特征通过阴阳五行体现"、“刑狱时令”、“灾异赦宥”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以上的观点的思想家是董仲舒,故C正确;孔子、孟子、王阳明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5.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在法律条文缺疏的情况下,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B.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C。儒学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D.统治者推动儒学法制化【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以后,几乎所有的奏书、诏令皆征引儒学经典,以为根据,经义就成为决疑断案的准绳,说明国家政治生活深受儒学影响,故选A;B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汉朝官吏选拔的标准是察举制,排除C;材料反映法律深受儒学影响,并非儒学法制化,排除D.6.西汉晚期,北方出现新的耕作法————区田法,具体做法为:首先,将土地挖成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作为耕种区,并进行深耕,不耕区外的土地;其次,在耕种区进行等距点播和适当密植;此外加强中耕除草、及时灌溉施肥。区田法的出现A。加速了经济重心向南方的转移 B.进一步激化了人多地少的矛盾C。增强了小农经济抵御风险韧性 D。反映铁器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区田法是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额丰产,增强了小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A;区田法是在耕种区进行的耕作法,与人多地少矛盾的激化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与铁器牛耕无关,排除D。7。春秋中期以前,工商食官.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他们或“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或“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这种变化A。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形成 D。改变了士农工商的次序【答案】B【解析】【详解】春秋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出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私营手工业的大量出现不能巩固官营工商业的统治地位,故A错误;工商业的发展会冲击小农经济,故C错误;这一变化并不能改变士农工商的次序,故D错误.8.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汉代关中水利工程修建,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使得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下列与汉代关中水利事业相关的有①农民创造“井渠”②开凿郑国渠③王景治理黄河④合理规划灌溉渠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井渠是汉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①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修建的,②错误;王景治理黄河并不在关中地区,③错误;汉代注重水利的兴修,同时合理规划灌溉渠道,④正确。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 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10.春秋时期,秦武公“伐邦、冀戎,初县之”;晋文公在新兼并的土地上置县,以“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些“县"的设置A.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控制 B.推动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C.维护了传统贵族的政治利益 D。加剧了诸侯割居混战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初县之"和“异姓之能”可知县的设置促进了地方管理体制的变革,故B项正确;秦武公,晋文公置县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并非维护周王室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异姓之能"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县的设置对诸侯统治的巩固作用,而非加剧诸侯割据,故D项错误。1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依我看来,农家所本最旧,这是隆古时代农业部族的思想;①次之,是游牧好侵略的社会的反动,②又次之,所取法的是夏朝,③及阴阳家又次之,这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④最新,是按切东周时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A。法家,墨家,儒家,道家 B。道家,墨家,儒家,法家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墨家,道家,儒家,法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比较守旧,主张小国寡民,反对“游牧好侵略的社会”;墨家“取法夏朝”,以夏禹为榜样;儒家“综合上古至西周政治经验”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法家的“法治”等思想是最新的且“按切东周时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①②③④分别对应道家,墨家,儒家,法家,B项符合题意;法家思想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需要,不是守旧和反动的学派,和最前面的①并不对应,A项错误;墨家学派对应的是②,将之放在第一位的CD两项错误。12.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变化A.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B。解决了封建国家赋役征收不均的问题C.客观上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造成了农村大量隐瞒人口现象的发生【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实行赋役征银,以及废除人头税的做法,这有利于进一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手工业的发展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人口的增长,而不是隐瞒人口,排除D.13.魏国李悝变法最早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在楚变法时,要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以奉选练之士”。以上规定A。借鉴了秦国改革的经验 B.具备了军功爵制的特点C.消除了西周制度的弊端 D.催生了军人政治的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李悝变法明确“禄有功",吴起“以奉选练之士"等奖励军功的规定,体现出当时选官制度具有军功爵制的特点,B项正确;借鉴了秦国改革的经验与“李悝变法最早提出……‘禄有功’”不符,A项错误;两个诸侯国奖励军功的措施不能“消除”西周制度的弊端,C项错误;战国时期奖励军功并没有催生出军人政治,D项错误。14。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将法律条文铸于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贵族叔向以此举背离了“礼”的原则而强烈反对。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纷纷效仿郑国。该材料表明A。儒家思想是人心所向 B。成文法的颁布符合新兴地主的利益C。礼与法之争开始出现 D.严格执法是治国理政的最有效方式【答案】B【解析】【详解】子产将法律条文铸于金属鼎上,意味着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叔向认为这一举措违背了“礼",说明子产的做法有助于打击贵族特权,因此各国纷纷仿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成文法的颁布有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B正确;颁布法律不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C错在“开始”,排除;题干历史事件是颁布法律而非执行法律,而且D表述绝对,排除。15。明洪武二十六年,在全国赋税收入中,粮食近2000万石,而钱钞仅46000锭,占赋税的比重不到1%.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到清康熙中期,实物赋税与货币赋税的比例已达1:2。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传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货币发行制度出现重大调整C。财政收入支出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化 D.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商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货币使用日益普遍,“明中期后,银两成为主要的财政核算单位”,在此背景下,实物赋税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说明赋税征收与经济结构特征存在反差,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重大变革"说法夸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货币发行制度的变化,排除B项;实物赋税仍然占据较大比例,没有实现货币化,排除C项。16。中国早期国家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材料表明A.官员的素质对管理国家至关重要 B.国家制度深受宗族血缘关系影响C。形成以分封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周朝治理国家注重实施仁政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之后,将自己的亲族、功臣作为诸侯,其中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此说明西周政权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重视亲族,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色彩,B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官员素质,而且题干中涉及的群体多与血缘有关,而非才能,排除A;分封制下,中央并不是垂直管理地方,排除C;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17.宋代,中小地主大量增加.官田已不再是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A.精耕细作模式的优化 B。农业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C。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了“大多数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占有,形成私人田庄,有少部分土地归自耕农所有",故D正确;精耕细作模式的优化不会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A项;宋代以前,农业已经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故B项不是原因,排除;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但不是材料中强调宋代特别严重的原因,故排除C项。18。19世纪30年代,有英国人描述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粮食—-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着--棉、丝和皮毛。既然拥有这样大宗的土特产和农副产品,所以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这一描述反映了A.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特点 B。英国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原因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经济影响 D.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的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根据材料“他们不需要从外地购买一文钱的东西”可知描述的是小农经济的特征,A正确;当时英国主要是向中国倾销商品,B排除;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40年,此时尚未爆发,C排除;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鸦片战争的影响,D排除.故选A。19.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不在使用西周的法律,纷纷本国自己进行立法,这说明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D正确,C排除;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战争,A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B排除;故选D。20.氾胜之强调坚硬强地黑垆土耕后必须及时“平摩其块”,“勿令有块”;土性松散的土壤耕后必须“蔺(镇压)之"“重蔺之”.“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对精耕细作的重视 B。生产工具的革新C.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D.耕作技术的进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强调对田地耕作后,必须按照土地的情况进行处理;冬天下雪后,需要对麦地进行镇压等,这样在来年立春后可以保墒,冻死害虫,有利于庄稼的成长,反映了对土地耕作的重视,因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特点,所以选择A项;材料没有涉及B、C两项方面的信息;材料与耕作技术进步方面的信息无关,排除D项.21。下图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 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 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图一、二分别是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现象,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场景。而清代宫廷画师以此作为创作的主题,体现了这种辛勤劳动的模式被推崇,故B正确;铁犁牛耕,男耕女织是现实社会的场景,并不是理想社会,排除A项;农民在田地里劳作,境遇没有改善,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工具有突破性进展,排除D项。22。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整顿全国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郡国亦不得铸钱武帝以后100余年之西汉,共铸铜钱280亿枚,使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由此可见,统一货币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了百姓赋税支出C.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使得之后的100余年间,“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反映了统一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统一货币增加了“百姓赋税支出",B项错误;西汉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并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C项错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在封建社会后期,D项错误。23。“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该诗体现了王、谢家族的衰落,其根源是A.集权制度强化 B。科举制度创立C.封建经济发展 D。中央官制演进【答案】C【解析】【详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诗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封建经济发展,促使世家大族衰落,故选C;A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不是诗中现象出现的根源,排除;历朝历代都设立中央官制,D不是造成王、谢家族的衰落的原因,排除。24.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东西方的人类文化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其思想主题是“人类精神的觉醒”。以下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时代思想主题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存天理,灭人欲 D。“节用”“节葬”“非攻”【答案】A【解析】【详解】所谓人类精神的觉醒指的是人对自我的肯定,强调人自身的能动性,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体现了这一理念,A正确;B强调了天、神的力量,将其置于人之上,要求人服从于天,并未肯定人的价值,排除;C是程朱理学的思想,与题干时间“公元前500年前后”不符,排除;D是墨子的思想,强调节俭、追求和平,与人类精神觉醒不符,排除。25。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的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朴素辩证法,D项正确;“无为”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不是老子对“宇宙本源”的探索成就和哲学思想的精华,AB两项错误;老子的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非唯物主义,C项错误.二.解答题26.请说出中国汉字的起源、发展脉络、并列举出你所熟悉的书法家(至少两位)【答案】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发展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任意两位都正确)。【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文字.发展的脉络主要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楷书。书法家的列举结合所学进行作答即可,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27.简述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历程。(用思维导图书写)【答案】【解析】【详解】(1)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百家争鸣;主要内容:形成儒墨道法各家,其中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荀子孟子发展儒家学说;影响: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2)西汉时期,代表人物:董仲舒;主要内容:新儒学;影响: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3)宋明时期,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影响: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主要内容:李贽的“异端思想”以及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儒家思想发生变化。28.背诵默写:总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案】(1)政治方面: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方面:①改革币值,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实行“算缗”“告缗”,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5)边疆(民族关系):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对匈奴发动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民族关系等方面概括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即可。29.材料赵充国(公元前137年一公元前52年),西汉陇西上邦人,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羌族叛乱,七十多岁的赵充国为掌握敌情,亲临边境。到边境后,赵充国认为对羌族各部应当根据主谋与胁从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严惩主谋者,宽恕胁从者。但大臣多有反对,赵充国反复陈述用兵利害,并建议“先诛先零(羌)”,宣帝采纳了赵充国之策.赵充国领兵打败先零羌,又到罕、开羌地区,赵充国命令不得烧毁住所损害农牧,罕、开羌竞不烦兵而平定。为彻底解决羌患,赵充国上奏:一、羌患“易以计破,难以兵碎”,我以为“击之不便”;二、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由于皇帝大臣反对,赵充国反复报告说:先零羌所剩精兵不多,汉军屯田,“内有无费之劳,外有守御之备”,敌胜利在望。宣帝诏令辛武贤等出击,只取得小利,而赵充国不出兵,“所降复者得五千人”,于是诏令罢兵,留赵充国负责屯田。神爵二年秋,羌族不少部落首领率众来降。汉朝予以安抚,“初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简析赵充国平定羌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赵充国治理羌患的意义。【答案】(1)精通兵法,有良好军事素养;熟悉当地少数民族情况;注重实地调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军事策略;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富有政治智慧。(2)维护西部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羌、汉两族的交融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治理边地、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解析】【详解】原因:根据材料“善骑射,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可知,赵充国精通兵法,有良好的军事素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育APP的个性化学习功能研究
- 商业培训中多元智能的激发与提升方法
- 深入解析教育心理学在领导力培养中的应用
- 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 教育与商业结合的教育心理学探索
- 中职数学第四册课件
- 当代教育政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 教育科技的创新应用教育陪伴机器人探讨
- 2025届辽宁省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物理高一下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实践探索教育政策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 电焊工安全操作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必备
- 年产40万吨热镀锌板带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 四年级奥数全套奥数讲义
- DB11T 593-2016高速公路清扫保洁质量与作业要求
- GB/Z 40637-2021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 GB/T 19250-2013聚氨酯防水涂料
- 2023年涉县水库投资管理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企业会计准则报表格式完整
- 医院就诊告知书
- 首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决赛试卷(一)及答案
- 医务人员行为规范以及服务礼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