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外国诗二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2、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3、在诵读中感悟出本诗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2、品味语言,了解象征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2).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3).那么诗人在第三节里又写了什么呢?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十分的留恋,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选错了将“难以再返回”了。(4).最后一节中诗人告诉我们什么了呢?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里,有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可是诗人并未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结果怎样,而是为未选择的路而叹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啊,人生的道路,结果谁能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来的真实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小结: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来耐人寻味。3.再次品读诗歌,研讨问题(1).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表面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所写的重点不是那条已选择的路,而却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2).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是什么?谁能告诉大家?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学情分析】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效果分析】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理解本首诗的内涵,授课时从学生心理方面去引导,学生抓住了一些关键词,一些具体的意象: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学生大胆质疑,从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认真研读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答疑解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诗歌的初步感悟上,而且学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品读诗句,感悟诗人形象,去与诗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与内涵。【教材分析】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但却是以形象来说理。要想弄清诗歌的含义,就必须明了这些形象的内涵。在诗中,最主要的意象是环境与主人公自己的。诗中对于环境的描写是有着深刻的象征含义。“黄色的树林”既可以指代季节,也可以喻指人生的中途,此刻生命中最灿烂的青春已经逝去,在收获的季节中面临选择,表现了人生的不可预知,同时也突出了此刻选择的重要性。“荒草萋萋”出了这条道路充满了未知性,对于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更有魅力。人到中年,依然渴望冒险,这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渴求。“落叶满地”则是表现主人公即将踏上的是一段未开启的旅程,人生将在选择中更加丰富多彩。同样,诗歌中主人公的举动也是耐人寻味的,“久久伫立”表现了选择的艰难。“极目望去”则体现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渴望,希望能够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轻声叹息”并非悔恨,而是感叹选择对于人生的改变是何等巨大,“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人生多一些选择自然更好,但有了选择就必须面对选择的结果。综上所述,这首诗歌并没有强调如何选择,而是强调了选择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充满了不确定性,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也正因为如此,即使人到中年,诗人依然渴望去选择一条更具挑战性的道路。教学本诗,我的立足点就是扣住上述这些内涵深刻的词语,引导学生明确这首诗的哲理。【评测练习】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 任选“小草”、“大树”、“路灯”、“星星”中的一种事物为象征物写几句话,来体现某种思想或精神。【课后反思】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学习目标。【课标分析】外国诗二首_语文_初中__《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