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章末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往上海,以下是四位旅客的谈话,判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甲说:"我此次是去上海参观游览世博园

B.乙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现在去学校报到「

C.丙说:"我到上海为公司洽谈业务。"

D.丁说:"我是去上海采购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关系图,回答2、3题。

2.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3.下列地区与图中体现的情形最为吻合的是()

A德干高原B.长江流域

C.非洲东部D.西欧平原

4.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保护环境十分重要。下面解决环境问题的四

种思路最恰当的是()

A.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二者并不矛盾,应该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然

C.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调节的能力,听其发展,顺其自然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回答6、7题。

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

面积/x104|<m237.879.6156.6768

人口/万人12500140002361766

人口密度/(A/km23311761.52.3

6.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7.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A.自然环境因素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

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

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⑦

9.我国国内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减缓了人口老龄化B.扩大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C.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

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方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

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10、11题。

10.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1."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

A.带动服务业发展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D.缓解人地矛盾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据

此完成12、13题。

12.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

13.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A.①B.②C.③D.④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

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14、15题。

人均GDP与全国城市化水平人口对水资源压人口对耕地压力指

平均值之比(%)力指数数

全国1.0052.571.001.00

青海0.8647.440.140.95

河南0.8242.437.741.07

黑龙江0.9356.901.000.29

浙江1.6563.200.832.56

14.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15.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目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出现新特点。下图是2021年迁入日本的移民居留目的百分比和

受教育状况百分比。读图,完成16、17题。

16.影响人口迁入日本并居留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运输B.自然环境

C.经济水平D.科技因素

17.迁入日本的移民可能主要从事()

A.水稻种植B.渔业生产

C.低端服务D.科技研发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

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据此完成18、19题。

250

20^A

150维

1^仲

0、H

0A

5

0口密度

666666卷

66666

666666

T一

一ZZg8TTg

oo〜

〜o

e0〜

000O000o0o

b600O000o

二6V6V6v6v

Z8g

一Zmbb

图1图2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

18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

C.5000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稀疏北稠密

19.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20、21题。

年龄

其60

45~59

30〜44

15-29

男0〜14女

万人4’0应向2’52’0+10ggio店而点3b3g向万人

2012年A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2012年A市从业人员构成

图甲图乙

20.以下关于A市迁入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B.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会产生婚育方面的社会问题

C.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D.迁入人口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21.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

①缓解了人地矛盾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该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22~24题。

月工资水平/元

7000r

6000-

一安徽皂庆四川:夏

••••

3000河北

2000

15253545

迁入人口规模(数据越大,规模越大)

22.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A.工资水平B房价

B.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

23.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A.北京B.上海

C.广东D.安徽

24.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每年在海南省越冬的“候鸟老人"

已超百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三角地区。读图,完成25题。

25.海南省吸引“候鸟老人”的首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

C.婚姻家庭D.气候条件

二、简答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中国的胡焕庸人口线不同,美国本土的人口密度分割线呈"U"形。下图为"美国本土

人口密度图"和"美国沿37°N地形剖面图(局部)”。

比较甲顺口乙地的人口密度特点,并说明原因。

2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数据称,欧洲将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二源源不

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

选择前往德国。德国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总体持

欢迎态度。

材料二下图为"叙利亚难民入欧路线示意图"和"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

(1)说出目前德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2)从人口角度评价大量难民涌入德国造成的影响。

(3)叙利亚难民主要避难的国家是土耳其,简析与欧洲国家相比该国吸引难民的优势。

28.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噂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

里木盆地北部、准唱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

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准啜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

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说法

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同时,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存在着弱回流,农村回流劳动

力对乡木擀兴与重构极为重要。研究人员对珠江三角洲外围地区15个村的部分回流劳动力

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回流前的最后一份工作和回流后的第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