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全)_第1页
中国法制史(全)_第2页
中国法制史(全)_第3页
中国法制史(全)_第4页
中国法制史(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李夏珩导论学习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从而了解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重要性;明确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目的,掌握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方法,认识中国法制史课程在法律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在四千多年的法制开展过程中,中国古代法制沿革清晰、辗转相承,从未中断,形成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庞大法律体系。自公元七世纪起,中国法律随着当时高度兴旺的中国文化开始传入东亚等国,并对各国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开展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中华法系。一、中国法制史的概念“法制〞一词在古代是制作法典、创立制度之义。梁启超先生在1904年撰写?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一文中有“语中国法制史上最重要人物那么李悝其首屈一指矣〞,这是中国法制史以一个完整学科的名称最早被提出。中国法制史的概念有有两层含义:作为历史概念和作为学科概念使用。这里只研究后者。中国法制史是指以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为内容、旨在传播法律知识的现代专门学科。双重特性、交叉学科

二、中国法制史研究对象中国法制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可以是全国性政权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局部或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民间的规那么、组织制度等。但鉴于大纲要求,我们只研究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和价值突出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现象。即常识性和通说。不涉及多家学者争论。如:春秋决狱,亲亲相为隐。主要内容包括〔P4〕1、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立法活动和立法成果2、历史上的司法状况3、哲学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学说4、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等文化传统5、各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三、中国法制史开展与学科研究状况1、法制史开展概述:三大开展时期:早期〔夏商周〕的习惯法时期,战国以后的封建法制时代,近现代法制时代2、学科建设:中国法制史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清末民初。四、学习法制史的意义和注意的问题〔一〕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法律文化。如历代的立官行法、经世治民的方法策略蕴藏着珍贵财富〔民本、调解、死缓〕2、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3、培养文化素养、挖掘外乡资源、深刻理解法律精神〔二〕应注意的问题1、中国法律的伦理性。重家族、重血缘、重伦理是中国文化的固有特征。重情义。罪的有无、刑的轻重多以伦理确定。2、专制性。表现在政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阴阳、尊卑、贵贱3、儒家学说的影响4、探索社会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五、中华法系的特征1、法自君出,权尊于法2、儒学独尊,德主刑辅3、家法国法交互为用4、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六、学习方法1、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开展的几个阶段。2、要掌握每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3、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关系。4、在掌握部门法知识的根底上,还要学一点中国通史。七、推荐阅读书目1、梅因:?古代法?2、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3、高其才:?中国习惯法论?4、张建国:?中国法系的形成和开展?5、马作武:?中国古代法律文化?6、范忠信:?情理法与中国人?7、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问题与思考:

1、中国古代法制有哪些特点??第一章夏商法律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一、中国法律的起源时间1、法律起源时间2、法律起源的具体途径〔1〕刑起源于兵〔2〕刑起源于定分止争〔3〕刑起源于性恶荀子“明分使群〞论:人力不假设牛走不假设马,而牛马终为人所役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那么争,争那么乱,乱那么穷。……先王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商鞅: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为兔可分以为百,由名之未定也。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分,等级名分和分配制度〔不指社会分工〕关于“刑起于定分止争〞二、中国法律的起源特点1、氏族血缘纽带没有被打破,进入文明社会后还被强化了。2、中国最早的法律是由原始社会习惯即礼开展演变而来的。3、刑起源于兵。大刑用兵甲,中刑用刀锯,薄刑用鞭扑4、具有维护王权的特点三、刑、法、律、辟的概念及其演变第二节夏代法律一、法律形式1、习惯法--礼〔功能:别贵贱、序尊卑〕2、制定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3、誓-战争期间发布的军事命令。夏启与氏族首领有扈氏大战于甘,启在誓师大会上,发表?甘誓?,宣布有扈氏罪状“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唯恭行天罚之。〞二、主要内容

1、刑名:奴隶制五刑:劓、墨、剕、宫、大辟

2、罪名: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无忌

一、神权法思想:率民以事神,听命于神。无事不卜、无日不卜。甲骨文二、主要法律内容:1、?汤刑?:刑事法律,内容不可考。规定有五刑。2、?官刑?惩治国家管理犯罪的专门法律,有行政法性质,但以刑事方式进行调整。如“三风〞。?尚书·伊训?“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第三节商代法律3、“弃灰之法〞:弃灰于公正者,断其手4、民事法律①土地王有②婚姻:平民一夫一妻,男性王族,一夫多妻③除土地外,一切财产实行家庭财产所有制,由家长支配掌管④继承:兄终弟及。自十一代王起建立太子制,即:政治权力、地位与财产由嫡长子继承。标志继承制度的完善和开展罪名主要有:不孝、巫风、弃灰公正主要法律内容司法制度1、司法不独立

2、受神权影响很大

3、监狱通称“圜土〞案例:1、〔夏〕防风氏案:?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2、〔商末〕比干剖心案?史记·殷本记?记载,商纣王淫乱不止,大臣比干强谏纣王。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处比干死刑,并将他的心挖出来,以此恐吓朝臣。问题与思考:1、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2、名词:禹刑、五刑、昏、墨、贼、圜土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第一节西周立法一、立法指导思想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2、礼制原那么: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其中亲亲、尊尊是根本。一是宗法原那么维护家长制;一是等级原那么维护君主制。二、立法活动〔补充宗法制度〕1、周公制礼亲亲尊尊2、吕侯制刑3、九刑-〔?左传?〕“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法律形式1、礼2、刑3、命-周王对具体事务临时发布命令4、誓-军事发动令5、诰-周王对诸侯发布的命令

四、礼1、礼的作用和性质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国家意志性、强制性、标准性2、礼与刑的关系〔1〕出礼入刑〔礼,积极主动,禁恶未盟;刑,惩恶已然〕〔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节西周刑事法律制度一、刑罚适用原那么:1、世轻世重原那么: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意义:统治之术高明,思想先进,文明程度高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传统政治智慧的一局部2、矜老恤幼原那么: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3、区分成心〔非眚〕和过失〔眚〕、惯犯〔惟终〕和偶犯〔非终〕原那么三宥之法:“一曰过失,二曰弗知,三曰遗忘〞说明区分过失犯罪与主观罪恶。〔周公〕“人又小罪,非眚〔成心〕,乃惟终〔累犯〕…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偶犯〕,乃惟眚灾〔过失〕…,时乃不可杀。〞4、罪疑从轻从赦原那么〔比较罪行法定与推适用〕5、同罪异罚原那么6、罪人不孥:针对夏商“罪人以族〞提出,主张罪止一身,反对族诛连作。二、罪名:1、不孝不友:不孝父母、不敬兄长2、犯王命3、杀人越货4、群饮酒5、放弑其君:放弑其君那么残之,杀王之亲那么辜之6、贼:毁弃礼仪。藏:窝藏“贼〞者。盗:偷窃一般财物。奸:盗人宝物三、刑名旧五刑:墨、劓、刖、宫、大辟新刑罚:拘役刑、劳役刑注:圜土、坐嘉石。

第三节西周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法律1、所有权2、契约质剂:买卖契约因买卖而订立的契约关系约剂:租赁契约傅别:借贷契约3、婚姻家庭继承制度①关于婚姻:A、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B、同姓不婚。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聘财。E、婚姻成立的仪式: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F、解除婚姻的条件: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去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为公婆守孝〕,前贫贱后富贵不去②关于继承:嫡长子继承制A、家财继承B、宗祧继承

第四节、西周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大司寇—掌建邦之典,以佐王刑邦国,诰四方。处理全国司法事务。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讼〞,负责具体的刑事案件。2、诉讼与审判区分民、刑案件民为讼,刑为狱。〔争财曰讼,争罪曰狱〕3、具体审判〔1〕“两造具备〞但“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2〕五听根据当事人的言谈举止进行裁判。辞听-观其出言,不直那么烦色听-观其颜色,不直那么赧然气听-观其气息,不直那么喘耳听-观其听聆,不直那么惑目听-观其眸子,不直那么眊然4、读鞠与乞鞠从西周始,司法官审理案件,都要将判决结果制成判决书〔成劾〕,并当众宣读判决,即读鞠。当事人不服判决,可要求重新审理,叫乞鞠5、告诉权的限制父子不得相讼-父子相讼是无上下也。〔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下级对上级的控诉受限思考题:1、西周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原那么是什么?2、谈谈西周的婚姻制度。3、礼与刑的关系,如何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七出、三不去、明德慎罚、眚、非眚、终、惟终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第一节社会变迁与法律思想一、法律指导思想1、历史背景物质根底政治根底文化根底2、百家争鸣的法律思想①儒家:以礼治国,德主刑辅A、主张礼治〔孝〕B、主张德治〔仁〕C、主张人治孔子——中国古代法律观的奠基人②法家:君主专制,以法治国A、事断于法B、刑无等级C、重刑轻罪D、布之于众法家思想:1、法是什么??管子·七法?: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商君书·修权?:法者,国之权衡也2、“好利恶害〞的人性恶理论?管子·禁藏?: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备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入海,海深百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韩非的人性恶理论人“皆挟自为心〞,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医人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欲人富贵;匠人成棺,欲人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而舆不售,人不死而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父母之于子女,产男那么相贺,产女那么杀之……虑其后便,计其长利也。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那么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第二节成文法的公布1、公布背景A、经济背景:春秋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称霸,违礼背法,礼崩乐坏,要求制度公开,明确标准,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维护。战国时期,生产力开展,土地买卖增多,新兴地主经济力量雄厚,政治上无权,没有社会地位,要求变法。B、政治背景:新兴地主阶级与原有奴隶主贵族之间争夺政治权力,旧礼与惯例的穷途末路,使新的法律成为迫切的社会需求。C、文化背景:成文法公布需要有两个条件,其一是司法经验的广泛积累和立法技术的根本成熟,其二是较为兴旺的文字。2、成文法的公布:A、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B、公元前530年,郑国邓析制竹刑。C、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等铸刑鼎。3、成文法公布的实质和意义实质:新兴地主阶级铸刑书公布法律是要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打破奴隶主贵族极端专横的统治,公布成文法遭到顽固势力剧烈的反对,顽固势力剧烈的反对是为了坚持西周的“礼〞的统治,保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权利。意义:成文法的公布顺应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崩溃,土地私有开始形成的客观形势,是社会开展的必然结果。它表达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对推进各国的改革,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取得的利益起了重要作用。成文法的公布结束了奴隶主贵族秘密垄断法律的历史,为后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法治〞创造了条件。意义1、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在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条件。2、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对传统的法律观念、传统的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否认。3、成文法的公布标志着法律观念的更新和法学理论的进步。4、为战国时期及战国以后封建法律的开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1〕各国的变法活动:秦国?秦律?,楚国?宪令?等〔2〕法律性质的转变:维护封建财产所有权;封建等级制代替奴隶制等级:采取军功授爵,取消世卿世禄;建立中央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2、李悝的著名法典?法经?李悝,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孔子的学生,著有?法经?。〔2〕具体内容?法经?盗、贼、囚、捕、杂、具。盗-侵犯公私财产行为〔窃货曰盗〕贼-叛逆和对人身侵害行为〔害良曰贼〕囚-有关断狱的法律捕-捕亡的法律杂-盗贼以外的各种犯罪行为〔夫有二妻那么诛,妻有二夫那么宫。大夫之家有侯物,自一以上者族〕具-有关根据具体情况加重、减轻刑罚的规定

4、法经的特点:

A、六篇“皆罪名之制〞〔一反“以刑统罪的旧传统〞〕,改刑为法,先列罪名,后定刑制,以罪统刑。开创前所未有的新体制B、法经贯彻了法家重刑轻罪的原那么。C、法经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同时又保存了奴隶制剩余。5、意义和影响A、从体例上看,法经是诸法合体的法典,被后世继承。B、从内容上看,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法制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6、商鞅变法①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刑—杀头,惩罚法—惩罚之外,强调公平律—强调标准,强调普遍约束力,共同遵守②废井田制,开展农业生产废井田,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按亩收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开展农业措施:a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B公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增加户税来源,发挥每个劳动力的潜力③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A、废分封,设郡县。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长官由国王任免,地方行政军事力量统一由国王掌管。县下设乡乡下设里,乡里有犯罪实行连坐。B、废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除国君嫡系以外的宗室贵族,无军功即撤消爵禄和贵族身份。奖励军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即只按军功大小赏以爵禄、田宅和官职〔4〕推行法治,执法不别亲疏。取消“刑不上大夫〞特权,推行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命犯国禁者罪死不赦〞补充法家的重刑思想:1、根底:人性恶,不可更改2、犯罪的经济分析:一事当前,权其利害,利大刑轻,必然犯罪3、轻刑是误导,是伤民,重刑是爱民。即“重刑反于德〞。〔商鞅〕“重刑连其罪,那么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禁奸止过也…故曰:明刑不戮〞补充:法家的重刑思想〔韩非〕“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4、刑用于将过,禁奸未萌。〔商鞅〕“刑加于罪所终,那么奸不去。…王者刑用于将过,那么大邪不生。〞对犯意惩罚,按照思想倾向而不是犯罪行为定罪。六、战国法律内容和特点1、内容①镇压盗贼②维护国君的最高统治地位③惩办农民或奴隶主旧贵族对抗。④用法律手段保证农战。⑤婚姻:一妻一妾制韩非的法、术、势思想1、以法为本2、术,君主掌握权势,公开或暗中驾驭群臣的策略和手段。〔1〕术者,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也。君主可以运用各种不可告人的权术,如“疑诏诡使〞、“挟知而问〞、“倒言反事〞甚至是暗杀。〔2〕法、术的关系:喻为衣食。“人不食十日那么死,大隆之寒,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也,那么不可一无,皆养生之具。〞“君无术那么弊于上;臣无法那么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3势,权势、威势、位势。是帝王“胜众之资〞是君主所拥有的具有强制性和至高无上性的权力和地位。〔1〕比喻为老虎之爪牙“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那么虎反服于狗矣〞。君主能否使人服从,不在于其人贤与不贤,而在于有无权势。例证春秋时鲁哀公能力低下,而孔子却为臣“仲尼非怀其义,而服其势也〞〔2〕擅势--必集权于一身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人主之所以尊者,权。人主不可与臣下共权“赏罚下共那么威分〞人主不可失其势“上失其一,臣以为百〞〔势〕在君那么治臣,在臣那么治君〔3〕君主要积极造势。君执柄以处势,那么令行禁止案例

1、直躬父窃羊案:楚人直躬,其父偷羊,告于官府,父将处死,求代父受刑。曰:父窃羊而遏之信也,代父受诛孝。信且孝而诛之,国将不诛者乎?此案为后世亲属相隐的蓝本2、商鞅案:得到秦孝公重用,变法损害贵族利益,太子驷即位后巫以谋反,车裂而死孙膑案〔战国中期〕:孙膑,齐人,孙武之后。曾与魏将庞涓学兵法。“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那么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毋见〞。孙膑被断足前方觉察庞涓的阴谋,遂设计逃出,后技杀庞涓。思考题:1、成文法的公布、论争及意义。2、法经内容及其特点3、商鞅变法第四章秦朝法律第一节秦朝的立法概况一、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1、法令由一统2、事皆决于法3、以刑杀为威评价:秦朝统治者秉承法家的思想,专任刑罚,贯彻重刑主义原那么。二、秦朝的立法活动1、商鞅变法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2、秦始皇统一法制的建立A、制定修改了一些涉及封建帝制的法律。B、废分封设郡县。C、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D、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法令、焚书之议。补充:?云梦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开掘大量记载秦法律的竹简。记载了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全国之初的局部法律内容。分三局部:1法律令条文,有田律、工律、仓律等2法律答问,是以问、答的形式对刑律条文、术语及律文的立法意图所作的解释。3?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那么以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解释三、秦朝的法律形式1、律2、令,效力高于律〔命为制,令为诏,无别〕3、法律答问,问答形式的司法解释5、廷行事,司法审判的成例6、式,是关于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程序的文书程式第二节秦朝的刑事法律一、刑事立法〔一〕刑罚适用原那么1、刑事责任年龄:秦朝法律规定以身高作为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准。(男6.7尺,女6.2尺)eg〔1〕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2〕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当何论?当完城旦。2、刑事责任时效:案发时犯罪者死亡,不追究责任;赦免令发布,赦免前的犯罪一律不追究。Eg〔1〕甲杀人,不觉。今甲病死已葬。人乃后告甲,甲杀人审,问甲当论及收不当?告不听〔2〕或以赦前盗千钱,赦后尽用之而得,论何也?毋论。3、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成心与过失A、将有无犯罪意识作为判定是否犯罪的重要依据Eg〔1〕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乙之妻子知情后,与甲乙同用脏钱买肉吃,同论〕〔2〕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B、成心加重,过失从轻4、自首〔自出〕从轻原那么。Eg“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5、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Eg: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6、合并论罪--数罪合并一起论罪巫人盗值廿,未断,又由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赃论罪。〔二〕罪名1、危害国家平安统治罪:谋反罪以古非今罪:以古代学说非难当今政策的言论。〔族刑〕挟书罪诽谤罪:讥评皇帝过失言论的罪名。始皇35年,侯生、卢生因批评皇帝“乐以刑杀为威〞被以诽谤罪坑杀于咸阳。妄言:煽动颠覆国家的言论。秦始皇游会稽山项籍“彼可取而代之〞项梁掩其口:“毋忘言,族以〞非所宜言罪不敬国君罪:“听命书……不避席立,赀二甲,废。〞2、侵犯人身平安罪:盗窃罪贼杀伤3、妨害婚姻家庭罪:去夫亡:娶人亡妻:娶人逃亡之妻,黥刑弃妻不书:离婚未经官府批准,双方均被罚二甲〔三〕刑名

1、死刑:车裂,枭首,坑,定杀,族,具五刑2、肉刑:墨,劓,剕,宫,笞3、耻辱刑:耐刑,剃鬓须的刑罚髡刑,剃去头发和鬓须4、劳役刑:城旦、舂,鬼薪,白粲5、流刑:判处犯人去指定地区服役的刑罚〔迁〕。嫪毐〔lao’ai〕案之狱“夺爵迁蜀四千余家〞6、财产刑:〔1〕赀,判处犯人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偿的刑罚。〔2〕赎,犯罪缴纳法定财物代替已判处的刑罚〔3〕没和收没-把罪犯的财产强制充公收-主要指收人口7、身份刑夺爵废第三节行政法规一、中央行政机构和职官1、中央三公:丞相:皇帝之下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主管臣下的奏章和下达皇帝的命令太尉:主管军政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宫廷警卫〕、太仆〔马政〕、廷尉〔司法〕、典客〔外交与少数民族事务〕、宗正〔皇族事务〕、治栗内史〔租税与财务〕、少府〔山海池泽之税〕2、地方行政机构和职官:郡:郡守,郡尉县:县令,县丞3、官吏管理法规:任选官吏的根本原那么和条件:忠信敬上;清廉毋傍;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官吏的考核。二、经济法规1、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田律?。2、关于农业生产管理。3、关于畜牧业:?厩苑律?。4、关于官营手工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长短、广狭亦必等。5、关于仓库管理。四、民事法规所有权:官私所有。允许农民自行垦占土地,土地自由买卖。土地私有制被正式法定化。第三节秦朝的司法制度第三节秦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中央-廷尉: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地方移送的重大和疑难案件。地方-郡守、县令审理一般的案件二、诉讼和审判:诉讼方式:自诉和公诉。自诉又分:公室告:主体对家庭以外的人控告非公室告:对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控告。不理审判以获取当事人口供为目标,实行有罪推定。宣读判决称为读鞠,提起上诉称为乞鞠。案例:东郡陨石案: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有一块陨石落于东郡〔河南濮阳〕,有人在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案发后由于无法查实,下令将周围人全部处死。中人泄语案::前212年。丞相李斯出行,车马众多,秦始皇不满。中人报与李斯。李斯减行。始皇帝以中人泄语,处死当日随时的所有中人。李斯案:秦二世时,赵高嫉妒李斯之才,为独揽大权,设计陷害。秦二世下令逮捕了李斯,由赵高审理。李斯饱受酷刑,被迫成认谋反之罪。被“具五刑〞,处死咸阳,株连三族。思考题:1、论述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2、论述秦律中定罪量刑的原那么。第五章汉代法律

第一节汉朝的立法思想一、两汉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汉朝的法律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陆贾:“事逾繁,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道莫大于无为〞汉初法律指导思想确实立〔汉朝建立到汉武帝之前〕黄老无为的思想:A、轻徭薄赋,无为而治。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C、宽省刑法,明法慎罚②第二阶段:〔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分析:无为而治近百年,使得:A放松对农民的控制,为避税而脱离户籍〔亡户〕B地方割据,七国之乱C外患日重,漠北匈奴步步紧逼董仲舒:“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上无持一统,治制数变,下不知所守〞A、儒术至尊与立法理论的改铸。B、转型后法律指导思想的内容是德主刑辅,礼法并用。董仲舒的阴阳说-德主刑辅天道之大者在阴阳,天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天出阳为暖以生之,地出阴为清以成之。不暖不生,不清不成。然计其多少之分,那么暖暑居百而清寒居一。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德减刑,以此配天。第二节:两汉主要立法及法律形式一、汉朝的立法活动1、汉初的第一次立法活动:约法三章2、?九章律?两汉的奠基阶段3、?越宫律?4、?朝律?5、?傍章律?二、汉代的法律形式

汉朝的法律形式表现为:律、令、比、法律注释著作、?春秋?经典律:稳定性是其特点,制定程序繁琐,修改不易,是成文法。令:法律渊源之一,诏令,皇上法令具有法律效力。比:比赋,判例。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第三节汉代的刑法制度一、汉初的刑罚改革1、原因:①历史时期的变化。②与汉代立法指导思想不符。③总结经验教训,既惩罚犯人,又不丧失劳动力,给社会造成负担。2、刑罚改革的导火线—缇萦救父

3、废肉刑刑罚改革的内容

〔p79〕刑罚改革的内容是用徒刑、笞刑、死刑代替肉刑。景帝进一步改革。4、意义:A、是奴隶制刑罚崩溃或解体的标志。B、中国古代刑罚开始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转折点。C、适应了经济根底的需要。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开展,地主阶级逐渐认识到了在惩罚罪犯时,不因惩罚而使罪犯丧失劳动力,更有利于封建统治和剥削。D、文景时的改革为中国古代刑制由旧五刑向新五刑过渡奠定了根底。二、刑法原那么1、定罪量刑的刑法原那么汉律的刑法原那么是在秦律的根底上有一定的开展。①上请: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制度〔创于西汉〕高帝:“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郎中,君主侍卫官,“比三百石〞。宣帝:“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请〞②按实际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并规定承担刑事责任的最高、最低年龄。〔矜恤老幼〕惠帝:“民年七十以上假设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③亲亲得相首匿:指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汉宣帝:“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三、主要罪名

㈠危害封建统治秩序罪

1、大逆无道罪

2、首匿罪

3、通行饮食罪

4、群盗罪

5、见之故纵罪

㈡维护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1、加强皇权,亵渎皇权与危害皇帝人身平安罪。①大不敬罪②矫诏,矫制罪③废格诏令罪④僭越罪⑤腹诽罪⑥犯跸罪四、汉代主要刑名A、死刑-殊死,即斩首〔新刑名〕B、肉刑C、徒刑-顾山,“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D、徙边-〔1〕减死刑一等,并发配边疆服役“以全人命,有益于边〞〔2〕死罪的株连刑。罪犯死刑,妻子发配边疆“殊死,妻子徙边〞E、罚金刑-“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第四节、汉行政、民事立法一、行政法律1、行政体制A、中央: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监察〕西汉中期以后丞相改为大司徒〔主管土木工程〕。九卿:廷尉,掌司法B、地方:汉初,郡县和封国并存。武帝废封国东汉,设州,州、郡、县并存二、官吏选拔与管理①选拔:察举制度-各级官吏向朝廷推荐贤能之人高祖?求贤诏?“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显之〞。惠、文帝规定公卿郡守及王侯每年必须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廉〞人士另有任子,纳赀等。②考课-?上计律?,地方长官在年终时,派人将本区本年的农业生产、户口增减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写在计薄上向中央汇报。考核后予以奖、惩。二、民事法律二、民事法律1、民事主体①商人,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②按爵位和等级限制民事行为能力2、民事行为能力男子从二十三岁起便在官府登记,开始为官家服徭役。3、所有权

①土地所有权:国家所有和地主阶级所有②其他动产所有权:私人所有4、婚姻与家庭〔1〕婚姻:汉惠帝诏“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男子一妻多妾婚姻〔2〕家庭法A维护父系家长制--不孝罪殴打父母,处死;殴死父母,枭首杀死父母,腰斩居父母丧期间通奸,处死B、同居共财,不得别籍异财C夫为妻纲-妻子无条件服从丈夫〔3〕继承法王室继承-嫡长子继承财产继承-诸子均分。遗嘱继承除外收养制度-宦官养子与亲子地位同,世袭封爵。三、经济立法1、抑商政策法律化-“惟贾人与〔蓄〕奴婢倍算〞2、盐铁官营法-私铸铁器鬻盐者,斩左趾,没收其器物3、酒类专卖法第五节汉朝的司法制度一、汉朝司法机关1、中央机关: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西汉〕,东汉罢相,御史也失去审判权廷尉,中央司法审判长官。审理皇帝交办和地方上报的案件2、地方司法机关,郡县两级。二、诉讼审判制度1、起诉①告劾:自诉和官诉②上诉与复审中央司法机关在接到不服判决的上书后,成立专案组,复审朝廷派特使巡行地方“评冤狱〞审判-春秋决狱2、审判春秋决狱〔1〕根据?春秋?经典审判案件Eg:A、甲夫将船,会海盛风,船没,溺流而死,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与当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人妻,当弃市。〔董仲舒〕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归于寂,夫无男有更嫁之道。……甲有尊者所嫁,无淫行之心,非私为人妻。明于决事,皆勿罪名,不当坐B、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甲宜匿乙而不当坐。C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愚臣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2〕“原心定罪〞-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评价优点:A、对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有重大推动作用。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重视封建法律中人情D、量刑是改重为轻,有利于缓和矛盾。E、是儒家学派试图限制皇权膨胀的一种的努力。F、对中国古代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缺点:A、有时舍法律条文另寻定罪量刑标准,使法律失去权威,破坏法律的稳定性。B、由于经义不是明确条文,易断章取义。秋冬行刑秋冬行刑-司法时令说是汉朝的一种审判制度。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外,其他的死刑执行时间必须在秋天霜降以后至冬至以前决刑。?左传?: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仲春之月,天地“安萌芽,养幼少〞时,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止狱讼。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用始行戮。戮有罪,严断刑〞仲秋之月,“秋风肃杀,申严百刑,斩杀必当〞董仲舒阴阳五行、天人感应:阳-德,阴-刑。德主生,刑主杀。圣人必尊天意,否那么会遭天谴汉律特点:1、两汉统治阶级以“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2、加强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专制集权。首先,确立统一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防止结党营私;再次汉武帝在全国设立监察区,派驻刺史,以打击地方豪绅和郡守的不法行为。3、改革刑制。4、推行抑商政策,打击商人势力。首先,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汉律不准商人及其子孙任官为吏,不许衣丝乘车,并发商人戍边。其次,在经济上实行重租以困辱之。商人交纳人头税和其他赋税比一般人高一倍以上。案例:1、缇萦哭父-?汉书·刑法志?文帝13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无男有五女。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上述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正自新,其道亡繇也。〞天子怜悲其义,遂下令曰:“夫刑之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义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2、犯跸案-?史记·张释之传?文帝巡,过中渭桥。有人桥下出,惊乘舆马。释之审知:人桥下避,久,以为过,乃出,惊马。释之以犯跸,罚其金,奏帝。帝意加重。释之据法断,帝允。思考题:1、汉初刑罚改革。2、汉代法律形式。3、汉代的刑罚原那么4、汉代民事立法与婚姻立法。5、如何理解春秋决狱。6、法律思想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第六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东魏→

→北齐↓

北魏

西晋西魏→→北周

东晋→宋→齐→

梁→陈→隋蜀

第一节立法活动一、魏?新律?1、把?法经?中的?具法?从名称上改为?刑名?,位次从篇末提到篇首,使法典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科学。2、篇数上有重要调整3、首次将八议制度入律,说明魏新律在礼法结合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二、?晋律?1、它是三国两晋南北时期唯一一部通行于全国的统一的法典。2、在体例上又有开展,把?刑名?一分为二,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加重了总那么局部的分量,使结构更加合理。3、对律文进行了大规模删减,是科条简约的一部法典。4、在律文后又增加了“注〞。5、首创了“准五服定罪〞。三、?北魏律?官当、存留养亲四、?北齐律?1、最终将法典确定为12篇,被隋、唐、宋所继承。2、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置篇首,首创了名例律篇目。3、进一步突出了科条简约的特色。4、首创了“重罪十条〞制度第二节法律形式的日渐标准一、法律形式律、令、格〔东魏?麟趾格?〕、式〔西魏?大统式?二、立法成就1、篇数确立。2、结构上名例律产生。3、法律概念以及术语的解释更加标准罪名解释:逆节绝理谓之不道;陵上僭贵谓之恶逆。取非其物谓之盗,货财之利谓之赃。术语解释:二人对议谓之谋;三人谓之群知而犯之,谓之成心;不意误犯,谓之过失。倡首先言谓之造意。不和谓之强4、刑罚开展①肉刑被正式废除。北齐:凡判处宫刑者,皆收为官奴婢。奴隶制肉刑改革完成②北魏正式确立“徒〞为主刑刑名,北周确立徒刑为一年至五年。〔秦律的城旦,汉律的髡钳城旦〕③定流刑为减死之刑,北魏“赦死从流〞,北周首创流刑五等,确立流刑的五刑地位〔秦朝的迁、汉朝的徙边〕④鞭、杖、笞刑的数额更加标准,并列于列于五刑。北朝后期形成了死、流、徒、鞭、杖的封建制刑罚体系〔5〕缩小妇女从坐范围一直是“父母有罪追刑已出之女;夫党见诛,又有随性之戮〞曹魏诏:“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既醮之妇,从夫家之罚〞第三节引礼入狱的新阶段一、准五服定罪〔西晋律〕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刑法适用适用原那么:亲属相犯,以卑犯尊者处分重,越亲越重;以尊犯卑者,处分轻;越亲越轻。亲属相奸,处分重;亲属相盗,处分轻。民事方面:在财产转让时违犯法律,关系越亲处分越轻。准五服定罪高祖丝麻曾祖小功祖父大功父母齐衰己身

孙曾孙玄孙二、重罪十条-北齐律反逆:危害社稷,图谋推翻皇帝大逆:毁坏宗庙山陵宫阙叛:背国从伪降恶逆:殴打谋杀尊长亲属不道:以残酷的手段杀人不敬:盗用皇帝用物,指责皇帝,诽谤朝政不孝不义:杀本属长官与授业老师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

八议三、八议法律规定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四、官当〔p95〕补充:孔子的“孝补充:孔子的“孝〞孝是以血缘关系为根底,晚辈对长辈的尊敬1、?礼记·祭义?:“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2、孝的道德境界孝最根本的要素是心理上的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孝的心理根底-报恩,并无神秘之处儿子生下来,要经过三年哺育才能离开父母之怀,所以对过世父母,要服“三年之丧〞4、孝与忠的关系:内那么孝,外必忠“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第四节司法制度一、行政机构的演变1、中央三省制的形成三省制是这一时期中枢机构的重要演变尚书中书门下2、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1〕由郡县二级向州郡县三级过度〔2〕出现带军事性质的地方行政制度二、司法机关1、北齐将廷尉改为为大理寺。2、南北朝时在廷尉里增设律博士。3、地方行政区划分,由两级向三级逐步转变。三、诉讼制度的变化1、直诉制度确立-西晋的“登闻鼓〞2、限制诉讼权利不许未决犯揭发犯罪。晋律:“囚徒诬告人犯,罪及亲属〞北齐律:“负罪不得告人〞。唐律亦然。3、皇帝频繁参与诉讼审判改“平望观〞为“听讼观〞〔魏明帝〕北周武帝“听讼于正武殿自旦及夜,〞继之以烛4、死刑奏报制度-报皇帝魏明帝诏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已定,非谋反及手杀人,亟语其亲治。〞5、妇女犯罪行刑上优待晋律:“女子当罚金杖罚者皆令半之〞梁律:“女子怀孕,勿得决罚〞北魏律:“妇人当刑而孕,产后百日乃决〞案例:1、句章县杀夫案:〔三国〕吴国之句章县〔今浙江余姚〕有妇杀夫,又放火烧房,称其夫为失火被烧死。众疑诉官。县令命众人去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活着,然后堆起柴草燃烧。活猪死后嘴有灰,死猪无。据此检验尸体,妇人认罪。山阴争鸡案〔刘宋〕山阴县〔今浙江绍兴〕有两人争一只鸡诉至官府。县令问当事人:“鸡早上吃了什么?〞甲说吃了粟,乙说吃了豆。县令令当场杀鸡,剖开嗉囊,发现有粟,于是便处分了乙。思考题:1、古代法典的“名例〞篇,是如何演变的2、这一时代的立法怎样表达了礼法结合3、刑罚制度的开展4、重罪十条、八议、“准五服以治罪〞第七章隋唐法律简介:581年建立,存在37年。隋文帝初期,重视司法实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开皇之治,“仓廪实,法令行〞但晚期用法益峻:“盗一钱以上,皆弃市〞“四人共盗一榱桷,三人共窃一瓜,事发时即行决〞第一节隋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状况

?开皇律?——隋文帝时期以北齐律为根底制定并公布,共12篇500条。1、确定法典篇目体例。12篇篇数,以名例律开篇,北齐律已经确立。隋代又重新确定,统一封建政权强调法典篇章体例结构,对后来?唐律?影响很大。?开皇律?2、确立封建新五刑。?北齐律?大致确立起来。隋律最终确立笞、杖、徒、流、死。死刑分绞、斩两等;流刑自一千至二千里三等;徒刑自一年至三年五等(绞和斩的区别:绞以致毙,斩那么殊形,除恶之体,于斯已极)?开皇律?3、确立“十恶〞罪名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补充说明〔1〕变北齐“反逆〞、“大逆〞、“叛〞、“降〞为谋反、谋大逆、谋叛〔谋叛吸收了预谋投降〕,说明严惩预谋犯罪,把严重犯罪扼杀于预谋阶段。?开皇律?〔2〕设“不睦〞条〔谋杀、卖亲属,殴告夫及大功以上亲〕4、扩大了对贵族官吏的特权保护措施。八议,官当外,首创“例减〞之制即八议、七品以上官,犯非“十恶〞可例减一等5、比照以官当徒,规定了以官当流。当处流刑者,“三流比徒三年〞即以官当流二千里,比当徒三年;当流一千五百里,比当徒二年;当流一千里,比当徒一年。〔五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一年〕?开皇律?是隋朝的根本法典。上承北齐律,下启唐律沈家本在评论隋朝法制时说:“观于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于文帝如出一辙。文帝淫刑而身被弑,炀帝淫刑而国遂亡。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

第二节唐前期立法成就第二节唐前期立法成就一、立法指导思想1、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1〕不可或缺,德和刑“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2〕地位不同唐太宗论君、国、民:“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尤割肉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君民者,舟水也2、强调立法宽平、简约,并保持法的稳定性。?贞观政要?“法令不可数变,数变那么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3、严明法律,一断于律。〔太宗〕“居人之上,其身正不令那么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贞观政要?“贞观之初,志存公正,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二、唐律的制定及其立法成就广义的唐律从武德元年制定的?武德新格?,到大中七年的?大中刑律统类?,唐王朝修定的法典三十余部。狭义的唐律指?唐律疏议?这部有唐一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武德律?

第一阶段?武德律?李渊代隋,当时“诸事始定,边防尚梗,救时之弊,由所未暇〞,因袭?开皇律?,稍作损益1、唐高祖武德二年,制定?五十三条新格?2、?武德律??贞观律?第二阶段:?贞观律?唐太宗重视法典制定,命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历时十年制定?贞观律?,是唐代立法奠基,刑罚略有减轻,律条比较完备?贞观律?主要内容1、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加役流。〔?武德律?: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处绞刑者,直接服加役流:流三千里,居作三年。在流刑强制服劳役一年的根底上,增加服劳役二年。2、区分两类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旧律:兄弟虽分异,但事涉谋反,连坐具死。太宗:反逆有二:兴师动众一也,恶言犯法二也,轻重固异,而〔旧律〕均谓之反。改制:反逆者,祖孙与兄弟缘坐,皆配役;恶言犯法者,兄弟配流而已。3、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以及类推等原那么?永徽律?第三阶段:?永徽律?唐高宗于永徽二年〔652年〕命长孙无忌制定

?永徽律疏?内容结构介绍12篇,500条1?名例律?刑罚原那么规定,相当于刑法总那么2?卫禁律?卫者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3?职制律?言职事法制。职制律确立了对于严重违反行政法规,构成犯罪的行为惩罚4、?户婚律?定户口、婚姻。违背户籍、税收、土地制度、婚姻家庭制度行为的处分5、?厩库律?厩者,鸠聚也,马牛直所聚;库者,舍也,兵甲财帛之所藏。6、?擅兴律?大事在于军戎,设法须为重防。擅自兴造,擅自发兵7、?贼盗律?关于盗窃、抢劫、杀人等8、?斗讼律?斗殴之科,告讼之事。9、?诈伪律?诈骗、伪造10、?杂律?拾遗补缺,错综成文,班杂不同11、?捕亡律?假设有逃亡,恐其滋漫,故须捕系,以置疏网。12、?断狱律?狱者,确也,以实囚情。唐律是诸法合体法典。三、立法成就立法史上的里程碑1、篇章结构合理性,?名例律?阐述根本精神。最后两篇是程序法,中间两篇是具体罪名,刑法分那么分罪名排列,是按国家政权、社会、个人轻重缓急顺序排列,具有严密逻辑性。2、法典编纂形式创新,律文和疏议,成为有机整体,对理解律文有帮助。四、唐朝法律形式定型律、令、格、式。每一种有明确的分工。1、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即法律条文,唐律中最根本的,关于刑罚规定。2、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令的内容主要涉及国家行政体制、尊卑贵贱等级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3、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事。来源于对皇帝临时赦令的汇编。4、式以轨物程式,主要涉及中央机关内部各行政机构关于行政管理、行政程序及具体办事规那么的规定。五、?唐六典?

玄宗开元年间,标榜自己政绩,仿效?周礼?制?唐六典?,历时十六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行政法典。为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西周?周官?记载:官员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别掌管:治、教、礼、政、刑、事第三节?唐律疏议?主要内容-刑法一、刑名规定五刑笞、杖、徒、流、死。笞刑:最轻的一种,刑具为野生藤科植物荆条。受刑部位是臀部或腿依犯罪轻重分五个刑等:笞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杖刑:重于笞刑的次轻刑种。五个刑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徒刑:在一定时间内强制服劳役。一至三年五等。徒刑时间短是中国古代刑罚最重要特征。流刑:服劳役一年后,转入当地户籍,不准回原籍,为强制移居。妇女在原地服劳役三年三个刑等:2000里、2500里、3000里。死刑犯可杀可不杀者,不杀,加役流,服劳役三年,代替死刑。死刑分绞、斩二等。二、“十恶〞?唐律疏议·名例?“五刑之中,十恶有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1、谋反-谋危社稷,图谋推翻统治。〔“其事未行,即同真反〞〕2、谋大逆-谋毁宗庙山陵宫阙3、谋叛-背国从伪。背叛本朝,投奔敌国二、“十恶〞4、恶逆-“五服至亲,自相屠戮,穷恶尽逆,绝弃人理,故曰恶逆〞殴打谋杀尊长亲属。常赦不原,决不待时。5、不道:“安忍残贼,违背正道,故曰不道〞杀死一家非死罪三人,杀人而肢解之,或饲养毒虫、自治毒物、使用邪术害人6、大不敬-七项具体罪名皆触犯皇帝的至尊地位。盗皇帝用物;盗、伪造皇帝印玺;给皇帝配药不按本方;做饭犯食禁;指责皇帝;诽谤朝政;对皇帝使臣无礼。7、不孝-“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诅骂或揭发直系尊亲;供养有缺;别籍异财;私自婚娶;父母去世,匿不举哀;居父母丧作乐,释服从吉8、不睦-“亲族相犯,为九族不相叶睦,故曰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亲属。9、不义-“此条原非血属,本止以义相从,背义乖仁,故曰不义〞。闻夫丧匿不举哀,殴、杀本属长官及授业老师10、内乱-“禽兽其行,朋淫于家,紊乱礼经,故曰内乱〞。“奸小功以上亲、奸父祖妾,与之和奸的妇女同罪〞分为三类:A、危害封建政权,皇权的B、违犯封建伦理道德的C、严重刑事犯罪三、贵族官吏特权的规定A、议。八议,八种人如果犯死罪,上报皇帝减流刑处理,流放以下减刑一等。犯“十恶〞除外B、请。两种人,享受八议的直系亲属、五品以上官吏,犯死罪的,奏报皇帝,可免除死刑。死罪以下减刑一等。但“十恶〞、反逆缘坐、杀人、监守自盗、盗略人、受财枉法不享受此特权C、减。享受请的亲属,七品以上官员,流刑以下减一等。D、赎。但凡享受议、请、减人,流刑以下者均可赎。但反逆缘坐流和会赦犹流者不适用E、官当。凡议、请、减以下的现任官员以官抵徒。四、刑罚原那么〔一〕1、区分公罪与私罪公罪-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私罪-不缘公事私自犯者;虽缘公事,意涉阿曲公罪从轻,私罪从重五品以上官,以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官,当徒一年。但公罪者,可多当一年。四、刑罚原那么2、刑事责任年龄(恤老矜幼)y≥90岁y≤7岁—不处分y≥80岁y≤10岁以下及笃疾—死罪,上请y≥70岁y≤15岁以下及残—流以下以铜赎15<y<70承担责任。并规定犯罪时未老疾,事发时老疾的以老疾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的,以幼小论3、同居相隐不为罪唐律严格区分良人和贱人。良人的主体是农民,律文中称“凡人〞,一般也称“百姓〞、“白丁〞。可以从国家接受一份土地自耕贱民分官贱和私贱官贱有:官奴婢,官户、公乐户,杂户私贱有:奴婢和部曲“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地位最底,是官府和主人的财产。其他贱人地位稍高,在身份上不同资产,可以转让不许买卖。同居相隐的范围〔1〕凡同财共居者(不管是否同一户籍、是否有服制关系),以及大功以上亲、外祖父母、外孙、孙媳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皆互相隐。〔2〕部曲、奴婢可以为主人隐,但主人不可为之隐〔3〕小功以下亲相容隐者,减凡人三等但三谋不适用此原那么4、自首减免自首指案件未发现,自动交代。〔1〕区分自首和自新未被举发而到官府交代罪行---自首,“原其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再投案---自新减轻〔2〕并非所有犯罪都可享受自首待遇:“于人损伤、于物不可备偿〞“越度关栈及奸,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列自首〞〔3〕正赃犹正如法--赃物如数退还〔原主或国家〕〔4〕“自首不实〞〔交代犯罪性质不彻底〕、“自首不尽〞〔交代犯罪情节不彻底〕,以不实不尽之罪罪之,至死者听减一等5、共犯原那么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假设家人共犯,只坐尊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即其监临主守为犯,虽造意,仍以监临主守为首,凡人以常从论监临主守:统辖监临一定部门以及亲自掌握保管物品的人5、共犯原那么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凡共犯必分首从。首犯获全罪,从犯减一等。〔一〕认定首从分三种情况:〔1〕无身份区别的人,造意为首,余为从;〔2〕家人共犯只坐家长;侵损于人者,以凡人首从论〔3〕凡人与监临主守共犯,不管是否造意,概以监临主守为首,凡人为从〔二〕特例〔1〕不分首从A?名例篇?〔总第43条〕“强盗及奸,略人为奴婢,犯阑入,假设逃亡及私渡越渡关栈者,罪无首从〞〔身并犯罪〕B?贼盗律?〔总第248条〕假设本条言“皆〞者,罪无首从。“诸谋反、谋大逆、谋叛者,亦无首从〞〔2〕分首从,但不以首从科罚:一般人与特殊身份人共犯,对特殊身份人之处分,或轻于一般人,或重于一般人。EG:甲勾结外人乙殴打自己的哥哥,甲是同谋共殴的首犯,应判刑二年半,乙是无亲属关系之普通人,只构成斗殴的从犯。6、类推原那么

〔1〕“五刑之属,条有三千,犯罪既状,故通比附〞〔2〕“诸断罪无正条,其应出罪者,那么 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举轻以明重〞—律文无明确规定的同类案件〔3〕举例:出罪依?贼盗律?〔总269条〕“夜无故入人家,主人登时杀之,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入罪:“案?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已伤是重罪,明从皆斩之坐。〞又?例?云:“殴告大功尊亲,不得荫论〞,假设有殴告期亲尊长,举大功是轻,期亲是重,亦不得用荫6、涉外案件原那么即化外人犯罪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属人与属地相结合7、再犯加重诸犯罪已发及已配,而更为罪者,各重其罪。但虽犯二罪以上,均在被揭发之前,属于“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重罪吸收轻罪假设论决之后,又发现以前犯罪,而且重于已判决,那么以新发现重罪论处五、唐律分那么的重要内容唐律作为一部刑法典,共12篇,在事实上构成总那么与分那么的关系,即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之总那么,卫禁以下11篇为唐律之分那么。从条文内容来看,唐律502条,除名例57条之外,其余445条都是关于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处分的规定。〔一〕侵犯人身罪〔一〕侵犯人身的伤害罪--?斗讼?篇殴、伤、杀罪A、斗殴解释:“相争〔吵〕为斗,相击〔打〕为殴〞凡人之间斗殴分三种情况定罪:〔1〕是否使用兵刃,未用兵刃又分以手足或它物伤人。手足最轻,它物较重,兵刃最重〔2〕按造成伤害程度分未伤、已伤、已死。已伤根据伤害的部位又分几等。〔3〕按主观意图分〔争〕斗、谋、故〔意〕、过失、误〔会〕、嬉〔戏〕等伤害B、六杀谋杀:预谋杀人减杀人罪数等。但子孙谋杀尊亲属,死刑故杀: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意念,斩斗杀: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减杀人罪一等戏杀:以力共戏,导致杀人。减斗杀二等误杀:错致了杀人对象。减杀人罪一等过失杀: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杀人。以铜赎C、保辜制度殴人可能致人以死,但死的后果并不是立即显现。为此唐律特别规定了保辜制度:在限定时间内被害人死亡的,加害人承担杀人责任;在限定时限外或限内它因死亡的,只承担伤人责任。保辜时限:手足伤人10日、他物伤人20日,以刃、汤火伤人30日,折跌肢体及破骨50日〔二〕侵犯财产罪侵犯财产罪-?贼盗?、?诈伪?篇贼-三谋以及恶性杀人等犯罪盗分:窃盗-潜身隐面而取。不得财杖五十,〔折绢〕一尺杖六十。强盗-以威假设力而取其财。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14匹及伤人者绞贪墨罪-监临长官不因公事而贪收监临〔者〕财物的伪造罪-伪造皇帝玉印,斩。伪写官文书,流二千里诬告罪-诬告反坐坐赃致罪-非主管官吏不法取得财产〔赃罪六种: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第四节?唐律疏议?主要内容-民法1、关于婚姻家庭〔1〕确保家长对卑幼的权威“凡同居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专〞首先:子孙善事尊长,无违教令“子孙违教令者,徒二年〞其次:尊长全面掌控财产。居丧,兄弟别籍异财,各徒一年再次:尊长对卑幼由主婚权〔2〕关于婚姻制度唐律根本上与西周差异不大,六礼,同姓不婚等〔3〕关于离婚婚姻废除方式三种:A、和离。双方自愿,婚姻法进步。B、单方休妻。男权社会,七出三不去。C、强制离婚。国家强迫当事人离婚。具体理由: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通婚,等。同姓不婚,违者,男女各徒二年。西周所传,唐时,两姓音同字别,亦不得为婚亲属不婚〔五服之内〕,违者以奸论,徒三年良贱通婚不得娶逃亡妇女为妻监临官不得娶所监临之女为妻2、关于婚姻家庭法律集中在?户婚律?在家庭关系的夫妻关系中维护夫权。不平等表现:财产权,姓名权,居住权,贞操权,人格权。父子关系:法律明确维护父权。成文法典中规定三种权利:财产处理权,主婚权,教令权。3、继承继承从标的上讲有两类: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财产继承,诸子均分。?户令?:“诸应分田宅及财产,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限。兄弟亡者,子承父份〞户绝财产继承:?丧葬令?“诸身丧户绝者,所有奴婢、资财,并令近亲转易货卖,将营丧事及量营功德外,余财并与女……假设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证验清楚者,不用此论〞死商钱物继承。?主客式?商旅身死,勘间无家人亲属者,所有财物由官府收官。其后又认领者,经查验明确,依数酬还第五节、唐代行政法律标准一、行政立法与监察机关〔一〕中央三省六部制度1、三省六部中书省掌立法门下省掌审查尚书省是行政执行机关,负责具体实行皇帝命令或议决法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吏:官吏管理户:财政

礼:教育、礼仪兵:军事刑:司法行政、重大案件的审理工:水利与工程营造2、御使台--监察机构,下设:台院—监察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殿院--巡视京都以及朝会、郊祀,纠察朝仪察院—执掌地方州县官吏的监察工作(二)地方州县制,刺史、县令二、官吏管理制度〔1〕官吏的选拔—科举考试重礼,唐太宗: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罪;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唐代科举分两类:“贡举〞:应试对象为经京师和地方各级学校考试选拔的“生徒〞;以及经州县审核身份初试并合格的“乡贡〞。“制举〞—皇帝特招考试科举考试的录取比例百分之五,“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重〞首创法学考试科目-明法科选官不限于科举,另有:封爵、亲戚、资荫〔凭先代官爵或功勋授官〕〔2〕、官吏的选任由吏部掌管,标准: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证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即除外貌外,要求通晓事理,熟悉法律,明辨是非,判词情理通达〔3〕任官限制工商不得任官,官员不得经商地方衙门小吏、昌优、巫家、还俗僧道及高祖以内犯死罪着,子孙均不参加科举考试、任官第六节唐律对世界的影响一、唐律特点:1、一准乎礼〔1〕唐律立法指导思想上礼法合一〔2〕强调等差〔3〕强调慎刑2、立法技术高超,完备的封建法典〔1〕调整对象全面〔2〕法律体系完备〔3〕立法技术高超3、以刑为主、诸法合体4、科条简约,刑罚适中“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唐律在中国与世界法律开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1、以唐律为蓝本2、影响海外,具有进步意义。影响周边国家日本、越南、朝鲜。第七节唐代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以上案件。所作判决中徒、流案件送刑部复核,死刑报皇帝核准。对刑部移送的地方死刑案件有重审权。刑部—国家最高司法行政机关。复核大理寺审理判决的流以下案件及地方判决的徒以上案件。御史台—国家最高监察机关。监督百官,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接受行政上诉案件。2、地方司法机关州县两级司法,未设专门的司法机构。三司推事〔会审制度〕对全国性重大疑难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使台御史共同审理。〔大三司〕。地方重大疑难案件不能自行审理又不便移送中央的,由三法司的官员前往当地审理,称为“小三司推事〞三、诉讼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1、诉讼提起起诉-告诉纠举-揭发。三谋,人人皆有揭发的义务举劾-监察官员代表国家起诉。2、直诉方式-告谋叛以上犯罪或重大冤情可直诉邀车驾、挝〔zhua〕登闻鼓、上表申诉3、告诉权的限制除谋叛以上重罪外,卑幼不告尊长,部曲奴婢不告主人,否那么,绞。10岁以下、80岁以上及笃疾者、狱中的罪犯,除谋叛以上重罪或侵犯自身利益的犯罪外,不得揭发他人。三、诉讼审判制度〔二〕注重口供。刑讯限制:五听审核口供,证据确凿,仍狡辩,主审法官与参审官共同决定,可以刑讯。1、刑讯手段,打板子,总数不能超过200,分三次打完,每次隔20天,刑讯制度化。2、享受议请特权的人不能刑讯,靠众证定罪,三人以上口供可定罪。〔三〕、回避制度?唐六典?第一次规定了回避制度—“换推〞:“凡鞠狱官与被鞠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四、审判、上诉、执行1、死刑执行:〔1〕死刑要三复奏—地方判决的死刑案件三次奏报皇帝批准。京师判决的死刑案件“五复奏〞。但恶逆以上重罪以及步曲奴婢杀主,一复奏,立决。〔2〕秋冬行刑〔3〕怀孕妇女生产100天后执行2、关于法官责任〔1〕定罪量刑上要准确〔2〕法官在适用法律上要准确对中国古代法制考察要从文本和实践上两方面辩正看,法律实施好坏不完全取决于文本,更取决当朝皇帝。皇帝英明,重视法治,法制那么清明。思考题:1?开皇律?内容与意义,隋朝法治与隋朝兴亡之间的关系。2如何理解?唐律?的刑罚适用原那么。3?唐律?的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4、“十恶〞,五刑,?贞观律?第八章宋代法律宋太祖

宋徽宗第一节宋代立法思想1、强化中央集权,强化王权。建隆二年,太祖向赵普问计。普曰:“唯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自安〞太祖曰:“君勿复言,吾已喻矣〞于是“杯酒释兵权〞、“收诸道精兵〞、“诸州租课,悉送京师〞等强干弱支措施纷纷出台2、义利并重,重视经济立法神宗:“尤先理财〞、“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王安石:“理财乃所谓义也〞“治天下之财者,莫如法〞法律指导思想围绕上述展开,对宋代立法影响很大。第二节、宋代立法概况一、?宋刑统?---宋代最根本的法典特殊之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体例上与唐律有所不同:①编纂体例上,增加了门:把502条律文和所收的敕、令、格、式分类归入213门。〔门类〕。“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是特殊的一门②包容量比唐律大。二、宋代重敕1、原因:①?宋刑统?源于唐律,创新不大。与宋代社会脱节严重,司法实践不适用。

②强化皇权,强化中央集权。编敕的特点①编敕活动极为频繁,编敕数量大成果多。②编敕有专门的机构。③初,是诸法合体。后逐渐形成了编敕的刑法化。编敕,成为一种新刑法④由于宋代重敕,导致敕、律关系微妙。仁宗之前,敕律并行。神宗朝,敕的地位提高,到了破律、代律的地步2、编敕的特点三、宋代重例例为判例,在皇帝、中央政府审理案件中,精选一局部作为先例,由此产生的案例集也叫编例。此外还有一种类似判例性质的法律形式“指挥批状〞〔或叫“指挥〞〕,是尚书省、枢密院等中央属官就具体事件发给下级的指令,指挥下级的司法审判南宋将敕、令、格、式按性质分门别类汇编在一起,叫?条法事类?。第三节:两宋法律主要内容一、刑事法律〔一〕刑罚制度的变化?宋刑统?规定之刑罚,沿袭唐五刑以及议、请、减等根本原那么。此为宋刑罚之主体,但有变化。①折杖法-把笞、杖、徒、流四刑罚减轻刑量或折抵为杖刑的制度。建隆四年所创。减折方法是:笞杖刑折换成臀杖,以原刑等分别杖七至二十下,后释放。徒流折换成脊杖。徒刑分别杖13-20下,释放流刑分别杖17-20下,杖后就地配役一年,加役流杖二十,就地配役三年。但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②刺配刑-对犯人施加墨刑再押送指定场所服役的刑罚。配是主刑,刺是附加刑。主要适用于杂犯死罪减赎者和强盗、窃盗以及一些累犯犯罪。③凌迟-是用肉脔割、肢解等方法是受刑人渐死的刑罚凌迟,本意山之由渐而高,杀人者与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渐次之意。“身具白骨,而口眼之具尤动;四肢分落,而呻痛之声未息〞宋初真宗,仅作为“非法之刑〞,仅用于劫杀人、白日夺物、背军逃走、造恶逆等神宗时为常刑。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宋宁宗,1195〕定为法定第一等死刑④管置--将犯人安置到一定地区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创于北宋中期。主要适用于被除名、勒停的官吏〔二〕刑法重点打击对象1、贪墨罪宋初,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在刑法上从重处分,且限制“议〞、“请〞等太祖太宗朝数百赃吏或杖杀朝堂,或被腰斩弃市,或刺配沙门,外加脊杖、籍没等附加刑。太祖年间大赦天下,唯“十恶、杀人、官吏受贿者不原〞太宗即位令:“诸职官以赃致罪者,虽会赦不得叙,永为定制〞并亲书?戒石铭?:“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以虐,上天难欺〞包拯:“善为国者,必务去民之蠹,那么俗阜而财丰。假设蠹原不除,治道从何而兴哉〞2、重惩强盗的?重法地法??重法地法?:宋仁宗嘉祐年间将京城开封府诸县划为“重法地〞,凡在重法地犯罪的加重处分。后来重法地的范围有所扩大?贼盗重法?:对谋反、杀人、劫略、盗窃罪,无论是否在重法地犯罪,都以重法地法从重处分。重法地法除量刑加重外,还株连家属、没收家产,严惩窝藏包庇犯其他刑事政策增加附加刑、扩大奏请敕裁的范围肆行“恩宥〞维护地主对佃农的特权限制使用“请〞“减〞“当〞“赎〞法〔P142〕二、民事法律(一)所有权1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宋“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土地买卖普遍。宋官员享有田宅免役特权,人们逃避赋税,伪立契约将田产“典卖〞官员之家。朝廷必须限田仁宗乾兴元年〔1022〕下诏限田:“公卿以下,毋过三十顷〞。但收效甚微徽宗政和元年〔1111〕又下诏限田:限制官员之家的免役特权,限额以官品高低逐级递减:一品官一百顷,九品官十顷。2、族产的出现族产是以宗族社团所有权为主体的产业。史称“义庄〞“义庄〞,其财产主要来源于宗族中的有力者捐献族产用途:祭祀本族祖宗,赡济族众,资助族人参加科举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