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集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另附加卷面分5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1.据《甲骨文合集》,甲骨文中有“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今春王共人五千征土方”“于辛巳王征召
方”“惟王往伐邛方”等记载。依据这些有关“王”征讨方国的记载,可知其目的是()
A.维持内外服制度B.继续强化郡县制C.确定赏罚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今春王共人五千征土方'"'于辛巳王征召方”“惟王往伐邛方”可得出这
些征战都是为了维护王的统治,而根据“《甲骨文合集》”可得出这是商朝,商朝推行的是内外服制,由此
可得出是为了维护内外服制度,A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时期才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内外
服,而不是赏罚,排除C项;商代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2.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记载:“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
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在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中
A.皇帝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B.君权和相权既依赖又冲突
C.文书邮驿行政管理很严格D.重新调整国家的行政区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体现的是秦朝的文书
邮驿行政管理很严格,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3.汉武帝之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武帝时,中朝
官地位最尊者为大将军,据《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
军,受遗诏辅政,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实行分封,恩泽贵族B.盐铁官营,增加税收
C.削弱相权,加强集权D.完善法制,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汉武帝时,中朝官地位最尊者为大将军”“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内秉国政,外则仗钺
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可得出,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中朝的官员权力在丞相之上,这限制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实行分封,且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官制,排除A项;盐铁官营,
增加税收是指经济方面,材料指的是中央官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法的内容,汉代更没有依法治国,
排除D项。故选C项。
4.《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文帝时“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封五年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创立了刺史制度。这些记载反映了西汉初年()
A.监察地方的制度由临时变常制B.皇帝扩大了官员选任的权力
C.变革了地方郡县制的管理制度D.中央废除了丞相和御史大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丞相遣使分刺州,不常置”可知,监察地方的制度是临时的;依据材料“汉武帝’初置
刺史部十三州’,创立了刺史制度”可知,监察地方的制度成为常制,因此材料反映了西汉地方监察制度由
临时变常制,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西汉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选官制度,故B项错误;材
料涉及的是西汉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地方郡县制的变化,故C项错误;西汉沿袭了秦朝的三公
九卿制,故D项错误。故选:Ao
5.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包括()
①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②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③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④忠诚政党,终身任职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可以概括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①符合题意;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公开
参与政治活动,可以概括为政治中立,工作隐名,②符合题意;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
休,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可以概括为职务常任,论功晋升,③符合题意;①②③B项正确;文官必须
忠实执行政策,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但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
是忠诚政党,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布了郑国的法律。公元前513年,晋国赵鞅、荀
寅将法律刻在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法律。两国“铸刑书(鼎)”,在中国法制史上是()
A.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B.开创了中国成文法的先河
C.是中国律令儒家化的开始D.标志着中华法系正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子产”铸刑书(鼎)”,形成了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开创了中国成
文法的先河,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已经存在,排除A项;律令儒家化的开始是在汉代,排除C项;中
华法系的形成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7.中华法体系是与欧洲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立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
确立的标志是()
A.韩非子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唐朝颁布《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C.魏晋时期出现律令儒家化的发展趋势D.明朝《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体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故其
立法比较审慎,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解释比较确当。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
《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因此其作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B项
正确;韩非子提出的是国家治理原则,强调法治,不能证明中华法系诞生,排除A项;魏晋时期的法律并
未完善,排除C项;《大明律》不是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8.南宋后期,程朱理学确立统治地位后,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
播。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朝。清朝在基层社会教化中出现的新
现象是()
A.总结秦汉以来礼仪制度编成法典B.开始确立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C.撰写乡规民约淳化基层社会风气D.乡约经政府利用推广与法律合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清朝时期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
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
律合流,D项正确;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
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成,可见总结秦汉以来礼仪制度编成法典的是唐朝
而非清朝,排除A项;宋朝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可见家庭和幼童的行
为规范开始确立的时间早于清朝时期,排除B项;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
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可见撰写乡规民约早在宋朝就有,并非清朝的新现象,排除C项。
故选D项。
9.1215年,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的原则是()
A.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B.君主立宪和无罪推定
C.三权分立和主权在民D.财产私有和程序公正
【答案】A
【解析】
【详解】1215年英国的大封建主联合各阶层,迫使国王在《大宪章》上签字,大宪章是一个维护封建主传
统利益的政治文件,其基本精神就是将王权置于封建法制约束之下,A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
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B项;三权分立和主权在民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排除C项;财产私
有和程序公正是近代西方法律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10.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对此评
述正确的是()
①是法国成文法体系一部分②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制度
③立法以罗马法为其历史渊源④与英美法律一起合称大陆法系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法律体系属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有区别,英美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
则,法官的地位突出,而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地位,故《法国民法典》是
法国成文法体系的一部分,①正确;《法国民法典》构成了法国成文法体系,最终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
法律制度,②正确;《法国民法典》是对罗马法的继承与发展,其立法以罗马法为其历史渊源,③正确。
故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英美法律是英美法系,并非大陆法系,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阕氏,岁奉匈奴絮缙酒米食
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
胡首虏七百人。”这段记载说明了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A.由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B.由和亲到设置四郡进行管理
C.由册封到采取因俗而治D.由会盟到采取羁縻政策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阑氏,岁奉匈奴絮缙酒米食物各
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武帝时)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
虏七百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经过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武帝时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西汉对匈奴
的政策从和亲政策转变为军事政策,A项正确;为加强在河西地区的管理,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四
郡,即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材料未涉及设置四郡进行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
信息是西汉对匈奴的政策由和亲变为打击其侵扰,未体现对西汉地区的管理按照西汉地区的风俗制度,即
无法得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治理特色,排除C项;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
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材料未体现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是由会盟到采取羁縻政策管理,
排除D项。故选A项。
12.阅读图片,排列以下中国货币使用时间的先后顺序?
A.①©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④②③D.②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①是布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中国后,以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统一流通的货币;图②
是唐朝铸造的开元通宝,唐高宗时期铸造,取代市场上流通的五铢钱,钱文是书法家欧阳询撰写,这里货
币上的“开元”非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因此它不是年号钱;图③是光绪年间的银元,中国最早流通的银元,
在明清时期通过海上贸易流入,有西班牙铸造,也有墨西哥铸造,而中国自制银元最早在光绪年间;图④从
货币文字可以看出是中华民国的开国纪念币,故其顺序为①②③④。A项正确;综上可知,BCD项排序错
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中国人民币的发行,坚持三个原则: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发行人民
币。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
A.1931年,江西瑞金B.1942年,陕西延安C.1948年,河北石家庄D.1949年,北平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地点为石家庄,C项正确;中国人民
银行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地点为石家庄,并不在江西瑞金、陕西延安、北平市,排除ABD
项。故选C项。
14.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其最重要的特点是
①“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②''惟以资产宗,不以丁身为本”
③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地税和户税
④“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征收定额丁银
A.@@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由于分
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因此②③符合题意,D正确;①是输庸代役,不符合题意,AC排
除;④是清朝时期的赋税政策,不符合题意,B排除。故选D。
15.《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
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
办很严。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
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
A.①@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和“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徙”可知政府重视对
户籍的管理,①正确,商业有一定的流动性,但秦朝法律规定“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
批准,不得随便迁徙”限制了人民的流动,进而客观上限制了商业,②正确,根据材料”《睡虎地秦墓竹
简・法律答问》”可知用法律的手段管理管理老百姓,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奖励耕战是商鞅变
法时期的富国强兵的政策,且材料强调用法律手段限制人民的流动,与奖励耕战没有关系,④错误,排除
BCD项。故选A项。
16.古代政府加强户籍管理的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征发赋役。下列户籍管理的措施,开始出现的先
后顺序是()
①“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来编排户口②丞相主管全国户籍,“编户齐民”以征派赋役
③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进行比对,“大索貌阅”④按职业登记户口类别,“诸色户计”,世代相袭
A.@@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来编排户口,属于战国时期秦国的户籍制度;丞相
主管全国户籍,“编户齐民”以征派赋役,属于汉朝的户籍制度;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进行比对,“大索貌
阅“,属于隋朝的户籍制度;按职业登记户口类别,“诸色户计”,世代相袭,属于元朝的户籍制度。所以时
间排序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赋税制度改革对户籍制度的影响是()
A.强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B.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
C.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D.削弱了户籍在赋税管理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可知,清朝这一措施的实行标志着人头税废
除,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弱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
税的参考标准,排除A项;秦朝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宋
朝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8.《清朝文献通考》卷19载:“(1757年,顺天府更定保甲法规定)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
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
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材料体现了顺天府基层管理的特点是()
A.职业划分和赋税征收相统一
B.基层教化与兴办教育相统一
C.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相统一
D.社会救济与狱讼赋税相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
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可得出顺天府通过户籍登记与排查,加强对社
会治安的整治,体现出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相统一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方法是户籍的登记与排
查,没有涉及到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的内容,排除AB项;户籍的登记与排查是为了加强社会治理,特别
是社会治安,而不是社会救济与狱讼赋税,排除D项。故选C项。
19.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
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
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这体现了雅典村社
A.分区管理,救济居民B.组织生产,征收地租
C.登记公民,实行自治D.维持秩序,保障就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关键词“登记”“投票”“申诉”,可以判断村社是组成雅典城邦的基层组织,对公民登记和
村社自治有重要作用,C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登记公民,并没有涉及分区管理的表述,排除A项;材料
信息表述的是登记公民身份,不属于经济领域措施,排除B项;维持秩序,保障就业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且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排除D项。故选C项。
20.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的基层管理单位,庄园主管理的事务包括()
①组织生产活动②负责征收地租③主持庄园法庭④规范行会管理
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是主要的基层管理单位,庄园主可以组织生产活动,
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①②③符合材料,B项正确;城市中工商业行会组织规范行会管理,④错误,
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汉武帝对刺史的监察区域和督察范围作了严格的规定,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
还规定刺史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刺史六条”第一条即“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
寡”。其目的是()
A巩固行省制度B.加强中央集权C.削弱节度使职权D.维持兵农合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设立刺史,“以六条问事”,为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与控制,从而加
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省是元代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此时汉代并没有节度使,排除C
项;刺史的职能是监察,并不是为了维持兵农合一,且汉代并没有推行维持兵农合一的制度,排除D项。
故选B项。
22.下图为805—873年唐朝几位皇帝统治时期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示。据此能说明
宅匍中逐士出身者所占比例(%)
70——----------------------------------------------------一
65
唐宪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愁宗
A.唐朝中后期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B.唐朝建立了监察宰相的相关制度
C.唐期中后期宰相绝大多数都出身进士
D.唐朝注重基层治理中的礼仪教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表数据可知,唐朝几位皇帝统治期间,进士出身的宰相比例最低的达到了75%,最高的达到87%,
说明唐朝中后期宰相绝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故C正确。通过宰相的出身无法得出当时地方势力的膨胀这
一结论,排除A项;B项与宰相出身无关,排除B项;礼仪教化在材料中无法提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3.后湖黄册库是中国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为中国古代规模最
大的档案库,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从1391—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全部土地、户籍
档案均藏于此。到明朝后期,玄武湖黄册库房已达到667间,黄册多达153万多本,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
地绘制的鱼鳞图册。这说明明朝户籍赋役管理中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
①统一集中管理政府户籍赋役档案
②有效限制了全国土地兼并和买卖
③取消了中国沿用两千年的人头税
④有利于土地户籍赋役记录的统一
A.®®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391—1642年的两百多年间,全部土地、户籍档案均藏于此”可知,全国土地、
户籍档案均藏于此,说明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土地、户籍档案,①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府对土地、户
口的管理,这不能限制全国土地兼并和买买,②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的“摊丁入亩”取消了中国沿
用两千年的人头税,③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对土地和户口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户籍赋役记录的
统一,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④正确,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4.英国工业革命中,进行了法制化建设,废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如1834年颁布《济贫法
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4年颁布《工厂法》,1846年废除
《谷物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法》,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适应
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些法律的颁布说明英国法制建设
A.引发英国的工业革命B.实现了居民自治管理
C.促进了内阁制度形成D.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英国工业革命中,进行了法制化建设,废除了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工业革命
中,政府废除了一部分旧法令,目的是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材料显示
的工业革命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居民自治,排除B项;内阁制形成于1727年,时间不符,排除C
项。故选D项。
25.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
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
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
是
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
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通过加强户籍管理,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故A正确;B项
是选官的方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C;1)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
旨,故D错误。故选A。
26.拿破仑曾经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
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拿破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
A.向全世界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张B.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
C.以法官判例法作为法律的渊源D.解除宗教伦理对人行为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认为战争的成就会很快被人遗忘,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
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即拿破仑通过《法国民法典》确立了法国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并对法
国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深远意义,而非启蒙思想,排除A项:以法官判例法作
为法律的渊源是英美法系的特点,不符合法国大陆法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深远影
响,并未涉及宗教伦理的解除,排除D项。故选B项。
27.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A.1855年建立文官委员会B.1870年确立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C.1883年通过《美国文官法》D.1935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美国文官法》,即《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文官
制度的建立,C项正确;1855年,英国成立文官委员会,排除A项;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
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排除B项;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是中国南京国民政
府颁布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8.1902年,清政府颁布《派赴出洋游学办法》,将留学生分为三种:贵胄学生、官派学生、游学学生(自
费)。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生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
考试及第)。这说明()
A.采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措施B.彻底废除了八股取土科举制度
C.建立公务制度代替贵族世袭官职D.清政府鼓励留学人员回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将留学生分为三种:贵胄学生、官派学生、游学学生(自费)。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生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考试及第)。“可得出清政府给
留学生以正途出身,是鼓励他们能回国效力,这属于清末新政时期的官制改革的内容,D项正确;“师夷
之长技以制夷”具体是指学习技术抵抗西方,而材料强调的是人才政策,排除A项;科举废除是在1905
年,排除B项;公务制度是民国时期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9.四川东汉古墓出土的画像砖,刻画了墓主人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山东滕县出
土的画像石,展现了墓主人大面积麦田之外,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地方豪强威胁到君主集权
C.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D.庄园经济的高度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生前的宅院、池塘、大片稻田、山林和盐井”“还有田庄中冶铁作坊工作和部曲操练的景象”
可知,体现了这时期田庄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无涉及个体农户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材
料体现了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对君主集权的威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的
农业,故C项错误。
30.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
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
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
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体现的是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
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后,迅速形成两党制度,享有恩赐权的大贵族和政府部门首脑总是
任命本党党徒填补文官的空缺。1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承担起社会救济、工厂监督、扶植
教育等新职能、增设了新型中央机构,文官队伍迅速膨胀。
1813-1853年,英国对印度殖民政府进行改革,用竞争考试办法选拔办事员.印度文官向全体英国臣民
开放。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改革管理制度,建立起学位考试与授予制度,校务委员会公开竞争选拔的办法,
按工作实绩与学术成就评定物质奖励和名誉地位。印度殖民政府和两所大学改革的成功,为文官制度改革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中,军队组织混乱、军官庸碌无能、后勤保障不力,暴露了英国政府效
率低下的弊端。
1870年,英国颁布第二个文官改革法令,确定了公开竞争考试和不同级别的文官需要不同的教育程度
的录用办法,量才使用、按功绩晋升等制度也建立起来。
——摘编自程汉大著《英国政治制度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文官选用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变化:由贵族和政府部门首脑控制文官任命,到通过考试选拔,择优、量才录用,分级任职,按工
作实绩晋升。
原因: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增加,要求改革文官制度;两党制
度下,文官选用制度出现腐败现象;印度殖民政府和大学改革(竞争考试、公开选用等)为改革提供了经验;
对外战争暴露的问题显示出文官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解析】
【详解】变化:根据“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后,迅速形成两党制度,享有恩赐权的大贵族和政府部门
首脑总是任命本党党徒填补文官的空缺。”“用竞争考试办法选拔办事员.印度文官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
得出由贵族和政府部门首脑控制文官任命,到通过考试选拔,择优、量才录用;根据“确定了公开竞争考
试和不同级别的文官需要不同的教育程度的录用办法,量才使用、按功绩晋升等制度也建立起来。”得出
分级任职,按工作实绩晋升。原因:根据T9世纪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承担起社会救济、工厂
监督、扶植教育等新职能、增设了新型中央机构,文官队伍迅速膨胀。”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和社会
进步,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增加,要求改革文官制度;根据“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后,
迅速形成两党制度,享有恩蜴权的大贵族和政府部门首脑总是任命本党党徒填补文官的空缺。'‘得出两党
制度下,文官选用制度出现腐败现象;根据“1813-1853年,英国对印度殖民政府进行改革,用竞争考试办
法选拔办事员.印度文官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得出印度殖民政府和大学改革(竞争考试、公开选用
等)为改革提供了经验;根据“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中,军队组织混乱、军官庸碌无能、后勤保
障不力,暴露了英国政府效率低下的弊端。“得出对外战争暴露的问题显示出文官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32.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
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
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哥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
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
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
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
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
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
(2)简析清代海关税率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答案】(1)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
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2)原因:清朝前中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列强向中国
倾销商品。
(3)特征:完全自主;税率灵活,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清康熙时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清康熙时海关设置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根据材料二“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
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可知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签订之后,清代海关开始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根据材料二“此后,列
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可知晚清时期海关税率较鸦片战
争前降低。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郑成功
抗清力量与内地的抗清力量发生联系,所以沿袭明朝海禁制度,实行海禁,清朝前中期限制中外贸易。根
据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可知鸦片战
争后国门被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根据材料二”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
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向
中国倾销商品。
【小问3详解】
特征:根据材料三“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可知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
是完全自主。根据材料三“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可
知中国海关税率灵活。根据材料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可知中
国海关税率根据国家需要调整。
意义:根据材料三''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可知中国
海关税率调整维护国家关税主权。根据材料三“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出超。”可
知有利于结束外贸入超的局面。根据材料三“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知
保护了本国民族经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普通民户(即区别于''贱民”的良民)不分城乡,实行统一的九等户籍制,也称税户,
即依据资产多少分为九等纳税。宋朝政府为了便于统治坊市制破坏的城区,更为了对繁荣的城镇工商业增
加税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城乡分治的制度。将县城以下的乡村经济中心设立为镇,由中央直接委派“监
镇”治理和收税。镇内的市区与乡村也实行分治。镇因此由唐代的军事要地,变为宋朝的乡村经济中心。一
种新的以经济地位,即有无常产区分的主户、客户制,以及根据城镇与乡村经济发展程度,城镇坊郭户与乡
村的乡村户分开的新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乡村主户的五等户籍制度和城镇主户的十等户籍制度,先后产
生,这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陈振著《宋史》
材料二为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朱元璋采纳了户部尚书范敏的建议,于洪武十四年“诏天
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
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册凡四:一上户部,
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皮藏之。”
南京的后湖(玄武湖)黄册库,就是明王朝推行黄册制度之后,为收贮全国赋役黄册而建造的专用库房。
——摘编自董俭《明代后湖黄册库》
(1)宋朝户籍管理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析宋朝户籍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黄册库建立的历史意义。
【答案】(1)变化:由区别良民和贱民登记户籍,变为分主户和客户登记户籍;由城乡不分登记户籍,变为
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由良民九等户籍制变为主户乡村五等户籍制和城镇十等户籍制。
(2)原因: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租佃制生产关系已占统治地位;北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城市和镇市十分繁荣,坊市制破坏;政府为了增加财政税收。
(3)意义:统一全国户籍登记和赋役管理,完善地方里甲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统
治。
【解析】
【详解】(D变化:根据材料"‘贱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印刷单位管理办法
- 噪声控制管理办法
- 后湾水库管理办法
- 东海铁路管理办法
- 信息传播管理办法
- 中国原油管理办法
- 《消毒管理办法》
- 乡镇卡点管理办法
- 中国存款管理办法
- 参照高企管理办法
- 无人机训练方案
- 内蒙古包头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年西藏林芝县人民医院公开招聘护理工作人员试题带答案详解
- 健康体重教育小学课件
- 2025年华住储备干部考试题库
- 肌力评估及护理
- 床上用品采购 投标方案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山东省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名录
- 部编版高一语文《红烛》教案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件
- 2022年下半年教资考试《综合素质》作文素材押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