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4-百花时代的小说王蒙宗璞课件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4-百花时代的小说王蒙宗璞课件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4-百花时代的小说王蒙宗璞课件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4-百花时代的小说王蒙宗璞课件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4-百花时代的小说王蒙宗璞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史张卫中主讲第三章“百花时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

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局面。这个时期小说有两个主要题材:一个是干预生活,另一个是反映日常生活和爱情的题材。

1956年《人民文学》第4期刊出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后来《人民文学》又发表了刘宾雁的《本报内部消息》及其续篇,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

《在桥梁工地上》1956年发表。在编者按中,《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评论家秦兆阳对这个作品给予高度评价;说:“我们期待这样尖锐提出问题,批评性和讽刺性的”,“像侦察兵一样、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的作品,已经很久了。但稍后就有人对这个作品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指出:这个作品不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生活,而是以“干预生活”为名肆意污蔑党和新社会。刘宾雁,1925年出生在哈尔滨。1905年在美国去世。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批评上海市委压制言论自由,被毛泽东指为“企图制造混乱”,被打成右派。1980年被平反,担任《人民日报》记者。此后以犀利的文笔大胆地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敏感问题,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和作家。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人妖之间》轰动全国。

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然后,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在思想上、艺术上有探索性的作品。主要有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帆篷》、李易《办公室主任》,秦兆阳《沉默》,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诗歌有郭小川《一个和八个》,流沙河《草木篇》,岳野的话剧《同甘共苦》、海默《洞箫横吹》。还有杂文和特写等。

1957年的下半年,反右运动开始,百花时代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很多都成了右派。王蒙、刘绍棠、刘宾雁、邓友梅、从维熙、陆文夫、高晓声、方之等。直到新时期,这批作家才重新崛起。新时期,这批作家曾被称为“五七族”,称为“复出的作家群”。新时期有一个出版社把百花时代的小说重新结集出版,名为的“重放的鲜花”。第二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生平与创作

1948年,王蒙才14岁就参加了共产党,全国解放后成了专职团干部。在创作上,1953年,王蒙才19岁就创作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王蒙:《假使》其中主要的两句是这样的:

假使我是一只老虎,我要把富人吃掉。在创作上,1953年,王蒙才19岁就创作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王蒙发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毛泽东:王蒙我不认识,也不是我的儿女亲家,但是对他的批评我就不服。比如说北京没有官僚主义。中央出过王明,说自己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百分之九十就不行?北京就没有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我就支持。王蒙有文才,有希望。他说:小说有缺点,正面人物写得不好。对缺点要批评,一保护,二批评,不是一棍子打死。王蒙:“现在一切明白了,如果我与她(崔瑞芳)一样,如果我没有那么多离奇的文学式的忏悔,如果我没有一套实为极左的观念、习惯与思维定势,如果不是我自己见竿就爬,疯狂检讨,东拉西扯,啥都认下来,根本绝对不可能把我打成右派。说王蒙自己把自己打成右派,毫不过分。”

王蒙戴上右派的帽子以后,被下放到北京郊区劳动改造,共5年。1962年摘帽,摘帽后,调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教现代文学。1963年王蒙主动要求去边疆劳动锻炼,于是去新疆,共15年,其中8年在伊犁。1979年平反,全家迁往北京。他86至89年担任文化部长,还一直是中央委员。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分析《组织部来了年轻人》一直被认为是在批判官僚主义;除了这个意思外,这个小说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如果不是批判官僚主义,是否有其他意思;或者既批判了官僚主义,还有其他的意思?如果作者王蒙的立场与林震有距离,作者的立场不等于林震的立场,这个小说就复杂了。最大的可能是:作者的立场既不站在林震一边,也不站在刘世吾一边,应当说,他既不满意刘世吾、韩常新革命意志衰退,他们的疲塌、油滑,同时也不满意林震过于单纯和幼稚。小说的深层也表现了作者的这样一个怀疑,一个令他迷惑的问题,就是认识生活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文学是对青春的牵挂,是对老化的拒绝。”“作为同样的青年,作者对林震二十四个同情,作为干部,作为已经执政的共产党党员,如果在工作中生活中,作者只能把林震看做小儿科、爱莫能助,却又为之长太息以掩涕。林震说什么党是心脏,心脏里不能有尘土,所以党的机关不能有缺点。笑话!这样的天真烂漫或者幼稚可笑,这样的十足废话毫无意义,作者写的时候未必不明白。然而,这是愿望啊,和长生不老,心想事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海枯石烂、气冲霄汉一样是我们的愿望啊。”

第三节宗璞的《红豆》1、生平与创作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1928年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主要作品有:《红豆》、《弦上的梦》、《蜗居》、《我是谁》,中篇小说《三生石》。二、《红豆》分析1、思想解放背景下的爱情叙事1956年黄秋耘在《谈爱情》一文中对建国后的爱情描写有一个总结,他说,这一时期的爱情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①见面就谈发明创造式的爱情;②扭扭捏捏,一笑就走式的爱情;③‘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式的爱情;④由于工作需要而屡误佳期式的爱情;⑤三过家门而不入式的爱情……就连这样缺乏爱情的爱情描写,也往往是为了调剂作品的枯燥,作为‘水分’而加上去的,与整个作品的艺术构成并无深切的有机的联系。”2、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红豆》的思想倾向《红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作者对江玫、齐虹爱情的态度。江玫、齐虹之间有一条鲜明的阶级界限。那么这个爱情是否超越了政治和阶级的界限?3、《红豆》主题的多重指向《红豆》可以理解为一曲爱情的挽歌。但是也可以有其他的理解。陈思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程》认为,小说中的爱情虽然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题是反映的是在新的时代洪流中,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的矛盾,是在这种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搏斗”。宗璞自己在《〈红豆〉忆谈》中说自己之所以选择爱情故事来表现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路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选择。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是十分痛苦。”而作家正需要用这种自身的搏斗来表现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

关于《红豆》的批判:①关于江玫的形象。认为她不是党的工作者,而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个人主义者。表面上写江玫的成长,实际上突出了江玫一段陈旧的恋情,她的参加革命仿佛是一种陪衬和装饰。小说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恋爱观。作者的立场是非工人阶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