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校本课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校本课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校本课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校本课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孙权劝学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历史人物”。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篇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学情分析视障七年级有9名学生,其中低视生3名,全盲生6名。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程度差异较大,将本班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全盲生靖云超的摸读准确率、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B类:全盲生孙庆华、滕绪昊、周脉洋和低视生李尽国、魏宏善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有限,仍需要进一步锻炼。C类:全盲生刘庆嫄已能摸读、书写盲文,但速度与准确率不高;全盲生杜祥瑞拼读较慢,很多词语摸读不准确,阅读积极性较高,理解能力有限;低视生代德伟认读、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课文较困难。总体而言,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目前,由于学情差别较大,本课在兼顾多数学生的基础上仍需要加强个别指导。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B两类学生:1.掌握关键字词及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积累成语,复述课文内容。2.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通过学习,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分类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目标:C类学生:1.能正确的、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基本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能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人物语言;明白学习对人成长的巨大作用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分析人物神态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学生课前活动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搜集古人刻苦读书的名言或典故。通过小说《三国演义》或搜集视频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及风云人物。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课堂活动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视频。借助课前音乐导入本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礼贤下士的刘备、举贤任能的孙权,分别建立了魏、蜀、吴三国。其中吴王孙权的手下的大将吕蒙曾经是一介大字不识的粗莽武夫,却发奋勤学,最终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军事统领。他笃志力学的故事也成为三国历史上一大美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孙权劝学》。检查、巩固上节课所学1.文言常识检测2.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字词三、重温课文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指出“卿、孤、阿蒙、大兄”等称谓语3.播放微课《文言文中的称谓语》四、再读课文,读懂文意,理顺情节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用排火车的方式,让学生读一句说一句的意思。了解学生掌握内容的情况,及时点播。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五、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一)读“孙权劝学”部分

1.找出孙权的话语,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孙权的语气、心理及对吕蒙的态度变化。

孙权: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二)读“鲁肃赞学”部分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孟母,结友而别。

吕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学生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语气与心理六、思考并总结孙权进步的原因1.引导学生思考:孙权的进步取决于谁?2.总结

孙权:

善劝;

吕蒙:

勤学

七、补充资料吕蒙读了哪些书?怎么读的?引导学生理解,吕蒙的成就最终取决于吕蒙自己的笃志力学。八、教师寄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吕蒙一样笃志勤学,相信有一天老师也会对你们‘刮目相看’。九、布置作业学生观看视频,快速进入情境,对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壮阔景象有初步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快速作答,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生阅读课文学生观看微课,了解称谓语及本文涉及到的称谓语的用法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学生接力作答个别学生进行范读,体会人物身份,深入品味人物语言,分析孙权对吕蒙语重心长、寄予厚望、现身说法的心态与举动;鲁肃对吕蒙进步的惊讶、称赞、刮目相看;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感到自豪、自得的语态。

言为心声,借品味对话学生分析人物学生分小组朗读、展示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对成长的重大作用,获得启发课堂学习效果测评和方法设计设计课后检测题,学生作答视障七年级学生学情分析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某些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程度较好的学生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由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对视障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因此要提前通过教师准备资料、学生自主查询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做好课前准备。目前,济南特教中心视障七年级有9名学生,其中低视生3名,全盲生6名。由于学生在阅读、理解、表达能力等方面程度差异较大,将本班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全盲生靖云超的摸读准确率、阅读速度、理解能力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B类:全盲生孙庆华、滕绪昊、周脉洋和低视生李尽国、魏宏善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仍需要进一步锻炼。C类:全盲生刘庆嫄已能摸读、书写盲文,但速度与准确率不高;全盲生杜祥瑞拼读较慢,很多词语摸读不准确,阅读积极性较高,理解能力有限;低视生代德伟由于智力缺陷,认读、阅读速度较慢,理解课文较困难。总体而言,对于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目前,由于学情差别较大,本课在兼顾多数学生的基础上仍需要加强个别指导。《孙权劝学》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工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读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孙权劝学》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盲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2017年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杰出的历史人物”。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感受杰出的历史人物的非凡气质,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教材编写者将它编入人物单元,很显然是希望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吸取到个人成长的养料,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来作文章。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的促进学生的成长或发展。《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全文仅119字,以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安排上,也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篇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中称谓语的含义。2.在朗读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3.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教学难点: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人物神态、心理,分析人物性格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在朗读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懂得“人生需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课程类型:新授课。《孙权劝学》导入练习文学知识回顾课文选自《》,这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与__________。二、重点字词释义1.当涂2.治经3.博士4.涉猎5.见往事6.才略7.见事说明:作为第二课时的导入练习,对第一课时所学习的文学常识与重点字词的解释作重点回顾,既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为第二课时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从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以上知识。《孙权劝学》课后反思《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成功的地方有: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本课教学使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视频,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三国主演人物,为理解故事内容做铺垫。教师自己制作的微课《文言文中的称谓语》读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称谓文化也有裨益,而且一目了然,节省了不少时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2.由浅入深,分层朗读,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对着句子进行翻译,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结合语境整体理解句子与表达能力,培养文言语感。在“细读文本,体会人物语态”环节通过逐句分析,学生基本能够把握孙权的威严、鲁肃的心悦诚服、吕蒙的自豪的语态,角色扮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3.视障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普遍较少,本课课前活动设计了拓展的环节: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名言警句。但是学生的收集不多,教师只能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朗读。视障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不足之处: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孙权劝学》课标分析《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第二部分“7-9年级学段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