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模拟(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_第1页
第七模拟(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_第2页
第七模拟(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_第3页
第七模拟(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_第4页
第七模拟(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卷模拟预测卷

第七模拟

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

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

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

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

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合理,不应当

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

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

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

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

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

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装制,不把奴来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

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

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

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

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类共同的

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

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

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族的文化,这

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

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化的多元性,

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

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

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

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吗?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道德伦理角度、

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

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万

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物总是要发

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

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

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

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果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

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

行为。

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之间和平相

处。

C.对于部落吃人、奴隶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应该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理引导。

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3分)()

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

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4分)

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了怎样的主

张?(4分)

【答案】1.C2.C3.B

4.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

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乂认可

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①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

提升。②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

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

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欧美标准”应为“人

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

文字表述有误;

B.“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

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

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

D.“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

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都

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意思是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

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各美其美”强调要

懂得欣赏自己的美,对于文化来说,就是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美

人之美”就是要懂得欣赏他人的美,也就是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美美与共”就是各种美结合在一起,

也就是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最后达到“世界大同”。

材料一谈到“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同时''不能

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

合理的态度”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理念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美美与共,世界大

同”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

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可概括出: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

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

物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

来”,可概括出: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

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

壮的肩肠,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

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

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

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

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像

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

刻感到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儿女,我要过人的生活,”正当她垂着眼睛,迈着快步走进房来时,这样的

念头掠过他的脑海。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

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拘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您知道减刑的事成功了吧?”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已经告诉我了。”

“那么,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要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尽管她非常激动,她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

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喏,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这是

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

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

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得

自己脸红了。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啾着他的眼睛。“看

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现在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他的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

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生活和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

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

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

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

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

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

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

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

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

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

但是他前往探监,却遭到了狱长的拒绝。聂赫留朵夫只能求助于当地的长官,在那里他得到了允许,作为

一位翻译,陪同前来采访的英国人进入了监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敷衍的态度表明他此刻

恐慌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是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

聂赫留朵夫了。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爱人以及

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处“古怪”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

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了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读者可以无障碍地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创造出--种“叙事共鸣”

的效果。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明亮的窗户”强化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

人物的压抑感。

C.小说的人物的语言平实而且精彩,让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虽然都是扁平人物,也给读者以栩栩如

生之感。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

理描写等手法。

8.有人说,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文章,陈述理

由。(6分)

9.托尔斯泰擅长刻画人物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世界,阅读聂赫留朵夫遭到玛丝洛娃拒绝后的相关文字,

说说这一艺术特色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案】6.C7.D

8.同意。①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②英国人对于监狱的采访,有助

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③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

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避免了直接描写监狱,显得巧妙。

9.①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失

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②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

辑。③作者除采用直接的心理分析、内心独白外,还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恐慌的心态”错误,并非“恐慌”,而是盼望忐忑、心不在焉。

B.“她已经移情别恋,不再爱聂赫留朵夫了”错误,结合后文”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

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在他刚才对

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当中,第二种才是正确的;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

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可知,玛丝洛娃仍爱聂赫留朵夫,她的拒绝,是希望

聂赫留朵夫“自由”。

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故选Co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的能力。

A.“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错误,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B.“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错。后文为“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

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尽管”一词表明不是强化了清冷阴森的氛围。

C.“都是扁平人物”错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都是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

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扁型指人物性格刻画比较单调,人物好人就好到底,坏人就十恶不赦,

缺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性的复杂。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首先明确同意。

从情节看,英国人来监狱访问,为聂赫留朵夫进入监狱提供了机会。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内容上看,“'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

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英国人对于

监狱的采访,有助于作者展开对俄国监狱的介绍和揭露,这一部分内容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者不直接描写介绍监狱的情况,而是通过英国人采访的形式从侧面来表现监狱情况,显得巧妙,看

似漫不经意,实则别有意味。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聂赫留朵夫的语言透

露出失望;

“'也许她真的爱上西蒙松,根本不要我为她作什么牺牲;也许她仍I口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

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觉

得自己脸红了”,通过一系列内心独白,表明聂赫留朵夫的害臊、羞愧和不舍;

“要是您爱他……”他说,暗含着困惑;当听到玛丝洛娃说:“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

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聂赫留朵夫认为西蒙松是“出色

的人”,玛丝洛娃是可以因此爱上西蒙松的,故对玛丝洛娃的决定表示理解并释然;

“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

的心里明白过来……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心理描写加内心独白表明,想

到要失去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很是失落,最后知道玛丝洛娃还爱着自己,是为『给自己子由,又愧疚不

已。

综上,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拒绝后经历了从失望、困惑、害臊,到羞愧、不舍,再到释然、愧疚、

失落的复杂的心理变化。

聂赫留朵夫是真心要帮助玛丝洛娃,想和她结婚,想开启新生活,这些心理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和

精神面貌,又真实地展现了心理发展的真实逻辑。

其中心理分析、内心独白是直接描写,神态、动作、语言等是关于人物心理的侧面描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

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胡冬,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

以郡委公。公虽以取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俞郡邸吏,屏其

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

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匿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

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闹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阅人鲜于院,少而好学笃行,公

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件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御更许之,件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选知祥符,

乡节于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

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

中贵人至目:“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

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人言之。上称善,命内待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

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目:“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

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搜

辙日:“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待伯父,闻其言日:“予少

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王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情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

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苏辙集》之《伯父墓表》,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B.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C.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D.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姻家,是古时对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的称呼,也称“亲家”。

B.夏,文中指党项人在河西走廊一带所建政权,也称“西夏”。

C.循吏,指奉公守法的官吏,意思和民间所说的“清官”近似。

D.乡书手,原为乡里正的书记员,后职权不断扩大,势压一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身居要职者写信,说他可

以担当重任。

B.苏涣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后又被起用。他任职期间尽职尽责,管理宽和,却又举措得当,百

姓十分敬畏。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想让儿子在自己离任后接任。苏涣认为他儿子没有资格担任相关职务,

坚决不同意。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下父亲的遗事,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

成这篇墓表。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

(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14.文中包拯称赞苏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D11.A12.D

13.(1)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那人是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

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

(2)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做法就可以了。

14.①坚守原则,严守法治: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廷不合法命令。②忠正敢

言,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

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

“予少而读书”,“予”主语,“读”谓语,“书”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

排除AC;

“日有程”,“程”是“有”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故选D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姻家……也称‘亲家’”错误。姻家的范围比亲家的范围要大得多,亲家是仅限于新人父母双方

的称呼。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并遵照父命交给苏辙修改;苏辙略作补充写成这篇墓表”错误。由“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

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可知,"遵照父

命交给苏辙修改”说与无中生有。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雍丘民有狱死者”为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雍丘有狱死民”;治,审理;“阅”,经过。

(2)尔曹,你们;逮,赶得上;师,学习。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由“'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

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可知,苏涣不同意张宗之子违规接任书手,连拒州府、朝

廷不合法,其人坚守原则,严守法治。

②由“公谓尹李绚曰:'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可

知,苏涣劝说府尹向朝廷争谏,其人忠正敢言。

【参考译文】

伯父名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有悟性,和他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

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不久,调任凤

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知道苏公贤能,

屈心下意,礼待伯父,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侍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

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当权要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

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伯父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

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

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队伍,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

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任闽州通判。伯父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

并且安于他的治理。闽中人鲜于件,年少时喜欢学习,品行醇厚。苏公非常礼待他,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

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件做到

谏议大夫,号称名臣。后来伯父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

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

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侍奉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

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

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均说:

“一个平民百姓就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

李陶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

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

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

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一县都太平无

事。苏公死后年,不危(人名)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

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

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

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别人没听说我有什么错误的品行。你们的才

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从伯父

那听到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房兵曹胡马诗①

杜甫

胡马大定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②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①此诗约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

马轻狂的青年时期。“兵曹”为兵曹参军的简称,掌管军防驿传之事,房兵曹少年从军,有大志,为杜甫

好友。②骁腾:健步奔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联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写了胡马筋骨分明、双耳劲挺和四蹄轻盈的特征。

B.颔联用“峻”写马的气概,“轻”写马的疾驰,描绘出了这匹骏马的风骨。

C.尾联总揽全诗,宕开一笔,既写马驰骋万里的雄心,也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期望和抱负。

D.全诗风格超迈遒劲,将咏物诗写得凛凛而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意进取的精神。

16.古人评价此诗“意蕴深远”,请阐释颈联中“托死生”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15.A

16.(1)房兵曹沙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房兵曹的英勇无畏。(2)胡

马所向披靡,纵横驰骋,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

(3)诗人以马喻好友房兵曹,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表达了诗人对房兵曹建功立业

的期望和祝愿。(4)诗人以马自喻,愿将自己的才华甚至生命托付于国家和君王,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和

胸襟。(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连用三个比喻”说法有误。前两联中,首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良马的产地和独特的外形。颔联“竹

批双耳峻”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运用了比喻手法。“风入四蹄轻”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其四

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运用了两个比喻,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

片一样尖锐。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展现J'一匹神清骨俊、气度不凡的“神马”形象,有一匹如此英勇俊健

的好马,它的主人房兵曹自然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一展宏图。所以,这里的“托死生”首先是指房兵曹沙

场征战可将生死托付给驰骋于广阔天地的胡马,赞美骏马和房兵曹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

诗歌写马能逾越一切险阻,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房兵曹和胡马,就像一对忠实

的朋友。房兵曹因为骏马而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上场杀敌,胡马也因为有房兵曹这个知己才能“所向无空阔”

“万里可横行”。所以,这里的“托死生”,也指胡马可将生死托付于如房兵曹般久历战阵的英雄,毫无

顾忌地所向披靡,纵横驰骋,表达了马得遇知己而托死生的果敢。

诗歌称赞马的骁勇腾越之力无可匹敌,即使是万里崎山险路,也可自由驰骋。这里的“万里可横行”,

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期望和抱负,一语双关,蕴意深远。明写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实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

白。强盛的大唐时代,开疆拓土,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所以,作者

所写的,表面上看似是英勇的骏马,以及骏马与主人心有灵犀如知己敢于托生死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想以

马自喻,表现自己像马一样敢于上阵杀敌,为己建功立业,为国杀敌的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所以,这里

的'‘托死生",也指像房兵曹、像诗人自己,以及与他们一样千千万万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将士、

百姓,敢于将生死托付于正值盛世的国家和英明的君王,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和胸襟。

【注释】

⑴兵曹:即兵曹参军,唐代官名,辅佐府的长官管理军事。

⑵胡:古代对北方边地与西域民族的泛称。大宛(yuan):汉代西域国名,以产良马著称。

⑶锋棱(leng):骨头棱起,好似刀锋。形容骏马骨骼劲挺。

⑷批:割,削。竹批:马的双耳像斜削的竹筒一样竖立着。占人认为这是千里马的标志。

⑸无空阔:意指任何地方都能奔腾而过。

⑹真堪:可以。托死生:把生命都交付给它。

⑺骁(xiao)腾:勇猛快捷。

(8)“万里”句:意谓期望房兵曹立功万里之外。

【译文】

房兵曹这匹马是著名的大宛马,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两耳尖峭,好像斜削的竹筒;跑起来四蹄轻快,犹如卷动的劲风。

所向之地,不存在漫长的里程;可谓千里一步,真可托之以生命。

拥有如此善于奔腾快捷的良马,足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

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地。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连用四个四言短句,描写出了天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这四句是: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

(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统治者“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导致“一代繁华一代衰”。究

其原因,无非是贪于享乐、对人不仁罢了。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用之如

泥沙?”,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也用“"四个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答案】1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列缺霹雳匍然中开(3)

奈何取之尽锚铢繁华竞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僮”“列”“霹雳”“匐”“锚铢”“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这是延续两百年的苏州虎丘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根据明代

文人的记载,每年中秋那天,苏州城①,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外地唱曲家

也②。先是万众齐唱,比出优胜者数十人,再唱再比,优胜者渐次减少,最后在一

片宁静中一位水平最高的演唱者登场,“声出如丝,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张岱《陶庵梦忆》)清代李渔也记述过这种曲会,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的情

绪烘托得万分高涨:“一赘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丘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

曲》)在这种曲会中也演戏,但主要是唱曲,可见当时吴地全民对于昆曲剧目的熟悉程度。所谓全民,按

张岱的记载包括“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伎或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

少、清客帮闲、奚僮走空之辈”,他们不仅是昆曲演唱的鉴赏者,而且也是昆曲演唱的投入者。一切没有

在虎丘山曲会上亮过相的演员很难在昆曲界取得地位。总之,这种普及到社会每个角落的全民性活动又是

当时昆剧艺术的最高评判场所。③般的全民性痴迷形成了昆曲艺术生存的浓烈氛围,

中国戏曲史上没有另一种戏曲唱腔范型具有过如此深广的社会渗透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答案】

18.①万人空巷②纷至沓来③铺天盖地

19.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或:这是苏州

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20.①通感(比喻)。“声”为可听之物,“丝”是可见之物,沟通了听觉和视觉,化无形为有形,

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将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曝亮。

②“穿云裂石”,用“穿”“裂”来夸张,突出歌声高亢嚓亮与震撼人心:“听者心血为枯”,用心

血枯竭来夸张,表明了聆听者被音乐吸引,沉湎其间不可自拔的境界,突出歌声感染力强。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人涌向某处(参加盛典或观看热闹儿),使里巷空阔冷落,不是街巷

空空无人之意。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的情景。语境中修饰“苏州城”的盛况,

再结合后文“人们浩浩荡荡地来到虎.丘”,应选“万人空巷”。

第二空,纷至沓来:意思是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语境中修饰的是“外地唱曲家”,强调

大家连续不断的到来,参加盛会,应选“纷至沓来”。

第三空,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到处都是。语境中与“全民性”相吻合,强调这种活动声

势大,到处都是。应选用“铺天盖地”。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1)语序不当,“苏州虎丘”是领属性定语,“延续两百年的”应该放到“苏州虎丘”之后;

(2)句式杂糅,''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大多是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中“是……”和"以……为主”

两种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即可。

修改正确的句子为: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是昆曲剧目中的段落。

(或:这是苏州虎丘延续两百年的戏曲大会,大会上所唱的曲子多以昆曲剧目中的段落为主。)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通感乂叫“移觉”,是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

辞格式。

文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声音”是听觉,“丝”是视觉可见之物,本句以丝摹声,是将听觉转移为视

觉,化抽象的声音为具体的形象,具体可感。用丝的细长,来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噫亮。(或:将

声音比作丝,通过丝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的细微悠长、高亢喷亮。)

“穿云裂石”“听者心血为枯”均为夸张的修辞手法,前者极言歌声之高亢、嗓亮,后者形容听者被

吸引住的状态,在突出歌声震撼人心的同时,突出了歌声的感染力强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①,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

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

文积淀,正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也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

作诗也会吟“„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多读多记是必要条件。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

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

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②,也让

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童子功”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

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

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

望圆月,③,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义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造船场内遗留了不少机器设备,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但我们从中仍感悟到工业的“设

计”力量。

B.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称“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

了。

C.”清辞丽句必为邻”,追求好的语言表达是每个人毕生的功课,我们有责任让语言越来越美好。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答案】21.B

22.示例:①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②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③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中中“童子功”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着重强调。

B.表特殊含义。

C.表引用。

D.表否定和讽刺,是反语。

故选Bo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前句说“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领起下文,由“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可以推出前文是说小时

候怎样,再结合“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可知,故可填写“小时

候熟记的古诗文”。

第②处,前文强调“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什么就教什么‘考",是

对“填鸭式灌输”的批评,指出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再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