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1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朝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译文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日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突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慢慢西沉不愿为人留下。今日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照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解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比较长期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日。
不胜:无法担当;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照旧:照旧。
但恐:但可怕。
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观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到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到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索。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终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丽,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奇,以意境清爽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其次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一开头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聚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原来是欢快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兴奋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闻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仆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照旧”二字特别好。
最终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将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肤浅。原来是百日逍遥堂欢快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必定。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妙的时间。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最终得过一个团聚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日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愿为人留下而西沉。今日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照旧。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到处咏月,同时也到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索。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终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丽,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奇,以意境清爽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其次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非常高兴,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
虽有“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悲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际,登楼望家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苏辙无语凝噎,忍不住转过头,青衫泪湿。
苏轼见了,摇头微笑:“子由,‘明月不胜愁’,‘照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家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准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劝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3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翻译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日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愿为人留下而西沉。今日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照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解释
离别:比较长期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日。
不胜:无法担当;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绮裘: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照旧:照旧。
但恐:但可怕。
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相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与之偕行。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最终得过一个团聚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一开头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聚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原来是欢快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兴奋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闻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仆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照旧”二字特别好。最终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将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肤浅。原来是百日逍遥堂欢快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必定。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4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宋代〕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及解释
译文: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日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突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慢慢西沉不愿为人留下。今日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照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解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离别:比较长期地跟人或地方分开。七度:七次。今夕:今日。不胜:无法担当;承受不了。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古汴(biàn):古汴河。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鼓吹:鼓吹乐。鸿雁:俗称大雁。汀(tīng)州:水中小洲。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曾不:不曾。清尊:酒器。水驿:水路驿站。照旧:照旧。但恐:但可怕。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相对:相望。
赏析
观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起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已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起秋望月思弟,生尾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到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到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者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索。词起贯穿着情感已理智的冲突,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终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丽,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奇,以意境清爽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起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尾,余词尽废”,更是者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其次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起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已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尾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尾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不过起秋。”一开头就点尾已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聚佳节起秋来计算,其起包含着者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原来是欢快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尾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兴奋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起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闻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不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起仆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尾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者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尾两地别愁,“照旧”二字特别好。
最终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者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起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起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尾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尾将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肤浅。原来是百日逍遥堂欢快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必定。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5
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
宋代: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译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似乎在思考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愿整理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布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解释:
砧(zhēn)声送风急,蟠(pán)蟀(shuài)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líng)醁(lù),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兴况:情趣,意趣。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ōu)。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lán)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qī)枕卧江流。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金瓯:酒杯的美称。瓯,杯子。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欹:斜倚着,斜靠。
赏析: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有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由于砧声和蟋蟀等秋声,究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简单整理,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格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从低沉压抑的心情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实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异。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奇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美丽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行言,可是词人立刻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闻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专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异。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憧憬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翻译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加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今,“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由于砧声和蟋蟀等秋声,究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心情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憧憬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悲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迷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观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奇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消失,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美丽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赏析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加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今,“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整理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由于砧声和蟋蟀等秋声,究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心情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憧憬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悲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迷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观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奇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消失,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美丽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7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朝代:宋代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照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日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愿为人留下而西沉。今日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照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一开头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聚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原来是欢快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让人兴奋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闻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呈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仆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