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拟行路难(其四)+》课件1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行路难

照知人论世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但空有一腔才华,不被朝廷重用,终生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其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诵读诗歌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研读思考诗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内心情绪?(诗眼)愁愁什么/为何而愁?如何解愁?愁的结果?研读思考一、诗人在愁什么/为何而愁?

(请用诗中字眼/词语回答)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联系社会背景:门阀士族,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写作背景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深度探究补充: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鉴赏1.2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②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不同的方向流淌,比喻人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鉴赏3.4句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走着坐着都叹息发愁呢!结合写作背景,说说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表达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和愤怒的控诉。研读思考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明确: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无奈和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诗人用反嘲的口气,写不当愁,实则愁淤积于胸。鉴赏5.6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行路难》的歌唱。作者在这两句中是如何表现“愁”的?运用动作(细节)描写。作者本欲借酒消愁,结果借酒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的歌声,也因“举杯”而“断绝”。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鉴赏7.8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又不是木石,怎能不为哀乐所动,没有感触?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反问句,对比手法。内心异常悲愤,却不能诉说,只能忍气吞声。这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命知命认命抗命认命吞声咽愁→→→→→愁

合作探究: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研读思考作者情感由“屈从”到“不平”再到“认命”到“借酒浇愁,唱歌断愁”再到“无可奈何”。研读思考全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整首诗塑造了一位满怀郁结,举杯消愁却大放悲声、忍辱负重而又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研读思考本诗的主旨仅是言愁吗?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

所以,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

比较阅读本诗与李白《行路难》,思考同是写怀才不遇的诗,两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情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行路难》其一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