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2939_第1页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2939_第2页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2939_第3页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2939_第4页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293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

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

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被列为

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作为古徽州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

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运漕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有

益于明确其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构建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使历史名城得到保护和发展。

运漕古镇历史渊源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

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

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

闸、漕川。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

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

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

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

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

化的发展。

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

一度鼎盛。《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

1/15

《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

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循

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

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

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

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

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

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河口,

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

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

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

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

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巢湖地区的清

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

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还率8

千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

运漕古镇建筑风格的形成

运漕古镇依漕河而建,古称蓼花州,自东汉末年建镇以来,

2/15

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明、清鼎盛时期,人口达*****人之多,各类

商号、牙行、作坊、店铺、钱庄、当铺、茶馆等数百家,铺面连

襟,鳞次栉比,街面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派商贸繁荣景象,

为我省明清时期江北八大商业重镇之一。这里的商家百分之七八

十都来自于徽商,他们有的是只身来此闯荡,有的是举家迁移来

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把家乡的文化带入到运漕来,其中

影响最大的就是建筑文化风格的形成。

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钦定运漕为“十二圩盐引

岸”。之后,运漕食盐的专销范围不仅覆盖了裕溪河流域12个圩

口,一直延伸到肥西、肥东、舒城,为江北数十万民众食盐集散

地。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徽商崛起,便不断有徽商涌入运漕,从

事食盐。到了清代晚期,随着芜湖米市的迅速繁荣,由此吸引了

大批的徽商再次涌入,经营各种生意,并在此定居。这些徽商们

为了光宗耀祖,炫耀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

坊、……正因为他们的到来,不仅给运漕古镇经济带来了巨大繁

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他们家乡别具一格的砖雕、木雕、石

雕等徽派文化元素融入到运漕的古建筑中来。久而久之,徽派建

筑逐渐成为了运漕古镇的主流建筑形式。如今古镇保存下来的古

民居中,许多仍保留着当年徽派建筑那种紧凑通融、造型别具一

格的建筑形式。

天井,原本徽州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

3/15

“楼上厅”形式,这是古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

有效防止瘴疠之气得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

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

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渐演变成

徽州特有的既封闭又通畅的“天井”。这些带天井有的建筑,它们

都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

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

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

这一民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徽商鼎盛时

期,人们才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

的文化寓意,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

马头墙,就是马头形山墙高于屋顶超过屋脊,砌成马头翘角

的阶梯形叠落面。一般正面立着的高墙皆采取均衡对称的形式,

中间天井处低,左右两侧高。随着民居建筑密度日趋增大,木质

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而逐渐增高封火墙的消防功能则解决

了这一矛盾。因此,清代以后在民居建筑上广泛使用高耸的封火

墙。

门罩,是大门之上用砖木叠砌出檐的防雨罩,其建筑结构和

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主要作用既是防止雨水顺墙而

下溅到门上,又是入口的标志。一般人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

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

4/15

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过街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

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

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约3~5米,宽4~5米不

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

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

作用。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徽州

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它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

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其优雅曼妙的

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

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古时妇女尤

其贵族阶层的妇女皆深闺居处,抛头露面是不被允许的,活动场

所与精神世界都极为有限。百无聊赖之际,她们只得妆楼瞭望、

凭栏寄意。

如今,这些具有典型徽派特征的天井、马头墙、门罩、过街

楼和“美人靠”成为运漕古镇建筑的一大特色。

运漕古镇自古以来水路交通发达,江南山区的木材和巢湖的

青石料可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进古镇来,这为徽商们建造家乡

砖木结构的“楼上厅”和打造曲径通幽“响石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如今,运漕老街上比比皆是二层砖木小楼、走起路来吱吱作响木

5/15

地板和“青光照人”的青石板又成了古镇的另一大特色。

运漕古镇建筑内容的构成

运漕古镇建筑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

类。

运漕古民居,从单个户与户、房与房之间看,显得有些拥挤

和凌乱,但从总体看,却又是错落有致,协调统一的。全镇36条

大街、72条小巷,与台、楼、庙、阁、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

“过街木楼石板街,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

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和谐组合,构成

了运漕古镇建筑的基调。

沿河、沿码头和沿街道多为商业店铺,这些商铺大都是商铺

和居所合二为一。在当时,古镇沿街的地价很高,精明的商人们

一般在沿街只开两间或三间的两层店面,楼上多为卧室,每两进

之间有“天井”相连,一般有两三进,多的有七八进;店面后面的

地价往往很便宜,他们大都会购买大面积地皮用做自己的作坊或

仓库。如:洪仪泰酱槽坊位于西河沿街,店面为两开间,店面后

面豁然开朗,这里有原料仓库、酿造作坊、晾晒广场、工人宿舍

等一直向北抵泰家塘,占地面积达十余亩。汪森和酱槽坊位于土

地巷、西大街、小码头结合部,面朝南,店堂为两开间,进深有

四进,从第三进开始向西突展呈“”字型,占地面积约六至七亩。

薛瑞丰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约公元1892年左右建成),西迎

6/15

响石街,东接半边街,南临小码头,北靠徐家大屋,占地面积约

5亩,离运漕河只有一箭之遥。东面是两层两厢一厅的木楼家居

住房,南面市5大间工人住居,中部一个约有两亩地大小的青石

板铺成的晒场,西面则是两层木楼的门石房和厂房及粮仓。

这些商铺加居所的“特殊”民居,一般规模宏伟,结构合理、

布局协调,它是运漕古镇建筑最明显的特色。普通民居则一般散

落在偏远和背街地段,建筑体量和高度都永远不如商家的宏伟气

派,由此可见,运漕当时是一个以商贸为主体的古镇。

祠堂是宗族的象征。“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

无宗则无祖”,这是古徽州广为流传的民间谚语。徽商致富后,无

不以修祠缮谱为急,这也成为一种风俗传统。运漕的徽商们也一

样,当他们事业有成的时候,最想做的也是建造宗祠,于是他们

选择地势较高的上大街和北门街道两侧,竞相建造祠堂。据考证

这两条街上共建有佘氏祠堂、王氏祠堂、沈氏祠堂、薛氏祠堂、

张氏祠堂、曹氏祠堂、徐氏祠堂等7座之多,但现仅存有佘氏宗

祠和徐氏祠堂2座。

佘氏祠堂,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共三进,总长47米,第一

进为三开间五架梁式砖木结构,大门横梁柱全部雕刻有人物景象,

两边横柱雕刻有金龙抱柱,门头横匾“佘氏宗祠”四个金字,大门

上画了两位门神手持大刀。天井南北各有厢房二间,供家族内部

办公用。二进大厅为三开间七架梁式,横梁和斜撑都雕刻有人物,

7/15

中间横匾“达尊”金色二字,天井南边有古井一口,传说是三国时

期东吴孙权大军柱运漕挖掘用水。第三进也为三开间七架梁式,

里面供有祖先牌位,卷外南北石月台,门头横柱雕刻花景人物,

门头横匾“六行先生”四个金字。(据佘氏家谱记载,南宋宁宗嘉定

年间黄帝赐佘克明为六行先生)

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有徐达、徐兴旺等祖先筹建。

当时祠堂建造规模小,仅3间。

清朝徐氏族丁增多,族内资金富裕。康熙四十二年以徐继泽

为首,组织二十位司事,扩建宗祠,改前祖宗建祠旧址,重建新

祠。从大门到后门总长70米,宽16米。祠堂共五进,是古镇最

大祠堂,民国十五年重修祠堂时,新建铁栅拉门一道,二边有铁

柱栏杆。扩建后,第一进为五架梁式砖木结构,中间为三开间,

后檐为石门,门头墙上嵌考亭朱熹辞“文明有象”四字(白汉玉石),

天井一方石中道,南北均界花墙。第二进为明三暗五七架梁式,

后檐石门墙上,楣嵌秋子韦氏题“源远流长”四字(白汉玉石)。天

井南北各厢房三间,供家族办公用。第三进也为七架梁式,长10

米宽15米全族会议用。后檐石门墙上楣嵌“爱存馨著”四字(汉白

玉石)。天井南北均有随墙转门。第四进为享堂,为五间九架梁

式,中间三间供祖先灵位,后檐外有挑室一间。清道光已酉年被

洪水冲毁,后修复。第五进也是五间九架梁式,中间三间是享堂

神龛,供先祖灵位,南北各一间二层楼,供外地远道宗亲来住

8/15

宿。

由上述祠堂的建造特征可知,古镇祠堂一般为三进砖木式结

构建筑,多的则达五进。第一进的门楼由大门和门厅组成,一般

为五架梁歇山式建筑。面阔三至五间,进深两间。每座宗祠平时

只开中门栏栅门和二道的侧门,举行重大宗族活动时,才打开仪

门。过了门楼,就是天井了,天井里多用石板铺设甬道。甬道平

时不让人走,只有宗族举办重大活动时,宗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

才能从仪门进入,踏上甬道,走上正厅。甬道两侧的空地上,一

般会各植一株柏树,或者是桂花树,寓意宗族代代兴旺富贵。祠

堂的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部分。享堂一般要比第一进高

出两架梁,为七架梁。作为祭祀祖先和处理族间大事的场所,享

堂一般建得高大雄伟。祠堂的第三进是寝楼或者说寝殿。寝楼是

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宗祠最重要的部分,祖先牌位及供桌

靠后墙摆放,前面留出大部分空间作为族人跪拜之用。从享堂还

要再上几级台阶才进入寝楼,而整座宗祠从大门到寝楼,架梁由

低到高、步步向上,为的是显示祖先居于崇高地位,也是出于营

造庄严肃穆气氛的需要。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

解释是“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

随着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封建意识的普及和深入,徽州人为宣扬

封建的论理道德,表彰宦绩政声,孝子义士、节妇烈女等,多采

9/15

用“立牌坊”的办法以传显荣光,流芳百世。在此比背景之下,当

时运漕古镇也出现了诸多石牌坊,如翰林坊、贞洁坊、孝子坊、

烈女坊等等,粗略统计,有7座之多。它们都结构严谨、布局合

理,每一块梁坊,每一件镶嵌都合乎力度。这些雕刻精细、拔地

而起的牌坊,向来访的人们诉说着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

据年长者回忆,翰林坊原在今运漕幼儿园(旧时为沈家祠堂)

对面;烈女坊原在大北门;贞洁坊原在小北门。在镇上诸多石牌

坊中,翰林坊的建造最为考究,所用石料为出自江西鄱阳湖畔的

白矾石,牌坊之上,刻有灵气十足的狮子抢球,两只高约1米的

石狮四蹄作腾空状,双目圆睁耽耽相向,尽显皇族幕僚之威严,

其间又有一镂空的偌大石球,球中又置一只玲珑的小石球。故事

最感人的,当数小北门的贞洁坊,该牌坊三门四柱,高达15米,

坊顶嵌一御书“圣旨”的石刻,四周又镶云龙盘绕的立体花纹。坊

额之上,又刻有安徽巡抚潘思榘于乾隆十年(1745年)题写的

“幽光四照”四个大字。

徐氏牌坊坐落在运漕镇北门徐村村前。孝节坊、贞节坊一座。

孝节坊用白汉玉雕刻,牌坊宽11米、高12米,为徐氏孝子徐继

释所立。据徐氏家谱记载,徐继释是徐文渊之子,母赵氏卒於康

熙三十年五月二十,葬太湖山后面小山下(离运漕30多里),母

下葬后,子继释在母墓侧居住,守孝3年后父徐文渊卒於康熙三

十四年五月初九,父母合葬一处,徐继释继续住墓侧守3年,共

10/15

守墓六载。

总督两江军务兵部尚书、巡抚安徽提督军务部、翰林院提督

江南学政,三院会请为徐继释建坊。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获

准,奉旨建坊。

贞节坊,白汉玉石雕刻,坊宽10米,高不详。为徐氏贞女

徐贞甫立。据徐氏家谱记载,徐贞甫是徐允起之女,许配给运漕

镇雷丹献之子雷必明,因未婚夫亡,女年十九守节。各级请于建

坊,乾隆恩准为贞女建坊,乾隆五十八年下旨,乾隆五十九年正

月十九建坊为此纪念。

运漕古镇建筑的特点

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总体来说,应该属于徽派建筑的范畴,

但因自然环境、文化和价值观的的差异,运漕古镇建筑的风格与

徽派建筑风格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一、从布局特征上看,徽州建筑布局一般顺应自然山水形势,

对建筑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

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

山水之间。

古镇地处圩区,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漕河在古镇的南端由

西向东贯穿全境。在此建造房屋的徽商们,无法依山,只能傍水,

水决定了运漕古镇建设布局。一方面,运漕是一个以商贸业为主

的古镇,为了便于商贸货运,在河道和码头附近建造房屋,是商

11/15

人们的首选。久而久之,古镇建筑群的秩序便依附于漕河、大小

码头和渡口的脉络向纵身延展,逐渐形成36条大街、72条小巷。

大小码头街道两侧是当时商铺作坊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人口最为

集中的地方。“老人港”位于古镇西街,当时漕河南岸十里八乡的

群众大多都通过街西的卫家渡、季王渡进入运漕来购物,“老人港”

是必经之路,因此在老人港这不到100米的地段就密集地开有几

十家店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洪仪泰槽坊、汪森和槽坊、李鸿章

当铺和五洋商店等;另一方面,古镇地处圩区,地势南低北高,

能够躲避洪水的高地相对较少,为了祖宗的牌位不被水淹,有实

力的家族都会选择地势较高的上大街和北门街道两侧来建造自

家祠堂,这样久而久之,北部就成为宗祠的集中地区。再者,古

镇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漕河,取水的方式主要靠人力肩挑,

这样一来离水源越近的地方吃水就越方便,而越靠北吃水就越不

方便,这样久而久之,有钱的人为了生活方便都靠镇南沿河而居,

而没有钱的穷人和来自外乡的苦力只好在古镇的北面居住。

二、从形象特征上看,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

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运漕古镇的建筑大体和徽派建筑一样,不论普通民宅或是富

豪大院,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门楼、门罩

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

然色泽(现大多数民居的梁架都因生火做饭而被烟熏成黑色);

12/15

所有的一

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黑白相间的民居所有的一

建筑群体,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

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

蕴。建筑除祠堂、牌坊和景观建筑外大多数建筑的形象都通过

粉墙黛瓦的马头墙组合起来,而失去单体的个性,这使得建筑形

象上的群体组合的韵律更突出。街巷景观丰富,几乎达到“不移景

异”的程度;街巷空间目标模糊、曲折通幽,丰富。

切,都充分体现出有序、敦厚、沉稳、静谧的儒家伦理。

三、从单体建筑上看,运漕古镇的单体民居建筑大都采取徽

派建筑较为流行的“大厅式”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入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

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天井下

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入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

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

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商业店铺则

更趋于实用性,许多商铺将店面、作坊、仓库和居住糅合在一起,

目的就是方便做生意。

四、从装饰纹饰上看,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

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

13/15

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

刻花纹、线脚。而运漕古镇的建筑装饰则显得十分简洁,梁托、

雀替、斜撑等一般都以线条和浅浮雕为主,横梁中部的图案大多

都已省略,少数的也只用了简单的卷云纹象征一下,格窗不如徽

派建筑中方形、圆形、什锦形等格窗形式复杂多样,而一般只采

用简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